樂器音域&分頻點


樂器音域
 
偶爾在某些文章or雜誌裏可以看到:畫了一個鋼琴鍵盤,標出每個琴鍵的頻率,還會有各種樂器、人聲的音域,多年前偶然間找出各琴鍵頻率的規則:
 
交響樂團在演出前,雙簧管會吹出一個音__中央La頻率440Hz,整個樂團以此音為音準調音(頻率),從樂器音域可知:比中央La高一個八度的La頻率為880Hz,比中央La低一個八度的La頻率為220Hz,所以樂器音域是呈等比級數。
 
看一下鋼琴鍵盤:一個八度有7個白鍵,5個黑鍵,共12個鍵。
相臨兩個「半」音的頻率差2的1/12次方,相臨兩個「全」音的頻率差2的2/12次方,中央La是440Hz,用Excel打個簡單的計算式,就可以得出所有音符的頻率。
 
擴大機音控的中心頻率
 
通常三段音控的中心頻率為:100、1K、10KHz
1KHz乘10KHz,然後開根號為3.16KHz
100Hz乘1KHz,然後開根號為316Hz
 
如果這三段音控的頻寬相同,即:
高頻截止點為31.6KHz
低頻截止點為31.6Hz
 
參考一下幾對三音路喇叭的分頻點:
ATC SCM100:380Hz、3.5KHz
B&W 800系列:350Hz、4KHz
PMC:380Hz、3.8KHz
比較奇怪的是:
Wharfedale OPUS系列:700Hz、4KHz
 
仔細比對一下喇叭的分頻點與音控中心頻率的關係,還蠻符合公平、正義哩!
 
McIntosh的五段等化器
 
從1977年開始到目前為止,McIntosh帶五段等化器的C30、C32、C33、C34V、MA6200、MA6900、、、其中心頻率都是30Hz、150Hz、500Hz、1.5KHz、10KHz,三十多年未曾改過,表示McIntosh肯定這五段中心頻率是最佳選擇! 兩兩 相乘開根號可得分頻點為:67Hz、273Hz、866Hz、3.873KHz
 
參考一下B&W鸚鵡螺的分頻點:220Hz、880Hz、3.5KHz
 
如果喇叭的低頻延伸不夠低的話,轉30Hz幾乎感覺不出有何差異!對於67Hz的分頻點,McIntosh似乎早已知道玩重低音,分頻點不能太高,60到70Hz是不錯的選擇!
 
從樂器音域可知鋼琴最高音為4.186KHz,雖然一般人都聽得到15KHz,但是聽過信號產生器發出5~15KHz那段聲音,應該可以體會到為何鋼琴在4.186KHz後不再增加按鍵,從三音路喇叭的分頻點來看,高音喇叭的任務,不是發出基本音,而是諧波。
 
有一個有趣的現象:McIntosh用了兩段(500Hz、1.5KHz)來調整三音路喇叭中音單體的音域,這說明人耳對中頻是敏感的,實際轉一下500Hz及1.5KHz就知道二者音色全然不同。
 
分頻點&斜率(階數)
 
要做電子分音並不是難事,但是要跟喇叭單體的頻率響應完美結合就沒那麼簡單了!問題出在喇叭單體的頻率響應曲線,通常在高頻都是很陡的斜率衰減,低頻段則是緩慢衰減,人耳聽到聲音的頻寬是擴大機的頻寬&喇叭頻寬的乘積。
 
既然喇叭高、低兩邊SPL衰減斜率不同,電子分音高、低兩邊衰減斜率也必需不同,以產生平坦聲音的頻率響應。看看B&W廣告中,鸚鵡螺的電子分音用了一缸子的OPAmp就知!不過也看到很高興的事:鸚鵡螺的電子分音並沒用啥高級OPAmp,不過用ST的TL-071罷了,似乎給了一個暗示:好好專注在電路,比盲目追求發燒零件來的有意義!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NAD502_1

NAD502_2

NAD502_3

NAD 502:入門的好聲音

相信有玩過座機的人對NAD 502多少有點印象,這台機器當年以平實的價格,極具活力的聲音,吸引不少入門者購買。機器構造不複雜,維修容易,以現今的二手價位更是學生族群入門的好選擇。據聞NAD502有兩家代工廠,一家是濟正,另一家是普騰。機板有藍綠二色,用料稍有不同。機殼型式也有差異,分有黑灰二色,NAD502使用KSS-210A雷射頭,DA為MN6474AM,使用NE5532N做放大。聲音均衡溫暖,具彈跳力,是接受度高的好聲音。

近年物價高漲,音響價格高不可攀。想入門的人常望之卻步,或不得要領。音響路上尋尋覓覓,就是要找到自己喜歡的聲音。買新品的人在換機的過程中,對荷包的傷害著實不小。建議有心入門者可以從相對便宜的老機下手,找到自己喜好的聲音走向和品牌,為日後升級鋪路。二手貨貶值不嚴重,轉手虧損較少。在入門機種裡打滾個一圈,學費也不會太多,但在過程中學到的經驗、知識和樂趣我覺得是無可取代的人生資產。 

NAD 502聲音很厚蠻耐聽的,聲音中性耐聽又有同軸數位輸出,方便升級接DAC,不錯的入門機,BUT顯示幕燈泡蠻容易壞的,還好不難修!

NAD 502就比Marantz CD63更富有活力與動感。
NAD 502放出來的聲音就是寬鬆 自然 而且聲音很甜
覺得是有染色 但就是很耐聽 開愈大聲愈好聽 毫無壓迫感
真要說缺點就是顆粒粗了點

NAD 502二手價還算穩定(3k~4k多一點點), 出脫也方便(說不定可以原價脫手), 甚至可以用外接DAC的方式再撐一陣子.
以二手市場來看, 買低階新品的折舊率是最高的

摩改DIY:

其實NAD-502也不用什麼修改,因為便宜嘛,DIY並沒有什麼大損失,而且實驗聲音改變也是很好玩。
NAD-502好像也沒有什麼可以改交連電容及濾波電容之類的把戲,NAD-502好像是直接交連之類的,所以已將電容對聲音的影響淢至最少。
不過建議您可以玩玩對廉價CD唱盤的機殼結構增強及換一條電源線試試。

可以去冷凍器材店找瀝青膠帶或者去汽車材料行找一種消音用的阻尼片(最好是用阻尼片,瀝青膠帶受熱會有點融化)。然後貼在CD承片盤上方的支架上及一些可以補強結構的地方,當然不要改到承片盤不能出來就行了。
然後在ㄇ字型的機殼內部也貼上阻尼片,約貼個3/5(五分之三,不是喇叭哦),底部嘛,也可以貼,但很難貼得到,因為要拆板子。
將RCA插座都換掉,再用Audioquest的單蕊純銅線焊上去,您不必如此費事,原來的就可以了。

然後買一條二手的古河G-20或者OBL等優質的中低價電源線,直接手焊到NAD-502的變壓器附近的板子上,再把電源線路上的銅箔上的鍚加粗(手工不好不宜),及將這塊電源線路板至主機板上連接的三條細細的電源線換掉(請自行找適合的線),至少要比原來的粗,而且要好絞繞在一起,並且在原先的焊接點上標記好「那一條接到那一條」,不然接錯了爆炸毀機就不好了,我想任何一位DIY迷都會注意的。

所有的小DIY工程改裝完畢,請在NAD-502下面加上檀木錐之類的,對原來聲音的走向應有正面性的作用,然後在三顆檀木錐中間加上一塊折幾次的厚布,以能接觸機殼底部及地面為原則。
想再發燒能在DIY過程助興一點,請注意NAD-502下面三顆避震錐的位置,位置不同聲音也不同,請自行實驗,我個人是用前一後二的方式。

至於NAD-502機殼上方,您可以去一般市面賣花器的店找一種原木製成的底座....等小飾物的原木底座,買約手掌大的就可以了,放在NAD-502上面,我想對聲音的質感及中低頻穩定度會有所改善才是。
如果再發燒一點,可以用MDF板製成一個底座,然後將NAD-502的四顆腳釘拆掉,直接裝在那個MDF底座上面,聲音一定更好。

好了,您可以休息一下,聽一下音樂,享受您DIY的成果,看看和原來的聲音有何不同?不用動線路板的DIY過程就大概是如此,一般的廉價CD唱盤及AMP也適用。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買預售屋的10個關鍵問題

購屋金額龐大,不小心踩進購屋陷阱,損失非同小可。 有些事情,房屋銷售人員可能不會主動告訴你,但購屋者非問不可,在付定金、簽約前熟讀「購屋關鍵報告」,搞清楚十大問題,不但能保障自己權益,說不定還能爭取到講價空間。

一、建照與產權

蓋房子,要先申請建照,才可以向建築管理機關申請開工;房子蓋好後後要申報完工,檢驗合格才可以領取使用執照,接著才能申請接通水、電。走進美美的樣品屋,別忘了請銷售人員亮出建照。

建設公司蓋房子,有的是自地自建,有的是和地主合建。如果買的是合建案,最好分別跟地主簽立土地買賣契約、跟建設公司簽立房屋買賣契約,以免建設公司和地主發生合建糾紛時,拿不到土地產權。

二、公設比多少

如果聽到「用最低的價格,買到較大的坪數」,要注意坪數灌水問題。樣品屋經常讓購屋人有空間放大的錯覺,因為沒有梁柱、家具尺寸較小、牆壁較薄、利用鏡子反射,空間有放大的效果,但交屋後才發現「怎麼我的房子變這麼小」,可能是銷售員把夾層坪數都算進去、或坪數未扣掉公設比,所以購買時一定要問清楚:公設比有多高,自用面積多少,含不含夾層坪數。

三、挑高合法嗎

一般房子都是兩米八到三米高,不少房子打著「挑高」的名義,主要就是看準購屋人認為「挑高可以做夾層,可增加使用空間」的心理,不過挑高經二次施工的夾層多屬違建,記得問銷售人員做夾層的合法性。此外,挑高的高度也很重要,以挑高三米六為例,由於天花板厚度就要十公分,扣掉樓地板高度,三米六的產品做夾層,頂多只能做成閣樓或儲藏室,人根本不好活動,不能當成另一個房間使用。

四、何時可完工

什麼時候可以完工交屋,一般購屋人都會關心,但除了在契約裡明定開工日期、完工期限與交屋日期外,還要注意使用的是「工作天」或是「日曆天」,舉例來說,七個日曆天只有五個工作天,使用工作天約定,時間會拖得比較久。

五、如何付貸款

許多建商標榜「只要自備X萬元,即可擁有美麗新家」,甚至打出保證X成銀貸的訴求,對自備款不足的人相當具有誘因。要注意的是,雖然建商願意接受高成數房貸,銀行可不一定接受,還是要視個人信用狀況而定,所以自備款準備多一點,比較不怕屆時貸款貸不下來。

六、建材與設備

電梯、廚具、地磚、衛浴設備的使用建材,建商多會在契約註明「使用XX廠牌或同等級之建材」,但何謂同等級建材?為避免差異過大,建議可在契約上註明建材內容及保固期限。通常一般設備保固期限是一年,如果契約上沒有這項條款,可以要求建商加註。

七、梁柱與格局

室內的隔間與平面配置會影響生活起居的舒適與方便,房間的通風與採光也很重要,都是購屋人要問清楚的。此外,預售屋平面圖只看得到「柱」,卻看不到「梁」的位置,因此有必要主動詢問銷售員,以免交屋後才發現大梁影響到空間規畫與家具擺設。

八、管理費多少

社區完工後,不少建設公司會輔導成立管理委員會,住戶要按月繳納管理費用。現在管理訴求越來越講究,管理費用也越來越高,從一坪五十元到幾百元都有,但羊毛出在羊身上,這是住戶未來的負擔。由於事關入住後每月必要的支出,購屋前應事先問清楚管理費用如何計算。

九、違約責任

購買預售屋,從簽約到實際交屋需經約一到三年的時間,簽定契約時應詳加注意違約條款內容,看違反哪些條款時,另一方可解除契約,並注意賠償的金額是否合理。

十、稅費誰買單

各種稅費由誰負擔,應該在房屋買賣契約書中註明。通常所應負擔的稅費包括:土地增值稅、契稅、地價稅、房屋稅、印花稅、水電瓦斯接戶費、產權登記費以及代書費等。依法令規定,契稅由買方繳納,土地增值稅由賣方繳納,其餘的稅費由誰負擔,應該在契約中明訂,以免日後發生糾紛。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LUXMAN力士的CD機

聽說力士的CD機是最接近膽機的CD機,一聽果然名不虛傳,數碼聲幾乎不可聞。而且機身奇輕,內部及其簡單。

曾有過D112,作為平價機,聲音可以,對得起價錢,甚至可說超值(只對於喜愛力士的朋友來說),不過這系列機的轉盤太單薄。

日本力士的東西,在音色上面,是很有特點的。可以這樣說,是我聽過得CD機裏最接近模擬聲的。雖然我沒聽過很高檔次的CD機,但這款力士在我的Q1上出來的聲音,讓我回想起以前聽老款Proac小書架箱的細膩韻味。

同Teac和馬蘭士比較一下。

Teac的用料很猛,分量也沉的多,分析力是三款中最高的,兩端延伸很突出,但是挑CD,雖然能聽到更多細節,但比較容易聽到錄音缺陷,出現略微偏硬的感覺,尤其是女性的人聲。

馬蘭士雖然分析力稍差,但聽大多數的人聲明顯感覺中頻更豐滿,感情似乎也濃了一些。而且不挑CD,D版也能播放的有模有樣。

力士是三款裏最不起眼的,分量大概只有Teac的2/3吧,跟馬蘭士比起來樣子也普通的多,黑乎乎的。面板按鍵很少,大概10個都不到。似乎沒有一點高級機器的感覺。

但一播人聲,怎麼說呢,初聽沒有任何驚豔的感覺,但卻是越聽越好聽,越聽越有味道,跟馬蘭士比起來,同樣是感情豐富,馬蘭士是中規中舉,而力士似乎還多了一絲靈氣,中音不但厚,而且潤澤。低頻一點不突出,但感覺正好,高音可以說非常保守,幾乎感覺不到先前CD的高頻突出感。播放了一張刻錄片(D版的楊林),以前在我所有的系統中都沒有出過好聲,表現為高音過度,幹和硬,在馬蘭士裏也只能說不刺耳,但絕對談不上有感情。但是在力士裏放,居然一下情緒都出來了,很是感人。似乎演唱者的臉部表情也能感覺到了。


歴代LUXMAN主要製品一覧表

--------------------------------------------------------------------------------
POWER AMPLIFIER
--------------------------------------------------------------------------------

発売年月 --- 型  番 標準価格
1958/11  MA-7 \37.000
1959/--  MA-7A -------
1962/08  MB-8A \37.000
1966/01  KIMQ-7 \19.800
1966/11  MB-88 \120.000
1966/09  MQ-36 \250.000
1969/07  MQ-60 \79.000
1970/01  MQ-860 \31.000
1970/01  MQ-830 \23.000
1972/07  MQ-60C \89.000
1973/10  M-150 \146.000
1974/10  MQ-80 \169.000
1975/02  MQ-6000 \650.000
1975/08  MQ-4000 \350.000
1975/12  MQ-2000 \225.000
1976/07  MB-3045 \108.000
1976/07  M-1600 \146.000
1977/02  5M-21 \240.000
1977/09  M-12 \150.000
1977/12  B-12 \125.000
1977/03  5M-20 \210.000
1978/11  MQ-68C \108.000
1978/08  MQ-70 \135.000
1980/01  M-4000A \398.000
1980/12  M-300 \290.000
1980/--  CM-20 -------
1982/12  MB-88u \250.000
1983/09  M-05 \490.000
1983/09  MQ-50 \300.000
1984/03  MB-300 \550.000
1985/10  MQ-360 \350.000
1987/12  M-07 \750.000
1987/12  M-06 \330.000
1990/11  M-06α \380.000
1992/--  M-383 -------
1993/10  MA-88 \400.000
1994/12  M-08 \580.000
1995/11  B-10 \650.000
1996/01  M-7 \350.000
1996/10  MQ-30s \250.000
1997/08  M-5 \250.000
1997/03  M-10 \780.000
1998/06  M-7i \350.000
1999/11  M-10Ⅱ \880.000
1999/11  B-10Ⅱ \750.000
2000/01  B-10ⅡC \800.000
2000/01  M-10C \930.000
2000/04  M-7f \390.000



--------------------------------------------------------------------------------
LUX KIT
--------------------------------------------------------------------------------

1955/07  KM-R5 \9.000
1955/07  KM-V6 \13.000
1966/01  KM-Q7 \19.800
1967/01  KM-Q8 \19.500
1969/08  KM-Q60 \57.200
1972/02  A-3500 \59.500
1972/02  A-3300 \45.000
1972/08  A-220 \37.800
1972/09  A-250 \42.200
1972/12  A-2500 \42.100
1973/03  A-1020 \62.500
1974/05  A-3400 \108.000
1974/10  KM-Q80 \124.000
1975/02  A-3000 \79.000
1975/09  A-2002 \59.000
1975/09  A-2003 \68.000
1975/10  A-3600 \79.500
1976/08  XC-1012Q \36.000
1976/11  A-3032 \88.000
1977/09  A-2012 \88.000
1977/10  A-2110 \88.000
1978/06  EM-11 \22.000
1978/08  A-3700 \48.000
1979/--  A-1033 -------
   


--------------------------------------------------------------------------------
CD PLEYER
--------------------------------------------------------------------------------

1984/12 --- D-105 \99.800
1985/10  D-103 \65.000
1986/04  D-100 \55.000
1986/09  D-109 \160.000
1986/11  D-102 \59.800
1987/06  D-117 \89.800
1987/09  D-115 \65.000
1988  D-112
1988/06  D-111 \33.000
1988/06  D-113 \44.000
1988/06  D-113D \39.800
1988/08  DA-07 \800.000
1988/08  DP-07 \400.000
1989/02  D-105u \89.800
1989/12  D-107u \129.000
1990/08  D-500Xs \350.000
1992/10  D-500XsⅡ \380.000
1994/03  D-500 \250.000
1997/09  D-700s \180.000
1997/11  D-600s \149.000
1997/11  D-10 \550.000
1998/02  D-7 \250.000
1999/11  D-7 Custom \280.000
2000/04  DU-10 \880.000
   


--------------------------------------------------------------------------------
TUNER
--------------------------------------------------------------------------------

1964/10 --- WZ-70 \29.700
1965/02  WZ-50 \39.000
1965/11  WZ-30 \59.500
1967/04  WL-70T \34.200
1967/10  WL-313 \64.000
1968/12  WL-515 \44.000
1971/01  WL-717 \35.000
1971/12  WL-500 \69.500
1972/12  WL-550 \49.500
1972/05  WL-700 \39.000
1973/11  T-550 \54.500
1974/03  T-300 \79.500
1974/10  T-660 \49.800
1975/08  T-88V \54.500
1975/09  T-110 \96.000
1975/10  T-33 \39.500
1976/05  T-300V \83.500
1976/05  T-550V \57.500
1977/06  5T-50 \220.000
1977/09  T-12 \96.000
1977/11  T-90 \69.000
1978/08  5T-10 \98.000
1978/10  T-4 \58.500
1978/--  T-2 ------
1978/12  T-300X \98.000
1978/--  T-2L ------
1979/01  TT-10 \59.800
1979/10  T-50A \69.000
1980/01  T-40A \49.800
1980/12  T-45A \39.800
1980/--  T-1 ------
1981/08  T-40X \50.000
1982/06  T-530 \78.000
1982/12  T-400 \49.000
1985/03  T-105 \44.800
1987/06  T-117 \59.800
1987/12  TS-117 \99.800
1988/08  TS-113 \99.800
   


--------------------------------------------------------------------------------
RECEIVER
--------------------------------------------------------------------------------

1962/09  HQ-32 \48.000
1962/11  HQ-31 \44.000
1963/01  HR-35 \33.000
1963/04  EQ-23 \39.000
1963/07  HQ-33 \46.000
1963/09  HQ-34 \48.000
1968/08  HQ-555 \85.000
   


--------------------------------------------------------------------------------
CONTROL AMPLIFIER
--------------------------------------------------------------------------------

発売年月 --- 型  番 標準価格
1962/08  PZ-11 \14.400
1962/08  PZ-21 \58.500
1964/09  PZ-12 \17.000
1965/10  PZ-24 \38.500
1967/07  PL-45 \75.000
1969/09  PZ-12B \19.000
1970/06  CL-35 \75.000
1971/05  CL-35Ⅱ \98.000
1971/08  CL-350 \88.000
1974/10  CL-35Ⅲ \158.000
1974/10  CL-30 \169.000
1975/01  C-1000 \200.000
1975/--  C-1000X -------
1975/12  C-1010 \180.000
1976/10  CL-32 \128.000
1977/02  5C-50 \160.000
1977/09  C-12 \125.000
1978/04  CL-36 \228.000
1979/12  C-5000A \355.000
1980/11  CL-34 \168.000
1980/12  C-300 \220.000
1983/01  CL-36u \360.000
1983/09  C-05 \380.000
1983/09  CL-40 \330.000
1985/10  CL-360 \380.000
1987/09  LE-117 \38.000
1987/12  E-06 \260.000
1988/03  C-06 \260.000
1991/02  C-06α \380.000
1991/08  E-06α \380.000
1993/04  AT-3000
1993/10  CL-38 \500.000
1994/12  C-08 \570.000
1996/04  C-7 \350.000
1996/10  C-10 \1.200.000
1997/02  C-9 \780.000
1997/10  C-5 \270.000
1998/06  C-7i \350.000
1999/10  C-9Ⅱ \850.000
1999/01  C-10Ⅱ \1.300.000
2000/01  C-10ⅡC \1.350.000
2000/01  C-9ⅡC \900.000
2000/04  C-7f \380.000
   


--------------------------------------------------------------------------------
INTEGRATED AMPLIFIER
--------------------------------------------------------------------------------

1961/01 --- SQ-5A \38.000
1962/08  SQ-5B \35.100
1962/08  SQ-62 \40.500
1963/02  SQ-63 \40.500
1963/06  SQ-11 \32.000
1963/12  SQ-38 \55.000
1964/09  SQ-38D \58.500
1964/04  SQ-77 \27.800
1965/08  SQ-65 \52.000
1965/06  SQ-5Bb \37.200
1965/11  SQ-38Ds \54.500
1966/11  SQ-77T \36.800
1967/07  SQ-301 \69.000
1967/10  SQ-78 \29.700
1968/08  SQ-38F \78.000
1968/07  SQ-505 \58.000
1968/09  SQ-606 \39.000
1969/08  SQ-707 \35.000
1969/12  SQ-507 \72.000
1969/11  SQ-503 \51.000
1970/07  SQ-38FD \98.000
1970/07  SQ-202 \141.000
1971/08  SQ-507X \86.500
1971/07  SQ-505X \69.500
1971/01  SQ-503X \51.000
1972/02  SQ-700X \45.000
1973/09  L-309 \148.000
1973/06  L-308 \120.000
1973/09  L-507 \98.000
1973/10  L-504 \78.000
1974/09  SQ-38FDⅡ \168.000
1974/10  L-606 \69.800
1975/02  L-100 \235.000
1975/06  L-80 \72.500
1975/06  L-80V \84.500
1975/10  L-30 \49.500
1975/10  L-505V \98.000
1975/10  L-309V \148.000
1975/11  L-85V \115.000
1977/02  5L15 \168.000
1977/08  L-10 \128.000
1978/03  LX-38 \198.000
1978/09  L-5 \89.800
1978/10  L-3 \59.800
1978/12  L-11 \168.000
1979/09  L-58A \149.000
1979/11  L-55A \119.000
1979/12  LX-33 \138.000
1980/--  L-1 ------
1980/01  L-48A \79.800
1980/08  L-309X \158.000
1980/11  L-45A \69.800
1980/12  L-68A \168.000
1981/08  L-48X \85.000
1981/09  L-510 \135.000
1981/10  L-530 \165.000
1981/11  L-550 \225.000
1982/09  L-430 \99.000
1982/10  L-410 \79.000
1982/11  L-400 \59.000
1983/01  LX-38u \300.000
1983/12  L-510X \139.000
1983/12  L-550X \269.000
1984/07  L-530X \179.000
1984/12  L-101 \49.800
1984/12  LV-103 \79.800
1984/12  LV-105 \119.000
1985/10  LV-102 \66.000
1985/10  L-560 \310.000
1985/10  LX-360 \400.000
1985/10  LV-100 \40.000
1985/02  LV-101 \56.000
1986/08  LV-109 \195.000
1986/10  LV-103u \89.000
1986/10  LV-105u \129.000
1987/06  LV-117 \135.000
1988/03  LV-113 \72.000
1989/02  L-540 \240.000
1989/06  L-570 \350.000
1989/11  LV-107u \135.000
1990/02  LV-104u \89.000
1992/06  L-570Zs \500.000
1992/06  L-570Xs \380.000
1993/11  L-500 \250.000
1994/10  L-580 \380.000
1995/10  SQ-38Sig \380.000
1996/09  L-507s \250.000
1996/09  L-505s \180.000
1997/06  L-503s \139.000
1998/12  L-501s \109.000
1998/10  L-509s \390.000
1998/11  SQ-38D \390.000
1999/10  L-505sⅡ \195.000
1999/10  L-507sⅡ \280.000
2000/04  L-505f \198.000
2000/04  L-507f \300.000
2000/04  L-509f \410.000
   


--------------------------------------------------------------------------------
LP PLAYER
--------------------------------------------------------------------------------

1966/03  P-22 \43.000
1975/08  PD-121 \135.000
1975/09  PD-131 \88.000
1976/01  PD-282 \49.500
1977/12  PD-272 \69.000
1977/12  PD-441 \125.000
1977/12  PD-444 \165.000
1978/09  PD-270 \19.000
1979/10  PD-121A \145.000
1980/04  PD-555 \330.000
1980/04  VS-555 \120.000
1980/11  PD-300 \163.000
1981/--  PD-555G -------
1981/12  PD-310 \95.000
1981/12  VS-300 \30.000
1983/--  PD-284 -------
1983/09  PD-350 \240.000
1983/--  PD-291 -------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元件規格與數字的迷惑


可是某些商品的規格數字極其重要,製造者及賣方應公布周知,買方也應主動索求。正巧前幾天看到朋友買Siltec含銀錫絲在用,隨口問了一句:含銀成份若干?他竟然說不知道。拿起包裝盒審視,有提到含銀,但沒提到比例,因此究竟是3%、5%還是8%?恐怕真的沒人知道。

現在的音響迷幾乎都會購買含銀錫絲,而且似乎也知道含銀錫絲熔點略高,所以烙鐵瓦數也要高一點,最好是用恆溫烙鐵。但若再問共晶點溫度是多少,竟然沒有一個人知道。

焊錫是固體,當接觸高熱時,焊錫會逐漸熔解,由固態熔解成液態的過程可用一條曲線表示,稱之為液相線。當高熱離開,熔解的焊錫就會逐漸凝結成固態,此過程也可以用一條曲線表示,稱之為固相線。而液相線與固相線交叉的那一點,即是共晶點,代表最正確的焊接溫度。

許多年前,音響迷想買錫絲,幾乎都只有63/37這種─錫佔63%、鉛佔37%。 真正質優、無雜質的錫鉛錫絲在市面上幾乎是買不到的,有兩個途徑,一是向美國NASA太空總署購買─但它應該不會賣,一是到日本秋葉原購買。因為美國NASA太空梭使用的焊錫就是日本Almit公司生產的KR-19MR,標準不含銀的錫鉛焊錫。

這家公司很怪異,創辦人澤村經夫是頗有名氣的詩人及民俗學者,也曾當選過地方性議員。據說,緣起於Toshiba電鍋,促使澤村經夫走向金屬熔接的路子。初期公司之營運甚差,賠了不少錢,幸好有銀行借款,才逐獲得生機,現時員工已超過50位。

澤村經夫談生意一向不來英文,若有歐美廠商接洽,澤村先生就不理會;也有可能是他並不懂英文。但當Almit的KR-19送至美國檢定後,太空總署就找上他簽約。是不是太空梭不適用含銀焊錫?用了之後會爆炸?當然沒那麼嚴重,但事實是:NASA太空梭指定使用錫63%、鉛37%的焊錫─因為Almit KR-19沒有酸化物,沒有雜質。

有音響迷奇怪為何含銀錫絲焊的焊點並不會很亮─要真會亮可能就麻煩了。銀成分應被包在裏面不外露,若露出焊點之外,沒多久就會氧化變黑。無鉛的銀錫錫絲頗為流行,比例大約是銀4%、錫96%,另外還外加2%的松香助焊。焊點焊妥後,也不必刻意清洗乾淨。

當錫鉛比例是63/37時,固相線溫度是183度C,液相線溫度是184度C,幾乎完全相同─比重約8.4。當65/35比例時,溫度分別是183度C及186度C。95/5比例時,溫度分別是183度C及224度C。若是60/40,則是183度C及190度C。焊接時一定要用恆溫或控溫烙鐵?一般固定式烙鐵不行?若說用普通烙鐵焊接聲音比較差─打死我都不會信;當然選把好烙鐵也有其必要。 (註:度C是指攝氏溫度之意,標準攝氏溫度符號存成HTML檔有問題 。)

音響用焊錫,特別是DIY用的焊錫,若超過1mm粗,大概就是個笑話。1mm焊接喇叭座已足敷使用,零件接腳的焊接,最好選細錫絲,例如0.6mm。規格成份相同時,錫絲是愈細愈貴,細錫絲也比較好焊。若是2mm以上,那最適合焊接水管!

美國Weller烙鐵很貴,一個控溫器帶一隻烙鐵要台幣一萬元!使用者說真是好用,連續焊接溫度不會降。控溫器可調溫度,但問起可連續焊接是用什麼規格數字表示?手上有四把Weller烙鐵的人都不知道。到材料行問問看,保證沒人知道─因為Weller沒提到此項規格。 控溫烙鐵最重要的就是每分鐘連續焊接次數,典型值應是26/M,表示每分鐘能焊接26次。買Weller的人要知道,進口Weller及賣Weller的人也應該知道,否則它到底好在哪裏?

控溫烙鐵適合線上量產用,若不常連續焊接,例如一般DIY迷,買把日製Hakko/DASH就很好用,30W尖頭式,4%含銀都沒問題。每次用完後務必清潔烙鐵頭,一把陶瓷烙鐵絕對可用好幾年。有無含金焊錫?目前是沒有,因金與錫不能溶合成一體。

美國AB碳精電阻停產了,其實很多人都已料到這是遲早的事。純碳電阻之最佳特性就是完全無感,但它也有兩大缺點,一是鐵定會因吸收水份變質而造成阻值昇高,一是電流雜音係數比一般電阻高。 或許管迷堅信碳精電阻聲音好,事實上有不少國外管機廠商早就改用線繞無感電阻,而且宣稱音質比碳精還要好。

OK,很多人都在賣無感電阻,問他無感電阻的電感量是多少?保證也沒人知道;買賣雙方都不瞭解。電阻的電感量與頻率有關,例如:<0.002μH/0.2MHz─這是IRC無感電阻標稱值,代表它的電阻在200KHz頻率時,電阻電感量絕不高過0.002μH;這樣你懂了吧? 電阻的雜音呢?它與阻值高低有關,以最常用的金屬皮膜為例,高級品可做到0.1μ/V,普通品則是0.5μ/V;美國SEI電組就有標示電流雜音。

要想降低電阻的雜音,除了選高級品種外,記得:一、選低阻值電阻,二、工作電壓不要太高。 以上所提的規格數字是大家都不知道,廠商也經常不公佈。但若廠商標示在說明書上,賣方及消費者卻視而未睹,甚至加以曲解,您認為如何?這種事卻一直在發生。

話說六年前國內某汽車雜誌,因刊登一篇有關平衡式放大文章,造成作者與廠商間有些不愉快。那位作者在文章中提到平衡式不一定好,有些機器也是假平衡。於是廠商不爽,找人投稿反駁。

在國內,裝汽車音響還算是大生意,一部70萬的車可以裝30萬的音響,電瓶也得更新─車主可不願為家裏添購30萬音響。主機當然是在前座,放大器有時安置在後行李箱,於是由前駕駛座到後行李箱必需拉一條長長的訊號線─問題就出在這條訊號線。

廠商說這條長長的訊號線會感染雜音,解決的方法就是先經「平衡式發射器」,變成平衡式訊號線再接到後級放大器,這樣就沒有雜音干擾。《交直流》的讀者大概都會想到發射器應該就是轉換器,它可以利用電子線路,或是變壓器,將非平衡unblanced轉換成平衡balanced接續。

家用音響也講究平衡式接法,但似乎也沒有人知道,同一台Hi-End後級,若採平衡式接法,失真會增加、訊號雜音比會降低!面對特性劣化狀態,代理商、經銷商、雜誌評論員依然振振有詞:balanced接法比較好聽。

在《交直流》雜誌上常看到真平衡、假平衡的說法,筆者不能同意。平衡就是平衡,不應有真假之分。探討平衡,一定要考慮輸入及輸出。後級放大器的負載是喇叭,沒有平衡或不平衡的問題;但輸入端就有可能是平衡。 後級輸入採平衡接法很簡單,只要將反相訊號cold拉到回授端即可,這也正是平衡接法劣質化的主因。因為:後級沒必要,也沒法做平衡式放大結構;橋接-BTL不是為了接續而是為了提高輸出功率,所以請勿混為一談。

前級為兼顧輸入及輸出,所以會有平衡式放大結構。但不論是:一、採用兩組線路做正相及反相放大,二、以IC反相放大取得cold訊號,還是三:以變壓器取得反相訊號,對不起,它們都是真平衡。一的情況最複雜,成本也較高,stereo的全balanced,就要有四組完全相同的放大電路。但三也不差,高品質變壓器也不便宜,性能也很好,Jeff Rowland前級就是利用變壓器取得反相訊號。

Mark Levinson、Krell、Threshold、MBL這些Hi-End、Hi-price後級都有平衡式輸入,有機會請詳閱原廠說明書,比較訊噪比、總諧波失真、頻率響應之特性,只要廠商敢登,筆者就敢以人頭擔保:balanced比較差!但你可能查不到,因為它們都不刊登;只有日本Accuphase敢說實話,平衡輸入與非平衡輸入規格齊全。

平衡式接續的優點是:可長距離傳送,但音響迷若是以客廳做聆聽室,就無必要採平衡式接法。平衡式接駁完全不能提昇音質,反而會劣化音質,特別是後級,它就是使平衡式劣質的真兇。各雜誌主筆請記住上述這句話,有機會訪問國外廠商設計師時,一定要他提出確實的數據,絕對不要讓他含糊混過─但我保證他支支吾吾的提不出balanced的規格與數字。

那有沒有假平衡?無任何反相放大裝置的就是假平衡,進口Hi-End機也曾玩過這種飛機,例如瑞士名牌Revox。 至於車內那條訊號線,真有必要花錢另購發射器嗎?筆者開小車,沒換音響,故不敢肯定,但預測只要將訊號線做成具有方向性,就有可能避免雜音干擾。不僅車內音響,一般CD到前級、前級到後級的家用音響,都應該以具有方向性的訊號線連接─請大家試試看。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於CD選購的5點建議

第1點:寧為雞頭,不為鳳尾

也就是說,購買CD機,情願選擇一個一般品牌的旗艦機,而不要選擇一個頂級品牌的入門機。因為不管是一般品牌還是頂級品牌,其頂級機或者旗艦機總是代表了這個品牌最不妥協的製作,最具代表性的聲音,最追求完美的表現,如果忽略價格因素,當然是這個品牌裡最值得購買的機種了;而低檔機或者入門機總代表著這個品牌最有妥協的製作,最無法反映聲音特質的型號,最平庸的聲音表現,如果忽略價格因素,當然沒有人願意購買這樣的機型了。

有位朋友問我,最近市場上有看到二手MBL的CDP2和ARCAM的CD23,兩者都是歐洲機,問我買哪個好?考慮也沒考慮直接推薦CD23,為什麼呢?如果看名氣和新價,都是MBL佔優勢(CDP2還貴過CD33兩千大洋),理由很簡單,MBL的CDP2是MBL最低價的CD機,是磨改日本MARANTZ CD67而生產出來的機種,說磨改,實際上大方向,包括外觀佈局都沒有大動,主要改動在電源部分,聲音上實在無法與MBL其他的CD機抗衡,你在它身上無法找到MBL聲音的影子,而CD23,是屬於FMJ系列的ARCAM當年的頂級機,很多國外對雅駿多年來一直採用塑膠製造機器面板而頗有微詞。

他們認為售價500英鎊以下的機器,採用塑膠還可以接受,而售價更貴的型號是否物有所值,金屬面板是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FMJ (Full Metal Jacket)就這樣誕生了,CD23是在前作Alpha 9旗艦 CD機上的升級機型,採用了Sony轉盤和24 bit的dcs Ring DAC晶片,注意,是英國大名鼎鼎的DCS一起合作的Ring DAC哦,DCS的作品,任何一個沒有個2500美金是拿不下來的,在電源部分上,CD23採用數位與類比分開獨立供電,CD23還附帶HDCD解碼功能,也算多個功能吧。

由於是頂級機,ARCAM CD23在遮罩,供電,避震等方面下足了工夫,力求在聲音上最沒有妥協,與下級的機器拉開差距,而MBL CDP2由於是低端機,在上述各方面能省則省,要是做到與1531一樣的聲音與外觀,誰還買9000美金的1531上開蓋CD呢?!同樣是二手8K左右,你選擇MBL的CDP2還是ARCAM的CD23呢?

第2點:品牌沒有用,型號更重要

很多朋友購買CD機,尤其是二手CD,只關心品牌,認為只要是大廠出產的機器,品質和聲音就有保證,其實不然,每個品牌都有LL的產品,也有GL的作品;有高檔的參考機,也有低檔的入門機;買到LL的產品開心,買到GL的產品,花了大價錢,是又聽不到好聲又肉痛-----------也就是說買CD機不能光看品牌,而要看其型號。

舉個例子講,有朋友說搞了台PHILIPS的CD機,問他型號,他說是CD951,我立即給他潑了頭冷水:機器太港!朋友看不懂了:PHILIPS不是老好的牌子麼?相比CD930/931不是高級型號麼?搭載CDM9搖臂轉盤和DAC7解碼,則麼還不好?看來這位朋友的確是做過功課了,對CD951瞭解的不少,就像他說的,PHILIPS一度是響噹噹的CD機品牌,推出了很多優秀的CD機(現在PHILIPS的高檔CD機都由MARANTZ負責生產了),但CD951,不是LL的機器,理由有三:

第一,PHILIPS是大牌,沒錯,但名垂青史的不是CD系列而是LHH系列,也就是聽了之後就“樂哈哈”的系列,LHH的CD,從入門級的LHH100一直到專業級的LHH2000,都是不同投資價位值得考慮的優秀機種。雖然CD951相比較CD930/931是檔次高了些,但兩者轉盤使用相同,解碼部分上的提升也不夠明顯,屬於矮子裡面拔長子,

第二,搭載CDM9搖臂轉盤和DAC7解碼不能證明其LL到哪裡去,在CDM12沒有出廠前,PHILIPS只能用最低檔的轉盤,也就是CDM9,當年還有CDM9 PRO壓在它的頭上,使用CDM9而沒有使用CDM9 PRO只能說明其檔次劃分在最入門的水準;使用DAC7聲音一定好麼?!KENWOOD Z1使用的就是DUAL DAC 7,聲音則麼樣?

第三,做工方面非常簡化,同樣是採用CDM9轉盤(非PRO)與DAC7的LHH系列機種LHH200又如何呢?兩台CD是同一廠家生產,都是PHILIPS的牌子,很有可比性,LHH 200的聲音就是硬碰硬比951好,內部做工明顯高出一截,遮罩的處理,轉盤的補強,全金屬的外殼,側板的加重避震,都為聲音的提高添磚加瓦。

有朋友問我:是ARCAM好還是MARANTZ好?低端機是SONY好還是TEAC好?轉盤是PHILIPS好還是CEC的好?這些問題小張只好苦笑,不是不肯回答,實在是沒有辦法回答,因為沒有確定型號,談品牌一談起來就是幾天幾夜,一個一個型號地說過來.還有些朋友看不起日本牌子,崇尚歐美機種,這不一定客觀,小張覺得不能因為ARCAM是歐洲聲就覺得LL,而MARANTZ是日本聲就看不起,如果是ARCAM的CD72我看就比不過MARANTZ的SA-1。所以說,不確定型號,什麼都是空談,什麼都別談!

第3點:音源不要忽視產地

決定二手CD價格的,還有一個因素是產地,產地重要麼?現在很多產品不都國產了麼?只要QC能夠過關,還有必要在日本做還是泰國做?18歲少女做還是80歲老爺爺做?問題就在於我們玩的CD不是目前最新的產品,是一些幾年前,十幾年前的老機,在那時各地的生產水準還不是特別齊平,而且,發燒友是特別頂真的,對任何細節要求一絲不苟,幾乎苛刻的地步,他們還是最相信原廠的製品。

比如MARANTZ的CD15,是MARANTZ 1BIT機的老旗艦,當時就有三個不同尾碼版本:F/P/K,F是100V電壓的日本本土版,P是提供歐美地區的版本,多為發達國家,各種電壓都有,K是提供日本外的亞洲地區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的220V。日本的HIFI廠家自豪地認為本國的HIFI發燒友是世界上最為挑剔的發燒友,對聲音要求最為苛刻,接下來是歐美,所以,本土版的總是享受第一批篩選最優秀的原料,保證製作最為到位,接下來製作歐美地區的機器,最後的留給阿拉亞洲兄弟們,所以很多人,也包括我在內,選擇日本製作的機器都首先挑選帶F或者100V的本土版,以保證聲音。

所以,在二手市場上,JS也很明白我們的目的,一樣成色條件下,價格方面F總是最貴,K總是最便宜,即使搭配100V變壓器肯定會劣化音質也在所不惜,因為有人相信變壓器帶來的劣化要低於本身分級別製作帶來的聲音等級差別,我的一位朋友曾經對比過CD15 F/P/K尾碼的三台機器,也打開看過,他的結論是差不多,沒有我們想像當中的差別。

有時,我們降低電壓要求,挑選100V的機器還有一個言不由衷的理由,那就是有些CD只對日本本土發行,不對其他國家的AUDIOPHILE銷售,而這些機器往往又是高級/頂級的製品,理由也是因為“本國最苛刻”原則,我以前用過DENON S10II,比較滿意,S1太貴買不起,就琢磨著想弄台DENON經典S10系列裡的最高級機S10 III LTD,但是總是找不到220V的版本,一請教才知道,原來這個機器不僅產量很少,而且只有100V的本土版本市售;

SONY的天皇名機CDP-R10轉盤+DAS-R10解碼,一套一共200W日圓,也是只提供日本國內發燒友才有福氣享受的100V版本,讓人惋惜,國內還有很多發燒友拼命尋找這兩件R10,而不考慮變壓器的問題,就是因為其聲音太好,遠遠超過任何一款SONY的其他CD 機種,什麼SCD-1,XA7ES,統統彈開,200W日圓一套SONY公司還說是賠本的製作,你說能不買麼?

另外關於SONY的機器,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當時ES級別最新款且最高級製作XA7ES CD機,以銷售到美國的黑色XA7ES為最高級,要價3000美金,比本土的還要好,不知道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所以,這次小張收的二手SCD-777ES也要偷笑了,到手一看銘牌原來是99年第一批的黑色120V電壓版本,據說這批的製品是提供給美國打品牌用的,所以各方面挑選極其嚴格。

PHILIPS平價的CD930/950是比利時製作的,CD931/951是新加坡製作的(還有一說是北京等也做過),產地不同導致二手價格不同,買的時候請注意。

很多HIFI廠商仍然相信,最LL的貨色一定要在自己的工廠裡製作,保證品質!其他消費級的一般貨色可以發到勞動力便宜一些的地方製作,多賺點錢.

第4點:請買專業CD廠家的經典作品

在玩音響,既然是玩,就要挑那些值得的去玩,不要去玩那些沒名氣的。現在有很多廠家是以前做功放/箱子出名的,為了佔領更多的HIFI市場,賺取更多的發燒友血汗錢,在小有名氣之後,就開始把魔爪伸向其他HIFI領域,做一些它們不擅長的器材,比如做功放出名的XINDAK也出了HIFI鹹菜,做喇叭出名的丹特聲現在做電子管發大器了,做膽機出身的歐博竟然也出號角喇叭產品了,做功放的ONIX也CDP了,這些器材值得玩麼?

如果有真才實料,比如MARK LEVINSON又做放大器又做音源,照樣LL給你看,照樣能夠登上《STEREOPHILE》的A級榜,照樣拿《STEREO SOUND》的COTY大獎,這些才值得買.所以,買音源就要買在數碼方面有專長的廠家的產品,哪些呢?美國有WADIA和THETA,英國有MERIDIAN和DCS,日本有ESOTERIC和SONY,德國有LINDEMANN和THORENS。

同時,不光光要看准廠家,還要選擇其經典的系列,比如,SONY的CD機,除了一些頂級機外,只需要看後面有沒有ES尾碼就可以了,ES表示EXTREME STANDARD,是一個檔次裡最為高級的系列,買SONY的只需要盯住ES系列的幾台機器就可以了,其他的無視,呵呵。(難道X-5000,MS-1也無視?!當然不是,SONY的另一個看點就是是否搭載了固定光頭轉盤系統)

TEAC/ESOTERIC的機器,值得選擇的是帶有VRDS轉盤系統的機種,表示帶有Vibration-Free Rigid Disc-Clamping System獨門轉盤的機器,比如VRDS-20,VRDS-25,VRDS-P700等(當然VRDS轉盤還區分不同材質的CMK-1/2等),其他的機種如果連TEAC的金字招牌,獨門秘笈轉盤都沒有使用,那還能稱得上是TEAC之音麼?!還有買回來把玩的意義麼?

WADIA與THETA的解碼器,精髓在使用DSP(Digital Signal Prossor)進行數位濾波。所謂DSP數位濾波就是廠商把軟體寫在EPROM中,然後通過高速DSP晶片運算進行數碼濾波,目前頂級的解碼器幾乎都使用DSP數碼濾波,不過其他廠商一般都使用摩托羅拉的DSP晶片,但是Wadia一直使用三片結構的AT&T晶片。沒有DSP的WADIA與THETA解碼,價格便宜,當然也享受不到原廠正聲了。

第5點:關注內部結構與做工

內部結構與做工是判斷這個機器檔次的重要手段,尤其對日本CD非常有效。比如MARANTZ最新SACD機SA11S1與SA15S1,由於考慮到外殼重複開模的成本,所以看外觀差不多,但是你一打開機器一對比,你就會發現兩者的差別,SA11S1的機身裡面整個都是經過鍍銅處理的,連電源變壓器的外殼都是的,而SA15卻半點都沒有;SA11S1提供RCA輸出之外,還有XLR輸出,而SA15S1沒有平衡輸出;SA11S1的電源處理部分是獨立做成一塊板的,與類比部分的板完全獨立,避免干擾影響,而SA15S1考慮到成本妥協都做在一塊板上面了;SA11S1使用D/A轉換IC從以往SA15S1上的CRYSTAL的製品,變為NPC的最新銳的DSD/PCM對應的SM5866AS,而且每聲道一個;轉盤部分與SA15S1完全通用,但為了區分檔次.進行了機械結構上的補強,安裝了中央轉盤上的穩定器以提高剛性。

這些細節都是能夠被觀察到的,當中的任何一個,你都能敏感地意識到,SA11S1比SA15S1更高班。除了採用鍍銅處理外,日本人還比較喜歡的區分檔次方式是分牛,也就是說原本是使用一個牛的,開始採用兩個牛,數位與類比獨立供電,比較誇張的例子是SONY的CDP-333ESD與其上級機CDP-555ESD,333ESD只有一個牛,而且沒有遮罩牛罩,而555ESD是兩個牛,而且都有黑色牛罩,不光如此,555ESD還把兩個加了牛罩的變壓器放到了機身的外面,就像在背部張了兩個瘤子,好處當然是徹底解決了數模分開,也徹底杜絕了干擾。所以在預算允許的前提下,一直推薦555ESD。


關於CD選購的後5點建議

6,不要忽略成色、附件、包裝

一個二手器材的價格,型號是決定性要素。瘦死的駱駝比馬大,SONY SCD-1的二手價格總不會便宜過SCD-777ES,即使SCD-1是100V,而SCD-777ES是220V的也一樣,在功能完全正常的前提下,有一種可能SCD-1的價格會非常接近SCD-777ES: SCD-1沒包裝,沒遙控,機器上頂板有明顯劃傷,非原裝片鎮,整機只有6成新;而SCD-777ES有原包裝紙盒,原狀遙控器,原裝說明書,行貨購買發票,使用3個月不到,機器沒有大劃傷,原裝片鎮,整機至少95成新,在這樣的情況下,後者的二手價錢很有可能超過前者。

主要是因為成色、附件、包裝這些因素沒有辦法讓購買者心理塌實。買二手最害怕機器來路不明,買回去不過半個月機器報銷,不是光頭老化就是電容爆缸,越高級的機器配件越難找,有位朋友,買了個DENON的DP-S1轉盤,開心啊,使用DENON獨門的三重避震的最頂級轉盤,買回去沒多久,罷工了,據說是光頭問題,到現在找不到備件更換,只有在家裡放著當擺設。

機器來路不明,你不知道這是第幾手的機器了,JS說二手收的來你就相信是二手?!即使我們相信是二手,你也不知道上家是則麼使用與保養的,是唯讀正版片還是多讀盜版片?是在多灰潮濕的地方使用還是清潔乾燥的地方使用?機器有沒有維修過或者磨過,光頭有沒有換過?等等,這些都沒有辦法證實,所以,最保險的購買二手CD機的管道是找熟識的一手用家自己淘汰的機器,或者說來歷能弄的清楚的機器。接手的下家馬上可以權衡,上家的使用習慣,使用時間,有無維修和故障等情況,大家當面也方便溝通。

就目前大多數人的心態,買個二手器材,就圖能看到實物,當場驗機心裡放心,寧可價格貴點也怕運輸途中損壞,那只能求助於當地二手商了。

買二手的沒關係,在型號確認後,請注意以下4點:

A,成色

成色的好壞直接影響其價格,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作為用家保養的好壞會直接影響你出手時的價格。因為器材成色好,無非就幾個原因:或者機器年代近,使用時間短;或者是陳列的樣品機,平時做靜態展示;或者用家保養仔細,平時用遙控比較多;或者沒有經過多重轉手,或者沒有長途運輸(多轉手一次,多運輸一次,都會給器材的外觀帶來或大或小的損害可能)等等,成色好,當然能夠給予買家一個資訊:機器狀態可能不錯,能夠使用一段相對較長的時間。

成色差,用家也會得到一個資訊:上手用家連機器都保養不好,肯定不會愛惜使用,這麼明顯的敲傷,保不齊內臟也有大出血,暗傷看不出卻直接折壽了,則麼敢買?

如果那還是個高檔的機種,連成色都不能保證,價格又偏低,就請你多個心眼了:高檔機價格都老貴,買的起這些機器的人都是有一定消費能力的人,這些用家一般都有愛惜保養器材的好習慣,一般都買正版唱片,也不會沒事搬來搬去折騰,造成器材損傷的可能性很小,則麼會有嚴重的外觀磨損呢?

如果看外觀成色還可以,也不一定表示使用時間短,請仔細看按鍵的磨損程度,如果相當厲害,尤其是PLAY和OPEN那兩個鍵如果字都沒了,適當考慮,因為一般讀唱片多了才會多按PLAY 鍵。那如果上手用家用遙控操作的呢?那就仔細看遙控器上的PLAY。那如果沒有遙控器呢?碰上沒遙控器的,很多功能就不能用,比如:WADIA,SONY等,那就……

B,附件和包裝

附件就是包括:遙控器,說明書,保修卡,發票,電源線,好一點的還有信號線等。原包裝和附件齊全往往會成為二手機的一個賣點,JS也會抓住這點不放而趁機多開幾百塊,因為這至少證明機器的來歷不是野路子,不是收來的沒有保證的裸機一個,不是YLJ的幹活,發票還能證明其購買時間和所購價錢,JS也就不會亂開價;

如果有保修卡,還在保修期裡面還能買個放心,即使以後壞了,也證明不是水貨,可以協助修理;如果包裝還留著,以後自己要出手外地問題就不大了,不必擔心運輸的磕碰而費心打包。

如果你買SCD-777ES,沒有遙控,你就無法遠距離遙控切換SACD與CD層,如果你買MARANTZ CD63SE,沒有遙控就無法控制耳機插孔的音量,還有一些高級機,為了顯示高檔機種的簡潔風格,面板上的按鍵能省則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LINN的CD12,用託盤的控制,別出心裁!)很多附加功能都只能通過遙控操作,沒有遙控就是死蟹一隻。附送的信號線與電源線一般不是特殊的製品,朵特也無所謂了,對於用家而言,但其他的最好保存好,別買機容易賣機難啊。

C,打開內部

看看機殼的螺絲有沒有生銹或者有沒有豁口,避免買到經常被擰開的機種,看看線路板上的螺絲有沒有鬆動或者被擰的痕跡,如果有,那問題嚴重了,沒事情你卸線路板幹啥呢?

先看看佈局和規整程度:一般LL的機器內部都比較讓人放心與滿意。看看內部有沒有東西動過,有沒有增加或者減少東西?有沒有特殊的焊點或者松香印記,有沒有修補的痕跡,有沒有對稱的電路上使用不同元件的?有些機器,JS會告訴你,在哪裡哪裡磨過,用了什麼什麼猛料,聲音馬上LL到什麼程度,這個時候你要要考慮,那個磨改的位置到底是壞了之後修的還是用真的用補品替換?那些地方可能會去磨伐?!對聲音有多少影響?(比如說,一台高級解碼器,JS說已把解碼晶片升級了,升級成PCM63PK,先不說高檔器材有多少人會去磨,也不說PCM63PK有不少假貨,只要不是原廠升級的,這台解碼即使再便宜請你也不要考慮)

機器磨改之後,聲音到底是變好還是變差自己要有判斷,俗話說“針無兩頭尖”,要聲音速度快,就有可能缺少韻味,要聲音速度慢,就有可能缺少力度,要真正做到平衡的,不單單要會選補品元件,還要懂器材會校音的師傅操刀,否則極有可能使聲音劣化。退一步說,即使你花了幾K塊磨改成功,自己聽的相當滿意,要出手的時候,別人的口味可能與你不同,認為失去了原型機的平衡感,原來不磨改的時候機器能賣8K,你再花3K進行打磨,結果出手的時候別人只肯出你5K元,白白賠了6K,你說你窩色伐?!

高檔器材之所以高檔,是因為其設計都比較獨到,各方面考慮比較全面,而且一般都有一套理論或者絕活進行技術支持,買家自己動手操作磨機,往往會打破廠家認同和設定的聲音平衡,撥管你磨的聲音如何LL,別人一般都不買帳,更換電子管不算啊,所以,你看一般磨改之後機器都會小小貶值,所以一般燒友不敢對高檔器材動手術,也不推薦動手,便宜的器材你磨磨也無妨,磨壞了也沒幾個錢,卻享受動手快樂。

D,試音

轉盤與CD的試音就是放唱片進去讀,各類唱片大刑伺候,看看能不能順利讀出第一軌,然後快速跳到最後一軌,看尋跡,再跳回到當中幾軌,看速度與跳片,最後,跳到最後一軌(挑選錄的比較滿的唱片),看能否播放完。我記得當年幫朋友去買MICROMEGA的老SOLO旗艦合併CD機,我帶了這些唱片:正版金片、正版銀片、盜版片、打洞片、打口片、燒錄藍片、中圖黑片、燒錄黑片、劃傷片、難讀片,一圈下來,SOLO的ERROR燈不停在閃爍,原來是藥機,最終沒買成。有些CD機器冷機有跳盤,熱機卻很好,還有的正好相反,冷機打開15分鐘內好的,15分鐘之後就SORRY,一定要看清楚試仔細了,二手機的門道比我們想像的要多。

7,型號還不夠,最好懂尾碼

以前說了買二手機要看型號,不能光看品牌,最好能讀懂型號,JS就沒辦法蒙你了。比如說,MARANTZ的CD63,這是MARANTZ最為暢銷的CD機長青樹,第一代是上開蓋的,後面的尾碼不要太多哦,什麼SE,什麼MKII,什麼MKII KI,還有TEAC 25,都搭載了VRDS的金屬壓片轉盤系統,什麼25X,什麼25N,什麼25XS,還有DENON S10,前前後後出了4代,還不包括SACD的系列,有S10,S10II,S10III,S10III LTD,做的伐得了。

現在讓我們分別解讀一下個中奧秘:SE,就是SPECIAL EDITION(特別版)的縮寫,一些廠家喜歡弄個什麼重料/補品的特別版,可以說是最方便快捷的升級手段了。比如:1994年推出的MARANTZ CD63SE就比CD63原形機在無氧銅饒EI牛、底座增加鑄鋼板、增加背板開孔等方面上做了改進,性能有了很大提高,63SE可以說63系列當中最具性價比的產品,二手最熱門!63MKII KI聲音是有提高,就是價格下不來,二手要超2K了。

MKII的就是MARK TWO,就是第二號機,不過沒見過MK1, MK1就默認為是原型機了,MKII我理解為改進版,對MARANTZ感興趣的朋友一定知道當年的一款名機MARANTZ CD 72MKII,市場上也有CD72不帶MKII的,價錢卻賣不高,為什麼?因為72雖然也使用位元流的技術:SAA7310+SAA7350的組合,但72MKII使用的是與PHILIPS LHH系列帶R的參考機種完全相同的SAA7310+TDA1547(DAC7),換句話說72只有半個DAC7,其次,72內部沒有金屬盒遮罩的MARANTZ獨創的HDAM放大模組,而72MKII就有,所以,二手市場72MKII要比72至少貴500也合情合理。

順便提一句,如果你要購買CD72這個機種,上上選是CD72a,背板標記為CD72AF,是100V的日本版,為提高機身的穩固性和降低其諧振,兩邊有加厚的鍍鋅鋼板,重量達到8。5KG,這個是72裡面最優秀的機種,裡面全鍍銅還不算,電源與解碼部分還都用鍍銅板分隔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鍍銅板上面還標記著解碼輸出的線路圖,記得CD15也標,呵呵,製作嚴謹。

上中選是72MKII,注意,是金色帶側版的,據說這個是72A的國際版本,就是非100V提供給其他國家使用的版本,中選是72MKII黑色,沒記錯的話機身裡面應該沒有鍍銅,沒有側板,機身不像金色的這麼堅固,要好好考慮墊板,中下選是72金色的,我以前認為72沒有金色帶鋼板的版本的,後來一查是有的,當年賣8W日圓的機器。下下選,呵呵,不用我說了吧,CD72黑色的版本,估計二手最多也就2K大元了。

MKIII,如果MKII是改進版,那麼MKIII就是再次改進版,一般是廠家看到MKII在市場上銷售不俗,繼續跟進提高音質的產品,當然,價格肯定超過MKII了,比如Acoustic Energy,當年PHIL JONES打天下製作的AE-1,後來更新為AE-1 MKII,最新的型號為MKIII,還是兩單元設計,低音單元從5.25英寸縮小為4.8英寸,靈敏度低了2DB,由於設計MKIII時,PHIL JONES老早就離開AE了,所以兩款喇叭聲音可以說完全不同,評價他們已經沒有意義了。據說比AE-1 MKII頻響更寬闊,聲音的解析力再度提升,瞬態特性也跳躍至一個令人矚目的層次。

其他的例子還有MARANTZ CD17MKIII,CD17也有不少的尾碼,如CD17A,CD17DA,CD17MKII等,最新的是CD17MKIII,其他的尾碼都停產了,使用PCM1716的MARANTZ MKIII就相比之前的17MKII或者17DA而言,個人不是特別推薦購買。

SI,就是SIGNATURE(簽名版)的意思,本來是由設計師或者老總在機身上或銘牌上簽名,以示區別,現在好了,大家混口飯吃,根本也沒人簽名,就寫個SIGNATURE就算簽名版出廠了,一般簽名版是全盤考慮升級,廠家考慮的因素比較多,否則設計師臉上也掛不住啊,哈哈,所以要比前面的改進版更值得購買。

不過這裡有個特例,就是法國文豪METRONOME,它家的器材,不管是CD機,轉盤,還是解碼,都是一出來就加SIGNATURE的,不加SIGNATURE就加REFERENCE,好象沒有原型機的似的,就是要告訴別人:出來的東西就是最終版,每一個都達到REFERENCE或者SIGNATURE的品質,永遠不需要升級改進!

MARANTZ的機器一般不用SIGNATURE來標記簽名版,而用KI的標記,這表示由MARNATZ總工程師石渡健先生(KEN ISHIWATA,KI是其首字母的縮寫)親自磨機定型的最終型號,是最LL的機型了,比如CD63 MK2 KI,而CD67系列沒有根據以往的慣例在推出67MK2 KI,而是改稱為67OSE(ORIGINAL SPECIAL EDITION:原音特別版)

R就是REFERENCE的意思,表示參考機型,這個參考不參考說實話不太好衡量,並不是說加上REFERENCE就變成中型沒有味精,強調兩段延伸的聲音了,相隔4年著名的PHILIPS 樂哈哈(LHH)系列就先後發售了LHH500和LHH500R,雖然當年的售價是500更高,但由於500R搭載了DAC-7,而且各方面向800R看齊,可以說是800R的縮水版,所以二手價高於500。

在LHH系列裡,除了200R(200還有一個RX,旁邊的冊版不一樣,價格更高)之外,有3個機種被冠以大R標記並被熱炒,900R,800R,和600R,是非常值得關注的機器,不單單是我們關注,二手市場的JS也很懂,一看到R,就曉得可以多賣個千把塊了,發燒友看到PHILIPS的LHH系列已經笑得合不攏嘴了,再看到有REFERENCE標記,豈不要馬上掏錢?

D,就是DIGITAL的意思, 有這個標記,一般表示此機接受數碼輸入,可以作為獨立解碼器使用,在MARANTZ的CD上出現的比較多(在SONY的老機裡也有,表示支持數碼輸出,如333ESD)。如CD17D,CD23Da等,MARANTZ的解碼部分,尤其是類比輸出部分採用專利的HDAM(HYPER DYNAMIC AMPLIFIER MODULE),據說採用多個場效應管和其他元件組成的分立混合單元,與運放類比輸出相比,運算速度大大提高,使解析力、信噪比、動態範圍、頻率回應等有了很大的提高,其鬆軟醇化的音色在聽感上被大多數人所接受,所以獨立做解碼也是一個賣點。

有很多日本高級CD,也採用可以做“獨立解碼器”為賣點,不過並沒有特殊的標記,全靠你對機器的瞭解了,比如:DENON S10II與TEAC 25X,雖然都沒有D標記,但兩者都可以做獨立解碼器,並都接受光纖與同軸RCA數位信號。順便說一句,S10II與25X做轉盤都是不錯的選擇,而且都擁有同軸/光纖數位輸出,單端/平衡類比輸出,可換電源線等設計,但DENON S10II功能更強一項,就是擁有大力的耳機輸出,耳機發燒友可以暫時不買二房,這一項TEAC 25X是沒有的。

LTD,就是LIMITED的縮寫,表示限量版,一般是給某些地區提供的加料版本,或者製作者採用更好原料製作的限定產量的型號。比如MONARCHY的MODEL 22B,這個型號也有MODEL 22B LIMITED EDITION,在廣告上是白色面版的,據說是為HK的燒友特別製作的,動態更大,聲音更好。SANSUI的ALPHA -717 CD機,也有LTD版本。LTD版本肯定價格比普通版本更高,更值得收藏和購買。

ULTIMATE(最終決定版)的尾碼,比如美國CONVERGENT AUDIO TECHNOLOGY(CAT)的分體電源膽前級SL1,最新的版本就是2000年登場的SL1 ULTIMATE,對電路板進行了重寫,既然SL1已經ULTIMATE了,那麼後面還則麼出呢,原廠只好決定製造SL2更高級的前級作品,但時間未定。

8,重量是非常重要的指標!

平時小張一說這個CD重,重得讓人搬都不想去搬,LL!那個CD輕飄飄,讓人沒有半點信心,GL!認為從重量上判斷聲音是很愚蠢的事情,其實這個觀點既正確又不正確!

正確的理由是從同一個廠家的角度來判斷,從同一個系列的機種來判斷,重量越輕的機種檔次越低,價格越便宜,反之,越重的機器定位更高,聲音更好,最重的肯定是旗艦了。

為什麼呢?為了提高電源的品質,採取重量級的電源變壓器和濾波電容;為了減少電源中的脈衝成分對數碼及放大電路的干擾,增加電源濾波器;為了解決電源、數位、類比三部分之間的干擾,用金屬盒相互遮罩;為了獲得穩定轉速和緩解外部震動帶來的干擾,優秀轉盤一般大量採用金屬元件,而且同種類轉盤越高級的型號,在越多部件上喜歡用金屬部件代替塑膠製品,壓片也重,有些還喜歡獨立出來用手動重壓片,這樣馬達的功率也大了,又增加了重量;機身的避震更是少不了,越高級的越會用相對較重的機身結構和材料來杜絕震動,外界的和內在的都會影響聲音的表現,帶來麥克風效應。

這如此多項的手法無一不在提高音質,無一不在增加重量,比如目前MARANTZ官方網站上的兩聲道SACD機,最高端的是SA11S1,重14KG,下級是SA15S1,由於採用了幾乎相同的外殼來減少成本,重量看似只減少了0。5KG,其實內部的變動非常大,取消了機身的全鍍銅和轉盤穩定器等,再下面就是SA8400,入門級的產品,重量就差的遠了,只有7。5KG。不單單日本廠商的機器遵循這個原則,歐美廠商的機器也是如此,比如GOLDMUND,MARK LEVINSO,由於廠家在高端機的電源、遮罩、轉盤等地方下工夫,不得不增加原件,不得不增加了重量。                          

不正確的理由是不同的廠家的機器拿來比較,尤其是不同產地的機器,日本的高檔CD機一般做的比較像坦克車,內部打開來滿滿堂堂,讓你感覺每一塊錢花的值,你看SONY SCD-777ES,方方正正像鐵塊,打開機蓋沒有任何的多餘空間,整整25KG,一個CD比很多功放都要重了;而歐洲的機器外型一般比較秀氣,內部打開讓人吐血,因為沒有什麼恐怖的用料和結構,燒友來玩絕對不敢打開SHOW QUALI,但是聲音卻一貫的優秀,就說LINN IKEMI吧,3000英鎊的機器,你猜猜多重?只有4KG啊,哈哈,買回去都不要打車,直接拎在手裡做公車就回去了,雖然只有SCD-777ES的六分之一還不到,但已經是LINN的單體純CD播放機的次旗艦型號了,再上面就是著名的CD12,不過你會說LINN IKEMI的聲音比SONY SCD-777ES差麼?

9,不要害怕買2手高檔機

為什麼?因為“一分價錢一分貨”原則,這一分貨不單單反映在聲音素質上,還反映在機器可靠性與使用壽命上。當然這個也有很多例外,不可以一概而論。很多朋友有這樣的困惑,錢不多,買全新的高級貨不行,就想買個二手頂級的,但,又怕光頭壽命保不齊,太老的沒必要買,比如DENON DCD-3300這種當年的頂級請不要考慮,如果是DENON DCD-S1這種比較近的頂級貨,完全可以考慮的,因為頂級機的光頭一般會有保留,不會自己砸自己的品牌。

舉個例子講,你花2000塊買台入門級別CD機,2年後壞了,你還氣得過:畢竟是入門機,可靠性也打折扣,畢竟只花了2000塊,但是,如果你花50000塊買了台頂級CD機,2年後壞了,你肯定要指著代理的鼻子罵娘:這麼高級的CDP也會壞?!跟入門機一樣了!玩越高級CD型號的玩家,一般都有這樣的感覺:越HI-END的CD機對唱片的品質要求越高。有些良莠不齊的盜版片根本不讀,為什麼不讀?就是為了保護光頭,不讓其超負荷工作減少壽命。

二手的高級CDP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出手的時候虧的百分比不會太多,因為玩高級機的機會不多,總有後來者接手的。不過也要靠量買家對機器保值性的鑒別,哪台會保值?哪台會升值?哪台會貶值?MARANTZ CD15值不值得?SA11S1值不值得?DCS ELGAR值不值得?MICROMEGA SOLO值不值得?當然,這是一定要火眼精精。哪個能讀片好?比如,當年MICROMEGA的頂級機SOLO就會有讀片的問題,你買不買?

10,要看得懂雜誌的推薦

喜歡音響的都喜歡找一點國內外的雜誌來看看,看雜誌成為我們的一大愛好,一些老雜誌更成為我們買而手器材的重要文獻資料,比如絲帝落。桑多雜誌,就是老的比新的值錢,而且高價收購還找不到,你說厲害不?雜誌上有很多推薦榜單,STEREOPHILE的年度推薦榜單,現代音響技術的編輯推薦榜,STEREO SOUND的GRAND PRIX(以前的COTY獎),則麼看這些器材榜單,大家一定要會看。

就拿絲帝落。桑多來說,雖然玩的和寫的水準都很高,但還是有本國製品優先的傾向,比如說某個價格帶的產品,只有有日本本土製品出現,而且有一點點競爭力的,第一名第二名肯定是它,不會留給歐美器材的,所以有的時候很好笑,明明知道ESOTERIC的製品不可能LL過DCS的,但就是ESOTERIC第一名,DCS靠後。從聲音上來說,難道日本人就喜歡聽蘿蔔味嗎?

非也,其實只要你仔細看桑多,多看文章,你就會知道像管野,柳澤是完全聽得來的,有是也會說道日本器材的音樂感染力不夠,但是,一談到民族利益,本土廠家,他們就要“亂聽”了,其實也很好解釋,文化藝術是植根於經濟基礎的。國內的HIFI雜誌也是這樣,只要你給錢了,就給你打槍文,港的器材寫成ESOTERIC,好的器材寫成DCS,最近還看到隆宇的一篇吹噓好好好的文章在各大雜誌發表,實在是錢多先生。

看雜誌要看得懂,全說好的當然是槍文,沒有A/B比較的也是槍文,最狡猾的就是精心挑選對比器材,把要吹捧器材的好處完全展現出來,但缺點卻只比參考機器差一點點,兩者價格缺差很大,看官心理當然開心,一個幾千,一個上萬,能夠這麼比較,差距不大,就買它了。。。。。。結果吃藥。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LUXMAN的歷史

1925年,廣播電台開始在日本流行,Luxman的成立比這件事更早,它最早成立於Kinsuido公司的一個部門:收音機零件部門,Kinsuido是相片框架的進口商。

在當時,日本收音機的聽眾完全依照美國或歐洲的規格,所以進口收音機零件在當時是一項高瞻遠囑的、具有冒險精神與最尖端的事業。

1925年,Luxman創立

在1925年的六月,Luxman在Kinsuido相框公司內成立收音機零件與設備部門。許多路過的行人被美妙的聲音吸引而停留在店門口聆聽,久久不散。

1925年,Kinsuido收音機雜誌

「再讀一次,您會成為收音機專家」,我們用這個廣告口號,在收音機雜誌上的大大宣傳,盛況維持了14期,大大地促進大眾對收音機和留聲機的了解。

1928年推出LUX-735(內含揚聲器的收音機)

Luxman銷售LUX-1730用電力驅動的黑膠唱機

1952年推出OY-15(輸出變壓器)

Luxman銷售OY-Type 變壓器,它具有高規格電源供應變壓器和其他許多的特色,所有聽過的人一致推崇稱讚:「始終傳遞最高的音質」。

1958年推出首次推出45轉/45轉立體聲唱機

1958年推出MA-7A(單音真空管擴大機)
MA-7A成為第一台裝備完全的單音高傳真功率擴大機,在戰後問世。它特別吸引人的NFB(負回饋)分音器,是Luxman的世界專利。

1961年推出SQ-5A(真空管綜合擴大機)
為最早的真空管綜合擴大機之一,SQ-5A由於結合表頭獨特的設計,與始終傳遞最高的音質,證明為成功而風行一時的商品。Luxman的獨特的音調控制電路的特色,現今仍然沿用。

1962年推出SQ-65(真空管綜合擴大機)

SQ-65最吸引人的地方為:可移動式的反回饋電路(MFB),是世界級的專利,這樣的電路可結合揚聲器圓錐筒的運動與它的反回饋控制系統。

1962年推出PZ-11(Phono擴大機)
是第一台由日本製造的,運用鍺電晶體的Phono放大器,PZ-11也由於它的精緻輕巧的外型而大受歡迎。

1964年推出SQ-38D(真空管綜合擴大機)
SQ-38D是最早推出內含三極管的擴大機,也是「38系列」中的最早期的機型,後來陸續推出SQ-38F,SQ-38FD與最近的SQ-38S。

1966年推出MQ-36(真空管OTL功率擴大機)
MQ-36是真空管OTL功率擴大機,由於它能發出高品質的音色,因而成為一組長賣型的商品。

在此之後,Luxman持續爆發出一連串的足跡,戰鬥力十足地介紹各項新電路設計和精緻的機台,我們總是跑在競爭對手的前頭。往後的70年,我們發表的每一項的產品均表達我們獨特的理念。
以下是Luxman歷史具有里程碑的年代表。

1968年推出SQ-505/507(綜合擴大機)
SQ-505/507是第一台「500系列」,為L-505s和L-507s的前繼機型。

1971-1980年成立Luxkit品牌
Luxkit品牌滿足喜愛自己動手組裝音響的人的需求,Luxman銷售超過70種器材可供音響愛好者自由組裝-真空管擴大機、電晶體擴大機、可轉動式、測量器材、、、等等。

1972 年成立「L&G」品牌
Luxman成立新的品牌「L&G」以提升一系列彩色的高品質立體聲音響,此系列的設計理念是:要迎合新的生活方式和創造享受音響的新感覺。

1975年推出M-6000(功率擴大機)/C-1000/T110
是為了紀念Luxman成立50週年而推出的產品,M-6000代表公司第一個進入頂級音響界的最大成功。一般的功率擴大機誇耀擁有300W x 2高輸出功率和優美的音質,M-6000早被公認具有這樣的水準。

1977年推出實驗室旗鑑級系列
實驗室旗鑑級系列首次露面,值得注意的是:它是世界第一台DC耦合的擴大機,並且內含收音機。每一項產品的功能、表現和創新的設計均和其他的系列不同:
世界第一台DC耦合的擴大機,並且內含收音機
電腦控制的盒式錄音座
建有底座盤,可連接多項器材

1980年推出PD-300(真空吸入式轉盤)
Luxman推出一種創新的使用真空吸入式系統的轉盤,這樣的轉盤可以避免唱片的共振,與降低音質的因素。(參看圖片:PD-300)

1982年推出D-05(Omega-Loading卡座)
D-05推出的時間,正當大型盤式錄音帶規格轉換到卡帶規格的年代。D-05的特色包含Hi-Fi的高音質表現,以及卡座非常容易操作。

1987年推出DA-07(流暢的DAC)
DA-07應用Toraichi博士發展出來的補償理論,Toraichi博士是Tsukuba大學的教授。由於它速度很快,DSP可以補償沒有記錄在CD上的頻率範圍,這樣的特色使它轟動一時。

以上這些只是Luxman最近75年的里程碑,還有很多沒有寫出來。回顧這些事件,我們可以發現:Luxman的產品總是成功地結合最新的研發科技、高美學設計表現和毫不妥協的精緻手工。
就表現而言,我們堅持產品要傳遞最理智、平靜沉穩的音質給聽眾。就美學而言,我們著重於在光和影的相互影響,所以Luxman產品總是給人穩定和雕刻品般的印象。
美學和科技的結合使得產品具有獨特的特質-而這總是Luxman理念的所在


LUXMAN SQ38FD分析

其實只要是夠資深且玩過管機的發燒友都知道……如果您想只花6萬元以下的預算又要超越很多目前10萬以上(或更高貴的)的擴大機那麼LUXMAN SQ38FD絕對是首選!!我發見到很多花費百萬經費的中堅玩家家中只要有玩管機,家中必定偷偷藏了一台LUXMAN SQ38FD,他們一般只要換喇叭或測試新購的喇叭一定把SQ38FD當成監聽擴大機,SQ38FD無法表現的非常漂亮的喇叭一般來說都不會久留!!
如果您對於音質音色要求嚴苛,那麼LUXMAN SQ38FD絕對適合您,如果您不是那種經常要使用超高音壓來炫耀您的音響系統的朋友;而是經常真正在“聽音樂”的朋友……那麼我會強烈建議您SQ38FD絕對要擁有一台,不必在別的地方試聽因為那不一定準,搬一台在自家搭配自家的喇叭您才知道SQ38FD有多好……如果您家喇叭不是那種300W以上才驅動的好的怪獸,那麼保證您對於SQ38FD會相見恨晚!!

LUXMAN 最好聽的綜合擴大機排序︰首推 SQ38FDMKII→SQ38FD→SQ-38 SIGNATURE→LX38→LX33→A-1033
這個說法,說的非常準!近期使用了SQ38FD有感!

SQ38fd、SQ38fd mkII均可以調整為115V台灣電壓,買SQ38FD錯不了!!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Marantz CD-17 mk II KI


對Marantz的CD機並不陌生,從幾年前的CD-63 KI、CD-17 KI,到近期的旗艦SACD SA-1,都曾在家作客數月。

這三部CD機恰好代表了三個不同等級的發燒世界,對於剛入門的初哥,Marantz CD-63 KI是初級發燒系統中,音樂味最濃郁的CD機,真想不出還有什麼CD機,在六百餘元的價格內可以挑戰CD-63 KI而不會“死得太難看”。可惜的是,Marantz 不知何故,居然停止生產如此出色的低價CD機。

Marantz CD-17 KI則是中價CD機裏的佼佼者。這是一部音樂味濃郁、音效相當不錯的中價機,是當年$1500-$2000元 CD機中令人尊敬的機王之一,直到Musical Fidelity的A3 24bit CD機的出現,才結束稱霸的局面。然而,不論是CD-63 KI或CD-17 KI,Marantz的CD機給人的印象總是音樂感強烈、音響效果欠缺臨門一腳的感覺。而不夠Hi-Fi效果的原因,可能是Marantz採用1bit Linear的技術來製作D/A Convertor。

1bit的最大優點是聲音優雅、音樂味濃厚,缺點卻是動態較弱,相形之下,市場上的CD機多數採用Multi-bit技術,如早年的16bit,到目前當紅炸子雞的24bit。採用Multi-bit的好處,當然是可以取得巨大的動態,但由於Multi-bit容易產生相位移動(Phase Shift),造成訊號污染失真的現象,影響了音質的純淨度。

不過,Marantz的工程師最後還是克服萬難,製造出一部Super Audio CD機——SA-1揚威音響界。SA-1在播放SACD時固然出色、在播放傳統的CD時,也同樣是文武雙全——音樂與音響兼備,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SA-1唯一的缺點是它那昂貴的價格,不是一般發燒友可輕易負擔得起的。不過,SA-1可能是目前市場中,單件式SACD機皇,因此也可算是物超所值的精品。

然而,中級價格的器材始終佔有最大市場,因此,小弟一直注意觀察Marantz的動向,如果Marantz想要在這個龐大的市場中重新建立橋頭堡,它就必須推出新一代的武器,要不然市場就會被Musical Fidelity的A3 24bit CD機壟斷。

不出所料,Marantz在推出SA-1旗艦之後,便集中火力研究新型武器,而其結晶品便是Marantz CD-17 mk II KI CD機。顧名思義,KI是Marantz的金童子Mr. Ken Ishiwata名字的簡寫,CD-17 mk II KI自然是Mr. Ishiwata的舊作17 KI的改良版。而Mr. Ishiwata既然首肯讓這件新一代CD機使用他的名字縮寫,就表示CD-17 mk II KI必有其過人之處。

因此,當CD-17 mk II KI登岸之後,小弟便在第一時間內試聽這部期待已久的Marantz最新武器。

Marantz CD-17 mk II KI與第一代CD-17 KI的外表並無相異之處,兩者都是纖薄型的機種,香檳色的外表與精緻的機殼,處處顯示了Marantz在生產這部CD機的誠意。不知道是廠方的疏忽還是刻意的安排,CD-17 mk II KI隨機附送的使用手冊標榜的是Model CD-17 MK II User Guide,而不是CD-17 mk II KI User Guide。不過,只要注意觀察機身,便會發現面板右上角貼了KI Signature幾個金字,相當含蓄地告訴發燒友此機的身份。

小弟前後試聽了Marantz CD-17 mk II KI一個多月,間中用它與多套高檔的真空管、與晶體前後級和不同的喇叭配合。發現CD-17 mk II KI並不挑機,只要使用優質的音響系統,CD-17 mk II KI都會散發出充滿音樂感和韻味的音色。

CD-17 mk II KI與它的前身CD-17 KI究竟有何不同?CD-17 mk II KI與目前中價CD機的當紅炸子雞Musical Fidelity A3 24bit CD機,拗手瓜何者為優?這些都是大家關心的問題,也是小弟“八卦”的最佳題材。

CD-17 KI以音樂感著稱,它的繼承人CD-17 mk II KI依舊保有這個優秀的傳統。小弟把CD-17 mk II KI接在不同的音響系統上,馬上令系統的中音變得豐滿溫潤和充滿了音樂感,不論播放人聲、爵士樂和室內樂,都取得出色的重播效果。在測試Marantz CD-17 mk II KI時,當然必須出動蔡琴的“機遇”、“金片子”,許景淳的“天頂的月娘”、Laura Fygi的The Latin Touch、張杏月的“夢中人”等試音天碟。CD-17 mk II KI在播放這些女聲靚碟時,非常感性動人,連家中的菲傭都要伸出大拇指做個好的手勢。家中這位菲傭在過去數年內,也見過、聽過不少器材,算是“食過夜粥”的有耳之人,能夠讓她折服的器材當然也不簡單。

用CD-17 mk II KI播唱男聲效果也同樣好到出奇。不論是Louis Armstrong或是Harry Belafonte,男聲的磁性與厚感,都比得上當代最出色的CD機。雖然手頭上沒有Gryphon Tabu CDP-1和Marantz SA-1(Super Audio CD)CD機作AB比較,卻仍然可以得出一個籠統的答案;CD-17 mk II KI中音的音樂感和這兩部單件式的機王機霸,幾乎屬於同一等級。Gryphon Tabu CDP-1的價格是CD-17 mk II KI的兩倍半,而Marantz SA-1則貴過CD-17 mk II KI三倍半,何者最為超值,發燒友們自然心中有數。

用CD-17 mk II KI播放管弦樂的效果也非常出色。Mr. Ken Ishiwata可能是位元古典音樂迷,他所炮製的CD-17 mk II KI在播放弦樂時的光澤溫潤感,令人回味再三。小弟很少會對CD機播出的交響樂感到滿意,原因是市面上大部分的CD機在播放管弦樂時都顯得冰冷與機械化。

唯一的例外是Marantz SA-1和Sony SCD-1(僅用Transport部分)夾Harmonix Reimyo“曙光”DAP-777 D/A Convertor。而CD-17 mk II KI居然也能做到在播放古典音樂時,令小弟產生好感,殊不簡單。不過,世上無神話,CD-17 mk II KI雖然在中音方面非常出色,但也不是十項全能冠軍,它的高頻伸延能力還是無法突破舊款CD-17 KI的極限。是的,新一代的CD-17 mk II KI還是存有高頻去不盡的弊病。發燒朋友們在聽了Sony SCD-1配搭Harmonix DAP-777後,再聽回CD-17 mk II KI便會明白什麼叫做超高頻。

CD-17 mk II KI的另一項弱點是動態還欠缺臨門一腳。當您聽了Musical Fidelity A3 24bit CD機播放“阿姐鼓”後,再用CD-17 mk II KI聆聽同一首曲子,就會瞭解動態與狠勁的意義。

不過,CD-17 mk II KI卻擁有一項特點,是上述所有CD機都缺少的,那就是音樂神韻中的浪漫感。老編曾在家中聆聽過CD-17 mk II KI一陣子,之後再轉聽Musical Fidelity A3,他覺得A3的中音雖然音樂感不錯,但與CD-17 mk II KI相比卻顯得有些Mechanical。小弟當時並不十分明白老編話裏的玄機。不過,由於小弟對A3非常熟悉,覺得有必要研究一番,便把CD-17 mk II KI搬回家試聽,一開聲,便明白老編的意思。

CD-17 mk II KI的中音除了充滿了音樂味之外,最重要的是它還帶有一種芬芳的浪漫氣息。用CD-17 mk II KI聽人聲或音樂,總會覺得非常悅耳動聽,主要的原因是CD-17 mk II KI的中音帶有一種甜美芬芳的音色,而且聲音的邊緣修飾得非常滑順。CD-17 mk II KI的這個特點與不朽的傳奇經典喇叭Roger LS 3/5a一樣,都是音色充滿味精的器材,像是煲足味道的香濃雞湯,令人無法抗拒。姑且不論這種味精音色是否準確,但它確實非常討好人類的聽覺,與之相比,世上大部分CD機的聲音都會變得木然乏味,少了那種令人消魂的韻味。

說到這裏,選擇已經非常明顯。喜歡驚天動地、摧心裂肺效果的發燒友,Musical Fidelity的A3 24bit CD機到目前還是打遍中價CD機而毫無對手。偏好溫柔鄉的多情種子,則只能選擇CD-17 mk II KI。用這部CD機來播放感性和嬌嗲女歌手,如蔡琴和Laura Fygi最適合,幾乎像是為她們量身定做的“性感晚裝”。

看來CD-17 mk II KI的石榴裙下將拜倒不少Hi-Fi癡情漢矣!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玩了一些入門的CD PLAYER以及轉盤解碼組合後,我感覺有這麼一台CD機,就是你堵住我的嘴,我也不得不提,即使我不提,也已經有很多寫手為它樹碑立傳了!

它就是傳說中的:MARANTZ CD-63系列!

誰是CD唱機的始祖?毫無疑問:PHILIPS!那你知道以MARANTZ為品牌推出的第一台CD PLAYER是那一個型號呢?呵呵,就是MARANTZ在1982年推出的CD –63!不過別以為你現在看到的CD-63就是當時的機器,第一代的CD-63是上開蓋的,如果我沒有記錯,它的樣子與PHILIPS推出的第一台CD機CD –1000很相象。

由於CD-63擁有人聲柔和,音樂味好,性價比高的特點,經過63SE,63MKII,63MKII KI等版本的改進,成為MARANTZ中低檔機中銷量最大的系列機種。這其中陪伴我一段時間的就有CD-63SE,它採用CDM 12轉盤,1 BIT解碼,輸出部分採用MARANTZ獨創的HDAM電路,用無氧銅繞制EI牛,連底座都是加強過的!我沒則麼仔細聽過CD-63,但對CD-63SE的聲音還是接觸比較多的,中頻厚實,高頻悅耳,低頻有力,不要以為CD-63SE在動態方面一無是處,我覺得與某些國產多BIT的CD PLAYER相比還是存在可比性的。而且相對而言,其音像描繪非常細膩,人聲準確,空氣感好。

而且CD –63SE還有一個相當“大力”的耳機插孔,可以搭配一些耳機隨便聽聽,呵呵!CD-63SE還有數碼輸出,可以獨立做轉盤,我曾搭配過英國ALCHEMIST的TURTLE解碼,還是有可聞的變化,當年美國AUDIO ALCHEMY有一台點石成金解碼DAC-IN-THE-BOX,據說搭配CD-63SE之類是絕配,看來CD-63SE的解碼還留有不小的可改之處,當然也說明轉盤還是有一些素質了,順便提一句,CD-63SE的讀片情況非常好,什麼盜版爛片都照吃不誤。

CD-63SE所營造的這種聲音厚度和包圍感,國產CD機欠奉,音樂是需要一點連貫性和潤澤度的,也就是說音樂味,國產CD機明顯處於劣勢。沒錯,CD-63SE的解析力是比較差一些,但是,國產機的那種特別強調的解析力還是不要的為妙。什麼意思?聽聽SONY的XA7ES就明白了(解析力是需要轉盤素質為後盾提供更多的唱片資訊與細節的)

MARANTZ的CD-63SE聲音在低檔機裏表現出色我認為一大功臣是其專利的HDAM電路------HYPER DYNAMIC AMPLIFIER MODULE(超寬頻放大模組)它是由多個場效應館和其他元件組成的分立式混合模組。但是我有時也感慨,MARANTZ早期的成功CD PLAYER中(比如:CD 80,CD 95),我經常翻遍機箱找不到刻有HDAM的小黃銅盒,但其聲音表現也相當傑出,比現在的機種更有“音樂味”,呵呵!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個相當主觀的問題. 雖然說各有所好,但音響之級數還是有一定的準繩的. 我們介紹一下發燒友的進化的四個階段,或者能對此有所啟發. 

   第一階段:"高音如何,低音如何的階段" 這是剛開始玩音響的初級階段.這階段的發燒友對音響效果帶來的刺激性會比較感興趣.

    第二階段:"注意分析力的階段",這階段的發燒友在聽音響時會十分注重聲音的細節.往往會看到他們側起耳朵地留意,同一張唱片在不同器材中某個細節是否清楚.他們會以此來鑒別音響的級數. 可以說,這是個入門的階段. 因為同時他們會留意到音場的深度表現,層次感等等一些基本因素.

    第三階段:"音樂感階段", 由第二階段進化到第三階段往往要花較長的時間,也是作為一個"真正的發燒友" 的階段. 多聽聽一些演錄俱佳的古典曲目,人聲.能體會到感情的投入, 自然能聽到何為音樂味. 此階段發燒友很留意聲音的潤澤度與質感.是比較高層次的要求. 事實上, 達到此階段的音響器材或元器件的價格,往往也是較高的. 因為, 這個階段的發燒友是已經真正懂得分辯HiFi器材的級數了.

   第四階段:"追求中性而真實的聲音." 這個層面的發燒友有著最高的要求,符合這階段聽音要求的器材, 往往也是天價的. 此階段的器材的聲音表現已具備一切發燒要素, 而注重追求自然真實的美. 聽者會有"如在眼前"的感覺.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