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是什麼?
用美食來比喻,格式就是放食物的盤子,格式越強大,取樣率越高(192kHz以上),位元深度越深(24bit),只是代表盤子很大,
並不能表示放在上面的食物,就是美食
本來就只有44.1kHz/16bit的音樂,放在192kHz/24bit的flac檔裡面,不會比較好聽,
基於這個原理
日本人弄了一個唬弄人的技術,叫作K2HD
把44.1kHz/16bit的音樂,升頻成192kHz/24bit,再自行加料,然後放在192kHz/24bit的檔案中,
就像原本的食物額外再加飯加麵,再加一堆人工添加物,然後放在超大的盤子上的道理一樣
所以,格式不是不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錄音和後製,
好的錄音和後製,檔案就算壓縮成320k mp3或放到YOUTUBE
還是可以聽的出他驚人的地方,雖然絕對不會比原汁原味的數位母帶好
而K2HD升頻的日本hi-res flac檔,加了料份量變多調了味,只是改變特性,改變不了本質
把時間精神放在好錄音才是正確的,別再去糾結檔案格式了
至於DSD那又是一個故事了
==========================================
事實上這種壓縮格式推廣真的是看廠商,
說要一統其實也很拼,畢竟背後支持的廠商都很強大的話,就是到時都共存,
就像藍芽的a2dp使用的codec,安卓就是要推APT-X,蘋果就是要推AAC,
無損壓縮那就更沒有討論的餘地,選哪種其實品質是沒差的,頂多就壓縮率和解壓效率,
但現在的電腦手機處理器又是比暴力的,這點解壓效率的差異其實很難影響播放品質了。
回到剛剛提的音質問題,其實音質跟播放線路設計比較有關,
電路訊號乾不乾淨對聆聽者覺得音質好不好比較有直接的關係,
PCM升不升頻關係到產生訊號的設計哲學,都有人做也都有他的好處,但前題他們的電路雜訊都非常的低,
低到覺得背景非常的黑,至於一堆有的沒的CD其實規格就44.1khz/16bit,
有強調製作精良的HRCD,有強調材質可降低讀取jitter的HQCD/SHM-CD,
族繁不及備載,都是為了CD這看似過去這不好的規格去做的加強,
但有時間可以去聽一下音響展,會有不同的想法,基本上PCM差不多已經到頂了,
把母帶轉成PCM其實就是種down grade,
但不好嗎?不,其實非常好,以重播的品質適用的各場合跟傳遞的效率,根本沒對手,
==========================================
你說DSD?
聽說是重播的品質贏PCM,但如果就頂級玩家的說法,vinyl > dsd > pcm,
但相對的dsd的檔案大小多很多,而且市面上量產性的DAC都不是原生解dsd,
能買得起原生解dsd的DAC玩家選擇vinyl的機會更大,去聽聽看就知道為什麼
PCM是種down grade,但就大量複製傳播卻是種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