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光從字義上可能會誤以為是因環境或天氣悶熱、潮濕才會引起的皮膚病,或是以為疹子是濕濕的。
其實「濕疹」(eczema)嚴格來說應該稱為皮膚炎,若做皮膚切片可在顯微鏡下看到病灶處有淋巴球聚集的情況。
在急性期,濕疹的表現確實是會濕濕的(皮膚發紅、起水泡、流湯等),但並非所有濕疹都如此,例如脂漏性皮膚炎也屬於濕疹,但症狀表現卻是皮膚乾乾的、會脫皮。
又如冬季癢,醫學上還會稱之為「乾燥性濕疹」。
類固醇有分級 亂擦小心副作用
外用類固醇藥膏是對付濕疹(皮膚炎)的最佳武器,但是很多人對類固醇有負面印象,其實類固醇藥膏的使用過與不及都不好。
在治療上,外用類固醇強度從重到輕,分為1~7級,醫師會依部位及嚴重程度給予不同強度的類固醇。
黴菌感染勿用類固醇藥膏
夏日常見的黴菌感染皮膚病,包括「香港腳」、「股癬」、「灰趾甲」。
黴菌感染典型症狀為一圈環狀的脫屑,但有些症狀也跟濕疹類似,如水皰、紅、癢、脫皮等,常讓人誤以為是濕疹而使用類固醇。
若是黴菌感染卻誤用含類固醇藥物,一開始也許會好,但類固醇無法殺死黴菌,且有免疫抑制效應,之後病灶會更惡化,不僅治延誤治療時程,也干擾醫師判斷病灶的正確性。
==========================================
癬和濕疹不同,擦錯藥會惡化
臨床上最常碰到癬被誤當成濕疹來治療,原因在於癬的症狀和濕疹常有相似之處,像是發紅、發癢、脫屑、起小水泡等。
當治療濕疹的類固醇藥膏被誤拿來擦癬時,初期可能的確有改善,這是因為類固醇會壓抑黴菌感染引起的局部發炎反應,使紅癢症狀減輕,病患誤以為藥膏有效,但事實上黴菌並沒有被殺死,反而會隨時間逐漸滋長擴大,造成病況惡化。
有時候擦過類固醇的癬外觀會變得不典型,較難憑肉眼確定診斷,特稱為「偽裝癬(tinea incognito)」,此時就需要較有經驗的醫師來診治。
在皮膚科門診經常使用氫氧化鉀鏡檢當作輔助診斷的工具,做法是輕輕刮取皮膚表面皮屑,刮取的檢體滴加氫氧化鉀溶液溶解角質層後在顯微鏡下觀察,若看到黴菌的菌絲則可確定是癬。
==========================================
非濕疹而是黴菌感染 類固醇治療更糟
患部呈現環狀紅斑,佈滿滲液和脫屑的紅色丘疹,邊緣有輕微癢感小水泡,初看容易以為是濕疹,
但是經仔細詢問病史後,發現患者雙足有足癬狀況,診斷為黴菌感染,因先前擦了外用類固醇藥膏,使得癬的表現不明顯,形成「偽裝癬」。
偽裝癬是指黴菌感染後,因使用外用類固醇,原本的症狀表現變不明顯,使病徵範圍擴大且惡化。
且外用類固醇藥膏會壓制皮膚發炎的情況,同時降低皮膚免疫力,使得皮膚對黴菌的抵抗力降低,造成黴菌感染範圍擴大,更加嚴重。
黴菌感染的治療,主要是投以外用黴菌藥膏,需特別留意的是,不癢不代表痊癒,切忌自行停藥。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