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IC設計 (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一個 Terminal 下,按 「Ctrl」 + 「-」 可以縮小該 Terminal 的字體。

不過那個 <-> 是在英文字母區塊的那個 「-」,上頭的注音符號是ㄦ。
按數字鍵的不會作用。

而要放大該 Terminal 的字體,就是按 「Ctrl」 + 「Shift」 + 「=」。
說到底,「Shift」 + 「=」 也就等於是 「+」 了。

不過在這邊為了能清楚知道按鍵要怎麼按,所以還是採用比較麻煩的敘說方式。
同樣的,按數字區的 「+」 並不會作用。

key-keypad-ctrl-and-tab-sh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Panel」按下右鍵,出現選單,選「Add to Panel」,出現「Add to Panel」這個設定視窗。
在「Find an item to add "Bottom Panel"」那個控制項,輸入「workspace」,就會看到一筆「Workspace switcher」。
點兩下,就會出現在「Panel」。

Add to Panel

預設只有四個「Workspace」可以切換。
按下右鍵,出現的選單,可選「Move」or「Remove this applet」。

Workspace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看正弦波有沒有問題,眼神得足夠好才行。
定量分析時,正弦波一般都是做FFT變換到頻域看。而時域上只能看個大概。
用正弦波掃頻,掃到約300K時幅度突然上升並且隨後突然下降。
說明這個頻點是有問題的。

看個示波器截圖,看看真正的匹配不好的反射是什麼樣子:
LVPECL電平,156.25MHZ參考時鐘在接收端測得的波形。
走線長度應該不超過3inch。問題原因可能是晶片內部反射。
可以看到反射造成的峰的寬度是是在什麼尺度上。

134019br2n2clhtgea21bt

==========================================
100 Mhz, pulse width high 是 5nS.
假如示波器阻抗接近 1M, 不 terminate, 波形會反射.

假設示波器 CABLE 是 10 inch, 來回就是 20 inch. (round trip delay)
假設 CABLE 的材質 跟 FR4 一樣, 每一英吋有 180pS DELAY.
那 20 inch 就是 3.6nS.
也就是當升起的訊號抵達示波器時, 3.6nS後, 反彈波形又抵達示波器了 !
而 3.6nS 大約在 pulse-width-high(rise time + 5nS)正當中, 造成波形嚴重失真。

Termination 跟鱷魚夾是兩個不同的問題 !
地線透過鱷魚夾, 由於接觸不良, 造成參考電壓波動.
示波器上的波形, 也會跟著跳動.

為了減少接觸不良, BNC 和 SMA 的設計, 都加強了地線的接觸品質。

==========================================
基本上, 從 3.6nS 起, 持續 risetime 之久, 若 risetime 是 20nS, 就會有這麼長的失真. 無論 100MHz 或 100KHz.
另外,  測量電路上, 每一個 discontinuity, 波形都會出現失真.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wildcard : 擴展通配符
2、notdir : 去除路徑
3、patsubst :替換通配符

例子:
建立一個測試目錄,在測試目錄下建立一個名為sub的子目錄
$ mkdir test
$ cd test
$ vi sa.c
$ vi sb.c

$ mkdir sub
$ cd sub
$ vi sa.c
$ vi sb.c

在test下,建立a.c和b.c 2個文件,在sub目錄下,建立sa.c和sb.c 2個文件

建立一個簡單的makefile
src=$(wildcard *.c ./sub/*.c)
dir=$(notdir $(src))
obj=$(patsubst %.c,%.o,$(dir) )

all:
 @echo $(src)
 @echo $(dir)
 @echo $(obj)
 @echo "end"
 
執行結果分析:
make all

第一行輸出:
a.c b.c ./sub/sa.c ./sub/sb.c

wildcard把 指定目錄 ./ 和 ./sub/ 下的所有尾碼是c的檔全部展開。

第二行輸出:
a.c b.c sa.c sb.c
notdir把展開的檔去除掉路徑資訊

第三行輸出:
a.o b.o sa.o sb.o

在$(patsubst %.c,%.o,$(dir) )中,patsubst把$(dir)中的變數符合尾碼是.c的全部替換成.o,
任何輸出。
或者可以使用
obj=$(dir:%.c=%.o)
效果也是一樣的。

這裏用到makefile裏的替換引用規則,即用您指定的變數替換另一個變數。
它的標準格式是
$(var:a=b) 或 ${var:a=b}
它的含義是把變數var中的每一個值結尾用b替換掉a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交流耦合(AC COUPLED)是通過電容串聯在線路中來完成的耦合,電容種類不限,交流耦合的作用是去除信號裏面的直流分量。它對純交流信號(沒有任何直流成分)沒有特別的影響,對於直流信號來說則是去除了直流分量,這是電容充電穩定後的特性。

經常有設計工程師糾結著,串列鏈路中的外接AC耦合電容放驅動端還是接收端好?接2個會有什麼影響啊?
我們首先從ac耦合電容的作用切入。一般使用AC耦合電容是為了提供直流偏壓。直流偏壓就是濾除信號的直流分量,使信號關於0軸對稱。

05234T323-0

從這個作用看,其實理想電容應該可以放在通道的任何一個地方。做過仿真的工程師也發現仿真結果確實如此。

可是實際電路中的電容並非理想的,有寄生電感的存在,而且焊盤和換層過孔都是阻抗不連續點。那麼非理想電容帶到仿真裏,電容的位置也沒有影響嗎?我們用2.5G信號來仿真,全通道長度5500mil,ac耦合電容分別距離驅動端和接收端500mil。

05234S350-1

05234U4U-2
上圖是電容靠近接收端,下圖是靠近發送端,顯然電容靠近接收端眼圖品質更好。

為什麼呢?
個人認為可以將非理想電容看成一個阻抗不連續點,如果靠近接收端放,相同的反射係數下,信號經過通道衰減之後再反射會比一開始就反射的能量小。所以大多數的串列鏈路都要求靠接收端放。
有人又問了,可是為什麼PCIE是要求放發送端啊?其實仔細看PCIE規範是說如果是兩塊板連接時,要發在發送的那塊板上。如果發送接收在同一塊板上,那麼就隨意吧。

AC耦合電容還有另外一個作用,就是提供過電壓保護。所以更多的要求是靠近連接器放置,USB, SATA都是這麼要求的。 如果通道中接2個AC耦合電容又會怎樣呢?

05234SM5-3

05234T3C-4

上圖是一個電容,而下圖接了兩個。
明顯眼圖margin變小了,這也是由於多了一個阻抗不連續點,引起了不必要的反射。

最後,總結一下ac耦合電容擺放注意事項:
1. 按照design guideline要求放置
2. 沒有guideline,如果是IC到IC,請靠近接收端放置
3. 如果是IC到連接器,請靠近連接器放置
4. 盡可能選擇小的封裝尺寸,減小阻抗不連續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E的列編輯功能
首先要alt+c,進入列編輯模式
這是後,你可以用滑鼠選擇一個方形的區域。刪除,複製全看你喜歡了。
如果你想在每一行第二個字元開始加入一個'test',在列編輯模式下,定位游標到第一行,第二列。
Column/(Insert/Fill column)
,你還可以用這個功能插入行數。在列編輯狀態下的複製粘貼都很有意思,某些情況下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加入當前時間
有時候寫代碼要注釋,比如那天改的,按一下F7試試。
大塊代碼縮進的調整
選中要調整的代碼塊 按tab,進行縮進,你再按一下shift+tab。效果咋樣?

ctrl+b
寫程式的時候,括弧一般要一一對應的,但是如果嵌套太多,看花眼了,怎麼辦?你把游標放在括弧開始的地方,按ctrl+b,UE 會幫你找到相對應的括弧結尾的地方。你還可以試試連著多按幾次ctrl+b。

UE的比較
UE內置一個比較功能,可以幫你比較2個檔的不同
file/compare files...
如果你打開了2個要比較的檔,UE會把這2個文件自動填入2個要比較的檔位置,不然,你要用browse功能去找到那2個檔,設置一下text還是bin, 是否要ignore一些你不關心的東西。然後點擊compare就到比較介面。你可以設置只顯示不同或者相同或者都顯示。日常的應用是可以了。(有點像 BC,不知道誰抄誰的 )

簡單的用正則運算式的查找替換
有時候會有一些簡單文本處理的工作。比如你手頭有一個文本,需要給所有行後邊添加一個";"。用查找替換來完成
ctrl +r,查找 '^p' 替換為'^p;',(記得選中regular Expressions,這樣才能用正則運算式的功能。)然後你可以選replace all(alt+a),或者點開始,一個一個的查找,替換,這樣的好處是知道都替換了那些,有些時候你可能不想全部替換

把類似'{$abc}'替換為'var abc=abc;',abc有可能是其他字元
ctrl+r,查找 '{^$^(*^)}' 替換為'var ^1=^1;'(記得選中regular Expressions,這樣才能用正則運算式的功能。)然後你可以選replace all(alt+a),或者點開始,一個一個的查找,替換。

F3
默認情況下,當你按F3的時候UE可以查找現在選中的內容,F3是下一個符合的內容,ctrl+f3是上一個符合的內容.(請查 看advanced/configuration/Find標籤)

ctrl+f2
程式會有很多行你當然可以記得你要到的行數,然後用ctrl+g,然後輸入行號,到所在的行。但是用ctrl+f2我覺得更方便。比如說你要頻繁在多個function中切換。可以在function開始的地方,按一下ctrl+f2,給這一行加一個書簽。然後再另外的function開始的地方,也來一下ctrl+f2,有書簽的地方,字的背景色會不同。當你想換到下一個書簽的時候,就按 f2,但是想到上一個標籤怎麼辦?ctrl+f2?不對,嘿嘿,再按就是加書簽或者取消當前行的書簽了。應該是alt +f2.

自定義快捷鍵
UE很多功能都有快捷鍵,但不是所有的都有。11.00有一個Text2html的功能。我工作中遇到了要對大量代碼進行這種操 作的情況。我就想自己定一個快捷鍵。
advanced/configuration/key mapping
在commands裏面找到你要用的command.我這裏是HTMLConvertSpecialChars,然後點Pres s new key下面的輸入框,設置一個自己覺得爽,不衝突的快捷鍵。比如ctrl+alt+s.然後點ok.這樣用常用的功能,可以成倍 提高效率。

計算選中區域數位的合
比如如下文本
2
23a1
4 1.1
5
6
先選中,然後Column/(sum column/Selection),UE會以空格,字母分割數位,告訴你一個總數

打開的文件中切換
如果打開多個檔,要在多個檔中切換,用滑鼠點,麻煩,試一下ctrl+tab
好多多視窗的軟體都支援這個功能。

恢復到上次存檔狀態
一個檔改動多了,想undo到最初狀態,file/revert to saved.

檔備份,重命名
一個檔要備份,你如果選save as了,那當前打開的就是你save as之後的檔了。
用fle/(make copy/backup)
你還可以直接重命名當前編輯的檔 file/Rename file
UE的function列表功能
打開一個程式檔,比如*.js
確保view/view as(*)/Javascript
選擇view/(view/lists)/function list.也可以用F8
去處行末的空格
選中要去空格的區域。點右鍵/format/menu../trim trailing spaces

刪除整行
定位游標要刪除的行。點右鍵/delete/delete line,(也可以用ctrl+e)

給代碼加注釋
首先要確定選中了正確的語法加亮顯示
view/view as(*)/Javascript
然後選中要注釋的部分
點右鍵/delete/comment add 或者comment remove

格式化代碼
首先要確定選中了正確的語法加亮顯示
view/view as(*)/Javascript
然後選中要格式化的部分,就是讓代碼的縮進好看點
點右鍵/format menu/reIndent selection
不過,如果你的代碼是一行,沒有按照句子分號。好像沒啥效果。

打開檔內容中的檔
如果檔的內容裏面有
"c:test.txt" 或者"http://www.test.com/js/test.js"
這樣的內容
你可以把滑鼠定位到上面,點右鍵。彈出的功能表最上邊會多個選項
"c:test.txt" 或者"http://www.test.com/.../test.js"
點擊它,打開相應文件。

調整,添加語法高亮顯示
advanced/configuration/syntax Highlighting 點擊下邊的full path name for word list後邊的open
打開的文件如:d:Program FilesUltraEditWORDFILE.TXT
就是UE語法高亮顯示的配置檔
/L1"C/C++" 就是第一種語言,/L2就是第二種。目前這些word files 可以從下面連接下載到
http://www.ultraedit.com/index.php?...id=40#wordfiles
用的時候,下載相應的word file,複製出來,粘貼到d:Program FilesUltraEditWORDFILE.TXT,注意修改剛開始的/L1和你現有系統匹配。
好像對xml.xsl的顯示不是很好,不夠準確

運行dos命令,直接得到結果
F9,會跳出來一個視窗,讓你輸入命令和工作目錄。比如 dir c:
會列出來c盤的目錄。如果你要給朋友發目錄列表,除了從dos視窗複製過來,還可以用這個簡單的方法。加上一下簡單的列編輯。結 果就更好看了。

內置的ascii table
view/ascii table
有時候需要知道某個字母的ascii值,從這裏就能查出來
!是33
A是65

11.00之後的code folding功能
就是可以把一個function展開或者合上。如果你用了11的版本卻沒有這個功能,請查看advanced/configur ation/general/display/Enable show/hide lines and code folding是否為on
但是對xml的支持不是很好,沒有xmlspy好。

內置的多個剪貼板
你點右鍵可以看到
clipboards,裏面內置了10個剪貼板。按說windows的copy只能複製一個內容。如果你要複製多個內容,跟據不 同的情況進行粘貼,這10個剪貼板,應該夠你用了。
ctrl+0-9的數字鍵,是在剪貼板之間切換。比如
ctrl+1,然後copy了內容"a"
ctrl+2,然後copy了內容"b"
你如果想paste a,就要先按1下ctrl+1再ctrl+v,要paste b,就按一下ctrl+2再ctrl+v
我有時候不小心更換了剪貼板,就奇怪從別的地方複製的東西粘貼不過來。這種情況要注意
UE的project功能
11.00以後有了一個自動打開上次關閉時打開著的檔這個功能了,以前好像沒有。這就可以用到Project功能。其實就是定 義一組相關的檔。
project/(new project/workspace),UE會要求你存一個*.prj的文件。下次你可以打開UE的時候,project/(o pen project/workspace),繼續上次的那個project的session工作。
也可以file/(recent project/workspace)

[教學]如何用UltraEdit 來compile & run Java
http://blog.xuite.net/limbo.lee/jobSikll/7422317

Tip 0: 沒有註冊碼,如何有效使用Ultraedit呢?
很多人立即想到使用crack版,可實際追究起來,那是違法的事情。實際上,Ultraedit並沒有把路子完全堵死。我們可以使用一些小技巧來遮罩掉這個問題。修改ultraedit的快捷方式,將命令行改為:E:uedit9UEDIT32.EXE p:,其中p:必須是你的機器上不存在的分驅,這樣,就不會有試用時間結束的問題了。
 
Tip 1: 如何去掉所編輯文本中包含特定字串的行? 
這則技巧是在UltraEdit的幫助檔裏提到.CTRL+R 調出來替換(Replace)視窗,選中"使用正則運算式";然後用查找 %*你的字串*^p 替換成空內容即可.如,我當前有個文字檔案,需要去掉所有包含 http://www.baidu.net/ 這個字串的行,查找 %*http://www.baidu.net/*^p 替換成空即可.注意,^p 是 DOS 文件類型的換行符.如果是 Unix 類型檔,則用 ^n.
 
Tip 2: 如何在行末添加特定字元,比如逗號?
有了上面的經驗(其實我第一次是從同事那裏學到的),CTRL+R 調出來替換(Replace)視窗,選中"使用正則運算式".然後可以查找 ^p(或者^n,如果是Unix 檔),用 ,^p(或者,^n)進行"全部替換"即可.補充一點,如果是 MAC(Apple) 類型檔,則換行符號為 ^r .
 
Tip 3: 如何刪除空行?
參考上面兩個例子,查找 ^p$ 然後替換為空即可.
看來,正則運算式需要學習一下嘍.
 
Tip 4: 編輯檔如何加入時間戳 ?
F7 快捷鍵即可.你試試看?
 
Tip 5: 為何 拷貝(Copy)/粘貼(Paste)功能不能用了?
不怕大家笑話,我有幾次使用 UltraEdit 的過程中發現拷貝與粘貼的內容是不匹配的.不知所以然,乾脆重新啟動了筆記本.今天翻看手冊才恍然大悟:UltraEdit有10個剪切板(clipboard),分別用Ctrl+0 - Ctrl+9 切換. Ctrl+0 是 Windows 的,其他則為用戶自定義的.我在使用的過程中錯調用了 CTRL+n, 結果內容就有問題了.你遇到過沒?

Tip 6: 即使是打開小文件也有遲延?
這是我遇到過的問題.每次打開文件的時候總有幾秒鐘的耽擱.我的機器性能可不算差.怎麼回事? 網路印表機搞得鬼! 打開"高級"->"設置"->"編輯器"->"高級",看看是不是選中了"載入/恢復印表機設置"?如果是的話,去掉(不同的版本/漢化與否可能該位置所在有差別).
 
Tip 7: 刪除當前行內容 CTRL+e
 
Tip 8: 你按一下快捷鍵ALT+c試試,變為列編輯模式,可以一次輸入多行內容,只要你選好行範圍,編輯整齊的資料表非常合適。
 
Tip 9: 游標位於某一行,按Ctrl+F2試試,有了標籤了,多設幾個,按住F2,它會往你設定的標籤處跳來跳去,很好玩。
 
Tip 10: 暫時沒想出來,有興趣的前來補充。
 
--如何在UltraEdit中配置Java編譯器和運行指令:
 
方法:在Advanced -- Tool configuration 菜單的對話方塊裏
 
1,配置javac
在command line裏輸入:c:jdk1.3binjavac %f
注意:這裏的javac路徑你要按你自己的來指定;%f是指當前活動文檔的全檔案名,即“檔案名.副檔名",
因為java程式在編譯時必須帶上副檔名。如果你用了%F(大寫)是不對的,它只表示檔案名而不帶副檔名
(對於java運行命令是這樣的)。在Menu Item Name 裏輸入javac ,它出現在功能表裏,這樣你就知道它是
用來編譯的。然後選擇output to list box 和 capture output,這樣當編譯錯誤的時候你就可以在源代碼
的下面的output視窗裏看到錯誤資訊了。
 
2,配置不帶參數的java運行命令
在command line裏輸入:java %n, 或者java %F,這兩個有時候不一樣,看你的環境怎麼配置了,我是使用的前一個。
在Menu Item Name 裏輸入: java -no parameter
並且選擇output to list box 和 capture output ,這樣當運行的時候,運行結果顯示在output視窗裏。
 
3,配置帶參數的java運行命令
在command line裏輸入:java %n%modify%
在Menu Item Name 裏輸入: java -parameter,這樣當你運行的時候,它會有一個對話方塊要求你輸入參數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C 設計約略的可分成數位,類比及記憶體三大類。其中,數位 IC 的設計流程非常的複雜,分工非常的細膩。

簡單的來說,數位 IC 的設計流程為:
1. 系統層級的設計及驗證。
2. RTL 設計及驗證。
3. 邏輯合成,產生閘級電路。
4. 實體或佈局設計 (Layout)。
5. 送出佈局資料庫至光罩廠進行光罩製作。
光罩製作完成之後即進入生產流程,設計階段就算是完成了。

所謂設計流程的前段,指的就是上述流程中的 1 - 3,而後段流程則是 4 - 5。
所謂前段及後段之分,嚴格說來並不能被當成是一種絕對的區隔,前段(front-end)及後段(back-end)更不能被視為是一種專有名詞。
之所以要分成前段及後段的原因是因為前後兩段的工作性質大不同,執行的團隊也因此被切割成兩段。

IC 設計流程的前段注重的是創意及對系統應用的了解,至於設計流程及輔助設計軟體的使用則相較於後段流程來得簡單。
設計流程的後段則是注重嚴謹不能出錯,所以設計流程及輔助設計軟體相對複雜昂貴且不易上手。
以一般寫程式的流程來比喻 IC 設計流程,算是頗為恰當。因為 IC 設計輔助軟體的完善,使得整個 IC 設計過程彷彿就像是進行一個程式開發計畫。

前段設計流程可以視為是撰寫程式碼的過程,而後段則可比喻為將高階的程式碼半人工式的轉換成機器碼。
寫程式,首重的是創意,還有要搞得清楚系統,這點和 IC 的前段設計一樣。

想像一下,如果要半自動的將程式碼編譯完成,是不是要很嚴謹,且不可犯一點小錯? 這就像是 IC 設計的後段工作。
至於 floorplan,它只是後段設計流程的一個步驟。

Floorplan,雖然是專有名詞,但是它的涵義就如字面上的意義一般,就是 IC 佈局規劃的平面圖。
舉個辦公樓層佈局的例子說明。
將整個辦公樓層隔間裝潢佈局完成讓員工可以上班,這個過程就像是 IC 的實體設計,或是佈局設計。
而進行實際裝潢前,設計師所繪製的平面設計圖,就是 floorplan。IC 設計的 floorplan,也是一樣,就是佈局前所要先做的平面圖。而 floorplanning 就是製作平面圖的工作或是流程。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一個小問題就是我在瀏覽時只要點進去一個資料夾就會開啟另一個視窗來瀏覽,只要點個幾層就一堆視窗跑出來~非常的麻煩,有辦法更改設定只要一個視窗就可以瀏覽了,要在那裡改呢?

先隨邊開一個資料夾...按上方的_編輯---偏好設定--運作方式
總是以瀏覽視窗開啟打勾
或者用system tools -> file browser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RAM好像有分1 port, 2 port, dual port這3種
然後又有所謂的register file SRAM,也有1port, 2port
請問這些的差別是什麼阿? 應用上又有什麼不一樣呢?

首先,定義這個名詞的其實是製作這個SRAM的設計公司。
one-port 是在1個clock cycle之內支援:1讀、1寫。
two-port 是在1個clock cycle之內支援:1讀0寫、0讀1寫、1讀1寫。[他的I/O data各有1條,address 2條]
dual-port 是在1個clock cycle之內支援:2讀0寫、0讀2寫、1讀1寫。[他的I/O data各有2條,address 2條]

SARAM跟Register-file的差距在於密度問題,當然電路的長相也不同[換句話說 面積跟消耗功率也是不同
普通情況而言,SRAM的密度比較大,同樣面積底下可以塞多一點資料,但是他的address line的最低要求要比較大
可能address line一定要8個bits左右,但是使用者未必會使用到這麼多entries。
Register-file則是可以擁有比較小的entries,但是他最大能容納的entries數量應該遠不如SRAM...

dual port sram 一般基於8管SRAM結構,讀出靠的是sense Amplifier,需要複雜的寫入和讀出邏輯,面積很大,而且都是硬IP,用到的metal層多,一般要block 3層metal。所以,APR的時候一般是放在晶片的週邊。優點是:規模可以做大,一般是大於16Kb,規模陣列,可以shink最小drc rule面積利用率高。

register file一般是基於latch結構的存儲單元,用戶可以根據需要自動綜合width和depth。規模不能大,<1kb,優點是讀寫控制用standard cell做,可以APR,因此可以merge到整個設計中,共用走線通道,可以放在core中。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UEDIT查找的快捷鍵是Ctrl+F(find)或ALT-F3,替換的快捷鍵是Ctrl+R(replace),再次查找的快捷鍵是F3。

2. 一般尋找與取代功能:

※在尋找/取代內將「正規化」的√給去除,並分別在尋找/取代的框格內輸入所需的文字,執行尋找/取代即可。
※如果需要尋找Enter鍵,在尋找框中可輸入^p(注意p是小寫)來代替Enter鍵。

Symbol Function

^^     尋找 ^ 符號
^s     巨集執行時尋找選擇的字串(反白的字串)
^c     巨集執行時尋找剪貼簿的內容
^b     尋找分頁點
^p     尋找換行(dos/windows模式)
^r     尋找換行(MAC模式)
^n     尋找換行(unix模式)
^t     尋找tab

選擇所有內文之間的游標位置和搜尋目標,按住Shift鍵,在當時的搜尋是開始尋找下一個按鈕。


3. 沒有註冊碼,如何有效使用Ultraedit呢?
    很多人立即想到使用crack版,可實際追究起來,那是違法的事情。
    實際上,Ultraedit並沒有把路子完全堵死。我們可以使用一些小技巧來躲掉這個問題。
    修改ultraedit的快捷方式,將命令行改為:E:\uedit9\UEDIT32.EXE p:,
    其中p:必須是你的機器上不存在的磁碟分割,這樣,就不會有試用時間結束的問題了。

4. 如何去掉所編輯文本中包含特定字串的行? 
這則技巧是在UltraEdit的幫助文件裡提到.CTRL+R 叫出取代(Replace)視窗,
選取"正規化";然後用尋找 %*你的字串*^p 替換成空內容即可.
(UltraEdit的正規化引擎,進階->搜尋->正規化引擎->UltraEdit樣式)
如,我現在有個文件,需要去掉所有包含 http://www.baidu.net/ 這個字串的行,
尋找 %*http://www.baidu.net/*^p 替換成空即可.
注意,^p 是 DOS 文件類型的換行.如果是 Unix 類型文件,則用 ^n.

5. 如何在行末加入特定字元,比如逗號?
有了上面的經驗,CTRL+R 叫出取代(Replace)視窗,
選取"正規化";然後可以尋找  ^p(或者^n,如果是Unix 文件),
用 ,^p(或者,^n)進行"全部取代"即可.補充一點,如果是 MAC(Apple) 類型文件,則換行符號為 ^r .

6. 如何刪除空行?
參考上面兩個例子,查找 ^p$ 然後替換為空即可.

7. 編輯文件如何加入時間戳 ?
F7 快捷鍵即可.你試試看?


8. 為何 複製(Copy)/貼上(Paste)功能不能用了?
UltraEdit有10個剪貼簿(clipboard),分別用Ctrl+0 - Ctrl+9 切換
Ctrl+0 是Windows 的,其他則為用戶自定義的.我在使用的過程中錯調用了 CTRL+n,
結果內容就有問題了.你遇到過沒?

9. 即使是打開小文件也有遲延?
每次打開文件的時候總有幾秒鐘的耽擱.我的電腦效能可不算差.怎麼回事?
網絡印表機搞得鬼!
打開"進階"->"組態"->"編輯器"->"進階",
看看是不是選中了"讀取/還原印表機設定"?
如果是的話,去掉.

10. 刪除當前行內容 CTRL+e

11. 你按一下快捷鍵ALT+c試試,變為列編輯模式,可以一次輸入多行內容,只要你選好行範圍,編輯整齊的表格非常方便。

12. 游標位於某一行,按Ctrl+F2試試,有了標籤了,多設幾個,按住F2,它會往你設定的標籤處跳來跳去,很好玩(Alt+F2回前一個標籤)。

13. 發現沒有,有時候很多文件類型在Ultraedit裡沒有語法高亮度顯示,很麻煩不是。
不要急,從UE的網站上下一些方法的模組,找到你要的文件類型的語法文件,
將其內容追加到wordfile.txt裡頭,注意序號不要重複,一定要在1-20之間。網址是:
http://www.ultraedit.com/index.php?name=Content&pa=showpage&pid=40

14.ctrl+b
寫程式的時候,括號一般要一一對應的,但是如果嵌套太多,看花眼了,怎麼辦?
你把游標放在括號開始的地方,按ctrl+b,UE 會幫你找到相對應的括號結尾的地方。
你還可以試試連著多按幾次ctrl+b。

15.自定義快捷鍵
UE很多功能都有快捷鍵,但不是所有的都有。
UE 11.00有一個Text2html的功能。我工作中遇到了要對大量源始碼進行這種操作的情況。
我就想自己定一個快捷鍵。advanced(進階)/configuration(組態)/key mapping(快速鍵)
在commands(指令)裡面找到你要用的command.
我這裡是HTMLConvertSpecialChars(HTML-轉換特殊字符),然後點 Press new key(新鍵)下面的輸入框,
設置一個自己覺得爽,不衝突的快捷鍵。比如ctrl+alt+s.然後點ok.這樣用常用的功能,可以成倍提高效率。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C處理能力的增強帶來了其應用範圍的擴大,對存儲設備介面的要求也水漲船高——至少,僅靠廉價是不行了。

Serial ATA(SATA)的串列點對點連接在保持廉價特色的同時突破了PATA的局限:簡直是串列介面必備的LVDS(低電壓差分信號)技術將連接距離提高了一倍,1米的長度完全能夠滿足PC機內存儲的要求;每個埠可連接的設備數目雖然從2個減少為 1個,但小巧的連接器卻讓同樣面積所能容納的埠數量成倍增加,結局不言自明;點對點連接構成相對先進的星形拓撲,可以顯著改善併發操作能力。在發展空間 上,令PATA難以逾越的150MB/s(1.5Gb/s,8b/10b編碼)只是SATA的起步帶寬,後續將會提高到300MB/s和600MB /s(下圖)。

SAS和SATA的發展路線圖

SAS和SATA的發展路線圖

儘管SATA與(並行)SCSI相比仍存在全方位的差距,但已不像PATA那麼明顯,SCSI陣營對此焉能視而不見?何況並行SCSI繼續發展的潛 力也很有限,步ATA的後塵轉向串列是遲早的事。Serial Attached SCSI(SAS)吸納SATA的物理層設計是一大妙招,然而怎樣運用同樣的串列點對點連接營造出比SATA更為複雜的拓撲結構,從而滿足企業級存儲系統 對性能、可靠性和可用性的要求,難度也是顯而易見的。

SAS不僅是在SATA的物理層上執行SCSI命令集那麼簡單,它還具備FC(Fibre Channel)的某些特性,這使其超越了SATA和(並行)SCSI的範疇(表1)。

表1:SATA、SAS和FC-AL主要特性對比

SAS和SATA物理層的相容性

雙埠

SAS的資料幀基於FCP(FC Protocol),還對SATA的物理層進行了增強——(在週邊設備端)添加第二埠支持,形成符合高可用性要求的雙埠(dual port)。

全雙工

並行ATA和SCSI都是發送和接收共用一組資料線,因此發送和接收不能同時進行,即所謂的半雙工(half duplex);SATA資料線由兩條傳送方向相反的差分信號對(LVDS,共4根)組成,發送(Tx)和接收(Rx)各走一路,為全雙工(full duplex)提供了物理上的可能。不過,SATA在一對信號線上傳送資料的同時需要用另一對信號線返回流控(flow control)資訊,所以仍然是半雙工;SAS則將一路資料所需的流控資訊與反向傳送的資料混合在一起,從而能在同樣的資料線上實現全雙工(下圖)。
 
SAS的全雙工工作示意圖

SAS的全雙工工作示意圖

寬鏈結

 物理鏈結(physical link)是SAS中的一個基礎概念,一條物理鏈結包括兩對差分信號線(Tx和Rx,即一條SATA線纜),傳輸方向相反,在兩個物理Phy之間形成通 路。兩個SAS埠之間可以建立起由多個物理鏈結構成的wide link(圖4),相應的埠也被稱做wide port,可以表示為N-wide link和N-wide port,N取值在1~4之間,代表物理鏈結的數量。1-wide link/port即narrow link/port,這方面的典型例子是硬碟,雙埠意味著兩個獨立的narrow port(雖然規格中並沒有將硬碟埠嚴格限定在1-wide,但單個物理鏈結所能提供的帶寬已經明顯超出硬碟的內部傳輸率,還可以降低成本和設計複雜 性),不能配置成一個2-wide port(2寬度埠)。
 
寬鏈結和寬埠

寬鏈結和寬埠

類似於PCI Express(×1~×32),SAS支援寬鏈結的主要出發點是獲得成倍的帶寬,這種並聯的方便性顯然要拜串列技術所賜。

帶寬

或許是考慮到2004年第一批SAS產品問世時SATA很可能已推出3.0Gb/s的第二代規格,SAS 1.0/1.1採取了直接支持3.0Gb/s並向下相容1.5Gb/s的策略。Marty Czekalski承認,包括7月8日T10會議上LSI Logic與Maxtor聯合演示系統在內的某些初期原型產品的確運行在1.5Gb/s,但都是在FPGA和現貨供應PHY(物理層)晶片基礎上開發的, 預計2003年年底將會有採用完全集成3Gb/s PHY晶片和ASIC設計的設備出現,並逐漸被業內接受。

量產的SAS設備會具有每埠3Gb/s的資料速率,SAS協定還允許全雙工操作,這意味著一台雙埠驅動器能夠達到12Gb/s的峰值吞吐率(理 論上限,持續時間取決於驅動器內部結構和緩存帶寬),而4-wide port(4寬度埠)更可以獲得24Gb/s(合2.4GB/s)的帶寬——超過PCI-X 2.0。

連接距離

為了提高連接距離,SAS發送和接收信號的電壓範圍都比SATA大為提高(表2)。在具體的連接距離指標上,最初宣稱是10米,新的資料則是大於6米(外 部線纜),似乎與信號速率從1.5Gb/s提高到3.0Gb/s有關。需要指出的是SAS規範裏面並沒有嚴格限定線纜長度,而是靠發送水準和接收敏感度來 考察,(製造商)通過檢測線纜特性來判定其所能達到的距離——高品質線纜可以連接得更遠,當然成本也更高。現在SAS線纜連接距離的要求已經提高到8米 (製造商仍可以花費更多,用更高品質的線纜求得更長的距離),通過3個擴展器(Expander)之後,SAS的連接距離能夠超過32米,與 Ultra160/320 SCSI的12米(15個設備)或25米(點對點)相比雖沒有明顯優勢,但也足以應付機內存儲設備連接和近距離DAS的要求了。

表2:SAS和SATA物理層的相容性

SATA、SAS和FC-AL主要特性對比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通常主機的採購使用都會使用的硬碟架構是 SAS + RAID-5 (15000RPM 快速,安全 )
但是目前同樣成本 買到的SAS硬碟容量卻是比 SATA (7200RPM) 要小很多.
是否有先進有嘗試過使用大容量的 SATA3 + 比較快一點的 RAID-10 來作為主機使用的RAID?
如果效能上不是差太多. 似乎是一個兼顧價格及容量的方式.
是否有比較過 SATA3 RAID-10 VS SAS RAID-5 兩組RAID的效能表現會如何呢?


一般消費市場可能買不到上面這種 10K 轉速的 SATA 硬碟, 通常都是只有 7.2K 而已, 相對的, 也會降到只有 70~75 IOPS 左右.

真要買到 10K SATA 的硬碟, 那個價格已經跟 10K SAS 差不了多少, 跟樓主所想像的價格會差很多.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要考慮: 即便兩者速度效能差不多, 也要考慮 SAS 介面原本設計成《全雙工》(Full-duplex), 而 SATA 介面則設計成只有《半雙工》(Half-duplex).

全雙工的優勢, 在循序大量寫入或是循序大量讀取的場合可能並不明顯, 但是若你的情境是短時間內非常多次的小資料量交易(Transaction)讀寫的話, 全雙工的效率會比半雙工好很多, 理論上效率應該可達一倍.

此外, 以上計算也並未計入 Hardware RAID Controller 的差異性, 高階的 RAID Controller 在計算 RAID-5/6 方面的能力非常傑出, 說不定還會勝過低階 RAID Controller 的 RAID-10 (在硬碟總量低於某個數量的時候).


----------
因為是在一台主機上的規劃.. 可以把它簡化為 使用同樣的高階 RAID CARD 6Gb/s 1GB catch,
SAS 15000RPM *3 RAID5 VS SATA3 7200RPM *4 RAID10 的比較.
所以理論上是否可以說是 IOPS 使用 SATA 會比 SAS 要低上可能只有一半.
但是讀寫速度可以差不多.
不知是否有人有實際類似的數據可供參考?

7.2K SATA 的 IOPS 大約只有 75 左右....所以, 可以簡化來計算:

7.2K SATA x4 RAID-10 = 75 x2 = 150 IOPS
15K SAS x3 RAID-5 = 200 x2 = 400 IOPS (但使用 RAID-5 會略減一些)

RAID Controller 對 RAID-10 沒有幫助, 因為 RAID-10 不需要運算
但高階 Controller 對 RAID-5 幫助很大, 所以原本 400 IOPS 應該往下降, 可以少降一些

再加上 SAS 有全雙工的優勢, SATA 只有半雙工, 怎麼算都是 SAS 的效能優於 SATA, 兩者相差應該不只一半以上....(150 vs. 400 IOPS)


----------
分享一些想法跟資訊
1.在企業市場未來SATA將會消失,將會統一採用SAS介面,根據需求區分轉速,但是7.2K的晶片是多工還是單工,目前未定
2.現行SATA與SAS硬碟在相同的IOP下,SAS硬碟的表現還是比SATA出色
3.SAS的耐用度真的有比較高
4.現行市場有利用記憶體或是SSD來作為介質來提高SATA的I/O效能(軟體如DataCore)


----------
Follow the formula to get some figures:
(# of disks must be sufficient to support the desired IOPS and performance)

10,000 rpm SATA drives HDD ~125-150 IOPS SATA 3 Gb/s
15,000 rpm SAS drives HDD ~175-210 IOPS SAS

Host-based mirroring/JFS (NAS): WPS=2*WPS
RAID 1+0: IOPS = RPS + 2 * WPS
RAID 5: IOPS = RPS + 4 * WPS
RAID 6: IOPS = RPS + 5 * WPS

Count = IOPS / target IOPS per drive
JFS- Journal File system
RPS-Reads per second
WPS-Writes per second
IOPS- I/O per second

> Customer data:
– Protection: midrange RAID 1+0
– Access time: 30 ms read response time
– Access rate: 3500 RPS and 500 WPS
– Capacity: 4000 GB
> RAID 1+0: IOPS = RPS + 2 * WPS = 3500 + 2(500) =4500 IOPs
> Goal decrease Access Time 25 ms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ltraEdit 中如何取代為「換行」


想把某封 email 的所有收件者都加入 maillist,於是複製全部收件者到 UltraEdit 中,變成如下字串:

    name1@a.com; name2@b.com; name3@b.com; name4@a.com

但 maillist 只接受「每行一個 address」格式。最笨也最直覺的方法,是把一個一個「;」都手動改成「換行」,但如果有幾十個 email address,那就累慘了。

強大的 UltraEdit 果然還是有辦法,只要在「Replace with」欄位中敲入「^p」,就可以一次做完,這樣才是 Working smart!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b-Free 的意思

歐盟 RoHS 目前的規範是 Pb 含量在 1000 ppm 以下,並非完全無鉛

日系 Green product 規範,除了上面,plastic lead, ink, print ....等限制在 90 ppm 以下。
一般而言,目前業界較環保的新產品都走 Green 的規範。

Pb-free 就是含鉛量在若干以下。

符合 RoHS 不等於 Pb Free,
RoHS 在覆晶 (flip-chip) 的凸塊 ( bump )上還允許用高鉛的銲錫 (一般用 95 % Pb - 5% Sn),
"預計" 2010 則完全禁止高鉛 bump

Green 主軸是降低污染, 節省能源以及回收利用,
歐盟對應法規是 (RoHS & REACH) (EuP) 以及 (WEEE) 四大項

REACH 是禁用 (濃度低於 0.1% = 1,000 ppm) 15 項物質,後來有增加吧,實施時程也變來變去
REACH 目前對於小工廠應該還蠻夯的。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電腦音源入門 - 心得分享


序. 開始

開始使用電腦訊源是因為方便 .
很多人會覺得一開始要把自己所有的 CD 灌到硬碟中是一件麻煩無比的事, 但是我覺得跟每次想要聽那一張專輯, 或哪一首歌的時後要開始尋找那份 CD, 這不是更麻煩嗎? 更不用說有時候 CD 有受損, 有時候那張 CD 又被某甲拿去...etc.
CD 越多, 煩惱也越多.
當唱片的數量到了一個程度, 有一個很奇怪的現像就是除非心血來潮, 想要找哪首曲子, 要不然一般常聽的最多不過那百來片.

當自己擁有所有的歌曲都在電腦裡, 硬碟又便宜, 管理方便, 找尋容易, 彈指間就有想聽的歌, 對我來說, 這才是真正擁有了我全部的音樂.

不過如果聲音無法入耳, 再方便也沒有用.
以今天市場上的產品來說, 只要用對產品, 使用設定正確, 是很可能得到一台使用方便, 可以好好聽音樂的系統.


一. 基本架構

基本上可以分兩種使用方式,

一是把電腦當轉盤, 外接音響 DAC, 這樣可算是最好的解決方式了, 數位訊號比較不容易受到電腦內的干擾影響, 而類比訊號完全交由獨立 DAC 來處理, the best of the two worlds : )

另外就是使用音效卡的類比輸出, 這算是一個折中的辦法. 尤其是對預算有限的學生族群來說, 又兼顧了方便, 又比較經濟. 聲音有多好? 選對音效卡的話聽音樂也夠了.


二 . 基本觀念

這一部分是寫給對電腦比較不熟悉的朋友 . 很簡單地介紹一些電腦音源 . 的基礎 .

A. 選擇音效卡

如果是要把電腦當轉盤用 , 那麼要注意的是音效卡數位的部分和軟體的支援 .

基本上要找的是能夠忠實地把訊號傳出來 (bit perfect), 不多加一點也不少送一點 . 一個簡易可以測知一張音效卡是不是 ” 忠實 ”, 錄一段 DTS WAVE FILE, 然後用音效卡的數位輸出到一台可以解 DTS 訊號的 AV 擴大機 (AV Receiver), 如果出來的是雜訊 , 那麼這段訊號就已經被音效卡更改過了 .

另外就是軟體的問題了 , 有的音效卡的 Driver 並沒有 bypass windows 的 Kmixer, 必須在使用 ASIO 或 KS 的時候才能達到 bit perfect. Winamp 和 Foobar2000 都有支援 ASIO 和 KS, 不過如果要使用 Windows 上的音效的時候 , 就不是 bit perfect 了 .

數位訊號不都是 0 跟 1 嗎 ? 那麼高價位的和低價位的有什麼差別呢 ? 高價位的音效卡在數位輸出部分作的努力就是盡量減少 Jitter.

如果要使用音效卡上的類比輸出 , 那麼音效卡上的設計 , 電源 , DAC, opamp 的選擇就很重要了 . 這時候很容易就可以聽的出高價卡和低價卡的差異 .

B. 軟體方面

WAV 檔大概是最龜毛的選擇吧.
就是完全沒有經過壓縮, 沒有加工, 原始從 CD 上抓下來的檔案.
好處除了讓你安心一點以外, 也很適合用在電腦配備不太新的機器上,
因為不需要再經一次手續解壓縮, 對 cpu 比較輕鬆. 但是以今天的電腦科技來說, 這是不用擔心的.
缺點之一是檔案很大, 很佔空間; 另外就是編碼, 標示不方便, 對整理上來說不方便.

另外的選擇就是壓縮性的檔案.

壓縮性軟體方面大略分兩大類 , 破壞性的壓縮法和非破壞性的壓縮法 .
破壞性的壓縮法

一般常聽到的 MP3 就是破壞性的壓縮法的一種 .

MP3 檔案小 , 傳輸容易 , 流行得不得了 .

MP3 的優點很明顯的就是體積小 , 基本上是 1 MB 一分鐘的音樂 . 非常的方便 . 不過就是因為要把體積縮小 , MP3 檔案少了很多資料 , 比方來說十個資料中取一個 , 體積自然就變成原來的十分之一大 , 但是你聽到的其實是有點像原來音樂的音樂 , 仔細聽就會覺得很糟糕 . 最近有一些針對人耳而設計出的壓縮法 , 所以可以說是 MP3 越來越好聽了 .

非破壞性的壓縮法

我們要聽的是跟 CD 上一模一樣的音樂 , 差一點都是損失 , 所以有人只要 wav 檔 , 那就是直接不經過處理 CD 上的訊號 ; 不過我們也希望體積能越小越好 , 希望能在檔案上編碼以方便使用 , 為了要滿足這樣的需要 , 無損失檔案 ( lossless) 就出現了 , 一般流行的有 FLAC, APE…etc.



EAC - Exact Audio Copy 讓電腦音源躍進的利器

目前最好用 , 最受大家喜愛的抓取軟體大概就是 EAC (exact audio copy).

最特別的功能就是在 secure mode 中 , 每一份資料都至少會讀取兩遍 , 以確保正確 , 如果音軌因為損害而讀取失誤 , 會一直讀到兩次相同為止 , ( 最多讀 80 次吧 ?), 就算真的讀不到 , 也會在報告中告訴你 . 確保了我們抓取下來的資料跟 CD 上的資料的一致性 . 而且這是一個 freeware.

其他像是 Plextor 的 Plextool 也有很不錯的表現 .

簡易 EAC 使用說明
使用上相當的簡單 , 以轉成 ape 檔來說 .
在 http://www.exactaudiocopy.de/ 下載 EAC 後 .
到 http://www.monkeysaudio.com/ 下載 monkey audio
再照著這份說明作 http://www.saunalahti.fi/cse/EAC/index.html ( 本來是寫給 muse pack 的 , 不過用法大同小異 , 拉下視窗就會看到 ape 的教學 .)

播放軟體

檔案有了 , 接下來就是要決定撥放軟體了 .
一般好用的有 Winamp, Foobar 2000…etc.
我個人推荐 Foobar. 可以使用得很簡單也可以很有挑戰性 . 音質相當地忠實 .


三 . 電腦訊源的優點

CD player 系統的最大問題是 CD 本身

有用過 EAC 擷取 lossless 檔案的人都有經驗 . 用 EAC 擷取一片 CD 上的檔案所需要的時間大約都要 5 ~ 10 分鐘 , 這是如果 CD 本身的狀況良好的情況下 . 如果 CD 上有刮傷或損毀 , 那時間就更長了 . 要這麼久的原因是每一段資料 EAC 都要至少讀取兩次以確保資料的正確性 .

當我們用專門為讀取資料正確性而設計的光碟機來讀取 CD 片時都要花這麼多時間 , 那麼我不禁要懷疑 CD player 在即讀即放的狀態下 , 以雷射頭讀取一張表面不完美 , 時常使用的 CD 撥放的狀況下 , 能讀取到多少 % 的正確資料 .

很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 . 用某廠牌的某種燒錄片複製的 CD 比原版 CD 聲音更好 . 或是把 CD 的文字面塗黑會有更清脆的聲音 …etc. 這些都是因為加強了雷射頭讀取的能力而發生的現象 .

硬碟的特色之一就是有 buffer RAM 的設計 . 讀取的資料會先儲存在 buffer 中 , 確認後再輸出 . 這個特色幾乎可以保證資料 100 % 的正確 .

以我們對音響的要求 , 如果源頭的資料就已經是不完整的 , 後面的加工也不可能把失去的訊息憑空變出來 .

CD 系統的最大問題就是 CD 片本身 . 電腦硬碟訊源移除了這個最糟糕 , 問題最大的部分 .


四 . 電腦訊源 FAQ

電腦音源的硬體方面其實很簡單 , 越簡單越好 .
常常有人問我說要如何組裝一台用來聽音樂的電腦 ?

電腦音源的硬體方面其實很簡單 , 越簡單越好 .

基本上電源 (power supply) 買好一點的 , 其他就是減噪的工作 , 不要裝用不到的東西 , 像是高檔遊戲用的顯示卡 , CPU 等 . 這麼一來 , 最吵的部分 – 風扇就不需要太多了 . 還有一個重點 , 風扇越大 , 數量越少越好 .

如果你想要這台電腦身兼多職 , 當然也是可以 , 不過一些措施就要照顧到 , 像是防毒 , 備份之類的 .

電腦訊源是靠硬體和軟體的配合的 .
電腦的一切都是硬體跟軟體的配合 , 在選購 , 使用的時候都要注意到匹配 , 使用上的問題 .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Mar 04 Wed 2009 21:46
  • HDMI

HDMI
HDMI的英文全稱是「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即高清晰度多媒體介面。是一種全數位化影像/聲音傳輸介面,可以傳送無壓縮的音頻信號及視頻信號,HDMI提供所有相容裝置——如機上盒(set-top box),DVD播放機,個人電腦,電視遊樂器,綜合擴大機,數位音響與電視機——一個共通的資料連接管道,HDMI可以同時傳送音頻和影音信號,由於音頻和視頻信號採用同一條電纜,大大簡化了系統的安裝。HDMI是被設計來取代較舊的類比影音傳送介面如SCART端子或RCA端子或S端子或色差端子的。


HDMI支援任何電視與電腦影像格式,包括標準,加強,以及高清晰度視頻畫面,再加上多聲道數位音頻。在傳送時各種視頻資料將被HDMI收發晶片以Transition Minimized Differential Signaling (TMDS)技術編碼成資料封包。規格初制訂時其最大像素傳輸率為165Mpx/sec,足以支援1080p解析度每秒60禎畫面,或者UXGA解析度(1600x1200),後來在HDMI 1.3規格當中擴增為340Mpx/sec,以符合未來可能的需求。HDMI也支援無壓縮的8聲道數位音頻傳送(取樣率192kHz,資料長度24bits/sample),以及任何壓縮音頻串流如Dolby Digital或DTS。亦支援SACD所使用的8聲道的1bit音頻。在HDMI 1.3規格中又追加了超高資料量的無壓縮音頻串流如Dolby TrueHD與DTS-HD的支援。


標準的Type A HDMI接頭有19個腳位,另有一種支援更高解析度的Type B接頭被定義出來,但目前仍無任何廠商使用。Type B接頭有29個腳位,容許其傳送擴張的視頻通道以應付未來的高頻寬需求,如WQSXGA(3200x2048px)。

Type A HDMI可向下相容於現今多數電腦螢幕與顯示卡所使用的single link DVI-D或DVI-I介面(但不支援DVI-A),這表示採用DVI-D介面的訊號來源可以透過轉換線驅動HDMI螢幕,但是此種轉換方案並不支援音頻傳送與遙控機能。此外,如無HDCP認證的DVI螢幕也將不能收看從HDMI所輸出,帶有HDCP加密保護的視頻資料。(所有HDMI螢幕皆支援HDCP,但大多數DVI介面的PC螢幕並不支援。)Type B HDMI接頭也將向下相容於Dual-link DVI介面。

HDMI組織的發起者包括各大消費型電子產品製造商,如日立,松下,Quasar,飛利浦,新力,湯姆生RCA,東芝,Silicon Image。Digital Content Protection, LLC(HDCP管理機構,隸屬於英特爾)提供HDMI介面相關的防拷保護技術。此外,HDMI也受到各主要電影製作公司如20世紀福斯,華納兄弟,迪士尼,包括三星電子在內的各廠商,以及多家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的支持。

<HDMI版本演進>
HDMI Ver 1.1 : 2004年5月提出
    - 支援DVD音頻 (AC-3/DTS/Stereo)
    - PIONEER 於該年年底 推出全球首部具備HDMI介面之DVD播放機及電漿電視,正式進入HDMI高畫質時代
HDMI Ver 1.2 : 2005年8月提出
    - 支援8聲道1bit音頻(SACD所使用者)
    - 讓PC訊源可使用HDMI Type A 接頭
    - 在維持YCbCr CE色域前提之下開放PC訊源使用原生RGB色域
    - 要求HDMI 1.2以上顯示器支援低電壓訊源
HDMI Ver 1.2a : 2005年12月提出
    - 完全確立CEC通道的功能,指令集,以及相容性測試程序
HDMI Ver 1.3 : 2006年6月22日提出
    - 擴增single-link模式的頻寬至340 Mhz (10.2 Gbps)
    - 從24bit色域(1677萬色)擴張支援至30-bit, 36-bit, 與 48-bit (RGB or YCbCr) 色域(相當於超過十億色顯示)
    - 支援新的xvYCC色彩標準
    - 支援自動語音同步(台詞對嘴)機能
    - 支援Dolby TrueHD 以及 DTS-HD Master Audio 訊號輸出至外接解碼器[3] 如果播放機具有直接將此二種訊號解碼的能力,則不需要支援HDMI 1.3,因為所有的HDMI規格都可以傳送未壓縮的音頻訊號。
    - 提出新的小型化接頭以支援輕便型攝錄影機
    - PlayStation 3 是第一個上市的 HDMI 1.3 遊戲機

長度限制問題
HDMI的纜線長度限制是其主要的問題之一,在部分消費者自行測試當中回報標準的28AWG(American Wire Gauge, 美國纜線度量)規格HDMI銅線大約在超過5公尺之後開始訊號衰減。此長度通常不利於投影機與DVD播放機的連接。
但HDMI組織網頁並不認可此限制,其網頁常見問答集HDMI FAQ page當中記載:「HDMI的纜線廠商被期待製造與銷售合理價格的銅纜線,長度最長至15公尺」。
一些報告指出增加纜線中銅線的直徑以降低阻抗是有效延長纜線長度的方法之一,另外也有報告指出24AWG規格的纜線表現較28AWG好。另外也有人使用光纖或兩條Cat-5網路纜線來取代標準HDMI銅線。某些廠商也製造HDMI訊號增強器以因應使用者的需求。

選購電視或DVD:HDMI=高畫質的保證???
自PIONEER計畫導入HDMI於電漿電視與DVD播放機起,即致力於1080i/1080p影像昇頻技術的開發。
隨著PIONEER當年的 高畫質電漿電視 與 1080I HDMI影像昇頻輸出DVD上市以來,透過HDMI傳輸並呈現高畫質影像的印象,也深深烙印在市場中。近年來,隨著HDMI技術的普及,開始有許多廠商打著"HDMI=高畫質"廣告口號,不斷的教育市場。但是,多數消費者 卻忘記HDMI只是一種訊號傳輸介面,並不能保證一定與高畫質畫上等號。特別是在挑選DVD PLAYER時,一定要特別注意是否具備相當程度之影像昇頻技術,是否具備提昇DVD碟片影像(480I)至1080I或1080P的能力。曾有部分消費者購買到具備HDMI之DVD播放機,對高畫質抱著相當大的期望,最後卻因為忽略檢視相聲頻技術而大失所望,甚至抱怨:色差輸出的畫質優於HDMI輸出。

所以,最後當然是實際接上電視測試是否畫質有提昇,最簡單的比較方式就是同時接上色差與HDMI,比較兩者的差異...  畢竟HDMI還是要傳送720P或1080I或1080P的高畫質訊號才會看的到價值。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什麼是FAE?客戶支援工程師?應用工程師?業務支援工程師?顧問工程師?

英文的縮寫就是容易拿來開玩笑
FAE=Field Application Engineer;
FAE=Failure Analysis Engineer;
Fucking Ass Engineer, just a kidding     

FAE我覺得要看公司的定義

1.有些FAE做的是快遞,把板子拿給RD就沒事了
2.有些FAE做的是板廠的RD,因為公板沒這問題,RD沒時間幫你看,客戶又覺得
  是你們IC的問題(其實是跟你要solution),所以還是要FAE下去Debug找solution
3.有些FAE做的是偏業務方面,對他們來說跟客戶打好關係是很重要的一環
4.有些FAE做的又偏像Marketing,常常也要向客戶收集資訊

通常中譯為產品應用工程師,不過一般在講都只會叫FAE
要很了解自家產品,還有最好有這個領域的工作經驗
最主要的工作是協助客戶解決使用產品上的問題
至於什麼問題就不一定,多半是別家公司的RD在開發時遇到問題,才去協助
FAE通常會跟業務一起去見客戶,因為電子方面的業務,不一定是本科系的
不見得完全懂客戶的需求,這時侯FAE就比較重要
FAE可能要提出解決方案給客戶,什麼是解決方案,就是提出自家產品去達到客戶的需求
FAE做的不只這些,也有可能不同的公司,FAE必需充當授課的講師,教授別家公司的RD
如何快速上手使用自家產品。
當然也有FAE必需做RD的工作,不過這種情況比較少
跟RD比較起來,RD做的事情就比較窄,就只是待在公司裡做研發
要當FAE必需懂得溝通,才能了解客戶的需求並協助解決
然後最好是有幾年的工作經驗,有蠻多FAE原本都是當RD的,工作了數年後,才轉成FAE
如果沒有經驗,很可能被客戶問倒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應該把 design 和 verification 分成兩個部分,畢竟工作差別蠻大的。

IC 設計領域及其工作職務介紹
一、 IC 設計領域簡介
(一)類比與混號訊號電路設計
IC電路可分為為類比IC與數位IC兩大類,以及兩者兼具的混合訊號等三種。類比與數位的差異在於數位的訊號是以0 、 1的非連續方式傳遞、運算及儲存。而類比訊號則是以連續性的型式來傳遞,並作為數位訊號與最終使用者的橋樑。
在IC設計領域中,模擬的人才最為缺乏,但相對而言模擬/混合訊號設計工程師的人才養成也最為困難,一般而言最起碼需要2 ~ 3年的經驗才能完全上手,但也因為人才養成不易,具備模擬/混合訊號專業技術的工程師身價個個不凡。
一般而言,具備電子電子背景的人學習類比與混合訊號領域的知識會比較容易進入狀況,若非相關科系的話,則必須強化理論基礎以及實作能力,方能與科班出身的學員競爭,不過若有心從事這一行的話,只要肯下苦工扎實馬步,從學習過程中逐步累積經驗,必能走出自己的一片天。

(二)數位電路設計
傳統的電路設計工作是一項需要累積豐富經驗以及長期努力的專業性工作,除了電子科系科班出身的從業人員之外,其他工程背景的人士想要跨入這個領域都會面臨到很大的障礙和挑戰。但是近年來這個情況已經產生很大的變化,首先是各種消費性電子產品的生命週期不斷縮短,而系統的功能性和複雜度卻不斷攀升,許多的功能需要使用相當程度的特定背景知識和足夠複雜的演算法才能具體描述,使得純邏輯設計專業工程師不足以應付完整的產品設計工作,應用技術背景的工程師加入 IC 設計成為必要的趨勢。


(三)積體電路佈局設計
所謂的積體電路佈局( Layout )是指配合晶片設計規劃,作比要功能的電路佈局,也就是按照設計出來的電路圖,將主、被動元件平臺化,粘接在各種電路板上。
在佈局領域,因為所處的產業不同,工作內容也會有所差異,但是只要是與電子相關的產業都需要佈局工程師,出路可說是相當廣泛。雖然大部分的公司要求佈局工程師必須是電子、電機、資訊相關科系出身,但其實一般學校的這些科系並不會教授學生佈局相關的知識,絕大多數都是進了公司以後在從頭學起,想要習得相關技術,多半是要靠經驗累積,經驗的累積需要時間,也因此各領域的佈局人才一直是處於需求大於供給的狀態。

(四)嵌入式軟體設計
隨著後PC時代的來臨,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接觸到一個新的概念 -- 嵌入式系統產品。嵌入式系統為控制、監視或輔助設備、機器或甚至工廠運作的裝置,它是一種電腦軟體與硬體的綜合體,並且特別強調『量身定做』的原則,也就是基於某一種特殊用途,就會針對這項用途開發出截然不同的一項系統出來,也是所謂的客制化 (Customize) 。嵌入式系統是以應用為中心,以系統設計為基礎,透過個性化設計,適用于應用系統對功能、可靠性、成本、體積、功耗有特殊要求的專用電腦系統。包括手機、 PDA 、數位相機、各式影音系統等相關應用都與嵌入式系統相關。目前全世界的廠商都非常看好這一塊市場,並且前仆後繼的投下大量的研發,以應付在資訊家電及數位產品時代的來臨,產品生命週期大量縮短,淘汰速度加劇的嚴酷競爭。
擁有一個無可取代的技術與能力,是職場晉升的護身符。在 IC 設計產業裏國內的學校教育中不是偏向硬體 (hardware design) ,就是偏向軟體 (software development) ,硬體設計人員作風通常比較缺乏系統全面整合設計,而軟體發展人員則相對缺乏硬體觀念,因此軟硬兼具的人才十分難尋。目前業界非常缺乏嵌入式系統所需要的軟硬體系統整合人才,大部分都還是靠硬體設計人員兼職。也因此嵌入式系統人才是目前產業界熱門需求,且無可取代的人才之一。

二、未來出路介紹
一般半導體設計公司的職務及工作內容大致區分如下:
(1) 生產線技術員:並非所有的半導體設計公司都有生產線技術員的需求,多數半導體設計公司僅以研發人員為主,但部分的公司則因設有產品測試部門,因此需要生產線的作業員。這部分的員工需求以女性為主,學歷要求多為高中職以上畢業。
(2) 品管工程師:多數公司要求新進人員的學歷為大學以上,主要工作為進行半導體產品的品質管制作業。
(3) 行銷、企劃工程師:多數公司要求新進人員的學歷為企管碩士,最好大學能主修理工科系 , 以便在進行產品行銷、企劃的溝通過程中,能同時與技術人員、銷售人員進行更緊密的合作。其工作範圍大致包括產品規劃、企劃、市場研究等。
(4) 業務工程師:多數公司要求新進人員個性以積極主動為佳。主要工作領域為進行公司相關產品業務的拓展,因此,外語能力的要求較高。
(5) 產品研發工程師:多數公司要求新進人員的學歷為大學以上電子、電機相關係所畢業,主要是進行半導體產品的設計與開發工作。
(6) 電路設計工程師:多數公司要求新進人員最好能熟悉 CAD/CAM 的操作,以利於在工作站、 PC 上進行電路設計工作。
(7) 硬體工程師: 大學以上電子、電機相關科系畢業,熟 C/C++ 程式語言,熟悉或熟 ARM programming 更佳。
(8) CAD 工程師:多數公司會要求新進人員要熟悉 IC 設計方法及設計軟體。
(9) 應用工程師:主要工作為進行 IC 產品的應用開發工作。
(10) 封裝工程師:主要工作為進行公司所需封裝技術的研究開發,有的是要與其後段的封裝廠商進行搭配。
(11) 測試工程師:在 IC 設計公司中,這部分的工作包括有前段的測試與後段的成品測試工作,目前而言,前段的測試多仍在晶圓廠內部進行,後段的成品測試工作則部分採外包、部分由自己公司來自行進行測試。
(12) 軟體工程師:主要工作為進行公司所設計的硬體產品之軟體發展,例如驅動程式等。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3C 
3C是Computer﹑Communication﹑Consumer- electronics三個英文單字的縮寫。指電腦﹑通訊及消費性電子(民生電子)三大技術。

IDM Integrated Devicd Manufacturer。整合元件製造公司。
是指從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到銷售自有品牌IC都一手包辦的半導體垂直整合型公司。Intel、TI、Motorola、Samsung、NEC、Toshiba、茂矽、華邦、旺宏等就是知名的IDM。
 
Turnkey Solution 
是整廠設備輸出契約的方式之一,賣方應負責在買方地區整廠設備的設計、製作、安裝、組合、試車,以及實際操作時的技術知識教授,或派遣技術人員提供技術指導,使整廠設備可操作、可運轉與可生產,最後將控制生產運作的鑰匙(key)轉交(turn)給買方。

OEM 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專業代工。
OEM最初被稱為原始設備製造,現在則被稱為專業代工。是指製造商依照企業客戶需求,生產符合客戶要求的產品,之後掛上企業客戶的商標品牌,由客戶自行銷售。因此,接獲訂單的製造商,所製造出的相似商品,會掛上許多不同的品牌。通常,會下OEM單的企業,是基於節省生產成本和部份管銷費用的成本考量。

ODM 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原始設計製造商。
ODM與OEM最大的不同點就在於ODM除了製造產品外,亦包含了為客戶設計產品在內。ODM是指製造商依照企業客戶需求,為客戶設計、代工生產符合要求的產品,之後掛上企業客戶的商標品牌,由客戶自行銷售。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專案正在趕,現在跟客戶進行最後密集聯絡中,Philip連續一個禮拜窩在座位上,工作到昏天黑地有點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覺。他的家人覺得他很辛苦,他的朋友都說他幹嘛做那麼累,不過Philip似乎對這樣長時間的工作不以為意,他覺得蠻快樂的。

對於Philip來說,客戶提出來的問題或要求,都是他的責任,許多人會把責任當作肩頭的重擔,完成責任似乎心不甘情不願,似乎都是為別人而做的;但他卻從來不會如此,欣然面對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並加以解決。

他很喜歡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在其中,他可以發揮創意,可以加進自己腦袋中的東西,與客戶討論。當客戶認同他的設計與想法,當客戶點頭並露出滿意的笑容時,他覺得很有成就感,時間的付出似乎都值得了。

他沒覺得他是在為那份薪水工作,也沒覺得就只是在為公司賣命,也不全然認為微笑的只是客戶而已;這樣的投入,讓自己的想法有所發揮,並且在專業上更成熟,滿足的也是他對科技業的熱情。

這是他工作快樂的泉源。

Philip是一家軟體公司的技術主管,年齡很輕,只有30出頭,他的工作夥伴們也都跟他一樣的年輕,有熱情、有創意是年輕人的代名詞。他們所在的產業又是最需要創意的軟體業。

雖然台灣的軟體產業相較起硬體產業,顯得相當不受重視;儘管在與硬體廠商接觸的過程中,讓他們倍感挫折,因為台灣硬體廠商似乎都理所當然地認為,軟體應該是不要錢的。不過大環境的不利處境,並沒有澆熄他對產業的熱情。

有位軟體界的前輩曾經說過,軟體和硬體是不同的,硬體業做出許多東西讓人生活更便利,然而軟體能夠注入創新思考,能讓世界變好玩,讓人快樂。

即使工作得沒日沒夜,對他來說也像在實踐這個「好玩」,讓人快樂也讓自己快樂。

Nicholas是一家IC設計公司的技術主管,雖然他已經接近中年,在產業中也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不過和Philip一樣,他對科技業也有著很大的熱情與興奮感;而且更難得的是,時間並沒有磨掉他心中的這股力量。

對Nicholas來說,工作是能力發揮的場所。Nicholas從小就有資優的潛質,不僅學科成績從來不低於90分,而且大學時代就常常把電器用品的線路接來接去,試試腦袋中想到的新方法。

即使是踏入產業界了,他仍然持續勤讀paper吸收新知,現在的工作,與他大學時代的嘗試,或者學習過程中所有的理論應用和推演,本質上沒有太大的不同,只是做的研發更先進,分工更精細,並與現實作更多的結合。

他現在要帶著一群工程師尋找問題的答案,或許問題沒有答案,要找出沒有答案的理由;或許在不同的條件下,可以得出許多不同的答案,這時就要結合工作目標,作出取捨(trade-off),找出對產品開發最有利的那個答案。

Nicholas最enjoy(陶醉)的,就是解題的過程,和解答出來的興奮感。這是他發揮的空間,可以很大很大。

研發工程師常常要面對的,就是工作期程(schedule)的壓力,某年某月某日要完成什麼,早就訂得死死的。但是愈緊的schedule,顯示的是這個工作性質,〝D(Development)〞的成份愈是遠大於〝R(Research)〞,這就讓工程師喘不過氣來,不僅時間是壓力,研發過程中缺乏思考空間,也使工作內容變得沒有味道。

相對來說,〝R〞的成份愈重,工作就愈有讓人發揮的空間。R和D就好像是頻譜的兩端,頻譜就像是光譜,可見光的分佈由紅到紫連續分佈,工作性質偏紅或偏紫,顯示出R成份愈多或D成份愈多。樂趣也就不同。

有一位科技研發資歷已經超過20年的資深研發人員,對於長時間以來,研發工程師因為大環境變化而產生的命運改變,相當感慨。他說,早期的研發人員,通常被賦予某些任務,也擁有相當大的空間,他們也朝著這些任務全力以赴,研發成果對他們來說,好像自己的baby一般令人興奮且珍視。

但是現在全然不同,研發人員普遍得不到滿足感,工作就只是一份工作,而且是要付出極大時間成本的工作。做任何事都會遇到困難,然而若是認為有樂趣的領域,困難就不會覺得難,而能設法解決;但若無法從其中感到樂趣,期程或困難點都會被視為是壓力,漸漸生活就會像個行屍走肉,對一切都很麻木。

許多研發工程師對科技業都充滿熱情,或許在商業運轉環境的壓力下,熱情逐漸熄火,不過Philip和Nicholas沒有。腦袋原本是發揮創意的地方,本質上就是靠腦袋的研發工作,若沒有了興奮感,就好像缺了一角的圓,不是太可惜了?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