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低音音箱會造成共振 嗡嗡嗡聲音
塞了毛巾後 低音變很單調沒有蹦蹦的感覺
感覺不夠厚覺得硬

==========================================
不會把音箱裡面的空間都塞滿了吧

反射孔塞東西的確是變通的控制低頻干擾的方法
正統的方法是調整擺位或反射點家吸音棉或吸音柱
但不是直接塞滿就好歐, 很多人會用泡棉因為空隙比較好調整
用毛巾可能塞太滿了, 低頻才會不見, 去調整塞幾分滿去微調把

為什麼塞滿會沒力 可以查看一下反射孔的工作原理
簡單來說喇叭震模震幅越大頻率越低或越大聲
震膜往後(往喇叭內部)運動時會擠壓箱體內的空氣
被擠壓的空氣就透過反射孔噴出, 空氣路徑跟反射孔需開多大牽扯比較複雜的原理

總之若把反射孔堵住, 擠壓空氣無法宣洩就會造成箱體內壓力變大
進而產生一股與單體震膜方向相反的壓力, 因此會抵消掉單體震動產生的低頻與音量
這也是為什麼塞反射孔可以調整低頻量的原理
所以塞滿的話會感覺低頻無力

也有的喇叭是沒反射孔的密閉式設計, 但較難設計所以產品不多

==========================================
要不轟又不想沒蹦蹦的感覺就試試把喇叭離牆,另一種折衷的方式是塞吸管
用海綿片捲成圓形塞進去,用寬度控制中間的洞的大小就可以微調低音的量

共振一般都是空間問題 除非重低音音箱素質差不夠穩重
真要土法 拿個重物壓在音箱上頭看看

==========================================
1.跟常見的其它音箱比較,密閉音箱喇叭算是比較簡單、容易設計製造的。

比較好設計,但是-3B點比較高,效率也低
要達到同樣的-3B點,喇叭直徑要更大,懸邊要更柔順
SVS的超低音,NHT喇叭,都有密閉式設計
有種密閉式叫做"氣墊式",AR3a就是標準"氣墊式"設計

2-1.使用同樣的喇叭單體時,反射孔音箱有比較好的低頻延伸和效率,反射孔塞住後就變密閉音箱了。
而且因為音箱容積通常比較大,會有過阻尼傾向,-3dB截止點會更高。
(低頻聽感就會偏向貧弱與緊繃)

2-2.反射孔喇叭和被動幅射器喇叭在原理上是相似、共通的,如果對反射式喇叭的原理沒有概念的話,可以從被動幅射器喇叭來思考。
(把反射孔塞住就相當於把被動幅射器固定起來不能動了)

3.塞圓筒狀泡棉把原本反射孔的面積縮小,這會讓音箱的Fb降低,但是低頻的量感也會變小。
(還可能有出現氣流噪音、諧波失真提高等問題)

4.在反射孔塞吸管可以對單體運動提供額外的阻尼,試試可以,但結果和預期可能落差不小。

5.嗡嗡聲 可能的原因不只一個,
例如喇叭本身素質的問題、低頻聲音引起家具的共鳴、喇叭的振動經結構傳導引起的共振、喇叭擺位不佳...

==========================================
每個單體的damping factor都不一樣,即便是相同單體要做不一樣音箱設計時,分頻點也需要做最佳的調整

如果是有品牌的喇叭,先提供對的環境擺位,喇叭讓他穩固的站立,搭配合適的後級,如果都很難達到標準就賣掉換一顆比較快.

如果是DIY喇叭,建議先研究一下單體的特性再確認音箱設計與調整方向,如果用的是號角喇叭,請注意一下機械分音的截止頻率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uster 的頭像
Auster

Auster 隨手亂彈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