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deo:類比訊號,使用RCA端子,線材為兩蕊互絞,一個接訊號另一個接地
S/PDIF:數位訊號,使用同軸線(Coaxial),75歐姆,一蕊訊號跟一個隔離層,長度限制約在六米
兩者線材弄錯,幾本上還是會有訊號,但不一定可以正確傳輸,因為一種是類比訊號,一種是數位訊號
如果對聲音講究一點的話,建議先使用正確的線材
不過標準的同軸線都比較昂貴,省錢可以自己DI
==========================================
數位線要聽出差別
本身機器要有一定等級
版大如果換線是聽不出來的~那就用一般AV線即可
有閒置的色差端子線
比較粗的那種~也可以拿來接
電學上~
數位線材阻抗做到越接近75歐姆 而機器輸出也是沒有問題的
訊號的反射會明顯減少 達到比較完美的傳輸
只不過一般平價機數位輸出都有問題了
自然用好的數位線聽不出差別的
但不代表數位線聽不出差
==========================================
只能說
要看你的器材是否夠靈敏,可以忠實反映出線材不同的改變
如果可以不花大錢,就可以得到滿意的效果,不是很好嗎
不管是喇叭線,類比訊號線,數位訊號線,電源線等...都是調整聲音的方法
說高價線材無用論,或是說低價線材無用論
這都是不負責任的說法
用非標準線材感受不出差別
那是剛好用在當前的系統沒差別,不代表沒差別
影和音 都是個人感受
每個人聽看的種類不同,欣賞的角度不同,滿意的程度也不同
自己用的開心就好
==========================================
幾MHz的訊號沒有阻抗匹配的問題
喇叭是4/6/8歐姆的系統,所以線材電阻多一點點差很多
另外低頻的響應也很重要,線材上的多餘電容降低了串聯的電容值
使得頻率響應的在低頻部分的零點太晚出現,使得幾十Hz附近的平坦度變差
幾十Hz人類是能聽的到,而在頻域分析上對應到的就是THD的變化(失真)
不用太多,對於16歐姆的耳機,差個100uF的電容
在電腦模擬上可以很明顯看到THD有0.x%的差異,當喇叭只有4歐姆的時候,差幾十uF就會出現一樣的差異
0.x%的THD是很恐怖的,各位可以查一下自己的音響系統,0.0x%都不及格了
但是在數位線材的部分,更動一些特性THD都看不到任何變化
所以建議不要在數位線材上搞花樣了
或許有人想說THD都是寫爽的,還是使用者感受比較重要
真是不好意思,音響系統設計THD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如果否定THD可以拿來鑑別系統的好壞,那麼以後這些器材隨便做一做就好了
==========================================
絞繞的方式不同會影響聲音
兩個原因
1.抗雜訊的能力
2.阻抗不同
電源線會影響聲音
60HZ在線材內部因為各種因素而產生的反射
好的線材通常會考慮材質跟結構性
來將低頻電源的反射減到最低
供應會趨於更穩定 自然對於聲音就有影響
至於數位線材的差異性
這關西到您的機器的輸入輸出
阻抗有沒有做準 很多機器的輸入輸出是有問題的
自然聽起來就沒差
只要器材都是準確的 數位線材就可以辨別出差異
JITTER這個指數就是訊號在數位線材內部傳輸因為各種反射與抖動產生的不完整性
==========================================
所謂的transient intermodulation,就是當放大器負迴授訊號有延遲,無法快速反應輸入的變化,因而造成的失真
所謂的THD,就是諧波失真
例如輸入放大器1kHz的訊號,因為放大器本身的非線性,跑出來了1k,2k,3k,...等等的訊號
比原本想要的1kHz還摻了其他的料,就是所謂的失真
觀察THD是一個很簡單但是很全面的方式,有奇奇怪怪的東西出現,耳朵或許會感受到。
但輸出經過頻率上的分析明明就一樣,耳朵還能感受出超過理論上可以分析的程度
更弔詭的是,音響系統居然都是靠這些理論來設計的
台電送出至各家庭是110V/60Hz的交流電,透過音響本體或者我們一般常看到的大頭變壓器
將交流電轉換成直流電,然後才能給音響、喇叭、電腦使用
直流電也許還利用IC或者其他元件轉換電壓至常見的24V/20V/12V/5V/3.3/1.8V等等
不過處理的方式不同,轉換電路的設計、元件本身的物理特性、溫度等等都會造成電源上的雜訊
而雜訊會直接進入喇叭的放大器,還好雜訊不是百分之百傳到喇叭讓人聽到
在雜訊方面通常會定義PSRR等指標,說明/表示輸出抵抗雜訊的能力
但上述的問題都與同軸電纜本身無關,主要都是放大器的問題
同軸電纜只負責將數位訊號傳遞至數位類比產生器,之後發生什麼事情就和傳輸的電線無關
至於驗證數位資料透過傳輸線傳遞是否正確,
我們都常使用eye pattern/eye diagram直接觀看數位資料的訊號,這就包含了所有反射/jitter(抖動)造成的問題
眼睛張開的程度符合要求,就表示能順利傳遞正確的資料
這一點,幾百塊甚至數千塊的同軸電纜是沒有差異的,DAC(類比數位轉換器)收到的資料是一致的
至於DAC本身,收到的0/1訊號,轉換出類比的訊息給放大器
那萬一收到0.1/0.9怎麼辦?還是傳遞出和收到0/1一模一樣的訊號
就算收到0.2/0.8甚至0.3/0.7也一樣,這就是數位資料的強項
只要明確地跨過門檻就分得一清二楚,絕對不會有模稜兩可的地方
如果出現0.4/0.6這種在門檻附近徘徊的情形,DAC會不會正常就不敢講了
不過好好的0/1變成這樣,這絕對不是幾百塊幾千塊同軸線材的差異
==========================================
S/PDIF是一種數位傳輸介面,全名是Sony/Philips Digital Interface Format。普遍使用光纖和同軸線輸出,把音訊輸出至解碼器上,能保持高保真度的輸出結果。廣泛應用在DTS和杜比數位上。
數位的好處就是
沒有"差沒多少"這件事
測試的結果通過
沒差就是沒差
==========================================
同軸我用普通的av端子線(線超細的那種),10米x2串接,從電腦拉到擴大機,訊號傳的穩穩當當
當然如果有儀器可以幫我測試到底有沒有lose資料,我會更放心
倒是有牌的DVI線,15M的,不是每個解析度都能安全的傳到會有錯誤的條紋出現
HDMI線通過規格測試的,就不用擔心了
==========================================
以內部導體來說
可以用銅線、鍍銀銅線、銅包鋼線...等
銅線又依照銅的純度
99.9%、99.99%、99.999%、99.9999%
也就是3N、4N、5N、6N
3N和4N單價相差不大
5N及6N大部分都要從日本進口
4N和5N的單價光銅材就有將近50%的價差
而6N銅則屬於軍工用品
你要跟日本買他還不賣你(銅原材的部分)
鍍銀銅線的部分又有厚度的區別
鍍層厚度越厚的越貴
當然用純銀也可以
價格也都不一樣
所以不要以為線都是一樣的
==========================================
http://www.positive-feedback.com/Issue14/spdif.htm
SPDIF 從發送端(包含CD-Transport內部走線、端子等)到接收端(包含 DAC 的端子和內部走線等),假如沒有精準的阻抗匹配,那麼使用長一點的數位線,例如 1.5 公尺以上,可以減少發送端與接收端之間的反射作用,降低 jitter。但如果能夠精確地進行阻抗匹配,讓發送與接收兩端始終維持正確阻抗,那麼數位線則越短越好,聲音會更清晰凝聚。由於 DIYer 通常沒有儀器和專業去作精密的配對,不如直接使用長一點的數位線,達到某個水準以上的表現。
之前總覺得線越長,價格越高,失真也越多,卻想不到稍長的線也有其優點。後來在 diyAudio 看到證實,1.5 公尺左右的訊號線,卻實有稍勝於一公尺以下的線。
- Sep 05 Fri 2014 11:05
SPDIF數位同軸線的選用問題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
留言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