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變去耦大電容的接法。
2、通過在信號地和電源地直接增加電阻隔離地線電位差產生的噪音。
其實大家可以去做實驗的,如果有交流聲,說不定真的有用。
附:
濾波,去耦,旁路 3者的區別和聯繫。
濾波電容: 通常用在電源整流以後的電容,把整流電路交流整流成脈動直流,通過充放電加以平滑的電容,這種電容一般都是電解電容,而且容量較大,在微法級。
旁路電容: 把輸入信號中的高頻成份加以濾除,主要是用於濾除高頻雜波的,通常用瓷質電容、滌綸電容,容量較小,在皮法級。
去耦電容: 把輸出信號的干擾作為濾除對象,去耦電容相當於電池,利用其充放電,使得放大後的信號不會因電流的突變而受干擾。它的容量根據信號的頻率、抑制波紋程度而定。
很多人喜歡用第一種,但是非常可惜,第一種是錯的,引起環地,引起電流聲。
這樣一個圖,前面橋堆整流,要記住,整流出來的電是有三角波成分的,100赫茲的三角波。
問題出在不是所有的電容都是完全相等的,C5和C7現實中存在誤差,100uF級別的電容存在10uF的誤差很常見,
現在假設電源一邊C1、C3正負的電容都是完全相等,所以地線處在完美的中心電位,即使電源有三角波成分,但是正負完美抵消,正好是正電源和負電源的中點。
但是功放那端C5和C7存在 10uF的誤差。那麼在功放那端的地,就不是在中心點上,會有一定的三角波成分。
要知道,電容的內阻都是非常小的,所以在中間的地線上產生非常大的電流。 也就是這個原因,產生了電流聲。
我所說的環地,就是指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地方,用較大的電容吧地線接到的電源上。形成的環路。
以下是正確的做法。避免了大電容把電源雜訊引入地線。
==============================================
C5存在很有價值,C5學名叫“靜態電流退偶電容”,
因為放大器的靜態電流不入地線,靜態電流只是從正電源流到負電源,
因此C5接在正負電源之間正是對靜態電流起到退偶作用,對提高靜態SNR有很大幫助。
==============================================
穩壓後,電源基本就沒有啥波動了,就算電容用大點,問題不大,沒有什麼波動能引到地上。不像橋堆整流後的三角波(可能有1V的壓擺100Hz)
PS:
全橋整流,如果想要把波紋控制在1V以內,一般每1A培的電流,需要有1萬微法的電容作為後盾。
==============================================
退耦的基本理論在於:對於交流信號,直流電源線和地的是等同的。
==============================================
MBL6010線路。
這個線路的最大特點就是在LM317/337穩壓之後,
還用了2個2200UF的大容量電容,
並且每個運放的正負電源腳處 用了各4個,共計8個電容,分別是220UF / 0.22UF / 0.1UF /0.01UF。
==============================================
放大板退耦電容用一隻薄膜1uf-4.7uf就可以了。
==============================================
電源退耦有兩個因素,很多人只抓其一。根本沒有起到退耦的作用。
1. 靠近電路的地方用高速電容做局部電源緩衝。這一點基本都做到了。
2. 電路的負載電流回流點必須設在退耦電容的某一端。我估計業餘人士很少關注這個。
==============================================
被動元件影響表現
電流導通時會經過偏壓被動元件,使用的元件勢必會影響到聲音表現。
電阻、導線、電容都會影響聲音,差異在於程度大小,電容是最大的,電阻次之,導線則在三者中最小。
第二個問題則是,這個偏壓並非定值,會隨著電流的大小做出變化。
這個偏壓V=I x R3,有人會並聯電容讓變化量減少,但仍然會有變化量。這樣會形成負迴授,易造成聲音細節變少、聽感較為模糊,聲音聽起來會髒髒帶有不透明感。
==============================================
電容大小反應的頻率不同,+-電源用不同電容是為了錯開相同頻率。
但大電解電容,+-還是一樣的沒有公式,電子學裡的計算頻率的公式,用在這裡很不妥當,只因電解與塑料電容的頻響完全不一樣。
電解1uf,相當於mkp 0.01uf的高頻範圍。
mkp的1uf相當於電解的330uf。
-電源是0.01uf並1uf,+電源是4.7uf並0.01uf,這些只是加強高低音頻。
工作電壓+-v上只有100uf下地,這造成了高不上去,有霧。低不下去,下盤不穩。
100uf換成3300uf 修正上述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