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系統經i2s到DAC,受作業系統與主晶片影響。
用pc經usb走DAC(usb到dac之間不就是i2s? 其實走同軸到DAC前,DAC內部接受晶片到DAC晶片也一樣是i2s),一樣受原作業系統與主晶片影響。
前者要花時間與「系統」奮戰、後者pc裝個driver就可操作。哪樣省事? 很容易分辦。
走微型系統,正常的作法只是下載別人release的image/rom,「裝」上硬體而已,真有能力改source code來調音的,會有多少人?
其中有很多眉角,要花時間改參數、做設定什麼的,但這些都只是「安裝」,而且其中的過程帶來不少「付出」,很容易造成汗水給音色加分。
直接走usb,usb的driver是廠商提供的,自己也改不了什麼,也不可能跟廠商說高音不夠細、低頻不夠沉、空間感不足一類的要求。
數位流第一步要從電源開始下手並挑選對的光驅做CD rip,
如果只有小小的預算會建議先由電源下手, 到台北中華路的川禾找RIFA PME271 0.6uF的X電容,
RIFA的Mark是舊款的圓弧字體不是新款四四方方的字體, 0.6uF以外的都不要, 都試過了不行,
買回家之後直接插在AC電源插座上就可以,聽聽看對於音場跟定位的改變有多少,
另外這電容是有方向性的如果聽起來覺得不太對反過來插再聽聽看, 也可以同時多併聯幾顆
川禾沒有圓字的 只剩方字
老闆說能找到RIFA 0.6uf這款已經很不容易了
有弄過 Raspberry Pi 餵 I2S 訊號給 DAC。
但平常還是直接 Windows 7 走 USB 給 DAC ,用 foobar2000 聽比較多。音質,老實說…聽不出差別。
但想說的是…先不論音質,光 RPi 的一次性架設跟事後維護就夠忙了。
再來是操作習慣與使用體驗…會跟 Windows 上的 foobar2000 截然不同。
RPi (非第二代) 的 ARM CPU 只有 armv6 等級,且只有單核有點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