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有可能是畫素造成的
F31 FD 600萬
F40 FD 800萬
兩塊差不多大小的CCD
可以塞入的畫素就差兩百萬
F31 FD的相片畫質 可以"寫入"的更密一點
所以畫質因此有差異吧

同樣畫質的問題 也在S9600 VS S6500 FD討論過
只是 除畫素之外...
還多了一個 五代CCD VS 六代CCD的因素

不管國內外論壇看過的f31fd vs F40 ,絕大部分網友都表示f31fd畫質比F40好
F31fd還有手動功能,這兩台比較建議買F31fd 

F40,原因很簡單 機身較薄較輕+SD便宜方便+功能簡單

你可以考量一下自己花在相機的時間多還是少
老實講純手動部分我不太會用,用起來也拍不好
於是希望的相機是拿起來就拍,不需要太多功能

買了F40fd之後我很滿意且每天帶著他上下班拍東拍西的

想想自己的需求吧
畫質說真的 沒有你想像中差的這麼多

F31fd 比 F40fd 成相來的細膩, F40fd 的粒子感比較重,
尤其是高 ISO 的時候特別明顯,但是 F40fd 是比較低價的機種,所以這是理所當然。

F31 高 ISO 時雜訊確實比 F40 好..

是我的話.. 我會選 F20 或 F31 .
F20 太便宜了.水貨不到五千..
除了像素.臉部對焦,SD,電池續航力外..其他跟F40幾乎一樣. C/P 值比較高

挑這兩台相機 可以幾個地方考量點
1. 高iso的畫質細膩感...f31
2. 經濟因素...f20/f40
3. 功能性...這個我比較保留
因為f31 只是多了光圈/快門先決
可以調整的功能 其實也不大
如果 很重視功能性
或者 可以以本身攝影技術觀念來換得到高畫質
那就挑s9600 / s6500 fd 或 canon g7/s5 之類的像機

F31 ISO800 真的是沒有對手.光線不足的環境.大家已經拼命閃燈.F31當然就不用了.
不過.我自己是比較挑.F31的缺點也不是沒有.雖然ISO800畫質很好.可是快門速度並不是快到不會手震.
所以拍照還是得有一定的穩定度.
下一代如果有光學防手震的加持.一定會再買來玩玩.研究一下.

f31fd是f30的改款
f40fd是f20的改款
而f20只是f30的簡化版...

f40除了可用SD卡外,在電力、功能、畫質上都比不上f31
買f31確實是比較好的選擇

f31與f40都是第六代super CCD吧...

f31的優點 支援a/s/m模式 有人臉對焦 <---如果想手調的感覺可以買這一台....

f40的優點 支援sd卡(不支援SDHC) , 沒有a/s/m模式.....

說真的 f40的主打是可以用sd卡 但是不能用SDHC. 說真的有這個功能用處不大....
但F40的電池 可以用國際(潘仔送妳的)fx系列,跟理光的R系列 還有BENQ電池共用......
2007 4月 一堆新機都是共用電池............

不過這樣也好 在充電時 就不用一直拆變壓器來用了.......

F31fd / F40fd 都沒有真實的 M 模式,就是光圈、快門都可任意決定的模式

F40fd 也不是沒有比 F31fd 強的地方,至少

1. 輕薄短小
2. 用 SD
3. 臉部對焦的泛用性較高,不像 F31fd 只有 Auto 模式才可用
4. CCD 較大 (1/1.65 比 1/1.7,不過被像素高200萬抵掉了)
5. 電池 NP70 真的比較常見,雖然容量小了點
6. 有不同的顏色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曾經比過canon850跟富士F31..大家都眾說紛紜..各有各的好..
最後難抉擇之下,我選擇了富士,
是看上富士的夜拍能力跟抑制雜訊的能力訂了它.
可是許多商家還是覺得canon的好.品質穩定.還有夜拍不常用阿..
到底我有沒有買錯?!
富士真的比canon還差嗎?!
canon比較好嗎?!

Fujifilm F31fd根本就是小DC之王...
看看dpreview做的測試吧...從ISO100到ISO800在雜訊上和銳利度全部把Canon小DC旗艦機850IS打好玩的.

除了廣角,防守震,使用sd. 這幾項外..
F31 是很好的機子阿...

以這樣的價格來說算是很划算
最重要夜拍有相當的水準
不論你覺得夜拍常不常用到
相反的是當你在低光源時
畫質的純淨,看的感覺就很爽
其餘的就是看你要不要多花錢
多花的錢可以買到薄 造型 甚至更強的功能
不過以現在水貨價 8000而言
不買更待何時呢?

比較喜歡F40的外型
加上F40可以吃SD卡比較便宜,機身也較薄
於是就捨 F3X而買了F40

經過兩週的把玩亂拍
我很滿意,尤其臉部自動對焦這功能 每當有一堆人聚會的場合可是出盡鋒頭
夜拍的效果真的讓我驚訝
基本上F40幾乎把人當成傻瓜 你只要負責轉轉盤按快門
其他都幫你設想好了 很適合像我這樣拿起來不囉唆馬上拍了就走的懶人

我想 F31比F40更多了手動的進階功能 C/P值應該也不賴
只是聽說 XD卡問題多多 不知道是否如此

我想誰比較好 應該看你的需求
如果你喜歡光線不足時還能拍出夠水準的照片 F31 應該是你不錯的選擇

富士的顏色真的很棒,正片模式下真的讓人驚豔
的確,當初我也是在Canon 850IS和 Fuji F31 Fd天人交戰了很久
後來我捨棄850 IS,原因就是富士高ISO可用以及照片發色
F31也有許多可以手動調整的功能,雖不若單眼強悍,但對一般的DC綽綽有餘
(也許用單眼習慣了,沒得調總覺得怪怪的!)

850IS也很棒,有超廣角,但總覺得canon最近的小DC好像進步不是很大
內部本質雖然也有些小加強,但總覺得讓人還是有一點點的遺憾(好比旗艦G7)
950IS也在近日發表了,可以期待看看!(不過超廣角好像又被拿掉了)

對了,Canon的機器好像都是日本製的,F31是祖國製的(除了傳說中的第一批貨)
這種產地情結就見人見智啦~~~

XD卡和SD卡比較我想這就不用多說了吧~
重要的是你買這相機是為了甚麼?
那如果記憶卡對你的影響很大,那其實買那一台,答案就很明顯了,right?

的確,F31在預覽時,如果用正片模式下去拍,真的是看起來蠻豔麗(不太像人眼看到的顏色)
回家放在電腦上看,會稍微淡一點點(也許你開始會有落差)
但還是比起用一般模式拍的來的飽和一些
(我覺得這樣已經很棒了,縮圖再銳化一下,OK!)

F31fd很棒,畫質好,高ISO雜訊低,有手動調光圈及快門的功能,可以增加拍照的樂趣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千萬畫素消費機已經不算新鮮,在眾家相機大廠中,Nikon無疑是最晚將消費機帶入千萬畫素俱樂部的廠牌(Casio甚至已經有兩款),這款千萬畫素的 COOLPIX P5000,不但擁有Nikon自家的光學手振補償 VR ,同時也擁有手動曝光調整的P/M/S/A的模式,感光度能延伸至3200(500萬畫素),也具備熱靴支援i-TTL外閃,似乎有與Canon G7互別苗頭的意味, 但其較輕巧的機身設計,有別於G7厚重的金屬感,無論如何,P5000不但將Nikon的消費機正式帶入千萬畫素的世界,也讓Nikon重新投入高階消費機的戰場~

2.5" 23萬畫素TFT LCD ,且有硬質保護壓克力,也有光學觀景窗

使用心得:
1.機身相較於Canon G7輕巧許多,且價格也實惠許多,機身雖輕但質感還不錯,外殼如Nikon自家DSLR一樣的有紋路,握把也有防滑仿皮橡膠,握感佳
2.使用EN-EL5的電池,續行力還不錯
3.支援SDHC,不必擔心無法使用高容量SD卡
4.之前P系列有的參數調整功能像是自定對焦點及測光方式的選擇等等相當完整,且多了個參數調整轉盤,搭配自定功能鍵Fn,可以第一時間針對某個自定參數進行調整,相當方便
5.更高的感光度提供了必要時的彈性
6.鏡頭可加裝轉接環,以加裝廣角鏡增距鏡等的鏡頭或是濾鏡


高ISO表現不佳的話
有VR的情況下,我根本不會去考慮到高ISO的部份....
訓練自己手持的穩定度,ISO400~800之間,VR開啟....這樣拍夜景已經有一定的成功率了哩!

規格清單裡的模式列表中有防震模式,VR要再這個地方才能使用
這樣在P、A、S、M的情況下還能使用VR嗎?
在P、A、S、M的情況下,是可以使用 VR 的


對焦有紅光的對焦輔助燈
最小光圈廣角端7.6, 望遠端7.3, 有點小不足

對焦速度和快門時滯感覺比F31fd來的好
高iso下也沒有油畫感

功能上目前用起來有幾個小缺點
臉部對焦的功能使用不便 比起F31fd輸一截
連拍很慢....大概一秒一張....
快門最大秒數只到八秒
Fn要同時押著才能改參數

Nikon P5000,
稍試了一下最大的感覺...
對焦真的比較慢

畫質方面的話P5000還算不錯囉,
也算是頗輕巧的,
握把部份讓它雖小但不失好握感...

對焦速度....倒是覺得還好(感覺小DC都差不多)
不過用內建閃燈幾乎都過曝(測光模式都有試過)


臉部對焦真的是一整個...
一次只能對一個
很慢就算了 還常常抓不到(佔畫面太大或太小都不行)

p5000發現無論開機速度,對焦速度,存檔速度都比 canon慢很多,慢得有點抓狂
虧p5000還是高階機種
要買得人可要多多考慮囉...

剛剛測試一下!
用『普通開機模式』下約不用3秒就開即完成
大約5秒多拍下一張照片(開閃光)
大約在8秒時候即可進行拍攝第二張!
在『快速開機模式』下約不到2秒開機完畢
大約4秒時可拍下一張(有開閃光)
大約6秒時候即可進行拍攝第二張!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相機當然先來做功課, 發現要的就是可以簡單拍好的小相機. 因此有了以下選擇:

1. Panasonic LX2: 不用說了真是好東西
2. Canon 850IS: 功能比較多的DC, 有廣角, MIJ
3. Fuji F40df: 室內與夜晚拍攝品質好, 而且開始支援SD卡
4. Nikon S50: 真小台和Sony有的比
5. Ricoh R6: 規格不錯有7倍光學
6. Casio EX-V7: 小台的潛望7倍光學
7. Sony T100: 外觀最漂亮

接著就是表決時間, 開票結果如下

1. Panasonic LX2: 太大台
2. Canon 850IS: 有莫文蔚代言應該不錯
3. Fuji F40df: 沒信心, 因為F401遇到著名的CCD掛點事件
4. Nikon S50: 這種規格太貴
5. Ricoh R6: 沒聽過Ricoh
6. Casio EX-V7: 卡西歐不是做手錶的嗎
7. Sony T100: 討厭用MS卡

參賽者資格:
衛冕者: Canon 850IS
挑戰者: Fuji F40fd

但是目前直覺認為, Fuji F40真是一台便宜又好用的機台, 而且是開始支援SD卡後, 我想會賣的比較好吧?? 
畢竟XD卡和Smart Media卡目前沒問題, 只要你相機用超過三年, 到時候和我一樣, 買128MB SM卡要1200元時, 就會開始幹橋了......

既然是相機, 當然要比功能好不好用, 與照片品質到底如何....
1. 850IS有自動/手動/場景/攝影 等模式, 這台最棒的就是.....你傻瓜他聰明....
   用Auto拍真的不錯, 這是買這台相機最大的考慮,當然手動與場景也可以幫忙一些比較需要漂亮照片的場合.
850IS自動: 可以調整閃光/ISO
850IS手動: 可以調整閃光/ISO/EV/WB/鮮豔度/測光/連拍
850IS場景: 可以調整閃光/ISO/測光/連拍

F40的LCD畫面比850IS好, 但是不用擔心, 850IS雖然LCD的影像差, 但是用電腦看就不會了.
接著是背面按鈕的照片, F40比較好, 因為
(1) 850IS的旋轉鈕比較緊, 不好轉, F40很順手
(2) F40把看相片動作拉出變成按鈕, 很方便 (就是下方的綠色按鈕, 位置也很好)
    , 而850IS要看照片,需轉旋紐到相片, 很麻煩

850IS 1X 光學廣角時可以多拍一點東西進去.
至於廣角端四角問題, 沒有一個看照片會看四周角落的, 感覺不太會是問題.
不知畫質好不好, 但看起來沒有怪東西我就可以接受了.

感覺1x是F40好, 但是850IS在望遠3.8x時會比較好...

850IS還有一個特異功能, 就是拍照後可以將對焦的部分局部放大給你看....個人認為滿好用


Panasonic Fx-30 vs Fuji F40fd vs Nikon COOLPIX S500
一個有廣角~一個夜拍較強~Nikon 則是純粹喜歡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只要是股票投資人,誰都想和股神巴菲特一般,靠著股票操作就能創造驚人身價,於是,巴菲特的投資名言錄簡直就像是本股市聖經,不過,如果細究這本股市聖經的內容,會發現巴菲特的投資真理,就在於緩慢投資。

雖然沒有正確的統計數字,不過,可以大膽地下定一個結論:史上最成功股票投資人,同時也是史上投資步調最慢的那一位,這個人,就是股神巴菲特。據說,在巴菲特的整個事業生涯當中,僅僅做出了十五個投資決定,如果從一九六五年巴菲特買下波克夏公司開始計算,平均來說,巴菲特大約每隔兩年半的時間,才會進行一次重要投資。

巴菲特堪稱緩慢投資典型代表

夠慢了吧!很難想像,這個以投資為事業的專業投資人,竟然比絕大多數的散戶都還「懶得」操作股票,說到緩慢投資,巴菲特堪稱是典型代表人物,也是緩慢投資致富的最佳例證。當然,巴菲特從來沒說過自己是用了什麼樣的「投資術」,但如果分析巴菲特的投資名言,會發現這位七十六歲的老先生,一路走來所秉持的投資心態、選股邏輯、應變方式、生活態度等層面,不能說是遵循、而該說是開創出一條緩慢投資的致富之路。

巴菲特的投資心態-減少犯錯機會
「我們避開惡龍,而不會試圖把牠殺死」
(We've done better by avoiding dragons rather than by slaying them.)

談到緩慢投資的基本心態,富達投顧王友華認為,投資人最重要是建立「不求經常做對,而要減少犯錯次數」的觀念,巴菲特的說法則更加活靈活現:「我們的表現比別人好,原因是我們避開兇猛的惡龍,而不會試圖把牠殺死。」試著想像一下那個畫面,當獵人們積極單挑惡龍,希望一戰成名之際,巴菲特卻是避開惡龍出沒的危險地帶,而去尋找容易飼養、會生金蛋的金雞母,獵人冒著生命危險殺進殺出,巴菲特卻是步調和緩、好整以暇地供著自己的金雞母,他或許錯失許多一戰成名的機會,但至少不會因為犯錯而早夭。

「我不知道電晶體是什麼東西,但我確實喜歡可口可樂瓶罐裡面的東西。」巴菲特的保守心態,讓他錯過電子股、網路股的暴利空間,但又如何?事實證明,把「避免犯錯」放在第一位的巴菲特,投資績效遠勝於冒險犯難的獵人。巴菲特建議,「投資人要想像自己握有一張『人生決定卡』,卡上只有二○格,每做一個投資決定,就得剪掉一格。」

因此,每一次的投資決定,都該是緩慢而謹慎的。「投資就像打棒球,不同的是,你不必害怕遭到三振,而是可以不斷地等待,等到一個軟綿綿的正中直球,再用力出擊!」巴菲特以此舉例,說明投資這檔子事兒,就是「不做不錯」,你可以在打擊區站上一天,只要不把球打出去,就不會在投資競賽當中遭到接殺出局,此外,正因為是等到最佳時機才出手,所以成功機率大為提高。

巴菲特的選股邏輯-注重內涵價值
「選股票就是在選企業,並且,這家企業的經營者是你信任且放心的。」
(Look at stocks as business, look for business you understand, run by people you trust and are comfortable with.)

在選股邏輯上,緩慢投資講求的是以個股內涵價值出發,確定這是一家好公司之後,再看它的股價是否低於內涵價值,財經作家許啟智之所以買進誠泰銀行,不是先看到誠泰的未上市股價偏低,而是先去充分了解誠泰銀行的體質、利基與經營者心態,並且估算這家公司的價值,這種評價個股的邏輯,正如同巴菲特所說:「選股票其實是在選企業,並且,這家企業的經營者是你信任且放心的。」唯有當你選擇的股票是體質無虞、具備利基,且經營者心態正確之時,才能穩固自己的持股信心,達到緩慢投資的致富目的。

於是,基本的研究工作是不可少的,不妨看看這段巴菲特對股市菜鳥的建議:「如果你只有一點資金,那麼應該去做我四○年前所做的事,就是去研究每一家上市公司,這會為你帶來極大的好處。」此時,菜鳥反問:「可是,總共有兩萬七千多家上市公司啊!」巴菲特輕鬆回答:「那麼,就先從A開頭的公司開始。」雖然,後面這句回答像是一句風涼話,而巴菲特恐怕也不會真的要求投資人徹底研究所有的上市公司,但這段對話足以證明,研究公司是投資決策當中最重要的一環,更是投資成敗的關鍵。

投資目標縮小 並且用低價買進

如果反向思考,你會發現巴菲特能買的股票其實不多:不好的股票不能買、沒有研究過的股票不能買、研究過但始終搞不太懂的股票,還是不能買,不過,就像許啟智將投資目光僅僅聚焦於少數標的一樣,這種「三不政策」的選股邏輯,讓巴菲特所投資的每一家公司,不但公司價值都能穩定成長,同時也能享有長久的「賞味期限」,簡單舉例,三○年前,巴菲特買入華盛頓郵報股權,期間從未出脫持股,計算至今,約已賺了八十二倍之多。不難體會,當目標鎖定於少數標的,才能精研公司的真正價值,也才能置身於股市波動之外,在緩慢投資當中悠閒、穩當地獲取高額報酬。

當然,「股價」還是必須加以考慮的次要因素,所謂的「價值投資」,除了要先看個股體質之外,也要評估股價是否遭到低估,「絕對不要指望能夠賣到好價錢!」巴菲特提醒投資人:「重點是買價,要用最誘人的價錢買進,那麼,就算賣出的價錢不怎麼樣,也能創造不錯的投資結果。」

巴菲特的應變方式-以不變應萬變
「即使聯準會主席偷偷告訴我未來的貨幣政策,我也不會改變我想做的事。」
(If FED Chairman Greenspan were to whisper to me what his monetary policy was going to be, it wouldn't change one thing I do.)

話雖如此,但是巴菲特基本上是不鼓勵隨便賣出持股的,「我一向認為自己能賺更多的錢,但我也從不急於賺錢。」這句自白,說明巴菲特寧願讓自己的資產伴隨企業自然成長,也不會輕易獲利了結,賺取短線上的股票價差,而這也是緩慢投資的重要精神,王友華說,「只有忙錄於短線的波段操作者,才會因為股價漲跌而有停損或停利的打算,緩慢投資者對於停損停利的判斷,應該基於產業結構的變化。」事實上,這種「不管股價」的思維,也與巴菲特的諸多說法相互呼應。

「我買股票時,心裡總會先假設他們明天可能就把市場給關了,而且五年之內不再重新開張,對我來說,股票市場根本不存在,對漲漲跌跌的市場沒有感覺,而我的不少成功經驗,就是歸因於不管股價,於是持股長抱不動。」事實上,不只是股價而已,巴菲特也不會因為整體投資環境出現變化,而隨勢起舞地調整投資策略,「即使聯準會主席偷偷告訴我未來兩年的貨幣政策,我也不會改變我想做的事。」其原因就在於,既然自己對手中持股的經營者、競爭優勢與營運利基具有高度信心,那麼就能信賴他們因應環境變化的能力,「我們最喜歡的持有期,就是永遠。」巴菲特的這句名言或許誇張了些,但已能清楚看出他緩慢佈局、靜待獲利的投資理念。

巴菲特的生活態度-金錢絕非萬能
「錢可以使你的生活環境變得稍微有趣一些,但它無法使更多的人愛你。」
(Money sometimes lets you be in more interesting environment. But it can't change how many people love you or how healthy you are.)

說到底,緩慢投資的觀念之所以重要,除了是能讓你的投資決策在沉靜的氛圍中維持理性,同時,也能讓你的生活不被瞬息萬變的盤面變化所干擾,在兼顧投資績效之下,維持暢快寫意的生活品質。「某種程度來說,錢可以使你的生活環境變得稍微有趣一些,但它無法使更多的人愛你。」巴菲特感性表示。人們總以為巴菲特鍾愛賺錢,但從這句巴氏名言中,可以隱約讀出他看重生活品質更勝於賺錢,或許,就是基於這種價值觀,才引導出巴菲特的緩慢投資哲學,這種兼顧生活品質與投資績效的投資策略。

或許你會說,巴菲特看重生活更勝於錢,那是因為他已經富可敵國,對於一個窮鬼來說,怎能不把賺錢放在第一位?

那麼,或許可以參考巴菲特的師父-葛拉罕的投資基本原則:「總有一些時候,你會找不到具有投資價值的企業,此時,不妨就到海邊走走吧!」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兩星期前我從新莊騎車回台北市,由於捷運施工路面過於顛陂,所以騎到一半,機車排氣管就被震斷了。所以我只好悻悻然地推著車子到處尋找機車行。

找到機車行之後,長得很酷的老闆居然也沒問我車子那裡故障、劈頭就對我說:「你滿手油污,我們廁所裡頭有洗手粉,你趕快去洗一洗手吧!」。

我聽了之後覺得非常地感動!可別認為我小題大作!我這台爛車在過去十年至少修理了二、三十次,每回故障幾乎都是狼狽不堪、弄得滿手油污!但是我從未遇過會主動叫我先洗手的機車行。(而且還準備好了那種專洗油污的黑手牌洗手粉。)

我總覺得大部分開機車行的人似乎都很機車(還押韻呢!),有些機車行會急急忙忙先看車況、然後迅雷不及掩耳地開出價碼(例如:「黯~你的車要換新的排氣管、1500元!」)、然後希望你一翻兩瞪眼、立即做出要修不修的決定。

當然~有些機車行態度會非常客氣,只不過他們會先遞一隻煙給我,然後跟我寒暄幾句,完全無視於我的雙手充滿油污的事實。

像這位店老闆只不過準備了洗手粉、主動叫我先去洗手的簡單舉動就讓我感到十分窩心!如果下次我的機車有問題,我想我也會再度光顧這家機車行。

照理來說,每一家機車行應該都有準備洗手粉吧?只不過大家往往會忘記去「主動」提醒客人先去洗手!我想有很多行業跟機車行差不多,其實根本不需要多麼大費周章的服務,更無須對客人輕聲細語、恭敬有禮。只要稍微「主動」地滿足客人的小小需求,那怕是便宜得要死的洗手粉,也可以讓某位閻姓客人莫名感動,還寫了一篇專欄文章來公開褒揚。

接下來我要講一個堪稱登峰造極的「主動服務」實例,如果您身處於服務業,您可要好好品味這個故事!

話說我的朋友:于美人去年專程跑去巴黎一家米其林三星級餐廳吃飯,她已經「哈」了這家餐廳許久,因為這家餐廳有最棒的菜餚與她最仰慕的廚師。不過在出發之前,她聽說這家餐廳的服務非常差,但是她並不為意!「如果能夠吃到這家餐廳的菜餚,就算主廚每次上菜時都賞我兩個耳光,我也願意!」對於美食異常執著的于美人如是說。

當興奮莫名的于美人走進這家餐廳之後,她才發現她忘了攜帶筆記本(註:她一直都有邊吃美食、邊紀錄心得的好習慣。)。她不知道如何是好?所以她只好把餐廳桌上的菜單卡當成筆記本來振筆直書。

或許這家餐廳的菜餚實在太好吃了!所以才吃完第二道菜,于美人居然已經快把整張菜單卡寫完了。此時神奇的事情發生了,就在于美人在菜單卡寫到最後一行最後一個字的時候。該餐廳的外場經理居然在第一時間、天外遞來了兩張筆記紙、而且很帥氣地向于美人微笑致意。

此時于美人全身長滿了雞皮疙瘩,她簡直無法置信天底下居然有這麼讓人驚訝的頂級服務啊!您要知道!這家餐廳可是每天高朋滿座、要來這裡吃飯,至少半年之前就要預約。

于美人明明就看到這位外場經理全場穿梭、忙碌異常,他究竟是如何注意到于美人正在振筆直書、悄悄地紀錄下美食心得呢?就算外場經理一直在偷瞄于美人的一舉一動,但是他又是如何抓準于美人寫到最後一行、最後一個字的時機才翩然出手呢?

于美人回到台灣之後,始終無法忘懷這讓人感動異常的「主動服務」!她說:「當外場經理把筆記紙遞給我時,我發現他的神情是多麼地優雅、多麼地自然、原來『主動服務』可以到達這種境界!」

可以提供如此出神入化的頂級「主動服務」的餐廳居然還被米其林指南評論成服務很差的餐廳。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為專案正在趕,現在跟客戶進行最後密集聯絡中,Philip連續一個禮拜窩在座位上,工作到昏天黑地有點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感覺。他的家人覺得他很辛苦,他的朋友都說他幹嘛做那麼累,不過Philip似乎對這樣長時間的工作不以為意,他覺得蠻快樂的。

對於Philip來說,客戶提出來的問題或要求,都是他的責任,許多人會把責任當作肩頭的重擔,完成責任似乎心不甘情不願,似乎都是為別人而做的;但他卻從來不會如此,欣然面對一個又一個的問題並加以解決。

他很喜歡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在其中,他可以發揮創意,可以加進自己腦袋中的東西,與客戶討論。當客戶認同他的設計與想法,當客戶點頭並露出滿意的笑容時,他覺得很有成就感,時間的付出似乎都值得了。

他沒覺得他是在為那份薪水工作,也沒覺得就只是在為公司賣命,也不全然認為微笑的只是客戶而已;這樣的投入,讓自己的想法有所發揮,並且在專業上更成熟,滿足的也是他對科技業的熱情。

這是他工作快樂的泉源。

Philip是一家軟體公司的技術主管,年齡很輕,只有30出頭,他的工作夥伴們也都跟他一樣的年輕,有熱情、有創意是年輕人的代名詞。他們所在的產業又是最需要創意的軟體業。

雖然台灣的軟體產業相較起硬體產業,顯得相當不受重視;儘管在與硬體廠商接觸的過程中,讓他們倍感挫折,因為台灣硬體廠商似乎都理所當然地認為,軟體應該是不要錢的。不過大環境的不利處境,並沒有澆熄他對產業的熱情。

有位軟體界的前輩曾經說過,軟體和硬體是不同的,硬體業做出許多東西讓人生活更便利,然而軟體能夠注入創新思考,能讓世界變好玩,讓人快樂。

即使工作得沒日沒夜,對他來說也像在實踐這個「好玩」,讓人快樂也讓自己快樂。

Nicholas是一家IC設計公司的技術主管,雖然他已經接近中年,在產業中也已經有好長一段時間,不過和Philip一樣,他對科技業也有著很大的熱情與興奮感;而且更難得的是,時間並沒有磨掉他心中的這股力量。

對Nicholas來說,工作是能力發揮的場所。Nicholas從小就有資優的潛質,不僅學科成績從來不低於90分,而且大學時代就常常把電器用品的線路接來接去,試試腦袋中想到的新方法。

即使是踏入產業界了,他仍然持續勤讀paper吸收新知,現在的工作,與他大學時代的嘗試,或者學習過程中所有的理論應用和推演,本質上沒有太大的不同,只是做的研發更先進,分工更精細,並與現實作更多的結合。

他現在要帶著一群工程師尋找問題的答案,或許問題沒有答案,要找出沒有答案的理由;或許在不同的條件下,可以得出許多不同的答案,這時就要結合工作目標,作出取捨(trade-off),找出對產品開發最有利的那個答案。

Nicholas最enjoy(陶醉)的,就是解題的過程,和解答出來的興奮感。這是他發揮的空間,可以很大很大。

研發工程師常常要面對的,就是工作期程(schedule)的壓力,某年某月某日要完成什麼,早就訂得死死的。但是愈緊的schedule,顯示的是這個工作性質,〝D(Development)〞的成份愈是遠大於〝R(Research)〞,這就讓工程師喘不過氣來,不僅時間是壓力,研發過程中缺乏思考空間,也使工作內容變得沒有味道。

相對來說,〝R〞的成份愈重,工作就愈有讓人發揮的空間。R和D就好像是頻譜的兩端,頻譜就像是光譜,可見光的分佈由紅到紫連續分佈,工作性質偏紅或偏紫,顯示出R成份愈多或D成份愈多。樂趣也就不同。

有一位科技研發資歷已經超過20年的資深研發人員,對於長時間以來,研發工程師因為大環境變化而產生的命運改變,相當感慨。他說,早期的研發人員,通常被賦予某些任務,也擁有相當大的空間,他們也朝著這些任務全力以赴,研發成果對他們來說,好像自己的baby一般令人興奮且珍視。

但是現在全然不同,研發人員普遍得不到滿足感,工作就只是一份工作,而且是要付出極大時間成本的工作。做任何事都會遇到困難,然而若是認為有樂趣的領域,困難就不會覺得難,而能設法解決;但若無法從其中感到樂趣,期程或困難點都會被視為是壓力,漸漸生活就會像個行屍走肉,對一切都很麻木。

許多研發工程師對科技業都充滿熱情,或許在商業運轉環境的壓力下,熱情逐漸熄火,不過Philip和Nicholas沒有。腦袋原本是發揮創意的地方,本質上就是靠腦袋的研發工作,若沒有了興奮感,就好像缺了一角的圓,不是太可惜了?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真是令人難以忍受,Olaf這個傢伙怎麼說都說不通,他一直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跟他講了這樣做同事的研發成果不好配合,他就說,那怎麼不叫他改。

叫他改?說得容易,他也是一樣,重覆陳述著為什麼那麼做的理由,講得頭頭是道,還搬出一些paper和老師的說法。老實說,他說的也沒錯,Olaf的堅持也不無道理,但是兩者就是相衝突,一定要有一方退讓,怎麼辦?

Tim在這家公司工作8年了,去年底剛升官成為技術部門資深經理,負責某個產品線的技術開發,也真正扮演了實際管理權責的角色。這一年以來,他覺得日子過得真是比以前痛苦多了,花費很多唇舌在說服研發團隊中的每個人,不像從前,查paper、查資料,想辦法把東西做出來,單純得很。

說服人這件事真的很費力,從唸書以來訓練有素的邏輯,尤其他過去很自豪的對數字的敏銳度,在這資深經理的工作上,好像不太派得上用場,沒有因為怎樣所以一定怎樣的邏輯可以套,這個同仁跟那位同仁對同一件事的反應又不一樣,不是用科學可以計算出來的,也沒有什麼量化的條件。像這種時候,去談,口乾舌燥還被抱怨,令人心情不快,不去談呢,事情擺著又不會自己獲得解決。

Olaf和這位同事,持平來講都算優秀,底子也都不錯,工作相當認真,經驗也有一些,要他們任何一方退讓,如果沒能給個足以說服人的好理由,而且最好能以技術觀點出發來跟他們講道理,否則是不可能的事。

不過,若能以技術考量來討論就好了,但這個狀況並不可行。那麼,怎麼辦呢,若不快提出個解決方案,計畫期程恐怕會趕不上。

Tim開始想,是不是要換一個完全不同的方式?他花了點時間,思索這一年來當主管亂糟糟的經驗,他也往前去回憶過去的主管是怎麼做的,同時回想他的主管又是怎麼來管理,大老闆是不是談過些什麼。

這個答案不容易得到,他在筆記本上東寫西寫、又是框框又是箭頭地畫來畫去。思索了好多天之後,他發現自己也有問題,他並沒有深入這個計畫的每個環節;或許,再就計畫本身好好想想也是一個方法。

他重新思考了一遍,也把Olaf和另一位同事的做法再推敲了一遍,漸漸地,他在筆記本上畫的圖愈來愈漂亮了,因為他自己清楚了方向,筆記本上的框框和箭頭也似乎逐漸找到自己的定位,不再像之前胡亂分佈在幾個頁面上。

只能採取其中一個方案,而且這個方案由主管決定,而不是給他們選擇題,因為這樣會愈來愈失焦。那麼,怎麼來決定方向呢?大老闆其實已經給過了,看市場需要!

思考的方向愈來愈縮減,他去找行銷主管再問得一些資料後,就這個選項,他自己發現了結果,再以嚴謹的邏輯推演一遍,接著他去找兩人談清楚,告訴他們選擇A方式而不選B方式的理由,並給兩人接下去進行的方向。

他很清楚地從頭說明這個計畫要達成的目標,目前進行到的位置,兩個人的做法對計畫的影響,最後提出他的決定和原因;中間不忘誇讚兩人都夠用功,能力也都很好,也不忘謝謝他們,尤其他加倍稱讚被否決一方的付出,特別強調這個決定的目標是什麼,有所取捨都是對事不對人!

這次的氣氛果然完全不一樣,雖然被否決的同仁仍然有意見,然而Tim以明確的思考邏輯論述來解釋,而且提出後續的做法中,這位同仁仍有所發揮而且角色可能更加吃重,漸漸地,他們終於達成了共識。

完成了這個任務,Tim難掩心中的成就感,心上的石頭總算放了下來。管理,不靠IQ靠EQ;IQ是工程師的專長,EQ,有點陌生。今天,他很明顯地感受到,自己的EQ提升了一點。

過去的亂糟糟,許多問題卡著,可能是自己的問題,當自己的問題解決了就有自信,似乎就容易看到同仁的優點,不自覺地開口稱讚,事情就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而不是所有人不斷在某一個問題點上打轉。不是有人說過,要當好的主管,先要把自己的人做好。

有時候跳不出來,常是因為忘了初始的目標,就好像結婚久了會忘了兩個人當初戀愛時的甜蜜,對小孩動怒時忘了當年等待新生命降臨的喜悅,而產品開發下去後,又忘了所有研發都是為了要讓產品更容易地賣出去。

有人說,世界上最困難的兩件事,一個就是把別人口袋裡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裡;另一個就是,把自己腦袋裡的東西,裝進別人的腦袋中。

溝通真的是不容易,尤其在一群理工科出身,看數字更勝於對人性的了解、邏輯推理更勝於對人情事故的掌握的工程師中,要把自己腦袋裡的東西裝進別人腦袋,說真的,若沒有強而有力的理由,他為何要接受?

強而有力的理由是什麼?Tim提醒自己,不要忘記時時回頭看最初的目標,如果在工作上,連他自己也會耽溺於高深技術開發之中,但必須拉回,市場所需、成本所需,才是公司所需;他提醒自己,也將時時提醒同仁。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學習投資過程常聽到的觀念,用錯地方常成為致命的陷阱。

短線,重視大盤隨環境的波動變化。
中線,重視循環的相對高低位置。
長線,關注企業的內涵價值,不受外在環境變化影響。

短線投機的選股,與適合中長線的個股特性,是完全不同的選股思維。
投資的方法,短線可能適用較多的技術分析,長線用技術分析卻不見得有效。

選股很重要的前提邏輯是,分清楚是短中長線的考慮。

短線投機,價格破了設定區一定要認賠停損,就算殺錯了也在所不惜。
但停損觀念到了中線的投資,就不見得是去設定幾個百分比的價格區間,加上循環的走勢方向才適合。
到了長線的投資,更是不見得要用停損。

認清自己的投資屬性,用適當的投資思維,選擇適合的方法,並堅持紀律才是獲利關鍵。

--------------------------
以下文字摘錄2006.09月--30雜誌

短、中、長投資十大陷阱
這篇將短中長期的投資思維,做了清晰的描述,並點出了實際投資時的陷阱。

◎短線投機、中線操作、長線佈局

不同的投資型態,有各自適合的投資原則,但在實際進行投資時,"人性"卻往往會在不經意間凌駕於這些基本原則,進而影響整體效果。

---------------------------
◎短期投資四大陷阱:
資訊掌握不足,不甘認賠停損,不願輕易停利,選擇低風險股票。

短線而言,個股波動是隨著市場整體氣氛牽動,如果僅研究個股的基本面,只有過去的業績時,容易錯估後勢。

市場的長期走勢雖有週期規律可循,但短期波動卻會受到各種消息面影響,如不能在第一時間掌握消息變化,也就無法掌握市場短期動向,遑論短期投資。

短線投資的利基是,提高獲利頻率,而非提高單次獲利幅度,同時不斷轉換標的,規避單一個股風險。

如果在一次錯誤短打中,不願認賠抽身,或上漲後不願獲利,就開始失去藉由轉換標的來規避風險的效果。

持股期拉長,卻沒有事先評估公司體質或長期投資價值。

適合短線投機的個股,多半股性活潑,但公司營運體質的風險也較高。
適合長期投資個股則正好相反,穩定度高,但股價短期波動有限。

如果用營運體質的思維,來進行短線投機的選股,是在期待一檔牛皮股讓你短線獲利,是緣木求魚的謬誤。

----------------------------
◎中線投資三大陷阱:
急於停損,心猿意馬轉換目標,避開波動市場。

中線投資的目光焦點,放在一個波段循環的峰谷落差。
在谷底期常現買現套,要避免急於停損。

不同的產業有不同的循環週期,最怕受市場題材變化,而轉換標的的這個市場還沒開始爬升,就轉到另個正熱的市場,正好套在高點。

台股中線相對活潑,若因擔心風險而選擇沉悶的牛皮股,只能淪為長期投資。

---------------------------
◎長線投資三大陷阱
重視停損停利,以新公司為投資標的,急於應付環境變化。

放長線就別管小魚。

長期投資最重要的意義,在於投資一家公司的內涵價值,正確的評估公司價值才是致勝關鍵。

短線首重停損停利,長線卻要避開停損停利。

長線所要掌握的利潤,並非來自於股價或指數的波動,而是個股或投資組合的"內涵價值成長",投資標的雖可能跌價,但投資市場有個真理,時間終會還給好股票一個公道。

長線投資的重點就是要屏除外在環境干擾,不要急於應付環境變化。

新興產業或公司,固然有成長機會,但新公司存在許多未知風險,且無法從足夠的歷史資料來判斷期經營績效,公司體質,及經營者的誠信,能力等,並不適合長線持有。

======================================

短中長線的投資思維大致上也是如此,並藉此養成紀律。

有些人大概會認為只要股票會漲就好,管他什麼短中長線!
因為欠缺資金配置和風險控管的概念原則,
最後只能在茫茫股海裡尋找標的盲目操作。

你認清自己的投資屬性了嗎?
投資思維和方法是否適合你呢?
有堅持紀律嗎?找到獲利的關鍵了嗎?
總是誤入投資陷阱嗎?
答案要自己去發掘!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自己教最快、最直接,而且是最簡單的方式,最重要的就是用「後母」的心情,來教導孩子的金錢教育!

暑假期間,市面上的理財營陸續開始,很多父母都在猶豫,要不要帶小孩參加,有的還很「鬱卒」孩子擠不進門檻,其實自己教最快、最直接,而且是最簡單的方式,最重要的就是用「後母」的心情,來教導孩子的金錢教育!

為何叫後母心情,那是因為大部分的「親娘」都做不到,例如,讓孩子以適度的家務服務來賺錢,給孩子比較嚴格的金錢環境,「需要」的東西一定買,但是奢侈「想要」的東西絕不買!

我認為兒童的金錢來源大致可分為三項:零用錢、吃飯錢及壓歲錢,現在有些家庭會頒發特別獎勵,我也覺得很好,例如拿到獎項,家長就提供相對的獎金,一般來說家長不應毫無節制地發放零用錢給子女,成為孩子眼前有求必應的「財神爺」,這對他只有壞處,沒有好處。

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更嚴厲的了解孩子金錢的去處,例如其中我堅持,孩子的吃飯錢,一定要用在吃飯上,不能被孩子任意挪用,基本上,年紀愈小的孩子,父母的監督要愈嚴,隨者年紀增長,零用錢的金額要增加,同時協助孩子建立夢想、進行計畫支出。

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的確在「身體力行」地教導孩子如何花錢,例如母親是愛買一族,毫不考慮的大肆採購,回家才發現「家裡還有很多」,有的父母們把信用卡都刷爆了,債台高築,孩子們就會看到家長不敢聽電話,只是讓電話響個不停。或者,父親擔任「省長」工作,只會賺錢,不會花錢,沒有金錢享受的樂趣,這些都不是好的示範。

給孩子錢,就能保證孩子一輩子吃喝無虞?其實未必,孩子會不會被騙?會不會投資失利?會不會把錢一下子敗光?都很難講,很多人擁有身價上億,結果豪賭輸光,還有人因為相信別人,或是胡亂投資,也是賠一屁股,這些消息,隨便打開電視新聞或是翻開報紙就會輕易看見。

 不要留錢給孩子的最重要意義就是:你自己要養自己!現在時代不一樣,養兒未必能防老,因為兒子不見得要養妳,或許是因為工作的時空關係,或許是小家庭不願意跟長輩生活,自己老了,就要安排自己的生活,不要寄望孩子,如果孩子安排的不好,又來怨孩子,與其讓孩子承受極大的壓力,也不是為人父母所願。

 所以,把要留給孩子的錢用來自己安排兩老的生活,除了日常生活開銷之外,還要顧及醫療、老年看護等,讓自己快樂,又不拖累孩子,大家都開心。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