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該如何擺位 擺位八法簡介


記得當我們還是小學生時,上書法課啟蒙的第一堂,老師就教我們「永字八法」。這永字剛好有側、勒、努、趯、策、掠、啄、磔八種筆畫,每個筆畫的寫法又都是中國書法中的重要技巧。所以,每一個學中國書法的人都從「永字八法」練起。只要這八種筆畫練得像樣,書法的基礎也就打好了。從書法的「永字八法」上,我們可以衍伸到聽音響的喇叭擺位。經過我多年的實戰經驗與觀察,喇叭擺位也有八種擺法可以應付各種不同的環境與搭配情況,我稱之為「擺位八法」。而這「擺位八法」就像書法中的「永字八法」一般重要,只要您能夠確實試過「擺位八法」,應該都能夠讓音響發出相當好的聲音。

在告訴您如何實施「擺位八法」之前,我要先向讀者們揭櫫一個重要的觀念,那就是「喇叭與聆聽空間是一體的」,聲音的各種表現都是在喇叭與聆聽空間二者的互動中產生。無論您的空間條件是如何的惡劣,應該都能夠「找到一對比較適合該空間的喇叭」、「用一種適合該空間的擺法」來取得最好的效果。
要如何「找到一對比較適合該空間的喇叭」呢?這不是本文的主題。不過您可以把握「小空間不要用大喇叭」、「大空間不要用小喇叭」、「木板類軟質空間宜用大喇叭」、「硬調子房間宜用柔性喇叭」等原則。在這幾個大原則下,加上把握「房間內東西越多可能會越好聽、東西越少聲音可能會越難聽」這二項常識,聲音的「入耳」雖不中亦不遠矣。

聲音入耳之後,當然就要動手實踐「擺位八法」了。依照各種條件的不同,您可以經由耐心的嘗試,在「擺位八法」中找到最適合您的喇叭擺位。

第一法:三一七比例法

方法:將房間長度均分為三等分(三),喇叭擺在三分之一長度處(一),二喇叭之間的間隔為房間    三分之二長度的0.7倍(七)。喇叭最好要有略微的向內投射角度,不過沒有向內投射亦可,聆聽位置不可貼靠後牆。

效果:此法用於尺寸較大、比例均勻(例如1:1.25:1.6或1:1.6:2.5)的空間,可得到平衡的聲音與寬深的音場。這是音響論壇經常推薦讀者嘗試的擺法

第二法:三三一比例法

方法:將房間長度均分為三等分(三),寬度也均分為三等分(三),喇叭擺在長度與寬度的第一等分交點上(一)。喇叭可以有略微的向內投射角度,甚至不需要向內投射亦可,聆聽位置不可貼靠後牆。

效果:此法亦用於尺寸較大、比例均勻的空間。它與「三一七比例法」的精神是一致的,唯一與「三一七比例法」不同的是二喇叭之間的間隔較窄。此法亦可得到平衡的聲音與寬深的音場。美國TAS雜誌總編喜用此法。

第三法:螺孔擺法

方法:將喇叭擺在房間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長度之間,然後將二喇叭盡量靠二側牆(如房間很寬則不需要緊靠側牆),二喇叭的向內投射角度要大於45度。聆聽位置要在投射角交叉線交點之後約0.5-1公尺之間。

效果:此法專治高音太尖銳、中音太瘦、低音不夠的缺點。而且,面對許多惡劣的環境時可以取得最佳的效果。這是音響論壇針對台灣普遍不良空間所鼓吹的有效擺法

第四法:正三角形法

方法:第一個條件是喇叭要離開後牆(至少要有1公尺以上)與側牆(至少要有0.5公尺以上)。第二個條件是將二個喇叭與聆聽位置畫成一個正三角形。第三個條件是二喇叭的向內投射角度也要45度或更多。第四個條件是這個正三角形可大可小。房間小、後級功率不大時正方形小些;房間大、後級功率大時正三角形就畫大些。

效果:這就是俗稱的近音場聽法。它的好處是可以減少四面牆反射音對喇叭直接音的過度干擾,因此而得到很好的定位感以及寬深的音場。這是能夠聽到最多、最直接、最清楚細節的擺法。許多評論員在評音響時喜用此法。這也是Venture喇叭老板楊和光最喜歡的擺法。

第五法:長邊擺法

方法:將喇叭反其道擺,以房間的長邊為喇叭後牆,其餘按照正三角形擺法。聆聽位置不可貼牆,至少要留一尺距離。

效果:中頻與低頻量感會增強,音場深度會較差。如果第一到第四法都無效時,可以嘗試使用。

第六法:菱形擺法

方法:此法只限正方形空間使用。將正方形空間視為菱形,喇叭擺在菱形二邊靠牆處。喇叭後面的菱形尖角與聆聽位置後面的菱形尖角要做圓弧或圓柱聲波擴散處理,二喇叭不宜靠側牆太近。

效果:此法專治正方形空間低音轟隆駐波太強的問題。如果正方形空間不想這麼擺,那就要塞入很多傢具以「平息」駐波。

第七法:貼牆擺法

方法:這是最古老的擺法。將喇叭貼近後牆擺,不論是距離後牆50公分或30公分、20公分都沒關係,自己去調配即可。通常喇叭不需要向內投射角度。

效果:高頻尖銳、中頻、低頻薄弱時使用,可以讓中頻與低頻飽滿起來,整個高、中、低頻可以得到平衡。不過,它也會讓音場的深度變淺,寬度變窄。但是,若與刺耳難聽的聲音兩相權衡,犧牲音場的表現而求取好聽的聲音是正確的作法。

第八法:上櫃法

方法:上面七種擺法都是喇叭裝有腳架或落地式喇叭的擺法,第八種「上櫃法」專給沒腳架的小喇叭使用。通常這樣的擺法都會將喇叭放在客廳的矮櫃上或將喇叭塞在書架裡。如果是放在矮櫃上,就要在喇叭底下墊一塊大理石或花崗石,然後在喇叭與石材之間放置角錐。若有吸收振動的鐵砂袋或鐵塊放在喇叭頂上則更佳。如果是塞在書架裡,則將喇叭的上、下、左、右都塞滿書(「音響論壇」很好用),而且要塞得緊緊的,不要有鬆動的空隙。此時,角錐可以不必使用。

效果:聲音會飽滿結實,高頻不會刺耳。此時以聽音質為第一訴求,音場的表現則退而求其次。

注意事項:

以上「擺位八法」是八種最常用的喇叭擺位方式,在一般空間中您應該可以找到其中一種最適合您的擺法。雖然如此,我還要提醒您二件事,第一、「喇叭的擺位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一定要用尺量到非常精確。」如果您覺得用遍上面八種方法都不好聽,不要客氣,請自己想出與眾不同的擺法。喇叭擺位變化無窮,運用之妙完全存乎一心。第二、「當您找到好位置、好方法之後,喇叭的些微移動就會變得很敏感。」此時,您就要進行微調的工作了。最後再次的強調,擺喇叭時您首要把握的思考原則就是:在任何一個房間裡都會有一個位置、一種擺法會讓您的喇叭與房間發出最和諧的共鳴效果,找到共鳴效果最佳的那個點,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喇叭最佳擺位。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燒音頻訊號線


在音響界除了講究功放、音箱、音源等設備外,對信號連接的線材也頗為講究。每條線的價格在百元至千元甚至百萬元的天價,對此有人則不以為然,認為為了改善音質將錢和精力投在線材上是一種極大的浪費,甚至認為線材對音質的改善非常微小,和它的價格相比嚴重不平衡。那麼信號線究竟對音質的影響有多大呢?其實如果您不是一個音樂迷或你的音響設備的等級太低,千萬別花冤枉錢去買這些高價的音響線材,因為如果你的擴大機對音樂表現力本身就先天不足,那麼使用一般線材和高價線材的效果是一樣的。這有點像給天生體質不佳體弱多病的人,吃很昂貴的補品一樣是沒甚麼效果的,不過這邊所謂等級太低並非泛指平價的音響器材,音響器材價格並不一定等於音樂的品質,也就是說價格低並不表示音響爛,就像我們自家的萬把元的擴大機和喇叭,我在此打包票,換上好線材肯定會有完全不同的表現,由我們評價上眾多的網友回應玩各種線材的心得可以得到證實。音響系統中之導線有以下三 類:1、 電源供應用 ─ 電源線。2、微弱訊號轉送用 ─ 音頻訊號線、視頻訊號線。3、喇叭驅動用 ─ 喇叭線。在此我們將來詳細介紹「音頻訊號線」。

甚麼是音頻訊號線

  音頻訊號線有人稱它為標準電平信號線,它是音源與擴大機之間的連接線,它的傳輸電平在 1V 左右,也是屏蔽型的傳輸線。音頻訊號線它的兩頭均為 RCA 同軸插頭(俗稱蓮花插頭) ,所以被稱作 RCA 訊號線。使用於目前市場上出售的 CD 機、VCD機、DVD機、LD機、卡座、調諧器等音源設備,與 HI - FI 發燒 擴大機、AV 擴大機等音頻處理/放大設備的連接。這種線使用廣泛,屬不平衡傳輸類型,具有一定的抗乾能力。音頻信號線是由導線和插頭兩項基本部分組成,插頭要求的是高純度優質材料製品,能與插座緊密接合,減少接觸界面傳輸損耗。從線材本身角度來講,材質、紡織方式、長度等不同,會造成各種音頻信號線在組合中還原效果的不同。

好線與普通線的差別在那

   從表面上看,好的線材與差的線材以直流信號通過的情況下電阻值都非常小,似乎沒有個麼太大的差異;其實,這對音頻而言是錯誤的。由於音響器材所重播的信號是各種不同頻率的交變信號,而非恆定不變的直流信號,因此在傳輸音頻信號時,好線材會使所傳送的的信號更加的準確,傳送的頻率範圍寬、表現更真實、層次更加豐富;而相對較差的線材所傳送的信號則會隨著頻率的變化而有所改變 ,其信號失真的程序也會因頻段的不同而各異,兩種線材的差別這時會相對明顯。

  普通線材只是一個把電聲信號接通傳輸的導體,而高級線材除了要達到高傳真的目的外,使用材質和製作工藝不同的線材,在音質、音色上還有各不相同的表現效果。發燒信號線設計的最終目的是讓音樂信號在傳輸過程中沒有改變,但在實際使用中,所有線材都像濾波器,它們存在電阻、電容、電感等,會對通過的信號產生影響,使得信號在傳輸中形成欠阻尼,損失音樂信息和細節等現象。任何傳輸電纜都可等效為由電阻、電容和電感所組成的分怖系統,由於存在電容和電感,所以傳輸電纜就具有其特殊的頻率特性,即對不同頻率的信號有不同的時延(亦即所謂不同的傳輸速率)和呈現不同的阻抗 ,顯然這會使信號產生一定的失真。另外,電纜的電阻也會對信號產生損耗,但由於信號線通常都比較短,這種損耗可忽略。

音頻信號線的優劣判別

  不同材質的線材價位相差極為懸殊,一條普通線(如隨機信號線)的售價只有幾元,而大截面、高純導體的頂級線材可以賣到幾萬元,其成本主要不是材料,而是難度極大的工藝。但選擇線材須實際一點,絕不盲目追求高價。一般要去判別信號線的優劣,首先您要了解導線對音質影響的因素,影響傳送音質的好壞並非純粹以線粗或線肥來決定 ,一般同軸訊號線的外徑很難超過 90mm,有一些訊號線看起來很粗壯,大都是有著很厚的 PVC 層,讓線材看起來壯觀,實際上對於訊號傳輸一點也沒幫助。線徑的粗細與音質沒有絕對關係,關鍵是線芯與材料結構,有句話說的不錯:“不是你把線做的多粗,而是你如何做得讓線變粗”。

  一般最常用的訊號線是同軸結構,就是我們所稱的非平衡訊號線,最中間是線芯,然後是一層絕緣體,絕緣體外圍會有一層碳物質導電體,這看起來黑黑好象橡膠一樣的物質是會導電的,主要是減低電流通過的噪音;再來就是一層由銅芯或是類似的線芯編織而成的屏蔽網,這屏蔽網就是俗稱的地線,銲接在接地點後會讓同軸線完成一個迴路,然後就是線最外層的 PVC 外皮了,有一些線材為了增強抗噪能力,會再加一層編織隔離網,不過要留意的是多數的隔離網都是裝飾用,並不具抗 RFI/EFI 射頻的功能,只要同軸線本身結構與材料設計理想,隔離網並不是絕對需要,當然,也有貨真價實的隔離網,確實能發揮抵抗射頻干擾的作用,對於音質要求嚴格的人是不可缺少的抗噪配備 。音頻信號線的的優劣而是由下列三因素共同來決定。

一、導體的材質

  導體即導電性很好的材質。在材料工程上,通常以導電度 σe (Conductivity),或是電阻率 ρe(Resistivity),來表示材質的導電性。導體之所以能夠導電,是因為它本身能提供用以導電的自由電子,當金屬所能提供的自由電子愈多,金屬的導電能力就愈好。

  音響器材中各種連接導線是由金屬材料製造的,金屬導體是有一定的電阻的,而導體的電阻大小取決於導體的長度、截面積及導體的電阻率。如果導體的電阻越大,則對信號的阻礙亦越大,對信號的影響也越大。也就是說,選用不同材料的金屬所製造的音響線,其電阻率不同,因而對音樂信號的影響也各有不同。金屬材料中金和銀的電阻率最小,其對信號的影響就較小。再則,在音響系統中其音頻信號包含了許多高次諧波,高次諧波的多少往往決定了器材音色的好壞,高次諧波的次數越高傳輸能量越小。使用電阻率較大的導體作為信號的傳輸線,則會失去高次諧波信號,使器材的重放聲音色變劣。如果再從另一個角度分析,音響信號線是由電阻、電感和電容群組成的一個分布參數體,由於各種信號的工作頻率不同,通過導線的速度也不同,因此導線對各種信號所表現的阻抗也不同,因而對各種信號的損耗也不同,此原因也是引起音質變劣的一個因素。由此可見,音響線的品質對音響器材的重放效果是有一定影響的。其實聲音好壞是架構於主觀的認定標準上,無所謂使用最昂貴的導體就能夠創造出好聲音。就實際以我們自家”VT-3S + ND-100”搭配銀線與銅線的結果,銀線的聲音偏亮高音較刺耳,所以我還是喜歡無氧銅線材的聲音。

  現在一般我們所見的發燒線其本質都不外是銅,有些再加上銀的塗層。在物理學上來說銅的傳播速度相當快,而銀的高頻傳導能力則比銅更好。一般人耳的感覺對這些是相當敏感的。銅質純度的差異與聲音表現特性有相對關連,例如:銅的純度偏低,表現出來的細部聲音解析度差,聲音卻會變得比較柔軟;銅的純度偏高,表現細微聲音的顯像能力高,但是聲音會顯得堅實硬朗。更進一步說 ,銅質的純度高,中、低音的表現能力佳,而高音的顯應能力減弱,相反的比例在聲音上則有互補的變化。

二、 外包屏蔽線的材質

  一般認為屏蔽線可有效消除外界電場對內芯傳輸信號的干擾,從而保證了信號良好地傳輸。事實上並非如此,即使屏蔽良好的屏蔽線也還會引入一定的電場干擾,另外對信號產生干擾的不僅僅是電場,諸如磁場、振動、溫度等均可對信號造成干擾,信號在傳輸過程中受到干擾的程度,與信號線質量和傳輸距離有很大關係,信號線質量越差、傳輸距離越長,則受到干擾的程度就越大。在單端不平衡傳輸過程中對於已引入到信號線中的干擾是無法消除或削弱的。在許多情況下,這些干擾會有令人察覺的表現,輕則掩蓋了一些音樂的細節,造成音樂透明度有所降低,重則引入令人討厭的交流聲及其他可聞的噪聲。另外,在單端不平衡傳輸中,屏蔽層也是信號電流的迴路,存在著信號電流,當被此傳輸線連接著的兩個系統之間存在著交流電位差時,這個交流電位將直接竄入到信號中。在單端不平衡傳輸方式中,除要求傳輸線屏蔽良好外,對信號線材質要求也較高,即音質、音色對信號線材質依賴性較大。因此,在不改良傳輸方式的前提下,要想提高信號傳輸質量,主要依靠提高信號線質量。在遇到不得不使用較長的傳輸線時,再好的線材也無法發揮其應有的功效。這種不從傳輸方式著手改進,而僅從信號線質量上要求,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從信號傳輸方式上著手在許多情況下效果更好。

三、 導線的構造

  線材的結構,是線材設計中最巧妙的部份,相同的導體、絕緣材料以及包覆方式,甚至於使用相同的截面積,只要導體的結構不同,聲音就會有完全不同的表現。這關鍵僅在於導體的「集膚效應」所造成。所謂的集膚效應,用最簡單的方式來形容,就是信號頻率高的電子在導體中傳導時,會聚集於導體表層,而非平均分佈於整個導體的截面積中,這就造成了高、中、低頻量感分佈的不平均。就過去的線材觀念之中,為了避免集膚效應的影響,有廠商使用數百、數千條細如髮絲的細銅線製造線材,精神雖然令人敬佩,但比較之後卻發現照顧了高頻而犧牲了中、低頻,這是因為細線的截面積較小,中、低頻段的信號「流通效率」較高頻差所致。新一代的設計觀念已經發現了這個問題,利用不同粗細、個別絕緣的導體,負責不同頻段信號的傳輸,如此即可避免集膚效應,同時又能夠達到全面性的要求。

線材的問題及加料

  一般線材最怕的是什麼呢?小音量時聽感不錯,但中、大音量時可能明顯感到低音的速度跟不上中、高音,或者是大音量時高音會「搶」出來,造成吵耳、刮耳的不良聲音表現。這原因是什麼呢?除了喇叭設計缺失在此不予討論之外,這些問題的造成原因之一是線蕊的純度不夠高、使用電解銅、再生銅製成的線蕊,另一點和線身結構的絞繞鬆緊 、角度結構也有關係。

  有一些線材為了要讓高音「顯耳」一點,會在中、高音域加料,讓一般樂友有著高音清晰變多的假象,但真正的超高音卻延伸不上去。這種線材在 A-B Test、發燒友大車拼時,在短時間之內很容易討聆聽者喜歡,但是買回去之後卻發現中、高音的音量變多造成吵耳的副作用,讓音響的耐聽度明顯不足。

怎麼選發燒信號線

一、接觸性良好

  多次插拔後的耐用性好。接觸性不佳,容易造成聲音或圖像信號劣質化甚至斷訊,這絕不是消費者所能接受的。而我們在使用各種影音器材時,不免會因保養、變更擺放位置、換機等不同原因,將線材多次拆下和插上,一條質優的線材絕不能因經過多次的插拔後即出現接觸不良的現象。

二、極低的傳輸損耗與良好的屏蔽性能

  線材的主要目的是傳輸信號,所追求的終極目標應是將信號真實完整無缺地傳輸,不因線材本身材質和結構造成信號損耗或出現失真引致聲染色。故好的線材本身的阻抗和容抗要與器材間形成良好的匹配,使信號得以百分百的轉送。此外,現今社會高度發展,日常生活對電氣電子設備的依賴較高,各種電器設備工作時所產生的電磁輻射更是充斥於我們的生活空間,若線材本身的防輻射屏蔽隔離效果不佳,這些電磁干擾、射頻干擾等噪聲,便有可能干擾到正常的音頻和視頻信號,產生信噪比劣化現象,這可不是線材使用者所樂意見到的結果。

信號線有方向性?

  為什麼 RCA 信號線有方向性?有些喜歡追根究底的朋友們可能會懷疑『信號線順著箭頭接和反過來接不是都有聲音嗎?這個箭頭不是標好看的吧?』,也許有些廠商會表示:這是因為我們的線材裡面銅結晶排列如何如何;說實在的,假如以此論調來設定方向性比較不切實際,如果是以隔離網「接住」了外界干擾,還要想辦法把隔離網上面的雜訊快速地「洩放」掉,否則雜訊還是會干擾更內層的信號線。以前級與後級之間的連接為例,與後級相比,前級部份較為敏感,因此如果將隔離網上面的雜訊向前級釋放,受干擾的程度會較為嚴重,將隔離網只做單端的連接,這麼一來,這一條聲頻信號線的箭頭標示就變得有意義了,箭頭所指的方向就是在聲音所通過的路徑上較後面的器材,如果您連接的是CD唱盤與前級,箭頭就指向前級;如果連接的是前級與後級,箭頭就指向後級。再把重點重複一遍:箭頭所指的那一端有焊接隔離網,另外一端則不焊接隔離網,請將剝線後露出的隔離網全部剪掉。

鍍金或鍍銀有用嗎?

  一些高價的線材常常將銅導體鍍上銀或金,很多人會問這樣是不是會比較好聽?事實上鍍銀或金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可以減緩銅導體的氧化時間,壞處是這更加重了集膚效應。集膚效應是所有線材的天敵,當電流通過線材導體時會產生電磁層,隨著頻率增加,電流會愈來愈集中在導體的外層,變成高頻電流走在線材導體的外部,中、低頻走在導體的中間,鍍上金或銀的導體會使這個現象加重,因為金與銀的導電性比銅來的高,此所以集膚效應會愈嚴重,線材本身就會在高頻處衰減得更厲害,這時實際的聽音感覺就會聲音在中、低頻處變的量感多,所謂的空氣感減少,並且聲音會變得比較暗沉。.

結論

  線材對部分 Hi - Fi 和 AV 發燒友來說,可說是一種又愛又恨的玩意兒。關於線材是否能改變聲音,我想大家應該是持肯定的態度,但是對於改變或改善的程度多少,則屬見仁見智,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音樂的呈現屬音響系統內所有器材及線材搭配後所呈現出的最後結果,所以裡面任何器材都要有一定的水準才能發出靚聲,發燒音響線材並非萬能 ,但對各等級的音響組合,只要配以適合其特性的線材,就可將器材的潛能發揮出來。



線材的方向性基本上是這樣的

CD player=>前級擴大機=>後級擴大機=>揚聲器

線材上的英文字由左到右
就如同上面的器材的方向走

還有千萬不要頭重腳輕
線材的投資大概是器材的1/10
個人是認為比較合理的
因為我們要聽的是整體音響的表現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響墊材、角錐、調音密技


每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無論是非對錯,只要調出自己喜歡的聲音就對了
聽別人怎麼說就怎麼調,沒有親自試過各種不同材質、方法,那叫做盲從
在調音過程中親身經歷,細細品味,才能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聲音

在此,依序說出調音密技:

一、在此我強烈反對抑震,有幾項原因:無論如何抑震,都會有震動,先前有聽過在某處的聲波實驗室,重達一頓的懸浮巨石,對於旁邊講話聲音,仍然會產生強烈的震動聲音由震動出來,抑震必定會使震動減少,可能會使某些該表達的細節無法完整呈獻,因此,無論如何都不該使用有極度抑震效果的墊材,當然,適度的抑震是可以的。基本上共振是最好的選擇,共振的難處在於是否均勻,均勻共振,肯定會有最動人的聲音。另一種概念,懸浮,懸浮喇叭聲音就是空蕩蕩,沒有穩固的底,是沒辦法發出好聲的。

二、墊材材質,我不會用毛巾、橡膠、書本…等材質,因為這些東西密度低,鬆軟無力,橡膠有強烈抑震效果,也不會使用。金屬聲音較尖,高頻容易飆上去,石材解晰力強、氣勢驚人,可惜缺乏很多感情,在經歷過金屬、木材、石材的試驗後,我選擇木材,因為木材是最優良的共振物,木材因木質好壞差異過大而讓聲音表現有天地之差,因此需慎選。另外石墨是一種硬度很高卻無韌性的材質,聲音解晰力極強,但過於生冷、硬,碳纖也是有過硬的問題存在。

三、角錐材質與墊材材質大同小異,這裡來提個陶磁角錐(沒聽過陶磁墊耶!),陶磁密度高,極硬,聲音非常尖刺,解晰力簡直達到極致,直衝雲宵,這可能對軟弱無力的喇叭很不錯吧!個人非常不喜歡,有時候聽起來還滿恐怖的。這裡當然還是優良木質最好,不過複合材質角錐也可以試試,水晶錐、stand art複合金屬油角錐、 WEIZHI PRECISION 德國頂級高純度化學複合材石墨墊塊(Glory)、也算是還不錯的產品,複合材質有個優點,就是聲音不會只偏向某一材質的聲音,會有其他不同的聽感!優良木質與精密度極高的金屬做良好的設計結合,個人評估應該會有極佳的效果,目前沒人做

四、市面上的角錐形狀夠多種了,我不是製造者,沒辦法逐一改變角錐的形狀一一試聽,且因不同角錐的基本材質與形狀皆不一樣,變因太多,因此將角錐歸類於材質啦,形狀目前無法討論

五、角錐擺位是最困難的,正確的擺位能讓聲音有最佳的共振效果,優良的角錐,也有可能在錯誤的擺位下被誤殺忠良。基本上,基本上啦!擺愈靠外面,音場愈大、聲音越開,解晰越好;往裡面擺,音場較小,聲音會變溫潤。太靠邊邊聲音會缺乏感情,太靠裡面聲音會變悶、音場窄化,如何拿捏得宜最重要!另外有三點和四點共振兩種門派,四點共振難度過高,哪裡來個四顆保証高度完全一致的角錐?所以在此先討論三點共振吧,前一後二還是前二後一?甚至是左二右一?(Blue重心和電源線都偏左,應如此放置),理論上是較重的那邊放2顆,較輕的那邊放1顆,聲音才會共振均勻。角錐尖端該朝向?(上、下),個人聽感…朝上可使聲音變解晰、朝下可使聲音溫暖,這三顆幾顆朝上幾顆朝下應都試試,個人偏好重的那端2顆尖點朝下,輕的那端尖點朝上


在喇叭部分來說,木頭該是被應用最廣泛的部分,當然他表現出的聲音最被大家所接受,早期也有所謂的石材喇叭以及水泥喇叭,當然這些都是曇花一現。我個人的經驗是,墊材種類能多樣化是最理想的,單一材質聲音比較單調,能夠多結合是最好。像我個人是系統常常換來換去,所以,家中這一年多來,市面上的墊材,能買的幾乎都買了,目前用的是石墨跟木頭角錐,不敢說這兩樣絕對棒,但是,至少是目前最適合我的。我的用法是,CDP跟擴大機下方都用角錐加石墨,喇叭下方則只用石墨,細節很豐富,音場深度也有明顯進步,透明度也便好很多。其他的就等大家的分享喔。目前用過最不合的是磁浮墊,下盤都糊掉了。


喇叭角錐心得
尖朝上 聲音下沉 尖朝下 聲音上提
角錐 前面朝下 後面朝上 或相反
音場若深會變斜的 音場若不夠深 會有音頻分離感
出現在高中低頻 則不一定 要看現場
三支 角錐 前一後二 聲音向後退 前二後一 聲音像前
建議測試 找單音錄音曲目 左右聲道 對照 效果立現


在整個木櫃頂上 . 墊一層2CM左右厚度的黑金石 . 
在木櫃與黑金石之間加一層阻尼物避免硬碰硬 .
阻尼物可以是高密度泡棉 . 生活工場賣的兩層式塑膠餐墊或是小塊的浴巾 .
黑金石板因為密度高又很重 . 幾乎遠高過於您目前任何一個器材重量的數倍 . 可謂等效的機械接地 .
同時升級您目前的器材的表現 . 連背景寧靜度都變黑 .
然後黑金石上在擺著您的器材這方式 .
不論是對於木櫃 . 書櫃 . 以及高架地板 . 都有顯著效果 .
算是治標的方式 黑金石表面通常是有拋光處理 .光面易反射中高頻
在器材擺設完成後 . 想辦法弄些什麼絨布之類的 . 舖在它剩餘光面處


這些調音的招式都是改變頻率響應而已,跟解析其實沒什麼關係。

要玩這些調音的目的個人覺得應該就是把高中低頻的量感調整到自己所喜歡的程度。
好比說先前提到的陶瓷角錐,這個主要是加強1k - 3k的高頻量感,這部分的頻率會給人帶來空間感跟細節豐富的印象。但是要是過多的話,就會變瘦,不耐聽。木頭主要是增加500 - 800Hz之間的量感分佈,所以聲音聽起來會比較蓬鬆。

石頭的話則影響的部分再往下掉,大概是100-500 Hz,實際情形則是得看材質來決定。
個人覺得調音確有其必要,但是不需要過度強調,或許可以視為換線之外的一種小手段。當你什麼都到位了但是覺得高頻好像少了一點點,找個陶瓷錐點綴一下就完美了。但是要靠墊材來起死回生是很拼的啦。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和「隨便」的人保持距離

性情開朗是一件好事,和這些性情開朗的人交朋友,實在是人生的一大快事,
但是態度過於隨便的人恐怕難以獲得別人的尊敬,
而且這種性情的人還會給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些麻煩,
比如,這種人由於性格原因,往往嘴上沒有把門的,他們由於說話不注意分寸常常會惹長輩生氣;不顧場合地開玩笑,無意間會傷害朋友。
另外,對待身份和地位比他高的人採取這種毫無顧忌的態度,
則會使對方覺得他沒有涵養,不值得重用;
對待身分和地位比他低的人時態度過於隨便,也容易使對方誤解。
開玩笑的情形也是如此,如果凡事都喜歡開玩笑,即使在講正經話的時候,
也很難叫人相信。

個性開朗的人雖然比較好相處,但要受人尊敬,就應該注意管好自己的嘴。
以我們自己的生活體驗,在一些娛樂性的場合,我們經常會想起這類人的加入。
人們之所以樂意在這些場合找他,主要是為了娛樂的需要,但是,如果人們只是在這種時候才想到他,這並不是一件什麼好事。
至少一個只有在消遣這方面有「優勢」的人,是不會被他人委以重任的,因而也不會受到人們發自內心的尊敬。

如果一個人僅以一方面的特長去獲得別人的友誼,這樣的人其實是沒有什麼價值可言的。
由於他不具備其他特長,或者不懂得如何來發揮其他方面的優點,他也就很難受到他人的尊敬。
記住:一個重要的處世原則就是,不論在任何時刻、任何境地,都要和保持一種「穩重」的生活方式和處世態度的人交朋友。

那麼,到底怎樣才是具有穩重的態度呢?
所謂具有穩重的態度,就是在待人接物中要保持一定的「威嚴」。
當然,這種帶有一定威嚴的態度與那種驕傲自大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甚至可以說是與之完全相反。
這種反差就如同魯莽並不是勇敢的表現,亂開玩笑並不是機智一樣。
我們這樣說,並無意去貶低那些具有驕傲自大態度的人,但是傲慢、自負的人確實很容易惹人生氣,甚至讓人嘲笑或輕蔑。

一個具有穩重態度的人,是絕對不會隨便向別人拍屁馬的;
他也不會八面玲瓏,四處去討好他人;更不會去任意滋事造謠,在背後批評別人。
具有這種態度的人,不僅會將自己的意見謹慎清楚地表達出來,而且還能平心靜氣地傾聽和接受別人的意見。
如此待人處世的態度,就可以說是一種具有穩重的威嚴感的態度。

這種穩重的威嚴感也可以從外在表現出來,即在表情或動作上表現出鄭重其事的態度。
當然如果你能在此基礎上再加上生動的機智或高尚的氣質這種內在的東西,就更能增加你的尊嚴感。
相反的,如果一個人凡事都採取一種嘻嘻哈哈,對任何事都無所謂的態度,在體態上總是搖搖晃晃,顯得極不穩重,就會讓人覺得這個人十分輕浮。
如果一個人的外表看上去非常威嚴,但在實際行動上卻草率之至,做事極不負責任,這樣的人也仍然稱不上是一個具有穩重威嚴感的人。

因此,在交友的過程中,就一定要注意儘量多和那些具有威嚴感的人相交,遠離那些態度隨便的人。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購買音響配備的優先考慮與預算比例

推薦購買順序是,
1. 喇吧/耳機,
炒菜的技術和工具, 第一考慮的當然是這,
若其他配備好, 若這配備爛, 那是聽不出效果的,
但若這配備好其他配備差, 那馬上原形畢露

2. 擴音器AMP,
把菜料準備好, 整理加強炒菜的方法, 與喇吧/耳機有很密切的關係

3. CD-Player訊源/音效卡, 裡面都有DAC的組件了
如何理解最棒的菜譜, 與DAC有很密切的互補關係,
兩者至少要一個強

4. DAC,
若覺得CD-Player夠強了, 也可不必買這專用DAC,
但若是音效卡, 那有DAC和沒真的差很多...
調整與確定菜譜, 指揮炒菜

若是電腦玩家, 建議還是把錢砸在DAC上,
因為強的CD-Player可以佔掉DAC的功能,
但即使再強的音效卡, 面對DAC還是豪無招架之力

5. 電源配備
電源線和供電器是提供最好的菜料, 濾波排插是把雜質洗掉
如何把雜質洗掉又不傷菜色, 也是要有相當功力才辦的到

6. 訊號線
多加點調味料, 有時調味料放對了, 效果如同畫龍點睛

7. Music CD


接著要分配預算在每個硬體配備上, 每個人需求不同, 但一般建議是大致維持一個比例
喇吧:擴大機:訊源:線材等配件 = 4:3:2:1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要把油加滿

與同仁開著公務車出去洽公,途中經過一個加油站,同事看看油錶,毫不遲疑的將車駛進去,沒多久新的油價隨油錶急速上昇,回顧這幾個月的物價,每個小老百姓都覺得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

車子又駛回了高速公路,我無意中發現儀表上的油箱並沒有加油,這讓我有些好奇,因為一次加滿不是應該比較方便嗎?如果是錢不夠,同事也應該告訴我,我可以先付,到時再一起請款就可以了,忍不住我還是問了緣由。

同事告訴我,現在油價這麼貴,當然要能省就省,如果把油箱加滿,車子的重量就會變重,因此會更耗油,不加滿正是讓車子的總重量輕些,這是一位計程車司機和同事聊到,在高油價時代的生存之道。另外,台灣的汽油仍然會有些雜質沉澱,不要等到油箱全空時才加油,就不會讓引擎使用到較底層有沉澱雜質的汽油,這也是愛車、讓車使用年限延長的方法。

節省是21世紀最重要的行銷方向,許多大公司都在高油價時代試著降低企業的營運成本,舉一個例子,美國飛機製造商波音公司有一個資料,一架747-400 的巨無霸飛機,其機身有三層塗料,這三層漆約是300公斤的重量,如果只塗第一層的防鏽漆,則可以少省下200公斤的重量。

這200公斤對200噸的波音747-400而言,實在是不足掛齒,但依照精算,以物料費來計,減重後每年將可以省下600萬的成本。

也有一些航空公司核算過,可以試著開發更輕材質的餐車或行李櫃,如果每個行李櫃可以減輕30公斤,若以有100架飛機的航空公司來看,一年則可以省下1億 4000萬元的燃油費。還有飛機上所提供航空公司雜誌,若用較輕的紙張,747-400的飛機可省下8公斤的重量,這一年飛下來也可以省下350萬元的燃油費。

從台灣飛美國的旅客其行李允許托運的公斤數降低了,這也是航空公司的生存之道,有些則增加燃油附加稅,將其成本直接反應在票價上,一些短程的航線已不再提供點心飲料,而下一次你搭飛機時可能會發現,隨身攜帶的行李重量會嚴格檢查了,甚至連飛機上的椅背及椅墊在不影響安全與舒適的前提下變得更薄了,你還會興奮的感覺經濟艙的位子變得更寬了。

不論是車子或飛機,安全還是人們考慮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能有環保的價值,能夠讓地球少一些污染,我覺得消費者仍然會接受的,畢竟貼心的服務態度比這些外形更重要。

不要把油加滿、不要等到油快沒時才加油,雖是人們常常忽略的細節,但是誰能掌握細節,誰就可以降低成本,增加收益,現在你也該把車子的後行李箱清一清了吧。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創業核心三要素:人、錢、方法   文/何飛鵬



這一生,我的前幾次創業都以失敗收場,尤其是西元七○年代初期,我生平的第一次創業--青年商店(超市及便利商店的前身),更是一個偶然,在一家人兄弟姊妹的熱心參與下,這個店就開張了,雖然這個店存活了很久,但最終以悲劇收場,幾十年後我回想這一段過程,才發覺創業所需的核心要素,除了錢之外,另兩項我完全沒有準備好。

對照這個經驗,有讀者問我:他想創業,但缺乏資金,所以無法付諸實施。我的回答則是,「錢」不是關鍵成功因素,問題是其他關鍵成功因素你準備好了沒?

什麼是創業核心要素?俗話說:本人、本錢、本事,是創業關鍵因素,沒錯!就是這三項,但我把他修正為:人、錢與方法。而我的第一次創業,缺的就是人與方法,所以雖然有錢,最後還是失敗。

這三要素中,最不重要的就是錢,太多的創業成功故事,有人借了三萬元創業,有人從十萬元起家,還有人更誇張從一文不名開始,總之,錢只是點火的火種,只要你想,都有機會用各種方法取得。當然如果你其他要素都具備,還有更多的人會願意投資你、協助你創業,或者正確的說法是搭你的便車,靠你賺錢。

所以錢是創業三要素中的必要因素,而不是關鍵成功因素。

關鍵成功因素是人,次關鍵成功因素則是方法。

人決定了創業的一切結果。人又可以分為兩個不同的元素,一個是態度(或本質、性格),另一個則是能力。

態度指的是創業者的性格、價值觀、想法、觀念,也就是一個人的內在信仰,你是悲觀還是樂觀,你是進取還是保守,你是全力以赴還是偷雞摸狗,你是堅毅不拔還是退卻軟弱,你是認真學習還是好逸惡勞,你是目光遠大還是短視近利;這些複雜的性格、價值觀,構成了你是什麼人?你會用什麼想法看問題?你會用什麼觀念做事?

如果你的態度正確,你的能力很快就會增加,因為能力是學來的,正確的態度,會促使能力成長,所以人的因素中,態度又決定了一切。

至於另一個關鍵成功因素--方法,又可展開為行業、know-how及生意模式三項。創什麼業,用什麼方法創業,需要什麼know-how都是方法。

當然要選擇有前景的行業,又要掌握這個行業的關鍵技術或know-how,當然還要找到清楚的生意模式,這都是方法的一部分。

而行業選擇又是方法的關鍵因素,因為know-how與模式都隨著行業變動,只不過創業者選擇行業時通常會受限於習慣與熟悉,就算所熟悉的行業前景不佳,創業者也不見得會放棄,仍會在熟悉的行業中創業,這時候know-how及生意模式的創新,就會變成關鍵成功因素。

每一個想創業的人,都應該想清楚這三件事:人、錢與方法。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坐姿篇

開車坐姿
選擇坐姿時,切記位置適中,雙手要可輕易地操控所有車內裝置,雙腳能夠輕鬆地將所有踏板踩到底。
握著方向盤的雙手,千萬不可過份地彎曲,手肘也不需太過伸直,兩者都會影響您手臂肌肉的使用,增加使用方向盤時的靈敏度及困難度。於駕駛時,應維持一輕鬆的坐姿,惟有如此才不致於在長程或劇烈駕駛中容易疲勞。
選擇正確的座椅,對維持輕鬆的的坐姿有莫大的幫助,大部分的改裝用座椅,都加有側面的保護,即使在急速的轉彎中,也能讓駕駛輕鬆地保持正確的駕駛姿勢。

駕駛視野
開車時,千萬要將目光焦點擺在愈遠的地方愈好,因為此舉可允許您有更多的時間來反應前方可能發生的狀況,也就是說,您看的距離愈遠,就有更長的距離掌握前方的路況。
為了能增加視野的距離,我們建議您的坐姿應該要愈垂直愈好,座位也應調至最高的位置。千萬不可仰坐;會減少視野的距離,同時也增加危險度。
在彎曲山路及賽車場上,我們建議的視野方式是將目光焦點放在下一個彎(甚至下下一個彎),而只用眼角餘光來協助目前這個彎的駕駛。您會發現這樣的方法使您的反應時間加長,速度加快。

方向盤握法
握方向盤時,應用雙手將力向盤圍繞,不可使勁地抓緊方向盤,力量適中即可。握住方向盤時,手肘略微彎曲。選擇方向盤時,應以手掌可全部包圍為準,不可太粗或太細。材質、型式則以個人舒服為準,但切記圓形的方向盤有他行之有年的道理。
夏季及劇烈駕駛時,手心易出汗,所以請小心選擇方向盤的材質,或使用防滑手套是有其安全上的必要。我們建議使用全指型賽車真皮手套,吸汗的襯裡及真皮的材質使得它又舒服又能使您駕車時充滿信心。

方向盤使用法
兩手應將力向盤輕輕於二點鐘及十點鐘方位抓緊。打方向盤時應一手送,另一手接;一手接一手的轉彎。切記兩手不可交叉,也不可反打方向盤,更不可像開大卡車般的用手掌推轉方向盤,雖然看起來比較酷,但是這三種駕駛方式都會影響到突發狀況時的反應。如遇到大轉彎時,可將一手移開,另一手抓方向盤,以避免兩手互相影響。

--------------------------------------------------------------------------------
煞車篇


善用你的煞車
很多人會告訴你各式各樣的煞車方式,但在我們的看法中,只有善用煞車才能讓你用最快的速度停下來,唯有能快速的停下來,您才會有信心開快,享受高速的樂趣。
不要用引擎或變速箱來減速,那不是它們設計的目的,唯有煞車才能最有效的將車子慢下來。切記只在直線上煞車,任何減速的動作都應在車子直線進行時完成,絕不於轉彎時,尤其是過彎後面的階段踩煞車。

車輪鎖死
當煞車踩得過重時,車輪會有鎖死的現象,這種現象不但會造成你的煞車距離增長,還會導致方向盤無法作用,車輛無法轉彎。煞車正確的踩法是踩下去時力量要夠,但又要剛剛好不把車輪鎖死。
一個好的駕駛必需能介於由踏板的感覺來預知輪胎是否有鎖死的跡象。如果車輪鐀死時,應將煞車踏板稍微放鬆,讓車輪恢復轉動,再將煞車踩下。另一個反鎖死的方法是在車輪鎖死後,連續快速的踩放煞車,模倣 ABS 的動作,雖然此學會增加煞車時的距離,但郤可避開很多突發的狀況。
一般人在遇上突發狀況時就會本能的去踩煞車,而且會車子越停不下來就踩煞車踩得越用力,要將腳從煞車上抬起是完全違反人類的本能的,但是這即是這個課程中很重要的一課--遇到狀況時絕對不要一味的踩住煞車,練習煞車的方法除了不停的直線的煞車,找出最短的距離外,也可在煞車的最終距離的四分之三處設定一個障礙,直直對準障礙物加速及煞車,這個練習可以降低你到鎖死煞車的機率。

--------------------------------------------------------------------------------
換檔篇

善用引擎
要享受駕駛的樂趣,您一定得善用引擎。要記住的是每一顆引擎都有它最大馬力及扭力的輸出點,要能獲得最佳的加速,或以最平穩的方式過彎,您必需將引擎馬力保持在它的最大輸出點附近。一般而言,四缸的量產汽車都在五千轉左右。如果您的愛車經常劇烈操作,一定要常換機油,我們建議您一定要換有通過 SAE 標準的機油。

換高檔
很多人以為劇烈的駕駛一定要將引擎開到紅線才可換檔,其實引擎最大扭力輸出點不見得在紅線附近,所以並不盡然。往上換檔並無特殊技巧,只要注意將引擎開到扭力最大輸出區的末端,在換檔即可避免引擎轉速掉到扭力最大輸出區外,因而降低車子加速的力量。往上換檔只須換檔的動作純熟、快速即可。

換低檔
因為每個檔齒輪比的不同,當你從高檔換到低檔(例如三檔換二檔)的時候,引擎的轉數會突然的增加,這是因為齒輪的轉數和引擎轉數不吻合。這種引擎突來的轉數變動不但對引擎不好,而且拉扯的力量對在高速行進中的車輛會造成不穩定的影響,所以我們要儘量避免。

避免換低檔時引擎拉扯的方法如下:
◎踩離合器,換空檔
◎放離合器
◎輕踩油門後立即放鬆,視現有速度及檔數,讓引擎轉數增加400一1500轉
◎快速踩離合器,完成向下換檔,放離合器
以上的步驟即是一般人所稱的 double de一clutch

踵趾動作
但通常換低檔的時後同時也是需要減速的時候,例如要進彎前直路的煞車,在這個時候,右腳就必須兼顧煞車及油門的動作,也就是說,右腳必須保持煞車上的力量,又固時輕踩油門。這裡必須小心的是,踩在煞車踏板上的力量必須保持一致,並小心鎖死。所以,同時減速又避免換低檔時引擎拉扯的方法如下:
◎踩煞車
◎踩離合器,換空檔
◎放離合器
◎右腳保持踩煞車的動作,並用右腳外沿或前端(腳趾),快速輕踩、放油門
◎確定引擎增加足夠轉數
◎快速踩離合器,完成向下換檔,放離合器
以上的步驟即是人稱的踵趾動作 (Heel and Toe),它的主要目地在於使減速、換檔更加平順,與過彎技巧無關。

--------------------------------------------------------------------------------
轉彎及路線篇

過彎半徑
輪胎和地面的摩擦力是您藉以過彎的唯一力量,當您過彎的速度過快,產生的離心力大於地面與輪胎間的摩擦力時,您的車子就會開始打滑。同樣一個彎,如果我們走內側的話,就會有較小的過彎半徑,但如果走外一內一外的路線我們的半徑就會增加。基本上,越大的半徑,路就越直,即可允許越大的速度。所以儘量將彎路拉直就會增快速度。

APEX
很多人誤解 APEX 為彎頂點,或彎的中心點,其實它都不是。它指的是當你過一個彎的時候,與彎內側最接近的那個點。也就是說,因為每個人開車方式不同,選擇的路線也不同,每個人的 APEX 也可能不同,甚至於同一個彎,同一個人開,兩次 APEX 的位置都不一樣。
早切彎(Early APEX) -- 意指 APEX 在彎的頂點之前
中切彎(Mid APEX) -- 意指 APEX 即是彎的頂點
晚切彎(Late APEX) -- 意指 APEX 在彎的頂點之後

晚切彎的好處
◎晚切彎最大的好處在於它提供了最大的緩衝區,比較安全。
◎晚切彎在出彎時可較早加油,所以比較快。
◎晚切彎有較大的半徑,速度較快。

正確的過彎過程如下:
◎憑經驗及技術來判斷路況,決定過彎速度,於進彎前的直線煞車,完成煞車及換檔。
◎進彎 一 此為彎的前 1/3,轉方向盤並稍帶煞車來平衡車身。煞車慢慢放鬆。這部份應為轉彎中最慢的一部份。
◎過彎 一 彎中間 1/3, 方向盤應以固定位置, 不踩油門或煞車。
◎出彎 一 最後 1/3,方向盤回打,車子漸漸打正,油門越來越重。

雙 APEX 彎
有些彎路的彎度較大,在這種狀況下我們會出現有些彎必須要有兩個APEX

連續彎路
當您有一連串彎路時,勢必不可能每個彎道都用我們以上所提到的晚出彎方式過彎,您一定得犧牲某些彎,走較差的路線以便其它彎可走最佳的路線。千萬記得,彎後有較長的直路的彎,是比較重要的彎。

轉向不足一
車輛已轉,但方向盤仍沒打
當您轉方向盤而車子轉彎的程度不到您轉方向盤的程度,我們稱為轉向不足。

轉向過度一
-輪胎大量轉彎但車輛仍直直前進
當您轉方向盤而車子轉彎的程度超過您轉方向盤的程度,我們稱為轉向過度。

理想的車子
每個人的駕駛風格不同,所需的操控性也不同。以我個人而言,我喜歡進彎時稍微轉向不足,但出彎時適度轉向過度的車子。轉向的特性通常依車子而異,但在某種程度內都可藉由懸吊的調整來達成。

--------------------------------------------------------------------------------
危機處理篇

緊急煞車
切記煞車篇的內容,千萬不可將煞車鎖死。要讓車輪保持一點滾動來避開路中的障礙。

煞車 一 使用前再三考慮
煞車通常是肇禍的主因,車子在失控時,絕對、絕對不可踩煞車,它只會使您瞬間完全失控。

車頭打滑
通常轉向不足或進彎太快是肇因。絕對、絕對不可踩煞車。先慢慢鬆掉油門,同時將方向盤往車頭打滑的方向打(不需太多),等前輪恢復轉動,立刻打回方向盤並小加油門。

車尾打滑
通常轉向過度或出彎太快是肇因。絕對、絕對不可踩煞車。先慢慢踩油門,同時將方向盤往車尾打滑的方向打(不需太多),等車輛恢復控制,停止打滑,立刻回打方向盤並小加油門。

四輪打滑
恭喜您,您已經把車子的極限發揮出來了,但如何停下來呢? 第一是絕對、絕對不可踩煞車。先慢慢鬆掉油門,不要動方向盤,等車子停止打滑,立刻加油向前。

車輛搖擺
通常是車輛過彎操控不順或速度太快勉強過彎所導致,千萬不可鬆油門,最好是您能違反本能的加一些油門,並預期車尾將甩往的方向,事先將方向盤往那個方向打。絕對記住,不可踩煞車,在這樣的狀況下踩煞車,車子絕對飛出路面。

--------------------------------------------------------------------------------
賽車篇


提醒:
賽車是非常好玩的活動,很容易就吸引人全力投入,但是它也相當的花費金錢及精力,如何最有效的獲得最大的樂趣即需要事先妥善的規劃。

國內各項賽車:

Go Kart (小型賽車)
雖稱為小型賽車,但速度感十足。這在國外是很多一流車手入門時所開的車輛。一樣是有世界比賽,一樣是正式的賽車。一台新車約十五萬,但誼翔賽車場有租用,一年比十場下來開銷在四萬元內,是最便宜的賽車。

Formula CamPus (雷諾校園 140Occ 方程式賽車)
由 TlS 賽車場租用,每場比賽四萬元,是國內接近 Fl 的賽車 (雖然還距離差一大段 ),於固定的柏油路跑道上繞圈子比賽。

Saloon Road Racing 房車賽
一般馬路上跑的車子改裝後於固定的柏油路跑道上繞圈子比賽,分不同 CC 級次參賽,又以改裝程度分原廠及改裝組。因競爭劇烈,想得到冠軍,改裝開銷在六十萬左右,每場比賽開銷約四萬元,但如只是好玩,十萬元不到,即可改裝下場馳騁。

Rally 越野賽
一般馬路上跑的車子改裝後於封閉的一般道路上比賽,以間隔式的出發,比的是車手面對路況的挑戰,以最短時間完成路段的人為勝。這種比賽通常車內另有一名副駕駛負責導航報路的工作。

--------------------------------------------------------------------------------
開車名言篇

『越順越快』
不論過彎或加速或是煞車都應該注重車子的平順,任何突然或急速的操控都會使車輛的平衡產生不良的影響,減慢車子的速度。

『如果你沒翻過車你就開的不夠快』
此乃賽車界的名言,如果你沒有超過自己的極限,你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而找出自己極限的方法,就是不斷冒險嘗試。

『預期車子的反應』
從引擎蓋上碗裝球的經驗,我們會發覺如果當球已經滾到一方時我們才修正車子,就已經太睌了,所以要開得快,要開得順,我們必須要能先預知車子的下個動作,在此動作還沒有發生前就已完成修正。

『煞車上時間越少;油門上時間越多』
油門踩到底的時間越長的話,你的速度越快,相反的,煞車上花的時間越少的話,速度也是越快。所以使用油門及煞車時,要追求更快的速度,使用煞車及油門都要果決踩到底!切忌!收放油門或煞車。

『用所有的路面』
無論是安全駕駛或是高速駕駛,儘量使用可用的路面,為了提升你的安全度及速度(在公路上駕駛,使用全部路面是指你現在所使用車道的可用路面,非指任意變換車道)。

『看的越遠越快』
看得越遠,反應時間一就會越長,其允許你有更快的速度駕駛。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排車正確煞車方法

自排箱的駐車檔(P檔)是利用一爪形駐車鉤與棘輪裝置的咬合駐車鉤裝在變速箱本體,
棘輪多半裝在最終傳動機構.當停車打入P檔時,自排箱並不是靠引擎剎車,
而是將傳動機構鎖住自排車。

在斜坡時停車,最好先拉手剎車,等車子幾乎不會移動時,再打入P 檔,
才不致於傳動軸因為車子本身的重量,使得棘輪與駐車鉤卡死,嚴重的話,
排檔桿將無法移動,自排正確停車方法應該是:

踩煞車 --> 排入 N 檔 -->拉手煞車 --> 放掉腳煞車,確定車不會滑動--> 再排入P檔即可。

可是一般人都是先排入 P 檔 --> 再拉手煞車 -->這是錯誤的觀念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IY套件組裝,只需要懂得使用烙鐵就可以駕輕就熟,不需要電學方面的知識即可完成。但是想要裝得無哼聲無雜訊,就必需應用一些技巧以及哼聲雜訊排除方法。

容易產生哼聲&低頻雜音的因素,通常不外乎電源以及輸入訊號處理不當所產生。當哼聲低頻雜音發生在自己器材身上,可以利用一些小技巧驗證解決:

1 .哼聲、干擾、不規則低頻雜音(振盪)發生原因:
電源接地有環(迴)路(輸入環(迴)路越短越好)。
2. 小訊號導線易受大訊號導線感應。(訊源線與電源線平行交織容易感染哼聲雜訊)。
3. 輸入訊號離變壓器太近。(尤其以EI型磁漏最嚴重環型也容易引發高頻干擾)。
4. 訊源選擇開關(波段開關),音量VR遮蔽不佳,竄入哼聲(可以將波段開關,VR外殼接地)。
5. OP,晶體與散熱片未做絕緣接地。
6. 零件值錯誤或劣化(縮短焊接加熱時間)。
7. 輸出入訊源導線太長。(越短越好,減低感染哼聲雜訊的機會)。
8. 空焊或輸出入端子接觸不良。
9. 電路板與零件間接腳預留太長。(容易引發振盪)。
10. 旁路電容必裝(增加電路穩定性)。
11. 變壓器品質不良,耐電流不足導致振動或發燙干擾訊號。
12. 小訊號才用遮蔽隔離線,其他用單股多蕊線即可。

==========================================
假設後級已有哼聲雜訊振盪:
先不輸入訊源,將後級接上喇叭,聽聽看還有無哼聲雜訊振盪的情形。

有哼聲雜訊振盪:
問題應發生在後級的電源或後級的輸入訊源路徑上。

依照電源路徑:
參考上述發生原因,從接地點--電線--變壓器--整流(橋式)二極體--濾波電容---輸出電壓等等,逐一檢查。通常在接地部份就可以找到問題的原因。

依照輸入訊源路徑:
依照上述發生原因,從RCA輸入座--訊號線--波段開關--音量VR逐一檢查。訊號線很容易受干擾,應避開電源,穩壓,繼電器等有較大電流,電壓的電路部份。

無哼聲雜訊振盪:
問題應發生在前端訊源(cd player,前級...)。可以在依照先不輸入訊源來判斷是那一部份的前端訊源發生哼聲雜訊振盪,(即使最後輸出端的喇叭線長短也有可能!)。再依照"有哼聲雜訊振盪:"方法排除前端訊源的干擾。

裝機哼聲雜訊排除原則:

例如:一部後級,內部有變壓器,後級電路,DC-SERVO,喇叭保護器等電路,光是裝入機箱就令人頭大,也不知道如何安排電路板才是最好選擇。好不容易才裝入機箱接上喇叭,結果哼聲連連!搞得火氣越來越大!別急~別急!吃吃西瓜休息一下,"吃了再上"!避免越搞越麻煩!

裝入機箱前不妨先看看上述裝機哼聲雜訊原因,再規劃裝入機箱大概就解決大半問題啦!若不幸還是遇到了,建議先從電源,訊源上開刀,利用上述檢查方法,一個一個排除掉,最後就知道到底是那一個地方搞鬼啦!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