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漿 & 液晶


電漿電視

電漿顯示器(Plasma Display Panel )是一種平面顯示屏幕,光線由兩塊玻璃之間的離子,射向磷質而發出。放出的氣體並無水銀成份,而是使用惰性氣體氖及氙混合而成,這種氣體是無害氣體。
電漿顯示器甚為光亮(1000 lx 或以上),可顯示更多種顏色,也可製造出較大面積的顯示屏,最大對角可達200厘米 (80吋)。電漿顯示屏的對比度亦高,製造出全黑效果,對觀看電影尤其適合。顯示屏厚度只有6厘米 (2吋半),連同其他電路板,厚度亦只有10厘米(4吋)。


發展歷史
電漿顯示屏於1964年由美國伊利諾大學兩位教授Donald L. Bitzer及H. Gene Slottow發明。原本只可顯示單色,通常是橙色或綠色。
1980年代個人電腦剛剛普及,電漿顯示器當時曾一度被拿來用作電腦螢幕。這是由於當時的液晶顯示發展仍未成熟,只能進行黑白顯示,對比低且液晶反應時間太長的原因所致。直到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LCD)被發明,電漿顯示器才漸漸被趕出電腦螢幕市場。

一般常聽到電漿顯示器的英文名稱為 Plasma Display Panel (PDP)。而電漿電視則稱為Plasma TV。 PDP不同於其他傳統電視或液晶的顯示方式,電漿的發光原理是在真空玻璃管中注入惰性氣體或水銀氣體,利用加電壓方式,使氣體產生電漿效應,放出紫外線,激發三原色,紅藍綠RGB三原色的發光體,不經由電子槍掃描或背光的明暗所產生的光,而是每個個體獨立發光的,產生不同三原色的可見光,並利用激發時間的長短來產生不同的亮度。電漿電視面板亮度半衰壽命約5~6萬個小時。會隨著使用的時間,亮度逐漸衰退。

優點          
不同於液晶或投影式的發光原理,電漿電視的每個像素都能夠自己發光(主動性自發光),因此呈現較柔和的畫面,並且可到達170度左右的視角(實際上並不會因可視角度而產生嚴重色偏或色衰現象)。除此之外,每個像素的反應時間極短、色彩飽和度高、適合往大尺寸發展,PDP電漿電視也是目前在整體畫質表現上非常接近並可超越映像管電視的新技術。此外,無輻射特性及不受外界磁性干擾特性,非常有利於家庭觀賞或劇院喇叭鄰近設置。電漿電視的耗電是變頻式的,會隨著畫面亮度的變化而調整所消耗的電能,商品型錄上所標示的多半是最大耗電量。在觀賞電影時的平均耗電約是最大耗電的55%,看一般新聞電視節目時約為70%。
如: Panasonic的『VIERA』品牌系列已經推出了108吋的最新電漿電視,PIONEER也推出超約NTSC標準色域107%超高色飽和之『PURE VISION』電漿電視。

缺點     
若是在明亮環境(如賣場)之中觀賞時,亮度對比略遜於液晶顯示器一籌。在長時間顯示靜止畫面的情況下,畫面切換時易生殘影。本身相當耗電,而且顯示時易生高熱,必須考慮散熱問題。由於材料與結構性限制,讓電漿顯示器不能往20吋以下的小尺寸發展,乃為市場競爭上的最大弱點。此外,電漿技術過於集中(僅集中於日本PANASONIC/PIONEER/HITACHI與韓國SAMSUNG/LG),價格也往往居高不下。
根據以上缺點,日本三家電漿顯示器大廠:松下電器(松下PDP)、富士通日立PDP、先鋒電器(PIONEER PDP)已經花費多年持續改善。最顯著的為電力消耗方面,包含動靜影像的平均顯示時間內之電力消耗已經縮減到甚至比液晶顯示器還要低。這個改良技術乃是從發光特性為出發點,讓PDP顯示暗色時可以使用較小耗電功率;相反地,液晶顯示器卻還是使用同樣功率的背光模組來提供固定強度的光源,因此總耗電量將可能超過PDP。

 

液晶顯示器,或稱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
為平面超薄的顯示設備,它由一定數量的彩色或黑白畫素組成,放置於光源或者反射面前方。液晶顯示器功耗很低,因此倍受工程師青睞,適用於使用電池的電子設備。
每個畫素由以下幾個部分構成:懸浮於兩個透明電極(氧化銦錫)間的一列液晶分子,兩個偏振方向互相垂直的偏振過濾片,如果沒有電極間的液晶,光通過其中一個過濾片勢必被另一個阻擋,通過一個過濾片的光線偏振方向被液晶旋轉,從而能夠通過另一個。
液晶分子本身帶有電荷,將少量的電荷加到每個畫素或者子畫素的透明電極,則液晶的分子將被靜電力旋轉,通過的光線同時也被旋轉,改變一定的角度,從而能夠通過偏振過濾片。

在將電荷加到透明電極之前,液晶分子處於無約束狀態,分子上的電荷使得這些分子組成了螺旋形或者環形(晶體狀), 在有些LCD中,電極的化學物質表面可作為晶體的晶種,因此分子按照需要的角度結晶,通過一個過濾片的光線在通過液晶片後偏振防線發生旋轉,從而使光線能夠通過另一個偏振片,一小部分光線被偏振片吸收,但其餘的設備都是透明的。
將電荷加到透明電極上後,液晶分子將順著電場方向排列,因此限制了透過光線偏振方向的旋轉,假如液晶分子被完全打散,通過的光線其偏振方向將和第二個偏振片完全垂直,因此被光線完全阻擋了,此時畫素不發光,通過控制每個畫素中液晶的旋轉方向,我們可以控制照亮畫素的光線,可多可少。
許多LCD在交流電作用下變黑,交流電破壞了液晶的螺旋效應,而關閉電流後,LCD會變亮或者透明。
為了省電,LCD顯示採用復用的方法,在復用模式下,一端的電極分組連接在一起,每一組電極連接到一個電源,另一端的電極也分組連接,每一組連接到電源另一端,分組設計保證每個畫素由一個獨立的電源控制,電子設備或者驅動電子設備的軟體通過控制電源的開/關序列,從而控制畫素的顯示。LCD的耗電是屬於恆定型態,將不會因為畫面內容有很大的起伏。型錄上所標示的耗電是最大耗電量,一般看電視&DVD時約是最大耗電的85~90%。

檢驗LCD顯示器的指標包括以下幾個重要方面:顯示大小,反應時間(同步速率),陣列類型(主動和被動),視角,所支持的顏色,亮度和對比度,解析度和屏幕高寬比,以及輸入介面(例如視覺介面和視頻顯示陣列)。

彩色顯示
彩色LCD中,每個畫素分成三個單元,或稱子畫素,附加的濾光片分別標記紅色,綠色和藍色。三個子畫素可獨立進行控制,對應的畫素便產生了成千上萬甚至上百萬種顏色。老式的CRT採用同樣的方法顯示顏色。根據需要,顏色組件按照不同的畫素幾何原理進行排列。
品質控制
有些液晶螢幕面板中含有缺陷的電晶體,而造成永久性的亮點與暗點。跟IC不同的是,液晶面板即使有壞點依舊可以正常顯示,這也可以避免只因出現少數壞點而將比IC面積還要大多了的液晶面板丟棄形成浪費。面板製造商有不同的壞點判定標準。

優點
液晶屬於組裝式產業(類似PC產業)進入門檻低,產業鏈易聚集也利於生產成本下滑。
液晶面板解析度細膩。
液晶面板最耗電之結構即為背光模組,面板之驅動耗電並不大。整體之耗電也非常小,但是近年來PDP之耗電也已經迎頭趕上,部分日系大廠之電漿面板耗電已經低於液晶,如: PIONEER或HITACHI或PANASONIC。

缺點
價格下滑速度過快,過度競爭下,核心技術或劃時代之改進技術門檻相對高。
普遍來說LCD的色彩範圍 & 灰階控制(色彩表現能力) & 反應速度 & 可視角度,仍然遠不及於傳統映像管電視及PDP電漿電視,仍有很多待克服及改善的空間。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響該如何擺位 擺位八法簡介
記得當我們還是小學生時,上書法課啟蒙的第一堂,老師就教我們「永字八法」。這永字剛好有側、勒、努、趯、策、掠、啄、磔八種筆畫,每個筆畫的寫法又都是中國書法中的重要技巧。所以,每一個學中國書法的人都從「永字八法」練起。只要這八種筆畫練得像樣,書法的基礎也就打好了。從書法的「永字八法」上,我們可以衍伸到聽音響的喇叭擺位。經過我多年的實戰經驗與觀察,喇叭擺位也有八種擺法可以應付各種不同的環境與搭配情況,我稱之為「擺位八法」。而這「擺位八法」就像書法中的「永字八法」一般重要,只要您能夠確實試過「擺位八法」,應該都能夠讓音響發出相當好的聲音。

在告訴您如何實施「擺位八法」之前,我要先向讀者們揭櫫一個重要的觀念,那就是「喇叭與聆聽空間是一體的」,聲音的各種表現都是在喇叭與聆聽空間二者的互動中產生。無論您的空間條件是如何的惡劣,應該都能夠「找到一對比較適合該空間的喇叭」、「用一種適合該空間的擺法」來取得最好的效果。
要如何「找到一對比較適合該空間的喇叭」呢?這不是本文的主題。不過您可以把握「小空間不要用大喇叭」、「大空間不要用小喇叭」、「木板類軟質空間宜用大喇叭」、「硬調子房間宜用柔性喇叭」等原則。在這幾個大原則下,加上把握「房間內東西越多可能會越好聽、東西越少聲音可能會越難聽」這二項常識,聲音的「入耳」雖不中亦不遠矣。

聲音入耳之後,當然就要動手實踐「擺位八法」了。依照各種條件的不同,您可以經由耐心的嘗試,在「擺位八法」中找到最適合您的喇叭擺位。

第一法:三一七比例法

方法:將房間長度均分為三等分(三),喇叭擺在三分之一長度處(一),二喇叭之間的間隔為房間    三分之二長度的0.7倍(七)。喇叭最好要有略微的向內投射角度,不過沒有向內投射亦可,聆聽位置不可貼靠後牆。

效果:此法用於尺寸較大、比例均勻(例如1:1.25:1.6或1:1.6:2.5)的空間,可得到平衡的聲音與寬深的音場。這是音響論壇經常推薦讀者嘗試的擺法

第二法:三三一比例法

方法:將房間長度均分為三等分(三),寬度也均分為三等分(三),喇叭擺在長度與寬度的第一等分交點上(一)。喇叭可以有略微的向內投射角度,甚至不需要向內投射亦可,聆聽位置不可貼靠後牆。

效果:此法亦用於尺寸較大、比例均勻的空間。它與「三一七比例法」的精神是一致的,唯一與「三一七比例法」不同的是二喇叭之間的間隔較窄。此法亦可得到平衡的聲音與寬深的音場。美國TAS雜誌總編喜用此法。

第三法:螺孔擺法

方法:將喇叭擺在房間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長度之間,然後將二喇叭盡量靠二側牆(如房間很寬則不需要緊靠側牆),二喇叭的向內投射角度要大於45度。聆聽位置要在投射角交叉線交點之後約0.5-1公尺之間。

效果:此法專治高音太尖銳、中音太瘦、低音不夠的缺點。而且,面對許多惡劣的環境時可以取得最佳的效果。這是音響論壇針對台灣普遍不良空間所鼓吹的有效擺法

第四法:正三角形法

方法:第一個條件是喇叭要離開後牆(至少要有1公尺以上)與側牆(至少要有0.5公尺以上)。第二個條件是將二個喇叭與聆聽位置畫成一個正三角形。第三個條件是二喇叭的向內投射角度也要45度或更多。第四個條件是這個正三角形可大可小。房間小、後級功率不大時正方形小些;房間大、後級功率大時正三角形就畫大些。

效果:這就是俗稱的近音場聽法。它的好處是可以減少四面牆反射音對喇叭直接音的過度干擾,因此而得到很好的定位感以及寬深的音場。這是能夠聽到最多、最直接、最清楚細節的擺法。許多評論員在評音響時喜用此法。這也是Venture喇叭老板楊和光最喜歡的擺法。

第五法:長邊擺法

方法:將喇叭反其道擺,以房間的長邊為喇叭後牆,其餘按照正三角形擺法。聆聽位置不可貼牆,至少要留一尺距離。

效果:中頻與低頻量感會增強,音場深度會較差。如果第一到第四法都無效時,可以嘗試使用。

第六法:菱形擺法

方法:此法只限正方形空間使用。將正方形空間視為菱形,喇叭擺在菱形二邊靠牆處。喇叭後面的菱形尖角與聆聽位置後面的菱形尖角要做圓弧或圓柱聲波擴散處理,二喇叭不宜靠側牆太近。

效果:此法專治正方形空間低音轟隆駐波太強的問題。如果正方形空間不想這麼擺,那就要塞入很多傢具以「平息」駐波。

第七法:貼牆擺法

方法:這是最古老的擺法。將喇叭貼近後牆擺,不論是距離後牆50公分或30公分、20公分都沒關係,自己去調配即可。通常喇叭不需要向內投射角度。

效果:高頻尖銳、中頻、低頻薄弱時使用,可以讓中頻與低頻飽滿起來,整個高、中、低頻可以得到平衡。不過,它也會讓音場的深度變淺,寬度變窄。但是,若與刺耳難聽的聲音兩相權衡,犧牲音場的表現而求取好聽的聲音是正確的作法。

第八法:上櫃法

方法:上面七種擺法都是喇叭裝有腳架或落地式喇叭的擺法,第八種「上櫃法」專給沒腳架的小喇叭使用。通常這樣的擺法都會將喇叭放在客廳的矮櫃上或將喇叭塞在書架裡。如果是放在矮櫃上,就要在喇叭底下墊一塊大理石或花崗石,然後在喇叭與石材之間放置角錐。若有吸收振動的鐵砂袋或鐵塊放在喇叭頂上則更佳。如果是塞在書架裡,則將喇叭的上、下、左、右都塞滿書(「音響論壇」很好用),而且要塞得緊緊的,不要有鬆動的空隙。此時,角錐可以不必使用。

效果:聲音會飽滿結實,高頻不會刺耳。此時以聽音質為第一訴求,音場的表現則退而求其次。

注意事項:

以上「擺位八法」是八種最常用的喇叭擺位方式,在一般空間中您應該可以找到其中一種最適合您的擺法。雖然如此,我還要提醒您二件事,第一、「喇叭的擺位不是一成不變的;也不是一定要用尺量到非常精確。」如果您覺得用遍上面八種方法都不好聽,不要客氣,請自己想出與眾不同的擺法。喇叭擺位變化無窮,運用之妙完全存乎一心。第二、「當您找到好位置、好方法之後,喇叭的些微移動就會變得很敏感。」此時,您就要進行微調的工作了。最後再次的強調,擺喇叭時您首要把握的思考原則就是:在任何一個房間裡都會有一個位置、一種擺法會讓您的喇叭與房間發出最和諧的共鳴效果,找到共鳴效果最佳的那個點,就是我們所追求的喇叭最佳擺位。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大惡形惡狀音響空間解決之道/劉漢盛
很多剛入門的音響迷都會發現,為何同樣的器材在音響店視聽室聽起來比家裡好聽,其實最大ㄉ原因是在空間,音響空間的元素包括房間大小、形狀、牆壁及地板材質、空間中的物品、喇叭擺位、聆聽位置等等,都是影響聆聽音響重播的關鍵因素,其實,音響要好聽,空間必須先搞好,不然只在器材上打轉,只解決了一半問題。
我自己家裡音響是放在客廳聆賞,嚴格來說並不理想,希望日後我換了間較大的房子後能有專屬的音響室,打澡我的完美音響空間。
劉主編是國內發燒界教父級的大師,他對音響空間的改善及應用提出了以下的方法,小弟轉貼這篇文章希望能給剛入門的發燒友啟發及幫忙。


為什麼我家音響不好聽?
十大惡形惡狀音響空間解決之道
劉漢盛/音響論壇總編輯

為什麼我家的音響聲音不好聽?我想每位音響迷都曾經有過這種經歷與困擾。甚至,這種困擾從買音響的那一天開始,到現在還深深著困擾著您。為什麼我家的音響聲音會不好聽?其實這個問題就好像一個人生了病般,有些病很清楚是感冒、咳嗽、牙痛、盲腸炎、肺炎等等,病因很清楚,只要看過醫師,按照處方吃藥或住院治療,很快就會康復。不過,也有些病很難查出原因,例如許多因為脊椎神經所引起的莫名病痛,要查出病因,除了要有高明的醫術之外,還要碰點運氣。

音響不好聽也是如此,有些病因很明顯,經過簡單的處方之後,可以讓聲音改善許多。然而,有些音響不好聽的原因很複雜,其成因不僅一端,這就需要花更多精神去處理。幸好,音響不像有些絕症,是目前絕對無法治療的。音響不好聽一定可以治療,怕只怕沒找出病因;或者,明明知道病因,但是礙於現實環境與條件而無法獲不願動手改善。

音響不好聽的定義

再繼續說下去之前,我要先為「音響不好聽」下個簡單的定義。所謂「音響不好聽」指的是聽起來讓人感受到不舒服、心浮氣躁、聽不到幾分鐘就想關機的聲音。說得更「音響性」些,就是聽到尖銳、刺耳、乾澀、單薄、生硬;或死板、渾濁、不清、某幾個低頻頻率音量大得壓過其他聲音的不良表現。換個角度來看,只要您沒聽到甜美、光澤、豐富、軟硬適中、活潑生動、高中低音平衡的聲音,就可以稱為廣義的「音響不好聽」。

音響好不好聽除了影響我們對音樂的感染力之外,到底還有什麼重要性呢?根據我多年聆樂的經驗,當我們在聽好聽的音響時,心情自然會愉快起來,對人對事變得更樂觀。反之,當我們長期處於不好聽的音響之下時,心情容易低落,對人對事變得缺乏耐性,脾氣也容易暴躁。所以,音響迷人千萬不要小看聲音好聽與否長期對自己生理、心理所產生的影響。

空間因素影響最大

瞭解聲音好不好聽的基本定義、以及聲音對生理、心理的影響之後,接下來我們要探討,到底是什麼因素讓音響的聲音變得好聽?或變得不好聽?在此,我想從不好聽的角度切入,這樣比較容易讓大家有「切身之痛」的瞭解。一般而言,影響聲音表現的因素,依重要性排列大概是:

一、空間因素。
二、器材搭配與調整因素。
三、器材本身的好壞因素。

在這三項主因素中,空間因素是影響最大、但也最難以克服的因素,所以這次我們的目標就針對音響空間而來。當然,其他二項因素也很重要,尤其第三項器材本身好壞的影響。因為如果器材本身就是扶不起的阿斗,空間布置得再好、使用者搭配調整的功力再高,一切的努力可能也是枉然。我之所以會把它放在最後一項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它不重要,而是因為它比較容易解決:用錢就可以解決。其他二項,如果沒有相關知識,就算有錢也買不到好聲。

十大「惡形惡狀」音響空間

首先,我要說明所謂的「惡形惡狀」並非只一個人的面貌與言行舉止有多令人討厭,而是指音響空間內可惡的情形狀態,這些可惡的情形狀態都會導致音樂不好聽。通常,要判斷一個音響空間到底能否發出好聲,除了用耳朵聆聽之外,有經驗者也可以用眼睛來觀察。以下,我歸納出十種看起來聲音可能會不好聽的空間以及空間布置,假若您遇上的空間有如下列十種者,如果不加以改善,我想就算是換了貴達數百萬的音響器材也是枉然。在此,我也會為這十大惡形惡狀空間提出改善之道,只要您能按照我的經驗去改善,我不敢說百分百藥到病除,但絕對可以得到相當程度的改善效果。

第一大惡形空間:四大皆空
症狀:
所謂「四大皆空」就是空蕩蕩的房間,裡面除了音響器材與椅子之外,什麼都沒有的空間,剛搬家的人最容易遇上這種四大皆空的空間。這種空間最大的問題就是殘響時間太長,尤其是高頻段的殘響時間更長,這使得音樂聽起來不僅太吵,而且含混不清。也因為殘響時間太長,致使無法開大聲聽音樂,如此一來,中頻段與低頻段都會虛軟不夠飽滿。像這種空間,就算您的音響花再多錢,都絕對無法獲得美妙好聽的聲音。

解決之道:
音響空間有一個顛撲不破的法則,那就是「東西放得越多比東西放得越少好聽;東西放得越凌亂比東西放得越整齊好聽。」所以,要治療「四大皆空」的問題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盡量多擺東西。沙發可以買布質或皮質沙發,它們的表面與重量都可以吸收聲波;牆壁旁可以擺些各類櫃子,例如唱片櫃與書櫃、雜物櫃等,這些櫃子也有吸收與擴散聲波的功能。此外,地板上也可以擺張厚地毯或茶几,要注意的是茶几最好不要玻璃的,因為玻璃光滑表面反射聲波的能力很強,一般而言木質茶几或不規則造型茶几都蠻理想的。除了以上雜物之外,牆壁上也可以吊掛一些畫或突起造型裝飾,這些物品也都有助於聲波的吸收與擴散。

第二大惡形空間:水泥磚牆、磁磚地面
症狀:
這是典型台灣居住空間的問題,由於大部分住宅都是鋼骨水泥公寓,所以牆面與天花板當然都是水泥灌漿或磚砌。地上的作法除非特別指定,否則幾乎清一色磁磚地面,這樣的空間可說是百分百的「硬調空間」。與北美或部分歐洲相比,北美的空間剛好相反,幾乎完全是軟調空間。就一般住宅(House)或四層公寓(非高層水泥公寓)而言,不僅結構都是以木頭、夾板構成,就連地板也是木板鋪成。而四壁則多以石膏板釘成,天花板則以薄夾板為之。這種軟調空間環境最大的好處就是聲音聽起來不刺耳,相當溫暖。不過它也有害處,那就是低頻段因為缺乏堅硬牆壁或地板反射,而且那些板子也容易因為振動而吸收低頻,所以聽起來總是不如台灣硬調空間的「紮實」。

硬調空間的害處
硬調空間有什麼害處呢?高頻段容易因為光滑堅硬的牆壁反射,而產生大量超過耳朵負荷的高頻量感。低頻段也會因為空間低頻駐波的關係而產生過度的低頻量感。您想想看,高頻段量感多得刺耳,低頻段量感多得渾濁有壓迫感,而中頻段卻被夾在這二個變形巨人之間,整個高、中、低頻段被嚴重扭曲,音樂會好聽嗎?要知道,一旦高中低頻段的量感平衡被破壞,音樂聽起來就不會好聽,這就是硬調空間最大的問題。

我想很多音響迷都曾有過以下的經驗:怎麼換過好幾套音響系統,在這個空間中聽起來聲音特性都差不多,都一樣會尖銳刺耳難聽?其實這是因為每個空間都會由於不同的長寬高比例、不同的建材、裝潢材料以及不同的空間處理而產生不同的聲音特質,硬調空間的聲音特質就是高頻段尖銳吵雜刺耳,中頻段不夠豐潤,低頻段不是某處渾濁就是量多而缺乏彈性,更不要談低頻段的解析力了。

解決之道:
其實硬調空間並非一無是處,只要能夠適當的將「完全硬調」轉變為「軟硬適中」,就有機會聽到好聲。不過,要做到「軟硬適中」需要一些相關知識,其中還牽涉到吸收聲波材料的掌握以及對聲波擴散的認知。坊間就有許多現成的空間處理商品是針對「軟硬適中」空間而設計的,例如二次餘數擴散器、泡棉吸音板、各種形狀的吸音柱以及「低頻陷阱」等等。如果能夠正確的使用這些市售現成品,您將有機會得到「軟硬適中」的空間。不過,這類空間處理商品必須使用相當的量之後,才能達到適當的聲波吸收反射與擴散效果,同時也才能把硬調空間轉換成「軟調」空間,這樣一來您將要花一大筆錢。

是否有比較便宜的方式能夠讓空間達到「軟硬適中」的要求呢?當然有!不過我也要事先告訴您,假若您想要同時兼具「軟硬適中」與美觀的要求,花的錢當然就比較多。如果您不太要求美觀,而著重在實用的「軟硬適中」,我認為不需要花大錢也能夠得到相當好的「軟硬適中」效果。

天花板的作法
在此先說著重實用的作法吧!首先我們從天花板與地板說起,這個區塊我們可以設計成吸收與反射各佔總面積二分之一(擴散可由家俱雜物去達成,暫且不管)。在此必須把天花板當作全吸收面,地板當作全反射面(磁磚與木質地板對聲波反射的效果差不多,但架空木質地板會因為振動的關係而吸收一些低頻段),這樣一來就達成各佔二分之一總面積的目的。

最實用的天花板作法就是搭輕鋼架放置礦纖板,它的作用在於吸收過多的高頻量感與降低殘響時間的長度,讓聲音聽起來寧靜而不吵雜刺耳。如果您不想讓輕鋼架降低天花板高度,也可以將礦纖板直接固定在水泥天花板上,在此我們就選擇將礦纖板直接固定在水泥天花板的作法,這樣比較不會引起輕鋼架的共振,不過施工會比較麻煩些。

或許您會有個疑問:市售礦纖板的種類那麼多,到底要選擇哪一種呢?其實您能夠買得到的礦纖板絕大部分都是抑制空間殘響用的,除非特別訂製,所以選擇哪一種都沒有多大關係。請注意,我所謂的礦纖板是重量很輕、表面有吸音細孔或凹凸造型者。建材行還可以看到打很多洞的洞洞板以及表面粗糙的甘蔗板,這二種並非主材料,而是搭配使用的副材料。

天花板具有調節殘響作用
其實天花板的處理並不是全部貼上礦纖板那麼簡單,更進一步的作法是等到空間內一切都裝置妥當之後,我們還要利用天花板來調整空間殘響,讓殘響時間達到最佳狀態。殘響時間達到最佳狀態有什麼好處呢?音樂聽起來清晰、豐富、溫暖。殘響時間過長有什麼壞處呢?音樂聽起來吵雜、混濁與虛軟。殘響時間過短有什麼壞處呢?音樂聽起來乾澀、死板、單薄。

到底要如何來調整天花板呢?我想音響迷不可能擁有殘響時間測試儀器,所以我們唯一能夠使用的就是自己的耳朵。您可以用自己的耳朵來判斷殘響時間是否適當、過長或過短。通常,我們講話的聲音如果相當豐潤,不會吃力,拍掌時空間中沒有高頻的回想,而是具有肉聲的掌聲,這樣的殘響時間就差不多了。如果一進房間講話就覺得吃力、或講話會帶有濃厚的鼻音,那都不對。假若發現殘響時間在整個天花板都是礦纖板的狀態下還太長,可以在天花板上以吸音能力更強的礦纖板或洞洞板、甘蔗板等取代礦纖板。不過,一般來說,如果室內已經擺設適當數量的家俱或物品時,整個天花板用礦纖板應該不會產生殘響時間過長的問題,除非室內的家俱以及其他物品實在太少了。

到底要取代多少面積呢?請一面更換一面用自己的耳朵去判斷,一直到您認為殘響時間適當為止。要注意的是,更換洞洞板或吸音能力更的礦纖板時,要把握「分散使用」的原則,也就是不要把洞洞板或吸音能力更強的礦纖板集中在某處更換,而是應該平均分散安置在天花板上。

把握分散使用的原則
反之,假若整個天花板貼滿礦纖板之後,您感覺殘響時間變得太短,音樂聽起來乾乾死死的,不夠豐潤飽滿,那就需要減少礦纖板的數量。此時您要做的就是卸下幾塊礦纖板,再以表面貼有木皮的平整夾板取代,這種夾板不會吸收聲波,能夠把大部分的聲波都反射回去。當然,假若您能夠以表面光滑的二次餘數擴散器取代夾板,那就更理想了,不過市售進口木製或普利龍製的二次餘數擴散器都不會太便宜,除非買國產製品。更換夾板或二次餘數擴散器時,還是必須把握「分散使用」的原則。對了,為什麼要「分散使用」呢?因為這樣可以提升吸收或反射、擴散的「效率」。換句話說,如果我們把握分散使用的原則,可以用比較少的材料面積得到更大的吸收或反射、擴散效果。

為什麼天花板要當做吸音區(用礦纖板)呢?其實這是因應台灣氣候特性而設計的,在台灣,大部分人家裡不是磁磚就是地板,很少會鋪滿地毯的,因為台灣的氣候潮濕,灰塵又多,家裡整個鋪地毯的確對健康不佳。所以,我們把地板留下來當反射聲波的表面(頂多鋪可移動式的小塊地毯)。由於天花板設計來吸音,而地板上又有許多家俱或雜物,這些東西也具有某種程度的吸音效果,在這種設計下,天花板與地板的吸收、反射、擴散聲波的「軟硬適中」任務可算完成。

二側牆的作法
再來我們要讓二側牆「軟硬適中」,我們的原則是吸收、反射、擴散總面積各三分之一,二側牆的吸收、反射、擴散位置對稱或不對稱皆可。通常空間二側牆多少都會遇上窗戶,假若有窗戶,我們可以把窗戶的窗簾當作吸收聲波的面積,此時採用的窗簾必須是厚而軟的布窗簾,而非薄或硬的窗簾。為什麼要用厚而軟的布窗簾呢?因為唯有這種厚而軟的窗簾才會讓聲音好聽,薄而硬或各種塑膠、紙質窗簾雖然也具有吸音效果,但是它們吸音的頻率不對,反而會讓聲音變得不好聽。

除了厚而軟的窗簾之外,當然還有很多吸音材質,例如泡棉用布繃起來也可以,具有造型的吸音泡棉也可以,這些都需要經過實際嘗試,才能知道聲音是否能夠達到好聽的程度,我的經驗是厚而軟的布料最保險,不容易出錯。

吸音的方式說過,接著要談反射聲波的方式。其實反射聲波的方式最簡單,您只要保持原來的牆面不處理就可以了。當然,為了美觀,可以在這些牆面吊一些裝飾品或畫作,甚至音響架、書櫃、唱片櫃也行。不過我要建議您,書櫃與唱片櫃最好不要裝上玻璃,因為玻璃的反射聲波能力太強了。而音響「架」就是架子,不是「櫃子」,因為櫃子的振動對聲音有負面影響。

吸收、反射、擴散面積各三分之一
吸收、反射之後,接下來要處理最後的三分之一,也就是擴散面積。最有效的擴散聲波方式就是大家熟悉的二次餘數擴散器,這類擴散器可以在市面上買到,您倒不必親自動手做。不過,假若您想把整個空間請裝潢師傅做整體設計,那當然要自己動手了。有關二次餘數擴散器的設計、計算方式,我在「音響AV聖經」裡有詳細說明,請您參閱該書。

看到這裡,或許您要問:二側牆的吸收、反射、擴散區域到底要怎麼安排會比較好呢?一般而言可以有二種思考方式,第一種是把吸收、反射、擴散做小區域打散安排,讓這三種小區塊平均交錯在二側牆上,這種作法比較複雜,在美觀上也要花更多心思去安排。另一種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二側牆對稱分三區塊,第一區塊是反射區,安排在最靠近喇叭處。第二區塊是吸收區,安排在二側牆的中段處。第三區塊是擴散區,安排在靠近聆聽位置處。

後牆的作法
二側牆說過,最後要處理的是喇叭後牆與聆聽位置後牆。在此,我們的要求也是吸收、反射、擴散各三分之一,不過其安排的方式與二側牆不同。我們要把擴散安排在喇叭後牆與聆聽位置後牆的四個牆角,讓最容易產生駐波的地方降低駐波的能量(駐波無法完全消除,只能降低能量)。再來,喇叭後牆要保持反射,更重要的是要保持堅硬的牆面,這樣才能把喇叭的能量毫無損失的傳送出來。假若喇叭後牆用厚夾板釘成,會嚴重吸收中低頻以下的頻率,讓低頻不夠紮實有勁。假若喇叭後牆以薄夾板釘成,則會吸收過多的中頻,讓中頻段樂器形體變得細瘦,鋼琴與人聲不夠飽滿。

或許您又要提出疑問:難道喇叭後牆就不能放置音響架、書櫃、唱片櫃或吊畫嗎?最好不要,因為喇叭後牆我們還有妙用,那是最後用來調整高頻段量感用的。這話怎麼說呢?當您一切都安置妥當、天花板也經過上述的調整之後,假若仍然覺得高頻段量感太多,此時最有效的調節方式就是在喇叭後牆安排厚軟的吸音物質,只要把這塊厚軟物質像掛畫一樣掛在二喇叭之間,就會有相當好的調節高頻量感作用。

喇叭後牆要保持堅硬
或許您的腦中又要冒出一個問題:剛才不是口口聲聲告訴我們喇叭後牆要保持反射、堅硬嗎?怎麼現在又可以掛厚軟物質呢?其實您誤會了,當您掛上厚軟物質之後,喇叭後牆的本體還是堅硬的,這樣並不會對低頻或中頻有過多的吸收作用,我們所掛上的這塊厚軟物質只是要調節過多的高頻量感而已。對不起,在此讓我說得更清楚些:喇叭後牆絕對不要有空腔形成的牆面,因為空腔會增強木板振動時的吸收聲波能力。

好,喇叭後牆說過,最後要說聆聽位置後牆。在這片牆面的二個牆角上,我們已經安置二次餘數擴散器,而剩餘的中間牆面我們要做成吸收區。最簡單的作法就是像許多旅館內的牆面作法,以漂亮的布內繃吸音泡棉,在牆面上做成美觀的一塊塊造型。這種作法當然需要木工師傅,一般人大概做不來。

軟硬適中的要訣
到此為止,我們已經把硬調空間成功的轉為「軟硬適中」的空間。來,讓我們再複習一次天花板、地板以及四個牆面的作法。我們把天花板與地板當作第一組,這第一組要把吸收與反射面積分配成各佔二分之一,原則上以整個天花板為吸收區,整個地板為反射區。天花板還可以更換一些反射或擴散表面來做殘響時間長短的調節,地板上那些家俱與雜物則當作擴散之用。

第二組就是二側牆,二側牆我們把吸收、反射、擴散面積分配成各佔三分之一。您可以把吸收、反射、擴散區平均分散在二側牆,也可以整齊的分三區,如果要分三區,靠近喇叭處的側牆可以規劃為反射區,中段側牆規劃為吸收區,靠近聆聽位置側牆規劃為擴散區。

第三組就是喇叭後牆與聆聽位置後牆,我們也把它分為吸收、反射、擴散面積各佔三分之一,不過其配置方式與二側牆不同。反射區設在喇叭後牆,擴散區則設在四個牆角,吸收區設在聆聽位置後牆。

三分之一不是精確的數字
在此我要提醒您,我所謂的三分之一面積或二分之一面積並不是絕對精確的數字,它只是個大約的數字而已。為什麼?因為每個空間的各項條件與所使用的音響器材都不盡相同,您必須依照自己耳朵所聽到的音響效果去做更精細的微調,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因此,所謂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數字僅供大原則的參考而已。當然,最後的結果就是您能夠聽到甜美、豐潤、有光澤、有彈性、有活力、飽滿健康的音樂。

經常看我所寫有關空間處理文章的人,現在一定會有一個疑問:既然反射與擴散都各佔三分之一,為什麼不乾脆不要反射區,而讓擴散面積佔三分之二呢?二次餘數擴散器的表面不也是光滑的嗎?既然是光滑的,就等於是反射,如果我們用二次餘數擴散器來取代反射區,是否效果會更好呢?沒錯!如果單以聲波擴散的角度來看,用擴散來取代反射,其聲波擴散的效果將會更好。不過我考慮的是,一旦室內使用太多的二次餘數擴散器,這些擴散器都是木板做成,它們是否會吸收掉太多的中頻段與中低頻段呢?一旦中頻段與中低頻段被吸收得太多,音樂聽起來就會不夠有勁,不夠飽滿,這是我所擔心的。當然,假若實際聽起來並不會產生中頻段與中低頻段太少的問題,您就可以用擴散來取代原來的反射。

看到這裡,或許您又會產生另外一個問題:以上「軟硬適中」的作法好像與我以前我在「劉氏好聲歌」所提出的「前硬中吸後擴散」原則不太一樣?其實大原則還是一樣的,所不同的僅在於聆聽位置後牆除了牆角的擴散之外,多加了吸收區而已。事實上這塊吸收區可以依照實際情況調整,如果高頻量感不會太多,聆聽位置後牆採取全面擴散的方式會更好。但是如果高頻段聽起來太多,聆聽位置後牆最好採取吸收聲波的方式去做。

第三大惡形空間:不對稱或畸零空間
病症:
左右牆面不對稱或前後牆面不對稱;凹凸畸零空間破壞整體格局;前段有側牆後段沒側牆;喇叭後牆只有一半,另一半是空的等等都屬於這種不對稱或畸零空間。這種空間除了視覺上無法取得平衡美感之外,聲波的反射也無法取得對稱的平衡,其結果就是音場的寬深高低會打折扣,同時樂器與人聲的形體也無法達到很高的實體感覺。您可以聽到各種該有的聲音,但是音像卻始終無法清晰的凝聚成型,聚焦也比較模糊。甚至,中頻段無法享受到飽滿的真實感,而低頻段也無法凝聚成形。

解決之道:
要解決這種畸零或不對稱的空間,我們唯一的方法當然是想辦法讓空間恢復對稱與整體。作法有三種,一種是以大型櫃子當作牆面,補足該對稱的牆面,高度幾乎達到天花板的書櫃或唱片櫃就是最好的櫃子。另一種則是裝潢師傅來做玻璃牆,玻璃牆的表面反射能力與光滑的水泥牆差不多,二者不同的是玻璃牆沒有視覺阻隔,還是可以保持空間的開闊感。最後一種方法當然就是乾脆請泥水工砌磚牆,把不對稱或畸零的空間改善為我們所需要的空間形狀。當然,要在已經有人居住的家裡砌磚牆那將是一場「大災難」,太座可能會誓死反對。可是,如果用木板隔間,則木板牆會吸收過多的中頻與低頻,對於音響效果會有不可預測的負面效果。總之,假若您想改善這個問題,就必須在這三種方法中擇一而行。

第四大惡形空間:
吸收面積遠少於反射擴散面積
病症:
音樂不夠溫暖,趨向冷硬,不耐久聽,較吵雜,樂器的甜味與木頭味都不夠。

解決之道:
請參閱第二大惡形空間的解決之道,終歸一句,我們必須把這種偏向硬調的空間轉變為「軟硬適中」的空間。請仔細觀察、分析空間內吸收聲波的面積到底與反射、擴散面積成何種比例,再慢慢的增加吸收聲波的面積。一般而言,最不影響居家生活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天花板動手,讓天花板上的吸收聲波面積增加,這樣應該可以大幅改善問題。假若從天花板著手之後還是無法完全改善問題,再繼續從二側牆著手,這樣一定可以把問題解決的。

第五大惡形空間:
吸收面積遠多於反射、擴散面積
病症:
音樂悶悶的、死死的、呆板的、聽起來沒有光澤、沒有活力、缺乏甜美的味道,樂器與人聲的形體瘦瘦的,不夠豐潤。

解決之道:
在此我們要使用「拆」字訣,把多餘的吸收聲波面積拆除,增加反射或擴散聲波的面積。不過我要提醒您,當您決定要拆之前,請先按照「軟硬適中」空間的作法瀏覽一次自己的空間,看看到底從那邊動手最省事最有效,千萬不要隨性東拆西挖,這樣不僅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也會把空間裝潢弄得慘不忍睹。在一個視覺污染的空間中聽音樂,您不會如坐針氈嗎?

第六大惡形空間:正方形比例
病症:
中低頻與低頻駐波一直盤踞在室內,只要聽到Bass彈奏或管弦樂低音弦樂部演奏、或大鼓敲擊時,就會感受到一股低頻壓力上身,讓人充滿壓迫感。此外,由於160Hz以下的中低頻或80Hz以下的低頻峰值太強,以致於把許多中低頻、低頻的音樂細節掩蓋,您所聽到的中低頻與低頻一直處於渾成一團、癡肥的低頻,而非凝聚有彈性的低頻。

解決之道:
正方形空間因為長寬甚至長寬高的長度都一樣,許多相同的頻率會不斷重疊而增強了聲音的能量,這是最嚴重的駐波。有些人往往把中低頻與低頻駐波當作正常低頻、而沾沾自喜於低頻量感的豐富,其實這是錯誤的。要讓自己瞭解這種錯誤,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去找一張測試CD,內中錄有200Hz以下的各段頻率。當您在聽這些200Hz以下的各段頻率時,正確的聲音表現應該是每個頻段量感都要相近才對。不過,在正方形空間中,您將會聽到某些低頻的量感會特別多,如果這些200Hz以下的頻率連續播放,您所聽到的低頻聲音線條就好像一條高低起伏的曲線,而實際上我們應該聽到一條高低起伏很小的類直線(完全直線幾乎不可能)。

要解決正方形空間中低頻與低頻嚴重駐波的問題容易嗎?很難!因為駐波的量實在太強了,無論用什麼方式去吸收,都無法精確的把多餘的量去除。此外,還有一個更糟的問題就是,假若您設計一個物體來吸收100Hz的頻率時,這個物體也同時會吸收到100Hz的二側頻率,也就是80以下與100以上的窄頻帶。這樣一來,原本像山峰的100Hz量感是被減少了沒錯,但是它卻像一座山峰往下沈,連帶山峰二邊也往下沈,這使得原本量感剛好的100Hz二側反而變成量感不夠了。

把正方形當作菱形看待
既然駐波的處理那麼難,那麼我們到底要怎麼來改善正方形空間的問題呢?第一、我們要把正方形空間轉成菱形空間來看待,把喇叭放在菱形尖端的二邊,聆聽位置則安排在對面的菱形尖端之前,這樣一來,二側牆就變成非平行牆面,喇叭後牆與聆聽位置後牆也變成非平行牆面。第二、在四個牆角放置二次餘數擴散器或Tube Trap類的柱形低頻吸收器。如果您以二次餘數擴散器「攔住」牆角,最好在二次餘數擴散器的背面(也就是牆角裡面)放置一些重量較重的物品,這對於低頻駐波的降低會有幫助。第三、其餘牆面請按照「軟硬適中」的空間處理原則去做。

我再次強調,以上解決之道無法完全解決正方形空間的問題,它只不過是把症狀減輕而已。即使如此,我想也比換屋還好吧!

第七大惡形空間:長寬高互為整數倍數
病症:
其病症與正方形空間差不多,許多「峰峰相連」的中低頻與低頻的駐波會嚴重影響到音樂的平衡性,把原來的演奏破壞得面目全非。其實,台灣的音響迷由於音響空間大多屬於狹小尺寸,大多數人從聽音樂的第一天開始,就已經不自覺得與中低頻駐波成為好朋友,久而久之,誤認為這樣的低頻才是正確的。反而,有朝一日聽到沒有駐波(或駐波極少)的乾淨低頻時,會不習慣,甚至認為這麼乾淨但「量感不多」的低頻表現是不正確的。

在此請不要誤會我說「低頻量感不多」才是正確的,真正表現良好的低頻就是指揮或錄音工程師所營造出來的低頻量感,過多或太少都不對。至於指揮或錄音工程師所營造出來的低頻量感到底是多少呢?的確,錄音時不會有音響迷在場,沒有人知道當時的低頻量感有多少。不過,我們有一個方法可以判斷,那就是「平衡」。要知道,一位傑出的指揮一定能夠把整個交響樂團的高頻段、中頻段、低頻段雕琢到最平衡的程度,讓聽眾的耳朵聽起來最順耳。而錄音工程師的第一要務也是平衡(錄音工程師又稱平衡工程師),除非特別需要,以他們的專業訓練,絕對不會弄出不平衡的音響效果。

到底高頻段、中頻段、低頻段要達到平衡的狀態時,高、中、低頻段的量感分別應該是多少?三頻段的量感都一樣多嗎?不!高、中、低頻段量感一樣多時,聽起來並不會讓我們感受到平衡的美感。真正讓我們覺得具有平衡美感的高中低量感分配應該是金字塔型的結構,金字塔底部龐大的基礎是低頻段,再往上的金字塔中段就是中頻段,最上面比較尖的部分就是量感比較少的高頻段。

解決之道:
話說回頭,我們到底要怎麼解決長寬高互成整數倍數空間的問題呢?聲學教科書告訴我們,如果讓相對的牆面不平行,就能夠有效的降低駐波強度。問題是,一般人很難忍受不平行的牆面,因為這樣看起來太奇怪了。再者,要「製造」這種不平行牆面所付出的代價可能很高,您可能要砌磚牆,或請木工做木板牆,這二種作法都會縮小空間,木板牆處理得不好還會大量吸收中頻段與低頻段。

聲學教科書也告訴我們,設計一些低頻陷阱的裝置也可以相當有效的吸收某些特定的駐波,問題是一般人根本沒有這種能力。至於花錢請人處理如何?請相信我,台灣大概找不出幾個人能夠打包票完全解決這個問題,如果無效免費倒是可以一試。所以,為了避免花冤枉錢,我們還是必須自己動手。

喇叭擺位與聆聽位置調整
解決的方式就是盡量在牆角安置比較重的物品,藉此吸收低頻段,不過這種吸收方式是不精確的,而且碰運氣的。比較可控制的方式就是自己先想辦法量測出哪幾個頻率是比較嚴重的駐波,然後再依想要去除的頻率去計算設計出擴散該頻率的二次餘數擴散器要怎麼做。有關二次餘數擴散器的基本作法請參閱我所著的「音響AV聖經」,不過我也要提醒您,能夠擴散低頻段的二次餘數擴散器,其柵格的寬度與深度都相當大,體積也會很大,放在家裡不僅佔空間,而且會很醜陋。

既然如此,到底要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我的經驗是:除了在牆角放置比較重的物品之外,更重要的是藉著喇叭擺位與改變聆聽位置這二項法寶來避開駐波。千萬不要小看這二項作法,這是我研究音響空間多年,所發現不必花錢又能夠有效改善空間駐波的方法,您所要付出的只是努力變化不同位置而已。

第八大惡形空間:五面皆軟
病症:
音樂虛軟無力,或乾澀死板,光澤與甜味不夠,某些中頻段與低頻段量感相當不足,。

解決之道:
所謂五面皆軟就是四面牆、地板(架空)皆軟,只有天花板是硬的,這種空間與北美的六面皆軟只差在天花板而已。在這種空間中聽音樂,可能會大好,也可能會大壞。所謂大好,是因為通常這種空間都是按照最佳比例隔間的,如果再加上良好的室內布置,有機會能夠把中低頻駐波降到最低,同時得到相當平衡的聲音。所謂大壞,就是毫無章法用木板隔間,加上不良室內布置,導致室內頻率響應曲線嚴重扭曲。要知道,台灣通常都是以木心板或夾板隔間,這些隔間如果隨便施工,很容易就讓牆面成為巨大的聲波吸收體,造成某些中頻段與低頻段過度吸收,讓音樂失衡。

假若您想依照長寬高最佳比例隔出一個空間當音響室,牆面的結構是最重要的,您必須要求木工在釘支撐角材時,以亂尺(每根角材不等距)的方式去釘。角材釘好之後,在夾層中鋪滿厚的玻璃纖維棉,作為隔音與吸收夾層內聲波之用。要覆蓋板子時,最好裡面先覆蓋一層三分或四分夾板,外面再覆蓋防火的石膏板。

既然是量身訂造,空間內所有的牆角(包括天花板牆角)請木工師傅做成斜面,這樣會有助於中、高頻聲波的擴散。假若隔間時能夠有一面原來的磚牆相鄰,最好把這面磚牆當作喇叭後牆使用。同時,既然四面牆都已經是軟牆,最好不要再鋪架空地板了,您可以把地板直接釘在水泥地板上。

當然,假若您的空間已經木已成舟,是標準的五面皆軟,我建議您在喇叭後牆前面再砌一面磚牆,不過要注意這面磚牆不要附在木板上面,而是要讓磚牆獨立站起來,您唯一要擔心的只是強烈地震時,這面牆會不會倒下來。

假若您完全不想改變五面皆軟的現狀,那可能只有二個方法可以改善聲音,那就是以正三角形喇叭擺位法或螺孔擺位法來改善聲音,因為這二種喇叭擺位都可以把空間邊界的影響降到最低。

第九大惡形空間:喇叭後牆軟
病症:
低頻不凝聚、不夠紮實、彈性也不夠,量感也不足,即使用了大功率擴大機也覺得功率不夠大。

解決之道:
喇叭後牆如果以木板、空腔釘成,那就是軟性後牆。前面已經說過,軟性後牆很容易成為一面吸收低頻的共振體,它會把喇叭發出的聲波能量大量吸收,以致於讓擴大機軟腳。假若這面軟牆能拆,那就把它拆掉,讓原來的磚牆露出。假若不能拆,就在軟牆之前再砌一面磚牆。如果不能拆也不能砌磚牆,還有最後一招,就是喇叭擺放時要離後牆遠些,同時以正三角形擺位或螺孔擺位來聽音樂

第十大惡形空間:
一片平坦,全無突起物
病狀:
音質不夠好,音色沒有光彩,聲波的擴散不均勻,中頻段無生趣,高頻段嫌吵雜。

解決之道:
所謂「一片平坦、全無突起物」指的是四面牆光滑,沒有能夠吸收或擴散聲波的突起物品,地板上也整齊得只有椅子,像這種「極簡」的空間對音響效果絕對是負面的。有些音響迷有潔癖或整齊癖,無法忍受過多或過亂的物品擺在音響室裡,視覺效果是很美,但他卻不知道自己已經扼殺美聲。

我並不是鼓勵大家要把音響空間故意弄得亂七八糟,而是要您把音響空間弄成「亂中有序」,而且還能保持該有的美感。或許有些人會舉音樂廳為例,說音樂廳內也設計得很整齊美觀,沒有掛吊很多物品或明顯的吸音物體。其實,音樂廳中最大的吸音物與擴散物就是座位與觀眾,再來就是牆面的不平行設計,最後您可以抬頭看看天花板的設計有多複雜。音樂廳是花大錢去蓋的,所以除了可以設計得很美觀之外,內中還完全符合聲波吸收、反射、擴散的要求。假若您能夠掌握音樂廳的設計原則,打造一間整齊美觀漂亮的音響空間,那您將是最幸福的音響迷。假若不能,那麼就儘量製造聲波在空間中吸收、反射、擴散的機會,不要讓聲波一直在二二平行的牆面上不斷來回反射,形成太多的各頻段駐波。

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
瞭解以上十大惡形惡狀空間解決之道之後,您不一定能夠完全解決問題,因為在實際動手去做時,您還會碰上許多問題,這些問題必須要有相當的音響空間經驗才能融會貫通的順利克服。不過,就算您無法百分百解決問題,只要能夠解決個百分之五十,我想您的音響系統就會從不好聽轉變為好聽了。至於那剩下的百分之五十,就要靠您的造化了。畢竟「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在此預祝您脫離魔音穿腦的苦海。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音響的理性思維 音響二十要   劉漢盛

這已經是我第三次寫「音響二十要」了。第一次在「音響論壇」第40期,隔了不久又寫了一次算是補述的材料。這次為了第七屆音響大展我們自己編的手冊,我又寫了一次。

前後三次寫「音響二十要」,時間隔了五年多。五年後檢視我所寫過的二篇「音響二十要」,幾乎已經沒有多少補充或更改的必要。不過,為了讓讀者們不必分篇去找,並且也藉此機會重新整理「音響二十要」的思緒,我還是決定再寫一次。或者說再編一次:將前後二次的「音響二十要」融合起來。所以,如果有論壇的老讀者發現這篇「音響二十要」幾乎都是舊材料,請不必生氣,它本來就已經無可更改。至於新讀者,我誠摯的希望這篇「音響二十要」能夠在您的心裡建構出一套聽音響的中心思想。

為什麼要寫「音響二十要」

自台灣有人開始寫音響器材的評論以來,有關音響器材表現的各種名詞、形容詞就一直處於不夠精確的情況下;而且,許多名詞或形容詞也一直被評論員或讀者們誤解、誤用,以致於產生許多不應該有的迷惑與矛盾。究其原因,中國人「差不多先生」的個性脫離不了責任,國內國外土洋雜用的名詞也是原因之一;最後,評論人員本身及讀者未能對器材評論中所用的名詞、形容詞深思也是幫兇。因此,許多評論甚至可說是玩弄文字遊戲,灌水填充版面之劣作。說得直接一點,許多評論文章距離應該有的精確、紮實境界還有一段距離。

多年以前,我因深受上述事項所苦,曾經寫了一篇「音響十要」的短文,當時祇是簡單說明我評論器材的方向。事隔多年,我發現「音響十要」早已經無法滿足「精確」的要求,而且包括我自己在內,許多評論文章仍然會因偷懶而寫得不夠週全。因此腦中就蘊釀著要重新為如何寫、看器材評論文章下個較詳細的分項。讓我自己、「音響論壇」的評論員、以及讀者們都有一個明確的指引。唯有這樣,文字的傳達才能達到最低失真;也唯有如此,器材評論的文章才能更紮實、精鍊,且言之有物。

或許,我的思考尚不夠週全,以下的二十分項可能仍有疏漏或值得再論之處。不過,多年以來「音響二十要」已經成為台灣音響界普遍接受的主流思想,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我希望新讀者在仔細閱讀過這篇文章之後,能夠精確的培養出自己品評音響器材的基本能力。這樣,也就不會被許多不精確、玩弄文字、模稜二可的評論所迷惑。

音響第一要:音質

音質是指聲音的品質,許多人都把它與「音色」混淆了。什麼叫作聲音的品質?當您在說一雙鞋子品質好的時候。您指的一定是合腳、舒服、耐穿,而不是指它的造形好不好看、時不時髦。同樣的,當您在說一件音響器材音質好、壞的時候,您也不是在說它的層次如何、定位如可,而是專指這件器材「耐不耐聽」!就好像耐不耐穿、合不合腳一樣。一件音質很好的器材,它表現在外的就是舒服、耐聽。您不必去探討它聽起來舒服、耐聽的原因,那是專家們的事,您只要用您的耳朵去判斷就行。有些器材生猛有力、速度奇快、解析力也強,但是不耐久聽,那可能就是音質的問題。一件好的音響器材,其音質就應該像一副好嗓子,讓人百聽不膩。

或許我這麼說您還是認為很抽象。其實不然,我可以再舉實列來說明。當您提到布料時,您會說:這塊料子的質很好。當您在吃牛排時,您會說:這塊牛排的肉質很好。當您在稱讚一個小孩時,會說:這個孩子的資質很好。所以,當您在聽一件音響器材或一件樂器時,您也會說:它的音質很美。從以上這些例子,您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質」就是與生俱來的天性。音質高貴、很好、很美就代表著這件器材的本性很好,它讓人聽起來很舒服。我可以說音質是音響器材中最重要的一環,所以我將它擺在第一要。

音響第二要:音色

音色是指聲音的顏色。在英文裡,音質(TONE QUALITY)與音色(TIMBRE或TONE COLOR)一看便知其所指不是同一件事。但是在中文裡,音質與音色經常被混用、誤用。我們時常會聽到:這把小提琴音色真冷、這把小提琴音色真暖等的說法,這就是指小提琴的音色而言。聲音就像光線一樣,是有顏色的,不過它並不是用眼睛看到的,而是以耳朵聽到的。通常,音色愈暖聲音愈軟;音色愈冷聲音愈硬。太軟或太硬當然都不是很好。有時,音色也可以用「高貴」、「美」等字眼來形容,基本上它也是天性之一。不過,就像布料一般,布質是指它的材料,布色卻是指它的顏色,這其間還是有明顯的界線。在音響器材評論裡,音色就如同顏色一般,是指它特有的顏色。有些器材的音色偏黃、有些偏白、有些偏冷、甚至您可說它是帶點憂懋的藍。總之,音響器材就如樂器一般,幾乎脫離不了愈貴音色愈美的事實。一把二百萬美金的小提琴其音色可能美得有著金黃色的光澤;而一把五千台幣的小提琴其音色有可能像褪了色的畫。雖然每個人觀點各異,但是,「美」仍然有著一個大家承認的「共識」,您不能說一個朝天鼻者是「美的化身」;同樣的您不能說一件冷藍音色的器材是美。這就是我們對音色之美的共識。

音響第三要:高、中、低各頻段量感的分佈與控制力

這個項目很容易瞭解,但也很容易產生文字傳達上的誤解。怎麼說呢?大家都會說:這對喇叭的高音太強、低音太少。這就是高、中、低頻段的量感分佈。問題出於如果把從20Hz到20KHz的頻寬祇以三段來分的話,那必然會產生「不夠精確」的混淆。到底您的低音是指那裡呢?多低呢?為了讓形容的文字更精確,有必要把20Hz-20kHz的頻寬加以細分。照美國TAS與Stereophile的分法很簡單,他們把高、中、低每段再細分三小段,也就是變成「較低的中頻、中頻、較高的中頻」分法。這種分法就像十二平均律一般,相當規律化。不過用在中國人身上就產生了一些翻譯上的小問題,如「較低的中頻」我們稱作「中低頻」還是「低中頻」?那麼較高的低頻呢?「高低頻」嗎?對於中國人而言,老外這種分法恐怕行不通。因此很早以前我便參考樂器的頻寬,以及管弦樂團對聲音的稱呼,將20Hz-20KHz的頻率分為極低頻、低頻、中低頻、中頻、中高頻、高頻、極高頻等七段。這七段的名詞符合一般中國人的習慣稱呼,而且易記,不會混淆。

極低頻

從20Hz-40Hz這個八度我稱為極低頻。這個頻段內的樂器很少,大概祇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號、管風琴、鋼琴等樂器能夠達到那麼低的音域。由於這段極低頻並不是樂器的最美音域,因此作曲家們也很少將音符寫得那麼低。除非是流行音樂以電子合成器刻意安排,否則極低頻對於音響迷而言實在用處不大。有些人誤認一件事情,說雖然樂器的基音沒有那麼低,但是泛音可以低至基音以下。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因為樂器的基音就是該音最低的音,音祇會以二倍、三倍、四倍、五倍…等的往上爬高,而不會有往下的音。這就像您將一根弦繃緊,弦的全長振動頻率就是基音,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等弦長的振動就是泛音。基音與泛音的相加就是樂器的音色。換句話說,小提琴與長笛即使基音(音高)相同,音色也會有不同的表現。

低頻

從40Hz-80Hz這段頻率稱為低頻。這個頻段有什麼樂器呢?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縮號、低音單簧管、土巴號、法國號等。這個頻段就是構成渾厚低頻基礎的大功臣。通常,一般人會將這個頻段誤以為是極低頻,因為它聽起來實在已經很低了。如果這個頻段的量感太少,豐潤澎湃的感覺一定沒有;而且會導致中高頻、高頻的突出,使得聲音失去平衡感,不耐久聽。

中低頻

從80Hz-160Hz之間,我稱為中低頻。這個頻段是台灣音響迷最頭痛的一段,因為它是造成耳朵轟轟然的元兇。為什麼這個頻段特別容易有峰值呢?這與小房間的長、寬、高尺吋有關。大部份的人為了去除這段惱人的峰值,費盡心力吸收這個頻段,使耳朵不致於轟轟然。可惜,當您耳朵聽起來不致轟轟然時,下邊的低頻與上邊的中頻恐怕都已隨著中低頻的吸收而呈凹陷狀態,而使得聲音變瘦,缺乏豐潤感。更不幸的是大部份的人祇因峰值消失而認為這種情形是對的。這就是許多人家裡聲音不夠豐潤的原因之一。這個頻段中的樂器包括了剛才低頻段中所提及的樂器。對了,定音鼓與男低音也要加上去。

中頻

從160Hz-1280Hz橫跨三個八度(320Hz、640Hz、1280Hz)之間的頻率我稱為中頻。這個頻段幾乎把所有樂器、人聲都包含進去了,所以是最重要的頻段。讀者們對樂器音域的最大誤解也發生在此處。例如小提琴的大半音域都在這個頻段,但一般人卻誤以為它很高;不要以為女高音音域很高,一般而言,她的最高音域也才在中頻的上限而已。

從上面的描述中,您一定也瞭解這段中頻在音響上是多麼重要了。祇要這段頻率凹陷,聲音的表現馬上變瘦了。有時,這種瘦很容易被解釋為「假的凝聚」。我相信有非常多的音響迷都處於中頻凹陷的情況而不自知。這個頻段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從二音路喇叭的分頻點來分析。一般二音路喇叭的分頻點大多在2500Hz或3000Hz左右,也就是說,2500Hz以上由高音單体負責,2500Hz以下由中低音單体負責。這2500Hz約莫是1280Hz的二倍,也就是說,為了怕中低音單体在中頻極限處生太大的分頻點失真,設計師們統統把分頻點提高到中頻上限的二倍處,如此一來,最完美的中頻就可以由中低音單體發出。

如果這種說法無誤,高音單體做什麼用呢?如果您曾經將耳朵貼近高音單體,您就聽到一片「嘶嘶」的聲,那就是大部份泛音所在。如果沒有高音單體發出嘶嘶的音,單用一個中低音單體來唱音樂,那必然是晦暗不堪的。當然,如果是三音路設計的喇叭,這段中頻絕大部份會被包含在中音單體中。

中高頻

從1280Hz-2560Hz稱為中高頻。這個頻段有什麼樂器呢?小提琴約有四分之一的較高音域在此,中提琴的上限、長笛、單簧管、雙簧管的高音域、短笛的一半較低音域、鈸、三角鐵等。請注意,小喇叭並不在此頻段域中。其實中高頻很容易辨認,祇要弦樂群的高音域及木管的高音域都是中高頻。這個頻段很多人都會誤以為是高頻,因此請您特別留意。

高頻

從2560Hz-5120Hz這段頻域,我稱之為高頻。這段頻域對於樂器演奏而言,已經是很少有機會涉入了。因為除了小提琴的音域上限、鋼琴、短笛高音域以外,其餘樂器大多不會出現在這個頻段中。從喇叭的分頻點中,我們可以發現到這段頻域全部都出現在高音單體中。如我前面所言,當您將耳朵靠近高音單體時,您所聽到的不是樂器的聲音,而是一片嘶嘶聲。從高音單體的表現中,可以再度證明高音單體幾乎很少發出樂器或人聲的基音,它祇是發出基音的高倍泛音而已。

極高頻

從5120Hz-20000Hz這麼寬的頻段,我稱之為極高頻。各位可以從高頻就已經很少有樂器出現的事實中,瞭解到極高頻所容納的盡是樂器與人聲的泛音。一般樂器的泛音大多是愈高處能量愈小,換句話說,高音單體要製造得很敏銳,能夠清楚的再生非常細微的音。從這裡,發生了一件困擾喇叭單體製造的事情,那就是要如何兩全其美?什麼是「兩全」?您有沒有想過,假若一個高音單體為了清楚再生所有細微的泛音,不顧一切的設計成很小的電流就能推動振膜,那麼同樣由這個高音單體所負責的大能量高頻與中頻極可能就會時常處於失真的狀態,因為這二個頻段的能量要比極高頻大太多了。這也是目前市面上許多喇叭極高頻很清楚,卻容易流於刺耳的原因之一。

您還記不記得以前的Spentdor SP-1喇叭?它是三音路設計,那三音路呢?中低音單體、高音單體、超高音單體三路。那個超高音單體負責13000Hz以上的頻率。我記得當時有許多人都「不解」,為什麼SP-1有超高音單體,而聲音卻是那麼的柔呢?應該要很銳利才對呀!現在我想您該瞭解了吧!SP-1設計著眼點在於使高音單體不會失真,而又能再生極高頻。這就是SP-1聽起來很舒服,具有音樂性的原因之一。

了解了高、中、低頻段的分段法之後,我們接著要討論量感之外的「控制力」。量感當然是指量的多寡,即是我們說的:高音比較多、低音比較少等。而控制力通常多指「對低頻段與高頻段」的控制力。有些器材低頻鬆散,有些則具有彈性。我們會說後者有低頻的控制力。有些器材能夠抓得住高頻,讓它不會飆得耳朵難受,我們說它高頻控制力佳。請注意,各頻段量感的多寡並不代表器材真正的好壞,器材之間量感多寡的相互搭配才是重要的。而控制力的好壞就可以說是器材本身的優、劣。

音響第四要:音場表現

「音場」到底是什麼?在美國,「Sound Field」與「Sound Stage」是二個名詞。「Sound Field」泛指整個聲音充塞的空間;「Sound Stage」特指舞台上樂隊的排列(包括寬、深、高、低)。在台灣,我們所謂的「音場」其實是指「Sound Stage」而言,因為無論是「聲音的舞台」或「音台」都無法讓人望文生義。至於「Sound Field」,我們早已用另外一個名詞代替,那就是「空間感」。因此,當我們提到「音場的形狀」時,就是指您的器材所再生的樂團排列形狀。

由於受到頻率響應曲線分佈不均勻以及喇叭指向性、房間聲波反射條件的影響,有些音場是內凹形的、有些是寬度大於深度的;有些是深度大於寬度的。有些音場形狀就是四四方方,沒有內凹的。這種聲音舞台不同形狀的再生,我稱為音場的形狀。最好的音場形狀當然要與錄音時的原樣符合。在此我要提出一個值得注意之處:現場演奏時的錄音,其樂團的排列是寬度大於深度的;但在錄音室中,往往為了音響效果,樂團的排列方式會改變,通常縱深會拉長,尤其是打擊樂器會放得更遠一些。如此一來,就不是我們在音樂廳中所見到的排列。 ,挑剔的讀者以及評論員們不可不察。

音場位置

除了「形狀」之外,音場還有「位置」的問題。這裡面包括音場的前、後、高、低。有些器材會使整個音場向聆聽者逼近;有些則後退。有些音場聽起來會覺得浮在半空中;有些則又像坐在音樂廳的二樓看舞台一般。會形成音場位置的原因很多,像喇叭的擺位與頻率響應的均勻與否皆為重大影響因素。一個理想的音場位置應該如何呢?低音提琴、大提琴的聲音應從較低的地方出來,小提琴的位置比低音提琴及大提琴高;如果錄音時樂團有前低後高的排列時,音場內也要有前低後高的模樣出現。像銅管就極有可能位置較高。

至於整個音場的高度?常您坐著時兩眼平視的高度應該是音場的略低高度。換句話說,小提琴應該在視線以上,大提琴、低音提琴應在視線下。銅管至少要與小提琴等高或更高。至於音場的前、後位置應該在那裡?應該在「喇叭前沿一線」開始往後延伸。當然,這種最理想的音場位置不容易求得,因為它與聆聽軟體也有極大的關係。通常,從喇叭後沿一線往後延伸比較容易求得,不過,不能「後縮」得太多。

音場的寬度

常常聽到發燒友誇口:「我的音場不只超出喇叭、寬抵二側牆,甚至破牆而出。」這句話在外行人聽來,簡直是天方夜譚。在我聽來,則僅是有點誇張而已。我想許多音響迷都有這種經驗,不必我再多費唇舌。一般而言,音場的寬度可以寬抵側牆。至於破牆而出,那恐怕就要靠一點想像力了。至少,以我而言,我要「用眼睛能夠看得到」音場在那裡才算數,牆外的東西我看不到,我不能肯定它在那裡。所以,我的音場寬度其實在祇在我的牆壁之內而已。

音場的深度

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深度感」,現在我把它歸於音場的深度。為什麼不像以前一樣,將它與層次感、定位感並列呢?因為層次與定位談的不是音場,而深度感卻仍屬音場的範圍之中,所以,我將它改成「音場的深度」而不以「深度感」稱之。與「音場的寬度」一樣,許多人會說他家音場深度早已破牆而出,深到對街。這當然也僅是滿足自己的形容詞而己。真正的「音場深度」指的是音場中最前一線樂器與最後一線樂器的距離。換句話說,它極可能是指小提琴與大鼓、定音鼓之間的距離。「寬到隔鄰、深過對街」這應該是包含在後面說的「空間感」中。有些器材或環境由於中低頻或低頻過多,因此大鼓與定音鼓的位置會前衝,此時,音場的深度當然很差。另有一例,有些音場的位置向後縮,結果被誤以為音場的深度很好,那是錯誤的。我相信,您祇要把握住「小提琴到定音鼓、大鼓之間的距離」這句話就不會錯了。

音響第五要: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

所謂聲音的密度就像一公斤棉花與一公斤鐵塊一般,鐵塊的密度當然要大得多。因此雖然二者重量相同,不過鐵塊給予人的重量感就要大得多。聲音密度大聽起來是什麼感受呢?弦樂有黏滯感、管樂厚而飽滿、打擊樂器敲起來都會有空氣振動的感覺。所有的樂器與人聲都應具有重量感。不過,大部份的音響迷都得不到很好的聲音密度與重量感。這種感覺我推測與供電的充足及中頻段、低頻段的飽滿有關。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好有什麼好處呢?讓樂器與人聲聽起來更穩更紮實更像真的。

音響第六要:透明感

透明感幾乎是一個祇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名詞。有些器材聽起來澄澈無比,有些則像蒙上一層霧般,祇要是有換機經驗的人一定就有這種感覺。透明感是「音響二十要」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如果透明感不佳的話,連帶也會影響對其餘各項的判定。最好的透明感是柔和的,聽起來耳朵不會疲勞;較差的透明感像是傷眼的陽光,雖然看得清楚,但很傷神。大部份的音響器材無法達到既清楚又柔和的透明程度,而祇能單單表現清楚而已。如果能夠達到「清楚又柔和」,那麼該件器材的價值恐怕也不低了。

音響第七要:層次感

層次感很容易瞭解,它是指樂器由前往後一排排的間隔能否清楚再生。以電視而言,深灰與黑能夠分辨出來的話就是有層次感。音響亦然,樂團的排列不會混在一起就是有好的層次感。更甚者,我們要聽到樂器與樂器之間的空間,這樣才會有最好的層次感。

音響第八要:定位感

顧名思義,定位感就是將位置「定在那裡」。聚焦不準定位感就差,結像力不佳定位感就不行,器材的相位失真也會導至定位的漂移;甚至空間中直接音與反射音的比例不佳(一般指高頻反射太強)也會導至定位不準。舉一個例子:夏天很熱時,柏油路上會冒氣。此時如果您走在路上,就會覺得物體的影像會飄。這就像我們音場內樂器定位會飄移的情形。如果您有散光而忘了戴眼鏡,那也是定位感不好的具體表現。總之,定位感不佳可能由許多原因造成,我們不管它是怎麼形成的,我們要求的是樂器或人聲要浮凸而清楚的「定」在那裡,不該動的時候就不要動,不該亂的時候就不能亂。

音響第九要:活生感

所謂活生感可以說是暫態反應、速度感、強弱對比的另一面。它讓您聽起音樂來很活潑,不會死氣沈沈的。這是音樂好聽與否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好像一個卓越的指揮家能把音樂指揮得充滿生氣;而蹩腳的指揮往往將音樂弄得死氣沈沈的。這就是音樂的活生感。

音響第十要:結像力與形體感

顧名思義,結像力就是將虛無飄渺的的音像凝結成實體的能力;換句話說,也就是讓人聲或樂器的形體展現出立體感的能力。在以前,我把它歸入「形體感」中。後來我仔細思考過,認為用結像力能包容更完整的意思,所以現在將之改為結像力與形體感。結像力好的音響器材會讓音像更浮凸,更具有立體感。也就是我常說的音像輪廓的陰影更清楚。

音響第十一要:解析力

這個名詞最容最懂,玩過相機的人都知道鏡頭解析力好壞的差距;看電視的人也知道自己的電視能把一片黑色的頭髮解析得絲毫不混就是解析力好的表現。好的音響器材,即使再細微、再複雜的東西都能清楚的表達出來,這就是解析力。

其實,細節多與暗部層次清楚也是解析力產生的結果,這就好像空間感也可合併入音場來講一樣。但是解析力並不能代表所有的細節再生與層次感。例如由前往後一排排的層次感就不是全由解析力造成的;再者,如果真的將層次感併入解析力,那就無法對單項的名詞做明確的解釋。因此,我在此都儘可能分開來說,讀者們只要知道「音響二十要」之間彼此都有難以分割的關係就可以了。

一般而言,如果細微的變化(低電平時)都能表現得很清楚,那麼這件器材的解析力當然很好。既然有低電平時的解析力,那麼有沒有高電平時的解析力呢?當然有!在極端爆棚時能將所有東西解析得很清楚,那就是高電平的解析力。

音響第十二要:速度感與暫態反應

其實,速度感就是暫態反應的結果,也是器材上升時間與回轉率的具體表現。老外通常會將這項說成是暫態反應而不說速度感。不過,台灣習慣的用語是速度感。對於老中而言,速度感要比暫態反應更容易了解。基本上,這二個名詞都是指器材各項反應的快慢而言。我想,在此就不必多做解釋了。

音響第十三要:強弱對比與動態對比

強弱對比也可以說是老外所說的動態對比,也就是大聲與小聲之間的對比。一般而言,強弱對比也可以分為「對比強大」的強弱對比與「對比極小」的強弱對比。我們常說古典音樂的動態很大就是指它最大聲與最小聲的對比很大;而搖滾樂雖然大聲,但是它大小聲的起伏並不大,所以我們說它雖然大聲,但是動態對比並不大。

什麼是對比極小的動態對比呢?也就是強弱很接近的細微對比。這種細微的強弱對比就像水波蕩漾般,遠遠看好像不動,近看才知道它是一直細微的在波動。強弱對比用最淺顯的說法應該是這樣的:極大的強弱對比是拍打岩岸的海浪;極小的強弱對比就是清風吹拂下的湖水波動。

音響第十四要:樂器與人聲的大小比例

到底樂器的線條、形體要多大才算對?到底人聲要一縷如鍊?還是要豐潤有肉?這個問題一直在困擾著音響迷。理想主義者認為應該按實際樂團大小比例縮小放入家中聆聽室。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我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好了。當鋼琴與小提琴在演奏奏鳴曲時,鋼琴的形體不知道要超過小提琴多少倍(音量亦然)。如果在錄音時不增加小提琴的音量,小提琴往往被鋼琴掩沒(現場音樂會往往就是如此)。所以在錄音時,錄音師都會刻意平衡一下小提琴的音量。再來說到整個管弦樂團與小提琴做協奏演出時,如果完全按比例縮小,那麼小提琴的音應該要細小得不能再細小,而不是我們在CD上所聽到的那麼清楚、強勁。所以,正確的「樂器與人聲大小比例」不是一味的照章縮小,而是按照合理的音樂要作大小比例。樂器如此,人聲亦然。

其實,樂器與人聲的大小比例最值得注意的不是比例縮小與否的問題,而是因為頻率響應曲線扭曲所造成的誤解。例如您的房間在100Hz左右有嚴重峰值的話,定音鼓敲起來一定會特別的大、特別有勁;大提琴、低音提琴亦然。這才是真正錯誤的比例。所以,在評寫「樂器與人聲的大小比例」時,應該特別注意頻率響應曲線扭曲所造成的影響。

音響第十五要:樂器與人聲的質感、空氣感

「質感」這個名詞相當抽象,我們常說這傢俱的木頭質感很好、這套真皮沙發的質感很好;或這個大理石的質感很好。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瞭解,所謂「質感」京是指該物體「材質的本性」。不過,我們在此說的並不是音質的那個質感,而是樂器演奏、打擊接觸那一剎那動作所發生的質感。因此,當我們在說:「小提琴的擦弦質感很好」,就意謂著「它錄得很像小提琴」。當我們說:「鈸的敲擊質感很好」,也就是說「它敲起來像真的」。反過來說,當我們認為「小提琴擦弦質感不夠」時說的就是「它不像真的」。由此,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瞭解到,所謂質感也就是指「傳真度」。雷射唱盤剛推出時,大家都覺得小提琴的聲音不像,就是指它的擦弦質感不像。

而「形體感」則更容易瞭解,當我們聽單簧管吹奏時,我們說它的形體感真好,那也是「傳真度」的一種。總之,質感與形體感皆是「傳真與否」的代名詞。至於「空氣感」又是什麼呢?當我們在形容拉奏、敲擊鍵盤樂器時,我們用的是「某某樂器的質感很好」。可是,當我們在形容管樂器時,我們通常不用「質感」二字,而用「空氣感」,也就是說吹氣的感覺。說得更清楚些,「空氣感」是指聲波振動的感覺,而質感大部分是「接觸」後剎那的感覺。當然,弦樂群除了拉奏時的擦弦質感外,它同時還有弦樂空氣中產生的「空氣感」。

音響十六要:細節再生

細節大概是泛指樂器的細節、堂音的細微再生與錄音空間中所有的雜音。一件音響器材細節再生的多寡很容易經由AB Test 比較出來。為什麼有些器材所再生的細節較多呢?我想這與低失真、高訊噪比、高靈敏度、解析力、透明感等都有關。細節少的器材聽起來平板乏味:細節多的器材起來趣味盎然。一件優秀的音響器材,其細節的再生當然是豐富無比的。

音響第十七要:空間感

我常常說,如果一套音響系統(包括器材與空間)能夠「使音場浮出來」,那麼它一定也「可以看到」空間感。請注意,我是用「看到」而非「聽到」。真正表現好的音場與空間感絕對是可以「看到」的,而非僅「聽到」而已。什麼是空間感?那就是錄音場所的三度空間實體大小。要能夠將空間感完全表現出來,絕佳的細節再生是絕對需要的,尤其是「堂音」的再生。我甚至可以說,如果聽不到完整的堂音,那麼「空間感」也無法完整的再生出來。

什麼又是「堂音」?堂音與「殘響」往往又被混淆不清。大部份人誤認「堂音」就是「殘響」。其實,這是二種不同的東西。堂音的英文是Ambience,殘響的英文是Reverberation。Ambience原意是指周圍、環境或氣氛,後來被引申為音樂廳中的堂音。從「氣氛」二字,我們就可瞭解它是指包圍在我們周圍的音樂細節。除了感性的意義之外,Ambience另有一個理性的解釋,那是狹隘的指傳入耳朵的第一次反射音。換句話說藉由第一次反射音與真接音的時間延遲,我們可以「感受到」音樂廳空間的大小。因此,如果我們無法在軟體中聽到堂音的話,我們便無法「看到」空間感?

「殘響」在一般的解釋中,當然也可以說是反射音。但是,殘響有一個更嚴苛的時間定義,那就是指一個猝發音發生之後,聲音的能量衰減到原來的百萬分之一(60dB)的時間長度。換句話說,通常我們會說:「這個音樂廳的殘響真豐富、真美」,而應該說殘響較長較短。反過來說,我們也不應該說:「這個音樂廳的堂音太短」,而應該說:「這個音樂廳的堂音真豐富、真自然」。

音響第十八要:整體平衡性

每件音響器材都和指揮在控制樂團一樣,應該求得一個整體的平衡性。這就好比一個樂團中,人人皆是獨奏的高手,但是每一個人都想出鋒頭,不聽指揮的詮釋,如此一來雖然個別演奏水準高,但是樂團的整體平衡性一定很差。這樣就不是一個好樂團。同理,一件音響器材的前述十七項要素都非常好,但是如果無法把這十七項要素做一個精妙的平衡,那麼也一定不耐久聽。此時,不管解析力再高、強弱對比再好也沒有用。關於這項,我們無法用尺度去度量出來,要分辨整體平衡性就像多聽音樂會才能分辨樂團好壞一般,祗有靠自己豐富的聆聽經驗來判斷了。

除此之外,整體平衡性說的還有高、中、低頻段的適當量感分配。例如我們所說的低頻基礎要好就是其中之一。所謂低頻基礎就是低頻段在整個音樂裡造成的穩固、穩定的狀態。大部份的音樂迷都希望音樂是很厚實、豐潤的,而不希望高頻多過中頻、低頻,而造成頭重腳輕的情況。這種合理的高、中、低頻段量感也就是我所說旳整體平衡性。整體平衡性好的器材聽起來就會耐聽,這也就是一般人所說的音樂性。在此順帶一句,當您在做喇叭擺位時,首先要得到的就是整體的平衡性。千萬不要為了音場表現,而犧牲了雄厚的中頻與低頻。我的意思是:如果您的喇叭離牆太遠時低頻會不足,那麼就應該讓喇叭靠牆擺。

音響第十九要:器材個性

每件音響器材都和人一般,有著自己的個性。有些器材聽起來像紳士,有些像火爆浪子;有些溫柔得像淑女,有些又熱情得像卡門。由於個性不同,因此,在搭配上也就必須如婚姻大事一樣,慎重其事。二件火爆脾氣的器材配在一起一定讓您難以消受。反之,二件溫吞水、慢郎中配在一起也要急死您。所以,器材個性的認知絕對是必要的。

在此我必須鄭重的告訴讀者們,根據我長期試聽音響器材的經驗,我認為器材本身個性上的差異要大過各器材之間真正品質的差異。也就是說,一般讀者們所認為的器材好壞往往可能是不同個性搭配下所產生的個人好惡而以,真正器材的好壞往往被個性所掩蓋。因此,深入的了解器材的個性是有其絕對的必要性。如果您不了解器材個性,當然也就無法做合適的搭配。這樣一來,聲音要好聽就難了。

音響第二十要:搭配上的推薦

這「第二十要」是特別為評論員而寫的。一個負責任的音響器材評論員應該就他自己豐富的經驗,向讀者推薦適合的搭配組合,否則,讀者枉費看了前十九要,卻因自己缺乏其他器材的個性資料或搭配經驗,到頭來仍然不知該項被評器材到底要如何搭配周邊器材。對於評論員而言,這是為德不卒。所以,當您寫完十九項要素之後,一定不要忘了,為讀者推薦適合的搭配組合。

我再次強調,不當的器材搭配往往比器材本身的好壞影響更大。不僅是一般音響迷,就是連音響評論員也經常會因為不當的搭配而誤解了器材本身的真正能力,這是很遺憾的事。其實,任何一位評論員只要聽得愈多,就愈不敢為一件器做黑與白、好與壞的二極化評語。因為在這二極之間往往還存在著許多可能性。所以,聽得愈少的人愈肯定二極化的答案。這就好像小孩子在看電影時最喜歡問大人:爸爸!那些是好人?那些是壞人?為了減少犯錯的機會,評論員在聆聽器材時一定要先做多方的搭配,然後再將自己的搭配推薦告訴讀者。

結語

看完上述「音響二十要」,我相信有些人會認為太繁瑣了,但是,為了提昇音響器材評論文章的水準,為了讓讀者有明白的脈絡去判斷音響器材的優劣,我認為完整的寫完或看完這二十要是必需的。有了這「音響二十要」,評論員們不致於天馬行空,讀者們也不再一頭霧水。這樣,音響迷才能享受到既理性又感性的音樂與音響生活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強迫降檔加速與OD/OFF
大部份的車主超車時都會使用大腳油門〈KICK-DOWN〉強迫降檔,在正常行駛狀況下,完全放開油門再猛踩到底,自排車的「降檔加速」(KICK-DOWN) 就可提供駕駛人瞬間加速的性能,以利高速行駛時完成超車動作。

如果您的愛車有配置OD檔位切換功能,將能提供車主更加完整的功能選擇,對車子的提升性能及降低油耗有相當大的幫助,而不了解OD檔的功能及其使用方式將是車主的一大損失。

OD檔有OD/OFF與OD/ON的功能,而OD/OFF的功能是將變速箱的高速檔OD檔位(OVER-DRIVE)切換在OFF狀態,將OD檔鎖住,檔位不會跳升至四檔,藉此提升高速行駛加速性能,達到瞬間超車及降低油耗的目的。還能藉此提高引擎轉速來降低行車速度,利用引擎煞車來提高行車安全性,以達到保護引擎、變速箱、煞車系統的功效。

OD檔使用時機:四開五關:
四開:高速行駛狀況下,車速能維持在六十公里以上。
高速公路、省道、快速道路、高架橋。

五關:走走停停的行駛狀況、需要高扭力、引擎煞車時及強迫降檔。
市區、山路、上坡、下坡、超車。

何謂引擎煞車
很多車主享受自排變速箱帶來的便利性,往往平時開車都是一路D檔到底,忽略了行駛不同的路況,為因應不同的性能需要,必須隨時變換不同檔位的重要性。
車輛行駛於山路尤其是下坡路段時,需要引擎扭力大過馬力,所以必須將檔位固定在低速檔,藉此提高引擎轉速,利用引擎煞車來達到降低車速的目的,避免因長時間踩踏煞車,而造成煞車系統過熱,以確保行車安全。


自排車臨時停車操作方式
開自排車的車主經常會在路口等紅綠燈時習慣將檔位從D檔切換到N檔,如此操作是好是壞,對變速箱會造成何種影響,在此做深入的說明。
自排車臨時停車的檔位選擇
很多車主在等紅綠燈時會將排檔從D檔切換到N檔,希望藉此減少自排變速箱的負荷或降低耗油量,甚至只是為了讓右腳能休息一下,但是卻不知此舉已經對變速箱造成沉重的負擔。為什麼呢?

如果每次遇到紅綠燈就將排檔從D檔切換到N檔,起動時又再次推回D檔,反覆操作、動作頻繁,一天下來可能多達數十次的來回切換檔位,不但不能保護變速箱和降低油耗,反而會使排檔連動機構增加耗損、減短壽命。檔位在N檔時潤滑油會往油底殼回流,而檔位在D檔時潤滑油會流向各油壓閥門,進行檔位切換及潤滑的工作。而從N檔切換到D檔的瞬間潤滑油開始流向各閥門,此時會造成變速箱短暫的潤滑不足,是造成變速箱磨損的主要原因之一。

N檔 vs D檔的迷思
其實檔位切換至N檔引擎在無負荷的狀況下,怠速空轉並不會達到省油效果,因為在引擎無動力負荷下,反而會提升引擎怠速運轉的轉速,耗油量自然而然也會增加,比檔位排在D檔時更耗油。

標準的操作方式:
一、車輛行進間遇到紅綠燈或短時間停車時應將檔位放在D檔,以踩踏腳煞車或拉手煞車的方式暫停。
二、長時間的臨時停車可以將檔位切換到N或P檔位置;一方面減少長時間踩煞車的勞累,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變速箱因長時間的負荷使自排變速箱的潤滑油溫度急速上升。
三、長時間的臨時停車需要偶爾踩踏油門,拉高引擎轉速來防止發電機在長時間怠速運轉下,發電機發電電壓下降造成發電量減少、供電量不足的問題發生。此時應盡量避免開大燈、冷氣、音響、除霧及雨刷,這點非常重要需要特別注意。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要人前顯貴,就要人後受罪!退一步,是讓自己跳得更遠!作者:戴晨志



我的朋友,告訴我一則真實的故事-

小邱(化名)自師專畢業、當兵退伍後,就被派到台南鄉下的小學教書。教育,是百年樹人的工作,小邱認真盡責地在小學教了五、六年的書,仍覺所學不足,就全力準備報考高雄師大英語系夜間部。

也算是滿幸運的,小邱如願考上了!可是,每天在學校上課,教一群頑皮的小朋友,下了班就已經累死人了,怎能再到高師大上課?況且,台南到高雄的路途遙遠,自己又沒錢買車,怎麼辦呢?

然而,路,是自己選擇的,必須自己勇敢地走下去!因為-「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遙遠!」每天,下了班,小邱就騎著摩托車、頂著風,前往高雄,畢竟,人都要努力造就自己,不能原地踏步、不再求上進啊!說真的,一趟上學路要騎四十多公里,真的很辛苦,尤其是在冬夜,冷風刺骨地呼嘯吹著,令人直打哆嗦;可是,沒有埋怨、沒有懈怠,在咬牙堅持中,小邱常會在岡山停下摩托車,吃一碗羊肉湯麵,來犒賞自己,並惕勵自己-「我絕不放棄,我要堅持到底!」

英語系畢業後,小邱又在公餘之暇努力拚考過托福,甚至也通過公費留學考,真是皇天不負苦心人啊!經過多年的苦讀之後,小邱終於如願以償,就要踏上留學英國之路了。然而,在這時,老天開了小邱一個大玩笑-小邱竟在出國前幾天,出了一場大車禍,摔斷了雙腿!

「兒子啊,我只有你這麼一個兒子,你就不要去什麼英國唸書了嘛!你在鄉下做老師,已經很不錯了,為什麼一定要出國?」老媽淚涕直流地說:「我有去幫你算命,那個算命仙也說,出車禍是個壞兆頭,你出國一定會諸事不順……」。

然而,不管寡母和妻子如何地哭泣、哀求,小邱的心依然堅定,絕不退卻!

他,雙腿裹著白紗布,雙手拄著拐杖、也拖著行李,任憑寡母與妻子的錐心哭喊,他忍住淚、咬著牙,頭也不回地前往機場、搭上飛機,前往下著大雪、茫茫未知的英國!而來接機的台灣學生一看到他,一臉驚訝地說:「天哪,你兩腳斷成這樣,怎麼也要來唸書啊?」

不過,只要有信念、有決心,一切痛、一切苦,都將過去!

後來,小邱完成博士學位返國,現任南部某國立大學系主任兼所長;而過去的同事,因都選擇「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現在都還在原小學教書。

有句話說:「若要人前顯貴,就要人後受罪!」

的確,人若不「勇敢突破僵局」,只是住在「舒適圈」裡一天過一天,怎會有機會「在人前顯貴」呢?

人,就是要「突破舒適圈」,走出一條「挑戰自我、邁向巔峰」的路;這條路,雖是吃苦、受罪、難捱,卻也是一條換取「生命冠冕」、「榮耀無比」的路呀!

勵志小短文

您的床頭上有「鬧鐘」嗎?有些人不必用鬧鐘,因他心中有重要的事,時間一到,他就會自動醒來。

有些人則是用兩、三個鬧鐘。為什麼?因為,一個鬧鐘不夠,鬧鐘一響,他會自動地把鬧鐘按掉,自己則埋頭繼續睡;等第二個鬧鐘再次響起,他還是迷糊地把鬧鐘按掉,並告訴自己——「再睡一下子吧,等第三個鬧鐘響了再起床。」

真的,鬧鐘對某些人是沒有效果的!也因此,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實驗室發明了一種「會跑的鬧鐘」,這種鬧鐘不僅會響,而且「還會跑」!也就是,這種鬧鐘的底盤下裝上了輪子,一旦時間到,鬧鐘響起,就會滾下桌子,跑來跑去。

哈,您聽到了嗎,聲音好吵哦!可是,會不停地跑,跑到另外一個角落去,你非得起來,去抓住它、按掉它不可,不然鬧鐘鈴聲就會一直響。

你貪睡嗎?當你被這鬧鐘這麼一折騰,想要再繼續睡,恐怕也很難了!

所以,有些人,要三個鬧鐘;有些人,則不用鬧鐘。提醒時間,靠鬧鐘,但起不起床,則是靠「決心」。

第一次聽到「若要人前顯貴,就要人後受罪」這句話,是我在馬來西亞吉隆坡,當時,我受邀在保險大會中演講;後來,在座談會中,一位頂尖的保險從業人員,在接受全場喝采後,有感而發地說出了這句話。

真的,誰能在眾人中「顯貴」呢?除非,他默默地在人後「受罪」—不斷地卑微地付出、打拚、耕耘,才能做出超越別人的成績呀!

大陸知名作家余秋雨先生說:「閱讀是將一個人由平庸的人生中『拔出來』的重要途徑。」因為,閱讀可以讓人生變得有深度、有內涵、有品味,也擴大生命的寬度。

的確,閱讀與進修,能讓我們「以不同的氣度與視野來面對世界」,這也是我們能超越他人的方法。就像本文中的小邱,唯有再努力、再進修,才能建立寬闊的視野與深度,讓自己的生命更加光彩!

所以,一個人在失意時,千萬別灰心,記得要沉潛自己,也努力提升自己,「把失意當磨練」;因為,「蹲下」是為了更強而有力的躍起,「退一步」是為了讓自己跳得更遠!

【本文摘錄自《讓你成功的100個信念》時報出版】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Amplifier─擴大機,在本文中談的是音頻擴大機audio amplifier。說它是擴大器或放大器都無所謂,大家能確切瞭解就好。我們先從功能性談起,再逐漸由淺至深。

    前級擴大機

    擴大機的主要作用,是將輸入訊號放大至足以驅動負載。但輸入訊號的電平( 振幅 )大小不同,訊號的負載阻抗也有高有低,故擴大機為因應不同的狀況,常會以不同面貌出現。

    Pre Amplifier─前級擴大機,是承受來自CD丶DVD或LP唱盤丶FM/AM調諧器丶錄音座…的訊號,放大後去驅動負載,它的負載是後級擴大機。我們應先明瞭兩點,一是前級擴大機可以不單獨存在,它也可以和後級共存。二是除放大訊號去驅動負載外,它還兼具阻抗變換功能。因為前級要承接許多訊源 (source),有CD丶調諧器丶DVD丶錄音座,這些訊源的阻抗極可能都不一致,送到前級就可以先做整合。但以目前的電路設計,這些訊源器材都有傾向低阻抗輸出特性,比較容易匹配。

    你一定看過前級擴大機,背板上有許多鍍金座,面板上也有多隻旋鈕或搖頭開關,因此前級擴大機也常被稱做控制放大器。最近這些年來,前級擴大機的設計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因CD唱盤丶調諧器丶錄音座丶DVD,都被列為高電平(high level)訊源,雖然面板上有四或五檔選擇,但你可以隨意接,因它們都是高電平訊源,沒有實質上的差別。

    當然,有高就有低,相對於高電平的就是低電平(low level)訊源,以前風行的LP黑膠唱片系統,就是屬於低電平訊號源。

    LP系統包括轉盤丶唱臂及唱頭,其唱頭大致以MM動磁式及MC動圈式這兩種為主流。MM唱頭的輸出電壓只有高電平訊源的五十分之一,甚至三百分之一。而MC唱頭的輸出,更是低到不及MM唱頭的二十分之一。所以接MM唱頭,它的訊號要先單獨放大,然後再送入高電平放大器做第二次放大。接MC唱頭更費事,要先單獨放大,然後再經過MM唱頭放大,最後再送入高電平電路做第三次放大。若是想省掉一級放大,就可以選用高輸出MC唱頭。

    低電平訊源不只輸出電壓(電平丶振幅)低,MM及MC唱頭還要經過「反RIAA」網路,而此反RIAA網路,在僅量遵守美國RIAA協會之規範下,每家廠商都有其不同的計算值,這在當年還是一種百花齊放式的特色。

    環視現今前級,具備低電平放大的已很少見,有些前級在面板上直接注明high level高電平放大,無法匹配LP系統。至於給MC唱頭用的前端放大器(Pre Preamp.)或升壓器(Set Up Trans.),大多也停產多年,初入門者大概只能從圖片緬懷過去的風光歲月。

    很少人認為LP唱片的音質不夠水準,至今仍有極少數發燒友堅持使用LP。但CD系統在操作上實在方便,損耗性也低,軟體也輕巧易於攜帶;而且國外著名唱片廠,新錄音只發行CD,不再發行LP唱片,因此LP很快式微。再加上最近DVD快速成長,若SACD或DVD audio流行,LP就很可能真的完全沒市場。(注:目前風行的DVD影片,其數位音頻規格是48KHz/16bit,不是96KHz/24bit。而DVD audio的規格雖然確定是192KHz/24bit,但SACD的取樣頻率更高過2MHz;純以音質表現論,一般人皆認為SACD優於DVD audio。)
 
    接近21世紀的前級擴大機還有別的不同,早期的產品都設有tape monitor轉錄功能,那時的音響迷常會購買卡式錄音座,而為了防止因「錄音閉環路」產生回授嘯叫,一定要有tape monitor開關。幾年前,筆者在設計某款前級,為了防止錄音閉環路,而發明一種三段開關接法;由於線路接法刊登於《音響技術》雜誌上,故此設計也一直被國產中榮音響拿來用在他們的前級上,有機會再將此設計刊登在網站上。

    但是如同LP,曾經風光過的卡式座也早就退流行,即便是三磁頭雙驅動軸高級機種,也幾乎是全面停產,Dolby C/Dolby S也都未能改變卡式座被音響市場淘汰出局的命運。所以當你現在有一筆預算,請音響店老闆組合一套音響時,他的器材名單上絕對沒有LP唱盤,也不會有卡式錄音座。

    省略tape monitor,前級擴大機最重要的操作功能就只剩下訊源切換選擇及音量大小控制。某些機種至今依然保有MM唱頭放大器,算是奉送。至於tone control(高丶低頻音調控制),以及loudness(響度控制),愈是Hi-End機種,愈是看不到。因現在的前級,特性極優,回應有如直線,已不需額外的添油加醋,若想購買具高丶低音控制的前級,可能還會遭人恥笑。正因回應平直,高電平前級也被稱為平坦放大器(Flat Amp.)。

    後級擴大機

    後級的說法亦有不同,後級擴大機或功率擴大機,Main Amp.或Power Amp.皆可。如同前級擴大機,後級擴大機也是將輸入訊號放大至足以驅動負載。但實際操作時,兩者卻有極大的不同。  (Amp.為Amplifier的簡寫)

    後級的輸入訊號很單純,就是承接前級的輸出。但後級的負載是喇叭,這就是讓許多音響迷,甚至雜誌評論寫手搞不定之處。後級是前級的負載,是高阻抗負載;喇叭是後級的負載,是低阻抗負載。看起來差不多,只差一個字,但阻抗的一高一低卻造成「很容易推」或「推不動」現象;負載何其重要,因此希望你能真正的搞懂。

    當前級接上高阻抗的後級,它主要提供適切的輸出電壓,因為後級擴大機的輸入阻抗很少低於10KΩ,有這種後級,但不多見,一般都是47KΩ左右。

    當後級擴大機接上低阻抗的喇叭,它不但要提供適切的電壓,也要提供足夠的電流。除少數特例,目前喇叭阻抗很少高過8Ω,甚至還低於4Ω。而1KΩ=1000Ω,差異是不是很大?

    所以Hi-End後級,不但講求大功率輸出,動輒數百瓦,每聲道獨立裝箱,還特別注明是大電流設計,當負載阻抗降低一半,輸出功率會提升至原來的兩倍。若是輸出電流能力不足,當負載阻抗降低時(某些喇叭在工作時,例如Dynaudio,它的阻抗會隨著訊號頻率降低而降低),若擴大機輸出電流不夠,就會產生切割─clipping。

    綜合擴大機  

    前級與後級裝在一起,就是綜合擴大機(Integrated Amp.)。後級做成mono(單聲道)很常見,前級做成mono也曾經有過,但綜合擴大機一向以單機在市場上出現,筆者從未看過mono綜合擴大機。或許你會想:又是單機,又是前級+後級,所以綜合擴大機不但價格低,音質也不會很好。

    就算是身經百戰的雜誌總編輯,也不會隨口說你錯。因為綜合擴大機有體型丶功率丶元件上的限制,故以同品牌論,綜合擴大機的價格及質素都沒有分離機種高。但是擴大視野,環顧一下,或許A牌綜合機優於B牌分離式機型。有些綜合機並非數萬元就可擺平,想將它請回家供奉,得花費不少銀子。

    分離式機種在換機時好像比較方便,因前丶後級是獨立的,power不夠換power,前級依然可留著用。或是將電晶體前級換成真空管前級,後級依然可留下來用。但綜合機也有巧思,背板上增設Pre Out及Main In插孔,前級與後級就可分開使用。正常操作時,在Pre Out及Main In端子間插上U形銅棒即可。但並非每台綜合機都有前級輸出及後級輸入端子,因這種做法雖有利於使用者比機鬥機,但也可能會降低訊號雜音比,故亦有廠商將此功能省棄。

    家庭劇院環繞---AV擴大機

    這種AV擴大機才是二十世紀末~二十一世紀音頻擴大機的主流,現今音響入門者已很少著眼於純聽音樂,其興趣是DVD家庭劇院外帶卡拉OK。AV環繞擴大機,集所有操控於一身,等閒之輩如LKK老扣扣,手握遙控器,可能還不知該按那個鍵。完整的AV擴大機,包括有MM唱頭低電平放大丶高電平放大丶及多聲道功率放大,此外還內藏最重要的杜比AC-3及dts兩種5.1聲道環繞處理器。

    AV擴大機主要特色是將音頻audio及視頻video結合在一起,音質上或許有所妥協,但它確是普羅消費者的最愛。一面看光碟,一面聽多聲道環繞音效,是不是比純聽音樂更愜意?

    環繞處理技術的進步,以及操控多樣化,都對AV擴大機的銷售有直接助益。Dolby Pro-Logic定向邏輯環繞已不吸引人,新Dolby AC-3才是大家談論重點,dts的加入,更增加了熱絡。假設以dts看影片,以DSP聽唱片,若一機就有此功能,何不花一次錢來換取享受?日本廠商就是看准這點,AV擴大機一直是生產線上的主角。

    有一點要特別提出來說明:日本YAMAHA發展的DSP,雖然也是多聲道環繞系統,但原意是針對聽音樂用,與影片video部份無關。但DSP的理論若直接加在一般聆聽環境上,是有衝突的。因為你的聆聽空間要先規劃成類似無響室,也就是要消除原有的特性,才有可能能真正發揮出DSP模擬各式音樂廳的功效。很多音響評論高手,到現在都不知道這個道理。

    歐美廠商以Hi-End自居,原本不肖生產AV環繞擴大機,但眼見市場日益壯大,終於按耐不住,也投入AC-3/dts處理器及多聲道後級之生產。但它們仍秉持音質至上態度,產品花樣不及日製品,但價格及質素都比日製品高。

    日制AV擴大機操控特性是琳琅滿目,還具有Y/C分離S輸出入端子,以及最top的色差端子;操作時還得接上電視。死硬派發燒友雖然瞧不起AV,但AV環繞已襲卷全球,想躲它也不容易。事實上,當音頻與視頻相撞時,音頻的重要性必然是大幅衰退,或僅是視頻的附屬品。誰說觀賞DVD影片一定要搭配5.1聲道環繞?用兩隻喇叭就不行? 當然可以。

    我曾經講過:眼睛長在耳朵的前面,當你觀賞電影或碟片,一旦眼睛被畫面(電影情結)吸引,你的耳朵就沒什麽作用了。在雜誌上大力鼓吹AC-3及dts的眾編輯寫手,他的家裏幾乎都只有一對喇叭!根本不在意有無環繞音效。

    電晶體或是真空管?

    不僅是音響,就算是比較普及的電腦,其原始元件都是真空管。因此某段時期,擴大機都是管機,它所匹配的喇叭,也都是高效率型式。半導體元件興起後,真空管才逐漸淡出市場。相比之下,半導體固態元件有壽命長丶熱度低丶輸出功率高的優點。因此很多廠商也放棄真空管,開始採用固態元件來設計擴大機。而真空管生產廠商,有些也關廠,做別的生意去了。

    世事難以預料,這幾年已遭淘汰的真空管竟然回頭了,而且不是悄悄然,是成群結隊的與電晶體相庭抗禮,來勢洶洶。不但管機之生產如雨後春筍,某些已絕跡多年的真空管也重新問市。

    面對晶體機和管機,消費者常有無所適從之感,到底那一種聲音比較好?有人批評晶體機又冷又硬,沒有管機的溫暖,甚至國內許多報社的記者也如此傳述。這種論點是絕對的錯誤!不論電晶體或真空管,只要設計得好,都能發美聲。設計欠妥,用上再昂貴的真空管也得不到美聲。有人拋棄晶體機改用管機,但聽了十多年管機再換成晶體機的,也是大有人在。例如幾年前,三重某醫院副院長,在換了Brumaster晶體後級之後,才發現十多年來聽管機都聽錯了!

    電晶體和真空管爭論了不只二十年,筆者看法是:它倆的音色愈來愈接近;管機有晶體機的通透,晶體機也有管機的溫暖。將真空管與電晶體結合在一起的混血式設計,就是期望能兼具它倆的優點。但沒這麽幸運,若不是真正高手設計,有可能得到四不像的聲音表現。不過,管機後級輸出功率普遍偏低,搭配喇叭宜選用高效率丶阻抗恒定型。若是玩AV就沒有選擇條件,因為AV擴大機百分百都是電晶體機。

    在音頻放大線路中,許多元件要求配對,特別是輸出級主動元件。對於真空管來說,其配對的精准度通常比電晶體低。以6922/E88CC這種常見的雙三極為例,其內部兩隻三極管的誤差常在10%以上。半導體元件,若是複合型式,其特性誤差很少會高過5%,有些超匹配FET,出廠內部設定誤差甚至只有0.3%;真空管就不可能有這種能耐。

    工作類別-A類?AB類?B類?
 
    請記住負載的重要性,因擴大機諸多特性皆與負載有關。前級擴大機都是A類,道理很簡單,它的負載(後級)是高阻抗,只要設定一點點電流就能讓它工作在A類。但是後級擴大機的負載是低阻抗的喇叭,電流要設定的很高才能讓它工作在A類。但A類工作雖然失真低,熱度及耗電卻非常高,單聲道A類100W後級的靜態功率消耗高達270W。
 
    晶體後級以AB類為主流,但在設計上采主動式偏壓,讓偏流隨著輸入訊號變動,這樣就比較接近A類的低失真,而且沒有A類的高熱及功率消耗。同樣是50W輸出,有人認為A類擴大機比AB類擴大機夠力。不是沒道理,因A類工作時,電流/耗損都高,故元件選用特別考慮周到。但AB類擴大機設計得當,特別是大電流,音質也絕不遜於A類。因為A類並非萬靈丹,它解決了某些問題,但也引發其他問題,特別是因高熱極易造成功率晶體特性大幅變動,例如hFE值降低丶漏電流升高。
 
    獨立元件或OP IC

    Hi-End機幾乎都使用獨立元件,如電晶體丶FET丶MOS FET,很少用OP運算放大器。你可以不喜歡IC,但不能說採用IC是簡化電路的偷工行為。要說簡單或複雜,IC內部電路是絕對的複雜,裏面包含了上百或上千個元件,只是當我們拿IC用在線路中,它的周邊元件比較少。確實有不少音響設計者對IC無任何好感,理由也頗充分,因IC的電壓丶電流的設定,已在生產線上完成,設計者面對它似乎只有英雄無用武之地。

    請注意:某些電路必定要採用IC,如杜比環繞解碼丶D/A converter--DAC;完全不可能採用電晶體去構築。某些高品質IC也很貴,比用獨立元件還花鈔票,也有Hi-End廠商也在高價機內使用IC,例如Jeff Rowland。但是不要看到8只腳丶黑黑的塑膠包裝,就一口認定它是IC,它有可能是配對FET而不是IC。

    觀視機器內部,日制AV擴大機較為人詬病,因采大量生產自動插件,再加上功能又多,故元件排列較不整齊,配線也很亂。有些手工搭棚的管機,內部配線漂亮整齊,極為可觀。除放大元件外,電源穩壓也有IC與獨立元件之分。在DAC或日制環繞擴大機中,穩壓元件的主角幾乎都是三隻腳的IC,但若能改成獨立元件穩壓電路,音質也常會明顯提升。

    平衡式或非平衡式

    平衡式balanced端子在許多音響迷心目中是Hi-End代表,代理商及經銷商也往往會告訴消費者:平衡式接駁比較好。專業器材因連線甚長,例如超過三十公尺,必得以平衡線做傳輸。音響器材並非一開始就加入平衡式接續,雖廠商言之鑿鑿,平衡接頭仍未能成為家用音響的普遍性標準。

    音響的平衡,與長距離連接無關,是以高音質做考慮,因此電路設計一定比非平衡式複雜。為達到平衡,在背板上必須加裝有Cannon/XLR三插輸入端子。有些廠商走捷徑,用簡單的反相電路。甚至有些Hi-End機,例如瑞士名廠Revox,它完全沒有平衡電路,它的平衡端子是假的,純粹用來唬外行人。

    真正內行的發燒友,也會知道另一個訊息:一台後級擴大機以非平衡和平衡做接續,平橫式接法會造成雜音增高丶頻率回應變窄丶失真提升。這並不表示平衡式接駁較差,一切都看設計。當然進口高價晶體機大多有平衡式端子,管機則較為罕見。管機也在改變,Audio Reserch新綜合機還可以無線搖控。
 
    聽說不關機比較好

    終年不關機的音響迷並不多見,總是擔心這擔心那。有些晶體前級根本未設電源開關,插上電源線就處備戰狀態,例如本人製作的前級。你最好安心聽原廠建議,不要自做聰明利用電源排插開機關機,當心開關機時的脈衝透過後級將喇叭燒了。即使不關機,前級也消耗不了多少電。但後級就很難說,大功率純A類機種就明顯耗電。若是真空管機,不論前級或後級,不使用時最好關機,除可省電外,也能維持真空管壽命。
 
    晶體機和管機都要溫機,也就是操作一段時間後,音質表現才會正常。某些元件或許需要較長時間的溫機(run in),若run in不夠絕對也沒有好聲。你也可以利用小技巧,讓擴大機在關機時兼具溫機功效,這樣開機時不但沒有脈衝,也很快的在每次開機後,就讓擴大機達到最佳工作狀態。但是若預知會停電,最好還是關機,否則電一來就有可能因濾波電容瞬間充電燒斷保險絲。注意:真正的run in不只是開機,要讓系統發出聲音!
 
    音響領域,甚少存在有一成不變或「放諸四海皆准」的定律,特別是音質優劣認定及器材匹配丶喇叭空間擺位元…等非資料式論點,一向是百花齊放。而且各音響專家之觀點,甚至具有「互相矛盾」的差異性,這是消費者最迷惑之處,因為他們很難聽到真話。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VD的出現無疑給十分火爆的VCD機市場吹來一陣冷風,但卻也給很多不滿意VCD圖像效果的AV愛好者帶來了佳音。最近市面上已推出了各種DVD影碟機,的確令人耳目一新,與VCD相比,DVD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無論是從圖像的清晰度、聲音的高保真方面還是從碟片的播放容量上都遠勝於VCD,其魅力實在難以抵禦。面對市場不斷推出的DVD影碟機,消費者應如何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購一台令自己滿意的DVD機呢?

(1)應注意DVD的區域編碼 從DVD誕生之日起,美國影業聯盟即擔心DVD的出現也會像VCD一樣瘋狂地盜版和翻版,因此採取一頂DVD技術生產的限制措施——即分區制。他們將全球劃分為六個不同級別的DVD系統播放軟體區域,規定各區號的DVD機只能播放區號相同的DvD碟片。具體劃分範圍:第一區為北美洲即美國和加拿大等;第二區為和日本;第三區是港臺地區;第四區為中美洲、南美洲和澳洲;第五區為俄羅斯、朝鮮、印度和韓國;第六區即為中國大陸,各區域的編碼相互不能相容,因此,我國的消費者在購買DVD機時,只能選購標明為“第六區”或“中國地區”的機型和碟片才能正常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市場上已流入不少第二區域的機型(即日本區域),且價格較低,因此,消費者應注意識別,否則,如購買了其他區域的DVD機就會因找不到相同區號的碟片而無法使用。

(2)注意DVD機的相容性能,DVD機作為一項最新技術產品,其軟體一時還跟不上來,目前有關DVD的影碟也相當奇缺,因此,購買DVD機的愛好者應注意講究機型的相容性能,即能播放其他碟種(如LD或VCD等),否則如因一時無DVD碟片可播,機器將會閒置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因此,如果喜歡大影碟的愛好者就可選購DVD/LD兼容機,喜歡VCD的愛好者就可選購DVD/VCD兼容機,還有DVD/LD/VCD全兼容機,消費者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需要選擇。但對於AV發燒友來說,選擇兼容機卻並不是一件明智的做法,因為用DVD來播放VCD和LD效果並不比具有單一功能(LD或VCD)的播放機好,而且目前LD和VCD機的價格已相當便宜,即使全部擁有也不過是一台DVD全兼容機的價格。

(3)DVD實用功能的選擇 目前一般的普通DVD機都具有一個S端子,一組複合視頻端子,一個AC-3制式六通道即環繞聲身歷聲端子和一組同軸音頻端子輸出,或兩組音頻輸出端子。其他功能如VCD機上的功能,DVD機一般都擁有,如數碼卡拉OK快慢鏡播放,靜止畫面,功能表功能,時間記憶播放等。當然,不同型號的機器功能設置上會有差別,功能也不是越多越多,而且功能多的機型價格也會相應高一些,這些都應根據購買者的經濟情況和愛好來決定。

2》如何選購DVD影碟機

專家提醒:一要關注AC-3,二要考慮價格性能 DVD影碟機的發展經歷了“雲深不知處”、“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兩個發展階段,在眾多廠家研究人員的潛心研究和艱苦努力下,價格不斷走低,品質不斷完善。然而,部分廠家利用消費者對DVD產品細節不甚瞭解,採取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的辦法,企圖以較低價位來實現佔領市場的目的,給DVD影碟機市場帶來了一絲陰霾,同時也給消費者帶來了莫大的侵害。 當今DVD影碟機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新產品、新機型、新款式層出不窮,產品價格參差不齊,要從琳琅滿目的貨架上選一台令自己和家人都滿意的DVD,實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A:要買真正的杜比AC-3 對消費者而言,功能方面最核心的內容莫過於是否帶真正的杜比數位(AC-3)5.1聲道解碼。 不少品牌的DVD影碟機上都有Dolby公司的標記,但是否所有的機器都具有AC-3解碼功能呢?答案是否定的。據調查,不少DVD影碟機不能實現真正的AC-3解碼功能,而分別採用以下一些方式來代替:

1、簡單的兩聲道。不管碟片上音頻資料是否按照AC-3進行編碼,均以兩路混合音頻輸出。由於省略了其餘四個聲道的音頻輸出,在硬體成本上大大降低,且向Dobly公司外納交專利費用比真杜比AC-3解碼大為減少,是DVD影碟機的低價位方案。在這種方式下,用戶僅僅只能聽到簡單的左右兩路聲道效果。如果要欣賞真正的杜比AC-35.1聲道環繞聲效果,還需外接一台帶同軸或光纖輸入端子且具有AC-3解碼功放,其市場價格約2000元,即另購一台DVD影碟機的價格。

2、有六路輸出端子的兩聲道。這種方式又稱“假六聲道”,它實際上只有3組相同的兩聲道輸出,是雙聲道機的簡單複製,根本無法實現真正的杜比AC-35.1聲道的機器類似,往往容易成炒正當利益的來源。因此,消費者在選購時應仔細加以甄別。

3、虛擬仿真AC-3聲道。該方式通過一顆聲場處理晶片將兩聲道音頻經過疊加、相消等軟體演算法類比出一種類似於AC-35.1聲道解碼輸出呢?杜比AC-35.1聲道的效果,但由於其音源全部來自于兩路主聲道,聲場的表現力、層次感較真正AC-3解碼都要遜色得多,且極易混淆視聽,侵害消費者利益。 那麼,什麼是真正杜比AC-35.1聲道解碼輸出呢?杜比AC-3是一種專門為多聲道數位式音響設計的感性編碼技術,它將音質學和先進的數位信號處理技術結合在一起,具有前所未有的高效率、高品質和多面性。按多聲道的形式,杜比AC-3提供了五個全音頻聲道,其排列方法通常稱為3/2結構:三個前排聲道(左、中、右)加上兩個環繞聲道,還有一個低音頻效應的聲道。通俗地說,就是前置左、前置右、中置、環繞左、環繞右及重低音,也就是所謂“ 5.1”聲道。相對於模擬式的AC-2(杜比Prologic),杜比AC-3具有兩個完全獨立的環繞聲道,每一聲道都能提供於前排三個聲道完全相同的全頻帶保真音響。因而真實再現上述效應的解碼就是真正意義的杜比AC-35.1聲道解碼。

B:價格選擇要以機器性能為參照 價格是我們消費者最為關心的問題。但是脫離性能談價格是非常不明智的。非品牌機價格低廉,但終因性能不可靠,光顧者寥寥,直接原因在於其性能價格比較低,就性能而言,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情況: 首先,外在內容表現 在基本功能上。帶有杜比AC-3解碼、MP3解碼、DTS數碼輸出、光纖和同軸輸出已成為市場認同的DVD影碟機標準配置,應歸於中檔範疇;而上面所提到的不帶杜比AC-3解碼的機器,僅在圖像品質方面在到DVD的水準,根本算不上是一台合乎標準的DVD影碟機,隨著消費者對音頻鑒賞能力的逐步提高,它即將為市場淘汰,因百只能作為入門產品,滿足部分手頭較為局促的朋友觀賞DVD節目的需要。

其次,是性能的內涵,表現在產品的相容性、穩定性及糾錯性。關於這一點,我想那些有過VCD播放機經驗的入更有體會,當精彩節目在機器上不能播放自如時,那種懊惱可能會讓您在選購DVD時更加謹慎。有的廠家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在產品方案還沒有成熟之前就匆忙推向市場為其賺取豐厚利潤, 這一點消費者要特別小心。

第三,表現在產品的延展性上。以更強的聲場層次感、更細緻入微的聲音細節,更豐富更有數碼味的高保真HDCD支持在國外也只是新生事物,但有實力和責任感的國內廠家已將其作為新型DVD的標準配置,奉獻給廣大消費者。相對而言,對於廣大的影音愛好者,四聲道杜比定向邏輯環繞聲(AC-3或稱杜比ProLogic)雖不是什麼新東西,但對其解碼支持並不是所有影碟機能勝任的。在影音科技發展的早期,這種方式曾作為事實上標準風行全球,幾乎所有的多聲電影、LD及音樂製品均採用這種方式。對於這種輸出形式,過去我們常通過外接下來台具有此種解碼功能的功放(價格約為千元左右)來體會影院般的震撼效果。現在,某些實力品牌DVD播放機已經內置了這種解碼器,價格基本不變,聰明的消費進不妨考慮下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音響業知名廠家也已經覺察到了DVD影碟機市場的這一新變化,正致力於開發一款不帶任何解碼的六聲道純功放。這種新產品將有助於廣大影音用戶合理地配置資源,不會因功能上的重複而造成投資上的浪費。 由此可見,價格高低不是選擇DVD影碟機的過程,實質上是選擇一個對消費者、對市場有強烈責任感,機器性能穩定、功能強大、價格適中合理品牌的過程。

3》如何選購家用DVD機 經過去年的新品+價格大戰,DVD機已經脫下了昂貴的外衣,走入尋常百姓家。現在一台普通家用DVD機幾百元就可以買了,如果你覺得“該出手”了,應該從哪兒入手呢? 目前根據用途,DVD機大致可以分為兩類,專業發燒級和一般家用,專業發燒級價格有好幾千甚至上萬,比較適合影音業內人士,或發燒友;沒有特殊的需要,選購一台普通家用DVD機已經足夠,而且價格已經普遍在千元以內。這裏主要就如何選購家用DVD機提幾點建議。

【從“芯”開始】 為什麼選擇DVD機要從“芯”開始?DVD的先進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更加出色的圖像品質,以及更加逼真的音響效果。但要想得到這種更高級的享受必須要有DVD內部晶片對圖像和聲音進行處理,有了更好的晶片,才能更好的享受DVD帶來的逼真效果。 DVD機不像電腦,以前很少有人注意到不同品牌的DVD機都採用了什麼晶片,更不會有人在選購時拆開機器察看,那麼怎麼瞭解不同品牌的DVD機採用的什麼晶片呢?如今國產DVD在技術和品質上都很過硬,現在國內品牌的DVD也多數採用國外大廠的晶片。如果按此劃分,國內的DVD機基本是2大陣營,當年主推CVD的廠商如金正、萬利達、廈新等,在DVD上依舊沿用C-CUBE公司的解碼晶片;而TCL、步步高、新科、上廣電(SVA)等當年走SVCD路線的廠商多沿用其他公司的解碼晶片,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便是淩雲邏輯(CirrusLogic)公司的解碼晶片,淩雲邏輯在DVD領域取得很多技術專利,採用這種晶片的產品在北美、歐洲、日本等發達地區廣受歡迎,由於其晶片在技術上優勢明顯,性價比高,國內廠商也紛紛與其合作:TCL的TD-3720P便是採用這種晶片,高性價比的機型。在觀看DVD影片時,色彩不僅飽滿豔麗,同時抗干擾性和穩定性也得到增強。

【注意音頻輸出】 光有細膩的畫面還不足以打動人心,還必須配合逼真的現代家庭影院音響效果,這就對DVD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在眾多音頻輸出方式中,杜比AC-3和DTS的作用就是能讓您有身臨其境之感,同時也基本成為中檔以上DVD機的標配。 在HDCD和DVD-Audio概念同樣進入我們的視線,兩者是針對現有CD音樂標準進行的升級,只不過後者更具革命性,號稱具有超過CD1000倍的解析力,具有高音質、大容量、多聲道、互動性的特點。DVD-Audio和現有的CD一樣同樣是把音樂儲存在光碟中。 當然,僅僅DVD機具有先進的聲音解碼處理晶片,是不夠的。要想得到逼真震撼的聲音效果,靠電視的喇叭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配置音響設備組成家庭影院,家庭影院的價格從兩三千到幾萬元不等,可以按需選配。

【各種綜合考慮】 選購時最好選擇國內外的知名品牌,這些大廠的產品無論是選料還是售後都更有保障。現在的名牌產品,即便是採用品質上乘的國外解碼晶片的主流DVD機型已經紛紛跌破千元,集中在600-900元之間,在這個價格範圍內可以選擇的種類最多。 不過支援DVD-Audio等最新技術的產品還要在1200-1400元左右,這個檔次的產品除了播放DVD影片表現優秀,還能欣賞DVD-Audio光碟。考慮到DVD-Audio的碟片國內還比較罕見,因此這類產品略顯超前,不過在購買時一般DVD機都會隨機贈送一張DVD-Audio光碟,愛好音樂的朋友可以提前享受一下。 當然低於600元的DVD機型同樣存在,不過有些產品去掉了前面介紹過的一些聲音解碼晶片,如果對欣賞要求沒那麼挑剔,也可考慮這類產品。當然這並不包括有些家電商場把某些高端機型搞促銷:如限量特價,返券促銷等等。 最後需要注意的就是DVD機的輸出介面,很多DVD機都可以連接電腦和逐行彩電,音頻方面很多碟機還支援光纖,銅軸輸出。有音響、高端彩電、MD機等設備的朋友不妨關注。喬琳

4》如何選購新型DVD影碟機 構建一套屬於自己的家庭影院,已成為很多家庭的新時尚。要組裝家庭影院,除了要有大螢幕電視機外,當然還包括環繞聲擴音機、環繞聲音箱,以及節目源播放設備---VCD機或DVD機等。DVD影碟機是集當代最新的數位視聽技術於一身的節目源播放設備,在短短數年內,其產品更新換代迅速。目前,第三代的DVD影碟機已陸續上市,因此,消費者在購買影碟機的時候,應重點關注第三代的DVD影碟機。本文簡要介紹第三代DVD影碟機的主要技術、性能和特點,以便消費者在購置DVD影碟機時不至於盲目或上當受騙。

第三代DVD影碟機結合了前兩代的優點,並採用更新的製造工藝和生產技術,使機內的IC集成度更高,IC晶片數目相對減少;另外,在整機精度提高的同時更安全可靠,許多新功能也得到應用。第三代DVD影碟機之中較重要的音頻數模轉換器多採用96KHz/24bit晶片,視頻數模轉換器則選用27MHz/10bit晶片,因此,這兩個資料可成為判斷DVD影碟機是否屬於第三代產品的重要指標之一。另外,為了提高畫面清晰度,不少DVD影碟機開始內置視頻掃描倍頻器,從而使畫面清晰度提升近一倍。新推出的29英寸以上鏡面電視機的清晰度超過500線,這類電視機和第三代DVD影碟機搭配較適宜。

注重數位環繞聲的應用也是第三代DVD影碟機的特點之一。很多新出的DVD影碟機都內置有DolbyDigital和DTS解碼器並配有相應的輸出端子,其中不少廠家也開始接受THX的認證標準,推出新型的THXDVD影碟機。當然,此類DVD影碟機的售價會昂貴一些。由於目前不少的環繞聲擴音機內置有DolbyDigital和DTS解碼器,為避免重複投資,消費者在搭配時應注意有3種選擇方式;一是用內置DolbyDigital和DTS解碼器的DVD影碟機搭配設有5.1聲道輸入端子的環繞聲擴音機;二是用普通DVD影碟機搭配內置有DolbyDigital和DTS解碼器的環繞聲擴音機;三是用普通DVD影碟機搭配普通的環繞聲擴音機,它們之間再連接一台外置式的DolbyDigital和DTS解碼器。第三種方式的性能表現最好,但價格可能也最貴。從經濟角度和方便性來看,則第二種方式最好。消費者可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選用的方式。
為加強配置上的靈活性,提高對現有音響設備的利用性,針對一般家庭只使用一對身歷聲音箱的特點,第三代DVD影碟機大都設有各種虛擬環繞聲系統;比如DVS杜比虛擬環繞聲、SRS真實虛擬環繞聲、Spatializer最新的N-2-23D環繞聲等。此類型的DVD影碟機搭配普通的音頻擴音機、一對主音箱也可聆聽效果不錯的虛擬多聲道環繞聲效果。

根據我國目前的現狀,新推出的國產DVD影碟機及部分向我國銷售的進口DVD影碟機,除能播放DVD影碟外,還能播放CD唱片、VCD影碟、超級VCD光碟等,更有一些高價機型的DVD影碟機還能播放CD-R光碟、DTSDVD光碟以及THXDVD光碟。如果家中還沒有購置VCD機或超級VCD機的消費者,從長遠的角度看,應優先購買DVD影碟機。

第三代DVD影碟機在基本設定和功能操作等方面,更加注重人機對話的互動性。高智慧、傻瓜化的GUI螢幕功能表及圖形指示操作,令使用者不必動手去複雜地進行各種設定或操作,只要輕按遙控器就能輕鬆完成各種功能設定和操作。在基本設定之中,數位環繞聲模式選擇、畫質調整、變焦功能、馬賽克濾波等是較常見的。當然,不同品牌的機型在這方面會有所不同,消費者購買時應問清楚。
關於DVD影碟機的區域碼問題,在第三代DVD影碟機中限制已相當寬鬆。不過,一般消費者在購買時應注意,中國大陸的區域碼是"6"。市面上目前也有全區通用型DVD影碟機,也有單區改為全區的DVD影碟機,這已是公開的秘密。消費者選購時,可自己帶幾張不同區域碼的DVD影碟。如果您選購的那台DVD影碟機都能正常把這幾張DVD影碟播放出來,那這台機多半就是全區型的DVD影碟機。

最後,就是關於DVD影碟機的輸出方面。消費者在購機時應留意機器背板上的各種輸出端子的設置,一般應有一到兩對模擬音頻輸出端子,一到兩對同軸視頻輸出端子,一到兩對S-Video視頻端子,一個同軸數位輸出或一個光纖數位輸出端子,一組5·1聲道輸出端子,一組色差分量輸出端子。如果你的大螢幕電視機背板上設有一組色差分量輸入端子,使用DVD影碟機色差分量輸出端子,畫面清晰度的效果將是最好的。順便提一下,在選購DVD影碟機時應多次重複DVD光碟承片屜進出動作,不應出現"吱吱"聲,進出應順滑、不左右擺動。另外,不少國外品牌的DVD影碟機的電源輸入有120V、220V兩種設定,在機器背板電源插座附近有一個電源電壓轉換開關,使用時一定要轉換到220V,否則有可能燒機。希望您在懂得上述DVD影碟機的一些有關常識後,能選購到自己稱心如意的產品。在自己的家中,欣賞到各種聲畫效果逼真的電影節目。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欣喜

我很高興/幸福。
I'm happy.
How's your new home? (新家怎么樣?)
I'm happy. (我很幸福。)
I'm ecstatic. (我高興得忘乎所以了。) *希望進一步強調心情非常激動的感覺時。
I'm thrilled. (我太激動了。)
我高興極了。
I'm so happy.
I feel so happy. (我非常高興。)
I'm in heaven. (我好像到了天堂。)
呀嗬!
Yahoo! *表示高興和喜悅的心情時。
哇!/太棒了!/好家伙!
Oh, boy! *表示高興、驚喜的同時,也表示稍覺為難的心情。注意,沒有Oh, girl!的說法。
We're going camping next week. (下星期我們去宿營。)
Oh, boy! (哇-!)
I lost my keys! (我把鑰匙丟了。)
Oh, boy! (哦!這下糟了。)
哇!/呀!/棒極了!
Wow! *表示高興、驚喜、贊嘆。“啊”。
Look at the view! (看那邊的景色!)
Wow! It's great. (哇!太漂亮了!)
哇!/棒極了!
Yeah! *表示同意、贊成。比Yes要隨便、粗魯。
School is canceled today. (今天學校放假!)
Yeah! (哇-!)
哈哈!/太棒了!
Whoopee! *孩子用來表示幸福的詞,如果大人使用,聽上去含有諷刺的意味。
We're going to Disneyland! (我們要去迪斯尼樂園了。)
Whoopee! (啊!)
He got the promotion. (他升官了。)
Whoopee. (啊?)
聽到這消息我很高興。
I'm glad to hear it.
I'm happy you told me.
That's great to hear.
I'm relieved to hear that. (聽了那個消息,我就放心了。)
謝天謝地……
I'm glad that...
I'm glad that the exams are over. (謝天謝地考完了。)
感覺好極了。
I feel like a million dollars. *million 是100萬。
我從沒有這么高興過。
I've never been this happy.
I've never been as happy as I am now.
This is the happiest moment in my life.
This is the best moment of my life.
I couldn't be happier.
真是個好消息。
That's good news.
I heard John got married. (我聽說約翰結婚了。)
That's good news. (真是個好消息。)
That's welcome news!
那太棒了!/太好了!
What fun!
Let's go dancing. (我們去跳舞吧。)
What fun! (那太好了!)
How fun!
舒服極了!
I feel great!
It's a nice day! (今天的天氣真好!)
I feel great! (舒服極了。)
I feel wonderful!
I feel good!
I feel fantastic!
I feel terrific! *進一步強調“舒服”的說法。
我今天的心情很好。
I'm in a good mood today.
The boss is in a good mood. (老板的心情很好。)
I'm in a bad mood today. (我今天心情不好。)
我期待著今年的夏天。
I'm looking forward to this summer.
Do you have any plans? (有什么打算嗎?)
I can hardly wait until this summer. (我都等不及到夏天了。) *口語化的說法。
I'm looking forward to seeing you. (我期待著能見到您。)
今天你看上去很高興啊!
You look happy today.
Yes. I got a raise. (是呀,我漲工資了。)
You seem really happy today.
高興得飄飄欲仙。
I'm walking on air. *直譯是“在天上走”,表達仿佛登上了天似的極其高興的心情。
我高興得跳了起來。
I jumped for joy.
這簡直不敢讓人相信。
This is too good to be true. *聽到了非常好的消息時。
We're having a baby. (我們有孩子了!)
This is too good to be true. (這簡直讓人不敢相信。)
It's unbelievable. (這無法讓人相信。)
Too good to be true.
沒有比這更讓人高興的了。
Nothing could be more wonderful.
Nothing would please me more.
Nothing could be nicer.
你使我感覺到了幸福。
You made me happy.
Did you receive my birthday card? (你收到我給你的生日賀卡了嗎?)
Yes, you made me happy. Thank you. (收到了,我太幸福了。謝謝。)
成功了!
I made it! *用來表現自己“成功了!”、“達到某個目標”時。如果是對對方說時用You did it!。
Did you pass the exam? (考試通過了嗎?)
I made it! (通過了。)
I did it!
你干得不錯!
You did it!
I've got a new job! (我找到了一個新工作。)
You did it! (太好了!)
Alright!
Yeah!
真運氣!
Lucky!
I won the lottery! (我中獎了。)
Lucky! (真走運。)
今天的運氣真好。
I lucked out today. *美國的俚語說法。
Didn't that policeman give you a ticket? (那個警察沒給你開違反交規的罰單嗎?)
No, he didn't. I lucked out today. (沒有,我今天的運氣可真好。)
I was lucky today.
Today's my lucky day.
I feel lucky today.
I'm in luck today.
你真走運。
It's your lucky day.
I found $10.00 on the street. (我在街上揀了10美元。)
It's your lucky day. (你真走運。)
That's fortunate. (真有好運氣。)
You got lucky.
感謝上帝!/謝天謝地。
Thank heavens! *heaven是基督教所說的“天堂”,即“神和天使住的地方”。直譯為“感謝天堂里的神”。
We didn't crash. (我們差點撞上。)
Thank heavens! (謝天謝地。)
Thank God!
Thank goodness!
我中頭彩了!
I hit the jackpot! *原意是賭博時贏得很多錢。一般用于“中了頭彩”、“獲得巨大成功”時。
What luck! (太走運了!)
I struck it rich! (我發了筆橫財。) *這句是從“挖到富礦”派生出來的一種表達方式。struck是strike的過去式。
只是運氣好。
I was just lucky. *用just或pure強調“只是運氣好而已”。
It was just luck.
It was pure luck.
美夢成真!
It's a dream come true!
真幸運呀!
Talk about luck.
Mike got a raise! (邁克加薪了!)
Talk about luck! (他可真走運!)
This must be my lucky day!
Things are really going my way!
What a lucky day!
就是這個!
This is it! *用于找到了一直在找的東西時。
What is a good gift for Tracy? (送特蕾西什么禮物好呢?)
This is it! (就這個吧!)
This is just what I was looking for. (這正是我要找的。)
就這么定了。
It's settled!
Why don't we go to New York? (我們干嗎不去紐約呀?)
It's settled! (是呀!就這么定了。)
That settles it!
聽起來不錯!
Sounds great! *聽到對方的建議后表達自己同意的意見時。
Let's go dancing tonight! (今天晚上去跳舞吧!)
Sounds great! (嗯,好主意!)
It sounds great!
That sounds great!
真不錯。
Looks great! *看到什么人或什么物,發出“真棒”的感嘆時。
Look at that salad bar. (你看那個沙拉長條桌。)
Looks great! (看起來不錯!)
It looks great!
That looks great!

●放心

啊!可以松口氣了!
What a relief!
I passed! What a relief. (我通過了,總算可以松口氣了。)
Good for you. (太好了。)
That's a relief! (總算放心了。)
I'm relieved.
Everything worked out well. (所有的事都解決好了。)
I'm relieved. (我總算可以松口氣了。)
I feel relieved.
I feel a lot better now.
嚇我一跳!
I'm surprised! 因意想不到的事情使得情況發生突然的變化,而使人吃驚、嚇了一跳時。
Happy birthday! (生日快樂!)
I'm surprised! (嚇我一跳!)
What a surprise!

We made it! (干得不錯!)
Thank goodness!
Thank God!

聽這么一說,我就放心了。
I felt relieved to hear that. *relieve 可以表示放下心來、安心的心情。
Did you hear that the meeting went well?(你聽說了嗎?那個會開得很順利。)
Yes, I felt relieved to hear that. (聽說了,這么一來我就放心了。)
I was relieved to hear that.
I felt much better after hearing that.

終于到了。
Here we are at last. *Here we are. 是固定短語,表示“到了”。
Here we are at last. (終于到了。)
Home sweet home. (還是自己的家好!)
We've finally arrived.

可算擺脫了。
Good riddance. *riddance 表示“擺脫煩惱、麻煩”。
He finally left. (他終于回去了。)
Good riddance. (太好了,他可算走了。)
I'm glad they're gone.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路難三首
作者:李白

行路難 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暗天。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解說】:

金樽美酒每杯值錢十千,玉盤珍餚一盤也值萬錢。
面對盛宴我停杯撂筷吃不下,拔出寶劍四面張望心茫然。
想渡黃河冰塊塞滿了河道,要登太行大雪封了山。
效仿呂尚閑暇到碧溪上垂釣,也像伊尹夢見乘舟路過日邊。
行路難啊人世間處處行路難。多歧路啊要走的正路可在哪裡?
施展宏偉抱負的時機總會有,到那時高高掛起雲帆直渡到東海。

這是詩人曾經歷的茫然,千古以來,多少人面臨歧路的茫然。
世途艱難,度河有冰封川,越嶺有雪漫山,急功的人不免愁悵,美饌失味;豁達的人卻且樂碧溪垂釣,一邊靜觀世變機緣。慌不擇路的,不免誤入歧途;反倒是停舟安夢的,能夠掛帆乘風瞬間直達,不行而至,不為而成,渡智慧海,擁天邊日,發萬古光。
特有的詠嘆調子,除了少數短韻表達蹇厄困境,一路是悠長的吟詠,紓發一份透達人生的逸氣。
閒情,是超脫名缰利鎖,不疾不徐的行天地之大路,是和宇宙的至情同遊,冥契相往。

行路難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羞逐長安社中兒,赤雞白狗賭梨栗。
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
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君不見
昔時燕家重郭隗,擁慧折節無嫌猜。
劇辛樂毅感恩分,輸肝剖膽效英才。
昭王白骨縈蔓草,誰人更掃黃金臺?
行路難,歸去來!

【解說】:

世道之大猶如青天,可是我卻侷促,沒有發展的機會。我不願跟長安的公子哥兒們,整天為棃子和栗子而賭博,玩那鬥雞走狗的遊戲。
像馮讙彈劍而歌,發洩心頭的苦悶,說實話,這種寄食王侯門下的生活,也不是我所情願的。只記得從前淮陰市井的人,譏笑韓信的懦弱,漢朝公卿忌妒賈宜的才能。
你沒有看到嗎?從前燕昭王器重郭魁那班賢人,俯身彎腰,躬親禮賢下士,彼此間沒有猜疑,劇辛和樂毅感激這份恩情,甚至肝膽相照地獻出畢生的才幹。
如今燕昭王已化為白骨,被荒草所淹沒,又有誰在為他們打掃黃金台呢?世道難行阿,還是早些回家吧!

行路難 其三

有耳莫洗穎川水,有口莫食首陽蕨。
含光混世貴無名,何用孤高比雲月?
吾觀自古賢達人,功成不退皆殞身。
子胥既棄吳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
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君不見
吳中張翰稱達生,秋風忽憶江東行。
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

【解說】:

有耳朵不要去洗穎川的水,有嘴巴摽去吃首陽山的蕨。
只要韜光養晦活在世上,以無名為可貴,又何必顯示自己的清高比作天上的雲月?
我看過古來多少英雄豪傑,功成不退居的話,往往都要招致殺身之禍。
伍子胥雖然刎頸,卻還遭吳王棄屍吳江,屈原有忠君愛國之心,最後卻遭致自投汨羅江的命運。
陸機有雄才大略,難道能自保嗎?李斯雖然說過要退休,但遺憾沒早些引退。
結果陸機雖想再到華亭欣賞野鶴的鳴叫,又怎能聽的到呢?李斯想在攜著兒子,肩上托著一隻蒼鷹,出上蔡東門去找狡兔,又何足以提起?
你沒有看見嗎?吳中的張翰稱得上是個曠達的人,當秋風吹起的時候,突然想起家鄉的菰菜等,於是立刻跑回江東去。
只要生前有一杯酒,能即時行樂,又何必死後留下千載的聲名呢?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