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跌買越多,越買也賠越多?
你是否曾經買進一家股票,剛買時小漲一段,但嗣後就一路下跌。專家或股市老手告訴你可以向下繼續買進,好攤平你的買股成本。
可是偏偏當你把手頭資金都買光了,股票竟然仍不止跌,直到你受不了,帳面損失也擴大到你所能忍受的臨界點。
這時你又想起所謂的專家的另一句金玉良言 — 「停損」,趕緊毅然決然地賣出。賣出後股價果然續跌,你正慶幸自己的明智抉擇,甚至暗笑不懂斷臂求生的其他人時,股價又悄悄復甦,扶搖直上。讓你從難以置信、摸不著頭緒到誓言不想再看到那家公司的名字為止。
同樣一支股票,從20元漲到30元的過程中,看起來似乎應該穩賺不賠,但現實就是有人能夠賠得一屁股。
看來似乎似是而非的論述,實乃似非而是。
假設A君預設15%的停損點,在20漲到30的過程,短期的多頭走勢不可能一路上沒有拉回。則很有可能一次拉回跌了18%就讓他停損離場,偏偏長期走勢未變,股價修正過後繼續向上挺升。過了A的猶豫觀望期,股價已經又漲了一段,A才決定再次入場,只是沒想到這次又是漲沒多久馬上又大幅拉回16%,A只好再次執行停損。
來回幾次,傻呆呆一路死抱的人獲利50%,聰明執行停損策略的搞不好賠掉一半不只。
為什麼會這樣?
一.該注意的是思惟而非行為;該看的是用值而非價格
價值投資者是否執行停損?當然會!價值投資者會不會下向攤平以降低成本?當然也會!
停損沒有錯、攤平沒有錯,問題在於「正確地執行停損和攤平的行為」其背後思惟跟股價並沒有關係。但坊間或部份投資學教科書上,談論的停損、攤平行為,卻是以股價為基準,這不但大錯特錯,往往還害人不淺。
如果我們不了解真正形成行為的思惟,則光是複製行為是不可能讓你擁有和保持同樣的成績。
思惟上我們得先弄清楚:如果一個投資者無法認清股價的意義,則他永遠難以長期在股市獲利。
那麼股價的意義是什麼?
股價的意義就是「沒有意義」!
巴菲特不斷叮嚀:「你付出的是價格,買到的是價值。」
但我認為說最好的是經濟學家張五常,他在講述價格理論時引用他老師的話強調:「重點不在於價格是什麼,而是價格決定了什麼!」
唯有清楚了解一個物品的邊際用值與潛藏的交易費用,我們才能推測現在的邊際價格是否合理。
因為我們本身就是在市場裡的交易者,並非客觀觀察的經濟學家。所以拿邊際價格推測邊際用值的那一套在這並不適用!如果我們就身在市場裡,最清楚邊際用值應該為何的人就是我們自己!
我們毋需透過觀察邊際價格,來反推自己的效用。一如我們不需要看到別人在吃飯,才知道自己餓。
證券市場是個交易費用相當高的地方,例如「資訊單邊獨占」所引發的公司派與市場大戶聯手坑殺散戶,就是一筆高昂的交易費用。偏偏一般大眾不在乎也懶得去計算背後的交易費用,結果就是被當凱子一樣地乖乖買單,讓這些不肖騙子享受暴利。
股票既為公司的「部份所有權」,則它的用值就應該牽繫在公司本質之上。偏偏股票市場的高交易費用,使其邊際價格往往跟邊際真實用值並不相等,反與邊際灌水用值相等。
所以一個聰明的投資者在乎的,是真實用值,而非灌水後充滿幻想和貪婪慾望的假邊際用值。自然更不會笨到得用邊際價格來回推自己的用值。
換句話說,那些很會看K線圖、股價指數走勢的專家們,其實不過是訓練有素的狗!還是得看別人吃東西才推測自己可能也肚子餓的「浩呆狗」。
二.真實價值與買進策略
股市是全世界最有趣的市場,這市場裡面不但資訊不對稱情形嚴重(例如公司派vs.外部股東),買賣雙方還會試圖透過價格來傳遞不正確的訊息,或更誇張,買賣雙方都不清楚自己為何買賣,一昧地相信「價格會傳遞一切訊息」的理念而進行買賣。
但卻很少人想過這個市場裡價格傳遞的訊息並未有過濾機制,真的、假的、對的、錯的訊息同時都會反應在價格之上。
因此我們的買進策略無論如何都不能以價格為基礎,否則我們只是想要試圖去賭「錯錯得對」的機率。
要怎麼買股票,其實跟怎麼買東西的道理是一致的:
在侷限條件之下,消費者需求曲線裡物品的邊際價格將與消費者的邊際用值一致。
反過來,假如市場價格遠低於真實邊際用值,看似邊際用值與價格一致的外觀,實則可使理性投資者的消費者盈餘大幅倍增。而股票市場的消費者盈餘,可以化為該投資者資產租值的一部份。
一個投資者在市場上會看到兩條需求曲線:一條是反應的是真實的用值,一條則是反應高交易費用下的用值。(請注意,我已經先聲明這是投資者角度,客觀來看市場的需求曲線還是只有一條)
而我們所買入的資產租值是否消散,也就端視在我們是否願意去抗拒不必要的交易費用。
因此,股市上各家公司股票的牌價,反應的是加計高額交易費用的邊際用值。我們連甩都不用甩它,更甭提還要花時間去研究它。
我們只要專注真實用值為何,就能讓我們自己的資產租值最大化。
如此看來,買股票跟上水果攤買蘋果橘子根本就沒兩樣。
上水果攤買蘋果,假如蘋果的質與量每一顆都一模一樣,則需求曲線就是經濟學家畫的那一條;但真實世界每一顆蘋果卻是「有質量」和「委託量」的合併物。因此從消費者角度來看,最常發生的情形就是預期的用值與實際上的會發生誤差,以為買回來的顆顆精品,沒想到一咬敗絮其中,用值瞬間降為零;聽信小販片面之言與看似新鮮的外觀,是高昂的交易費用。
所以換句話說供需定律不變,需求曲線也不變,差異在真實世界裡,市場價格其實包含了蘋果可能超值或不值、小販誠信亦或欺騙的交易費用在裡面。但善於買水果的老手就是有辦法挑出較多的優質蘋果,使得他的整體效用大於總成本。創造最大的消費者盈餘。
但退一步再看,要成為挑水果老手,難道不需要付出相當的成本和精神?這又是另一層交易成本的問題。不過總的來看,如果我們是長期買方,則會挑水果的人所付出的訓練成本還是遠小於該技能帶來的效益。練得火眼金睛總是值得。
買股票道理自是相同。
只要我們能看出真實價值為何,那麼依據需求曲線,自然是越跌買越多,只要邊際價格在我們的真實邊際用值之下。
反之,如果邊際價格在邊際用值之上,那一張都不值得買!
難怪巴菲特要說:「一張不能連續持有超過15年的股票,我連一分鐘都不想持有。」
若股價高於邊際用值,越跌買越多的策略根本就不叫「攤平」,而叫「擴大損失」!
唯有當價格低於真實邊際用值時,越跌越買才是正確的攤平策略。因為越攤平,你的消費者剩餘就越大,你才是真正在降低成本提高獲利。
只是要練出準確判斷真實價值的眼光,可是得付出相當大的代價和訓練;一如我們想成為買水果高手。
可是一般人多半不是懶得下這層工夫,就是根本把焦點放錯,專注在市場價格之上。但我一再強調,如果你是買方,則應該你最清楚某家公司的股票對你的用值為何,根本就無須在意市場價格。
三.風險在哪?
聰明的讀者很快就會想到:「那看錯真實價值怎麼辦?會不會看錯?」
會,因為未來無可預期。我們永遠不知道股票所代表的那家公司會遭遇到什麼危難。例如911天外飛來兩架飛機,撞進公司在雙子星大樓的總部,就是完全不可預測,但卻會對公司真實價值發生影響的事件。
公司真實價值發生變動,對我們的用值自然也會有所影響。
不過更糟糕的就是打從一開始我們就誤判了公司的真實價值,花了高價買進垃圾。這種風險遠比911更常發生,對我們的資產危害往往也越高。
因此Graham才會提出「安全邊際」的觀念,一方面應付未知的未來,另一方面緩衝我們的錯誤。不過若誤判情形嚴重,還是要不計代價地及時脫手,才不會擴大錯誤效應。
所以要降低風險,停損策略是必要,但只有在對標的物的真實價值判斷錯誤,付出遠高於邊際用值的價格時才得停損認賠。
如此看來,只因為股價跌超過某個比例就停損,根本就是未經思考且毫無根據的愚蠢行為。
如果價格低於邊際用值,依需求定律我們應該儘可能再多買點;若股價高於邊際用值,那你進貨成本再低都是枉然。
當你發現買到的是壞掉的臭雞蛋,會因為你的進貨成本低而有任何好處嗎?這時候能做也該做的,就是丟掉臭雞蛋並好好想想:為什麼判斷出錯?錯在哪?下次不可再犯。
另外一提,現代投資理論對風險的定義似是而非,幾乎沒有可取之處,投資人大可以不看不理不管。
四.結論
你買的股票漲了,不代表你買對了;反之,跌了也不代表你買錯了。
買對買錯,看的是你買到什麼,而不是你撿到便宜。這個簡單的道理,每個在賣場大折價時買了一堆無用之物的人應該都能體會。
- Aug 07 Tue 2007 02:48
向下攤平?還是擴大損失?該如何買股票
- Aug 07 Tue 2007 02:35
主力洗盤方式
[洗盤靜止法]
譬如股價漲停是100元.主力會在98元超大量額子掛出.在96元超大量額子掛入.這樣結果不論大盤漲跌震盪,股價將'靜止'在96-98之間久盤不動,大部份投資人不耐煩殺出,看不順眼漲高也加碼放空,不管再多的量都以96元落入主力手中,直到主力滿意為止.臨收盤前.主力將98元賣出的額子全部取消.買單改成市價敲進.股價就如上了彈簧漲停鎖死.以前2533昱成大漲到223元弄出昱成條款.主力的操盤策略洗盤方法,正是這種'靜止法'的經典之作.
[洗盤漲停打開法]
開高或漲停後,主力立刻大單市價殺出,持股散戶恐慌紛紛大量追殺.當股價殺到跌停邊緣,主力立刻低價超大額掛進,吃光追殺的賣盤後股價稍許上揚,然後主力再殺出另一批賣單額子,再將股價打到跌停邊緣,復再大量掛入,吃光散戶的賣單,如此重複幾次,直到主力吃飽認為浮額已輕時,開始隔日或當日再改市價大單敲進,收盤直奔漲停.以後漲勢全由主力決定,散戶只有追高搶高的份.
[洗盤跌停打開法]
下跌幾天,續以跌停開盤,散戶恐慌大量掛出不斷增加,當主力認為量夠時,便大單一舉全部買入,股價強力反彈直奔漲停,如果第一天還吃不飽,隔日將於第二次如法泡製,散戶氣的跳腳,同理,因籌碼落入主力手中,往後股價走勢又是全由主力控制.一般洗盤法約1-3天完成.
[上沖下洗法]
將漲停打開法與跌停打開法交叉運用,不一定到漲跌停價位,股價忽高忽低,成交量大增洗盤,主力高出低進,散戶高進低出.
- Aug 03 Fri 2007 23:36
瑪利歐、Wii的創造者~~宮本茂
任天堂的新遊戲機Wii推出後,在全世界造成搶購熱潮,Wii開發團隊之首、也是瑪利歐的創造者,素有現代電玩之父之稱的宮本茂,他分享成功的經驗:「冒險,不要想著會失去什麼,而是去思考會得到什麼。」
文/李喬琚( 今周刊)
三月初舊金山,徐徐海風伴著初春陽光,走進知名展場馬士孔尼中心,人聲鼎沸,有人穿著瑪利歐(Mario)的T恤,有人戴著瑪利歐的帽子。只見演講廳外大排長龍,隊伍拉得老長,看不見盡頭。
電玩之父 粉絲齊聚恭迎
是誰有這樣的魅力?硬是讓遊戲開發者會議(Game Developers Conference, GDC)主辦單位足足延遲了三十分鐘。
場外的人等著入場,場內的人引領而望台上的偶像現身;廣播中傳來要大家稍安勿躁的提醒,但這些似乎只有讓排隊等待的粉絲們更加興奮。
這些粉絲們等待的主角,就是知名電玩遊戲瑪利歐的「爸爸」,創造出超過一百個電玩遊戲,最近在全世界造成風潮新遊戲機Wii的推手——宮本茂。
Wii不僅讓Google創辦人布林(Berin)許下了耶誕願望;也讓網康(3COM)亞太區營運總裁王崇智說:「不玩就真的是LKK了!」在台灣甚至獲得藍綠陣營一致支持,前後任兩位行政院長蘇貞昌及蕭萬長因為Wii而過了一個充實的農曆年。
王崇智自己是個電玩愛好者,他有個十歲的兒子,為了兒子,他高價搶到一台Wii,雖然自己還沒有機會玩,但兒子和妻子可是非常滿意,「Wii就像iPod 一樣,形成一股風潮,它影響著家庭生活形態,改變電玩業。」王崇智說,無論父母接不接受電玩,但是一定得面對它的影響力,而且做好準備。
瑪利歐 全球狂銷兩億套
由於Wii在全世界大受歡迎,因此當它的幕後推手宮本茂蒞臨舊金山,同樣造成一股旋風,讓這群電玩迷爭相目睹這位現代電玩之父。
格子襯衫,高質感的絨質外套,特意別上(薩爾達)(Zelda,任天堂的知名遊戲之一)的領針,一身休閒長褲,宮本茂高舉著Wii遙控桿進場時,全場 HIGH到最高。偌大的螢幕上出現了貌似宮本茂本人的Mii(Wii遊戲中設定玩家分身的功能,音同Me)與大家打招呼,粉絲們更報以叫聲與笑聲,對於這種超級偶像式的歡迎陣仗,宮本茂露出了招牌式的微笑。
宮本茂並沒有用英文與粉絲們溝通,而是以日文講話。舞台上的他,顯得十分平實,但藏不住內心對電玩的澎湃熱情。
他所創造的電玩,不知擄獲多少人心!他說:「有人說我想到什麼,就會在心裡揮之不去,直到做出來為止。」很顯然地,他的確是這樣的人,因為無論是「大金剛」、「超級瑪利歐」還是Wii,都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關鍵。
一九七七年,任天堂還只是一家紙牌遊戲公司,剛拿到工業設計學位的宮本茂,由於父親與當時任天堂社長山內溥認識,而進入任天堂工作。
四年後,二十九歲那年,宮本茂創造的第一個遊戲GAME & WATCH(大金剛),便奠定了個人在電玩界的地位。一九八五年,任天堂發行他設計製作的GAME & WATCH(超級瑪利歐),全球發行超過四千萬台。其後的FC(Family Computer,FAMICOM,也就是紅白機)遊戲卡匣「超級瑪利歐」系列在全球大賣近二億套,更讓宮本茂成為電玩教父,法國政府還頒給他「瑪利歐男爵」的功勳。
「創新視野」是他設計遊戲最重要的理念。「我個人對創新的看法,和任天堂的創新文化是很有共鳴的。」在演講中他透露Wii和任天堂的致勝元素。
擴展市場 先讓老婆愛電玩
宮本茂說,第一個致勝元素是戰勝老婆,擴大電玩愛好者。
為了搶攻更大市場,讓原本不玩電玩的人也想要玩,宮本茂可說是費盡心思。他以太太對他設計的電玩有沒有興趣,來衡量該遊戲是否能打動不打電動族群的心,「這就叫作『妻子度量衡』(Wife-o-meter)。」他說:「瑪利歐對很多人來說非常重要,但我太太無動於衷。」原來宮本太太是不打電動的,因此他便以太太作為衡量標準。
「今年情人節,我加班晚歸,太太還在玩Wii,連巧克力都忘了準備。」宮本茂知道這一次他贏了!本身是棒球迷的宮本茂知道,Wii的運動遊戲簡單、互動性強,讓害怕傳統電玩的人也躍躍欲試,就連太太也不禁被吸引了。
第二個致勝元素是:團隊與平衡
雖然宮本茂是許多任天堂產品的靈魂人物,但他不願意別人說某一個遊戲是他做出來的,他強調,在任天堂,都是團隊的合作。程式設計師、工程師都在同一幢樓裡,「沒有隔閡」。
宮本茂說,Wii團隊希望做出簡單好用的控制感應器,軟體工程師也因為能創造新形態的遊戲玩法而興奮不已。「但是,我們始終相信不能遠離長久以來建立起的傳承。」做電玩是很幸運的,「我們只要全心全意地想『好玩娛樂』這件事。」
第三個致勝元素是:勇於嘗試
所謂創新就是用不同的方式來思考,宮本茂坦承設計過程中曾想放棄Wii,「我們思考要冒極大風險來做Wii,還是一直繼續做我們過去習以為常的東西?最後選擇了大膽冒險。」一度,宮本茂和Wii團隊就像身陷於沒有盡頭的深淵,看不到光亮。
那是在研究Wii感應搖桿的時候。宮本茂秀出了原設計,不盡滿意,他要讓大部分的人,甚至不玩電玩的人,都覺得很有娛樂效果才行。
最後,他們選擇了類似電視機的遙控器。他再度舉起Wii搖桿,得意地說:「我夢想已久!」當Wii正式在大展中亮相時,宮本茂從任天堂展場裡看到掛著笑臉的人潮,證明了「冒險,是值得的」。
冒險 不要想著會失去什麼
宮本茂就像一個福音傳播者一樣,他不斷地告訴夥伴們:「冒險,不要想著會失去什麼,而是去思考會得到什麼。」
第四個致勝元素是:割捨。宮本茂深知取捨是門大學問,「薩爾達」初試版並不成功,他斷然修正,拿掉了那把劍。他也曾試圖把瑪利歐改編成Wii的主角,但反應並不佳,顯然大家比較喜歡互動性更強的Mii,這時候割捨就顯得十分重要。
他也知道,棒球豈是簡單運動,但是在Wii的世界裡,就是要在簡單的揮棒與投球間,滿足電玩者的娛樂訴求。他也發現,電玩設計者往往沒有旁觀者清楚,太過投入的結果,反而與玩家的距離愈來愈遠。
第五個致勝元素是:電玩設計者的重要精神——韌性
宮本茂也常有許多挫折感,電玩設計者總是抱怨人力、經費、時間都不夠,「我常常回去和任天堂社長岩田聰說一樣的事情,他的回答就像各位老闆可能有的答案一樣——太糟了!」
他曾十分投入視覺表情製作,雖然上司並不覺得這會有助於市場拓展,但他心裡從沒放棄過,一直到N64和Game Cube才讓他的堅持有了實現的機會。
「許多記者朋友都會問我,電玩創意如何而來?」宮本茂並不覺得自己有個了不起的答案,在他腦海裡常常出現小時候的經驗,有害怕的、也有開心,所有的情緒變成了一個個畫面。「我永遠記在心裡的,是玩電玩的人他們開心的表情。」這種表情,就是宮本茂的動力。
他說,電玩世界裡有可怕的、有開心的、有暴力的、有驚奇的,「都沒有關係,重要的是,最終是一個正面與滿足的結果。」而「開心有趣」,是他堅持的電玩核心元素,用這個核心元素,他在電玩世界裡面,創造出無限的價值。
創新視野 就是電玩精髓
在宮本茂的演講中經常穿插許多張幻燈片,片中人物有老有少,有男有女,相同的是都有一張燦爛的笑臉。他說:「電玩不是我們做的,而是各位。」他很期待自己的下一個作品「銀河瑪利歐」(Super Mario Galaxy),即將在年底上市。
說Wii的誕生是宮本茂自我挑戰的成功,並不為過。遊戲開發者會議執行總監莫拉汀(Jamil Moledina),以「個人典範挑戰傳統的智慧」來形容宮本茂,他的視野和創造力對電玩產業產生戲劇性的影響。而遊戲開發者會議,也把今年最高榮譽的終身成就獎頒給了他。
這位以人為本的電玩設計大師,為「創新視野」寫下美麗的定義。他強調創新視野並不是電玩遊戲設計的元素之一,而是電玩精髓之所在。
「如果我們可以改變我們的妻子,我們就可以改變每一個人。」掌聲再次響起,宮本茂帶著跳躍的步伐走下舞台,這位電玩之父期待在Wii之後能夠繼續引領風潮。(更多精采內容,請見《今周刊》535期)
宮本茂
出生:1952年
現職:任天堂專務董事及總經理
學歷:金澤美術工藝大學工業設計系
事蹟:自1977年即進入任天堂,任天堂至今售出最熱門的電玩,幾乎都出自宮本茂之手,被稱為「現代電玩之父」。
- Jul 31 Tue 2007 22:07
6個簡單方法避開地雷股
沒學財報,也能避開地雷股
6個簡單方法,菜鳥投資人立刻上手
地雷股的訊號只能從財報上面看得到嗎?如果不想看財報,不會看財報,要如何避開地雷股,六個方法提供給不會看財報、也不想看財報的散戶提前避開地雷。
雖然大多數散戶都知道看懂財報的重要性,也了解要避開地雷股,看懂財報是最重要的自保之道,但是散戶與法人的差別之一就是︰後者會看財報、前者不會看財報。
但不會看財報不代表無法辨識地雷股。其實股價會說話,面額10元、每股淨值和CB(可轉債)轉換價,三個價位都是正常公司股價的最後防線,長期跌破,就要小心變成地雷股;如果再加上董監長期低持股、更換財務長、更換會計師事務所三項指標,個股將有迫切危機。
方法1︰避開股價跌破面額10元的股票
中國人愛面子,面額10元可視為股票的面子。股價長期跌破10元,公司負責人或CEO臉上無光,財富也必定縮水。正常經營的企業,只要不賠錢,沒道理股價破10元,長期如此,一定有投資人看不到的問題。
股票上市公開發行,為的是籌資容易,壯大事業版圖,有很多原本不願意上市的公司,是為了提高知名度,提升債信評等,股價跌破10元,則根本喪失到資本市場股票掛牌買賣目的。
自組12人股票投資研究團隊的投資名家呂宗耀認為,投資人千萬別以為跌破10元的股票很便宜,7~8元的股票,常常還逆勢腰斬至3~4元。還有如果跌破10元很便宜,大股東應該是見獵心喜,和投資人一起搶股票,樂得大幅加碼才對。但是長期放任股價沈淪至10元以下,恐怕基本面有重大問題,大股東自己都不看好自家的股票,呂宗耀建議,小股東又何必冒風險去碰這種的股票。
方法2︰避開跌破CB轉換價的股票
股價低於CB(可轉債)轉換價也是警訊。建華證券承銷部經理羅湘萍指出,通常公司發行CB籌資,都是準備要將債權轉換成股權,降低負債比率,改善結務結構,否則只要單純發行公司債就好了。
如果無法提供差價供CB持有人轉換,也就是到期時,投資人只想要公司還錢、不想要轉換成公司股票,CB就會變成債務,讓原本高負債比率更加惡化。目前股價同時破10元和CB轉換價的電子公司有六家,其中杜俊元的華泰(2329)、張泰銘的衛道(3021)、李皇葵的皇統(2490),股價跌至5元以下,面額和轉換價同時腰斬,病情已惡化至進入急救狀況。
Tips:如何查詢CB的轉換價?
先上台灣證券交易所的公開資訊觀測站 http://newmops.tse.com.tw →輸入欲查詢的公司代號→點選「歷史重大訊息」→點選「查詢」→在重大訊息一覽表中查詢該公司發行可轉債資料,點選「詳細資料」→即可查閱到CB的轉換價
方法3︰避開跌破每股淨值的股票
資產減去負債後的數字稱為淨值(又稱為股東權益),每股淨值也是正常公司股價要力守的價位。長期趺破每股淨值是件怪事,可能顯示每股淨值這個數字不可靠。造成每股淨值不可靠的原因,不外乎是資產價值高估、負債低估。資產高估的情形,常發生在應收款(A/R)、存貨(Inv)等風險性資產的價值認定,最壞的狀況,A/R可能全部變成呆帳、庫存全部成為呆料,一文不值(進階篇會有詳細說明)。
負債低估常發生在或有負債的科目上,比方說背書保證,被保證的公司出事,幫忙背書的企業就要倒大霉了。原本本業每年穩健賺超過10億元的績優公司太電(1602),除了台灣大(3045)外,所有背書保證的轉投資事業,全都是賠錢貨,當2003年6月太電不得已出清金雞母台灣大後,銀行團看破太電手腳,認為太電喪鐘已被敲響,因此開始緊縮銀根。
生產DVD光碟片的訊碟(2491),每股淨值22元,股價卻只剩6元;衛道(3021)每股淨值11元,目前股價只剩3元,資本市場其實已對這兩家的淨值投下嚴重的不信任票。
Tips:如何查詢每股淨值?
每股淨值=淨值/股數,等於是公司的基本價值。
以訊碟(2491)為例,至公開資訊觀測站點選該公司2004年第一季的資產負債表,股東權益為14162825000,普通股股數為650730300股,每股淨值=14162825000÷650730300=21.7元。或是查閱SMART投資總覽和各大券商網站的個股基本資料都有記載。
方法4︰避開財務長走人的股票
除了股價會說話外,更換財務長應是最須注意的大事。博達出事前,就一直為找不到財務長所苦。最近四年間,前後換了五位財務長,這樣的記錄不是絕後,也是空前了。運通投顧總經理王可立便說,博達去年曾詢問他當財務長意願,但一聽到博達財務長每年換人,就是有熊心豹膽,他也小生怕怕,不敢就任。
1998年亞瑟出事前,其財務長有先見之明,捲款上億元,出國走人;羅輝龍的太空梭 (2440),創下最近五個月內換了兩個財務長的新紀錄,股價腰斬,目前股價只剩5元。即使是主機板模範生華碩(2357)財務長李祖堯,不過曾有驛動的心,市場就解釋華碩狀況轉差,股價馬上大跌回應,最後董事長施崇棠趕快消毒、滅火,李祖堯也留下繼續效力,才平息投資人的疑慮。
Tips:如何查詢公司更換財務長訊息?
更換財務長屬於重大訊息,在公開資訊觀測站上的重大訊息欄會有揭露,但是投資人自己也要養成經常查看的習慣,才能及時掌握。
方法5︰避開更換會計師事務所的股票
換會計師事務所,也令人憂心。法令規定每四年要更換會計師,因此換會計師不像換財務長,讓人神經緊張,但換事務所則是不得了的大事。像這次博達,也是才剛換會計師事務所,馬上出事。一家公司會走到換事務所這條路,顯示已經有愛惜羽毛的事務所不敢簽證了。博達只好換人,結果卻是致命的。
此外,會計師簽證總是趕在法定最後申報日前勉強交貨,也很可疑。畢竟只有問題公司才會和會計師喬不攏(台語),拖拖拉拉,醜媳婦最後才見公婆。
一般投資人面對財報有閱讀障礙,但是財報第一頁有會計師總結意見,投資人花個三分鐘,人生就不會由彩色變黑白。
會計師出具意見可分為無意見、有條件保留意見、保留意見、否定意見、無法表示意見等五類。出具保留意見,股票就會被打為全額交割股,出具否定或無法表示意見,就要直接下市了,等到這時,投資人也無力可施了。
反而無意見和有條件性保留意見最常見。比較會出問題的是有條件性保留意見。像海外轉投資無法親查,簽證會計師常會撇清關係說,轉投資的損益不是我查的,權宜認定海外查帳結果;萬一海外帳出事,便不是台灣簽證會計師責任。
最著名的例子是本業經營獲利不錯的智邦(2345)。智邦常讓人跌破眼鏡,因為其美國轉投資常無預警突然大賠錢,最近一次發生在2003年上半年,當時智邦還賺了約4億元,但是下半年海外賠了30億元,最後交出賠了28.5億元的成績單。
去年12月29日無預警停工的十美,最後下櫃,其實簽證會計師早在去年第一季季報的查核報告中,便針對十美2001年和2002年財報,提出公司繼續經營的疑慮,接下來的半年報和第三季季報,類似的警語持續,但還是有不少大意的投資人受傷。
Tips:如何查詢會計師的意見?
公開資訊觀測站上的「電子書」中,可以查詢到各上市公司的財報,第一頁都有「會計師核閱報告」,是會計師的總結意見。
方法6︰避開董監低持股的股票
董監低持股,也意味著大股東連自家的股票都不太在意,持有這樣股票的投資人該小心,像旺宏(2337)董、監持股才3.1%,投資人若苦戀旺宏,到頭來恐是一場空。一銀投顧研究部協理黃嘉斌強調,更壞的情形是董、監事還落井下石,甚至低價賣股。一般上市公司都會用控股公司買賣股票,如果連控股公司股票都出清,最後動到董、監持股的腦筋時,除非有人接手經營權,否則投資人能避則避。
BOX:如何查詢董監持股比重?
以旺宏為例,在公開觀測站中點選上方左列的「董監股權異動」下的「董監事持股餘額明細資料」選項,便可查出旺宏最近的全體董監持股合計13.9萬張,然後除以股本447萬張,可得出3.1%。
- Jul 30 Mon 2007 21:49
成為百萬富翁的八個步驟
美國最近有一本新書,甫上市就引起市場矚目,書名是「成為百萬富翁的八個步驟」,作者有系統訪問調查了美國一百七十位百萬富翁,從他們的致富經驗中,歸納出這本人人都可實踐,晉身七位數身價的行動手冊。
這本書的作者查理斯.卡爾森,美國讀者對他並不陌生,過去幾年來他寫的幾本股市投資的書,都曾高居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前十名,無怪乎卡爾森的最新力作,一上市就掀起熱烈反應。卡爾森的這本新書,不是作者自己天馬行空的幻想,而是他實際向美國一百七十位百萬富翁進行調查,從他們的經驗中歸納出來的致富祕訣,全書讀來趣味盎然,令人躍躍欲試。卡爾森說,百萬富翁的八個行動步驟,分別是:
第一步、現在就開始投資:
美國六成以上的人,連百萬富翁的第一步都還未邁出。每個人都有一堆理由,但其實都只是自己在找藉口。「沒錢投資?」:卡爾森建議立即將收入中的百分之十到二十五強迫自己用於投資;「沒時間投資?」:何不立即減少看電視的時間,把精力花在學習投資理財知識上;「擔心股價太高?」:別忘了股價永遠會有新高。
第二步、訂定目標:
這個目標不論是準備好小孩子的研究所學費、買新房子或五十歲以前金錢無虞地退休,任何目標都可以,但必須要訂個目標,全心去達成。
第三步、把錢花在買股票或股票基金:
「買股票能致富,買政府公債只能保住財富」。百萬富翁的共同經驗是:別相信那些黃金、珍奇收藏品等玩意兒,把心放在股票上,這是建立財富的開始。從長期趨勢來看,股票每年平均報酬率是百分之十一、政府公債則略高於百分之五,如果一九二五年投資一千美元買股票,一九九八年已值二百三十五萬美元,買股票的道理再明顯不過。
第四步、先求一壘安打(別眼高手低):
棒球選手如果只想打全壘打,其結果是被三振的機率會高於只想擊出安打的球員,股市投資的道理亦同。百萬富翁並不是因為投資高風險的股票而致富,他們投資的是一般的績優股。
第五步、每月固定投資:
投資必須成為習慣,成為每個月的功課,不論投資金額多小,只要做到每月固定投資,就足以使你超越美國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因為他們永無止盡消費,到老才想到投資。
第六步、買了要抱住,還要再抱住:
調查顯示,四分之三的百萬富翁買股票至少持有五年以上,將近四成的百萬富翁持有十年以上。股票買進賣出頻繁,不僅冒險,還得付高額資本利得稅、交易費、券商佣金等,「交易越多不會使你致富,只會使交易商致富」。
第七步、把國稅局當投資夥伴,善用之:
厭惡國稅局並不是建設性的思維,把國稅局當成自己的投資夥伴,注意新稅務規定,善於利用免稅投資理財工具,使國稅局成為你致富的助手,才是正面做法。
第八步、限制財務風險:
百萬富翁大多過很乏味的生活,他們不愛換工作、只結一次婚、不生一堆孩子、通常不搬家、買股票抱住五年以上,生活沒有太多意外或新鮮,可是穩定性卻是他們的共同特色。
卡爾森的書中最後舉了一位百萬富翁的例子。這位富翁年薪從未超過四萬六千美元,沒有繼承大筆遺產,有妻兒要照顧,他就像是你我每天到超級商店遇到的平凡人,但他持之以恆力行上述八個步驟,百萬富翁只是他得到的報償之一罷了。
- Jul 27 Fri 2007 21:26
主力坑殺散戶方法~~觀念分享
主力選好一隻股票後 , 一種是慢慢買進慢慢吸貨 , 慢慢佈局 ,這種主力買進時往往別人是不知道的,就算你知道ㄌ , 你也不想跟, 因都不會漲 , 在買的主力也不想讓它漲起來 , 因為漲ㄌ後就要進到貴的成本 .
另一種主力是找好一支股票後馬上會於一兩天之內買進數千張 , 幾天後再把買來的股票全數往下摜殺 , 壓低股價 兼作量 , 量大ㄌ後再往上進貨 , 這就稱為進貨 ,這時就能買到更大量的便宜貨 .
之後 會有一段時間的拉價 , 一般拉價時主力為ㄌ不讓自己的成本墊高都會先自買自賣 , 就是自己掛大單於盤上賣, 自己再用更大的張數買進 , 讓市場看盤的投資者誤以為有大戶或外資法人進場 , 也會跟著大單的敲單而跟著搶進 .在漲ㄌ很多後 , 線形成盤底而且線路越來越漂亮時就會有一些專門看線的線仙搭轎 , 而且這時候主力會相互轉單互相捧場讓這股票活絡也稱互相抬轎或搭轎 ,
這時一般主力都會跟平面媒體配合報導這家公司的良性消息 , 或是跟電視上的分析老師搭上以電視分析老師的會員再進場買進 拉出數隻漲停 .
當然這時的媒體都在分析這隻股票的大好未來 , 畫上大餅 告知明年它的 EPS會倍數的成長 , 讓一些後知後覺的人再搶進 , 達到拉抬股價的目的 .
出貨一般是主力漂亮演出的開始 ,在連續大漲之後在成交量超大時一般主力都會邊買再用更大的量邊賣 , 市場夠熱的話原先的主力就順勢全數脫手獲利了結 ,如果出貨不是很順時 , 主力會用壓在跌停賣 , 如果大家都不買時 , 主力就會反手又買進自己的賣單再拉上到盤上或是漲停 .......這時主力就買到貴貨ㄌ
所以依般都會在隔天又開高再馬上下殺把前一天買進的貨先出清 ..當然又會出貨又殺到跌停 , 跌停沒人要買時又會演自己買又自己拉上漲停 , 灌輸投機者買跌停常會賺到兩隻停板的錯誤信息 , 幾次這樣的動作後 就會自己先大筆買進跌停一筆後讓投機者去搶跌停的掛單 , 自己再壓更多跌停的單讓想搶跌停的人買到飽 , 達到他出貨的目的 , 當然主力沒賣完的 也會再壓低出 , 幾支跌停後 , 自然就會有買到高價的人想攤平股價 就會再逢低買 , 這時主力一般都會傾貨底通通賣出的 .
這樣後知後覺的股民就全套在高價ㄌ , 主力也漂亮的出清股票 , 到夏威夷的沙灘上.....美女陪伴曬著太陽ㄌ........
- Jul 26 Thu 2007 22:28
挑股面面觀
選好一支股票,我認為基本面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安穩的,有以下幾點需要注意。
第一:最重要的就是EPS,也就是每股盈餘。較穩健的績優股,我認為EPS至少要3元以上為佳,但也須常常配合本益比的計算,也就是股價除以EPS,小於10倍者,表示股價太低啦~~基本面優於股價表現,則可以逢低進場。
但有時EPS高並不代表一定好,像許多公司在本業其實很差的,靠著業外轉投資處分來獲益,造成EPS迅速提升,但本質其實並不理想,所以也要隨時注意股票單季EPS是否突然爆升,真的是本業成長,還是處分利益,一定要弄清楚。
相對的,EPS低不一定是壞事,有的績優股處於轉型階段,獲利能力尚未顯現,且要認列研究費用、設備費用、專利等雜七雜八的支出,所以EPS並不高,但並不代表未來表現差。
第二:公司的單月營收。這我認為是觀察一家公司很直接的方式。從營收的成長衰退,您就可以看出這家公司的今年、這一季、最近的展望如何,最好的當然就是每月平穩成長(根去年同期比較),若逢該股產業淡季,則衰退是可以被人接受的。若持續性的衰退就不好了。
若成長、衰退的幅度都不大,表示營收維持的很好,也代表這家公司的穩定,也是可以接受的。
第三:該公司的毛利率。毛利高,當然表示此項產業的賺錢,表示獲益的能力高,表示此項產業處於成長階段,未來獲益仍直得期待。相對的毛利低,表示此項產業高峰已過,處於成熟階段,那就要注意該公司的經營有沒有應對方式,有沒有轉型的可能,來評斷一家公司未來還有沒有成長動能。
第四:看看股東報酬率高不高、配發的股息是否合理。每年配發的股息若高,當然對股東的報酬率越好,回饋股東的利益多,不會被公司獨吞。
第五:看看財務比率。通常負債比要低才好,低於25%為佳,其中長期負債低於10%為佳。若負債比高,可再參考流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的比率,若此值大於1.5,表示償還負債能力沒有問題,負債比高也沒什麼關係。相對的此值接近1,甚至小於1,就要小心公司有無財務危機了。
第六:注意該公司產業的成長性。是否有利多消息、未來成長動能好嗎??是否是新興產業,如太陽能、LED等未來省電的產業,又是否為夕陽產業,如老紡織廠、未轉型的食品業,都是選股上要考量的重點。
第七:籌碼問題。融資比例是否偏高,導致籌碼不集中,像我以融資使用率高於50%為偏高。融券是否軋到空頭等,都是考量重點。
第八:剩下一些如董監持股是否有大變動、法人持股等等,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了!
目前我想到的基本面大概就是這樣,技術面的話,我認為不追高、不殺低是最重要的,要有停利、停損的概念
- Jul 24 Tue 2007 09:44
生物可分解材料 未來明星
高油價時代來臨,能夠替代石油的技術頓時成為顯學,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太陽能電池廠茂迪,股價從前年200元一度狂飆到去年衝上930元天價,讓大家正視到太陽能應用的新趨勢,同樣兼具石油替代及環保特性的生物可分解材料,會不會成為下一個太陽能明星產業?
隨著中國大陸等金磚國家崛起,全球石油需求量暴增,國際油價也扶搖直上。布蘭特原油價格從2003年的每桶25美元,去年一度飆漲至75美元,國內半導體教父張忠謀最近更是跨界喊話,大膽預估未來油價將漲上每桶100美元天價。
伴隨「高油價時代」來臨,大家直覺想到什麼能取代化石能源,經過多年研發、轉換率已大幅提升的太陽能相關應用,立刻搖身變成明星顯學、也成為投資人追逐的焦點。
不過大家容易忽略,能源可不是石油的唯一功能,包括pe、pp、pvc、pet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泛用塑膠原料,也都是由石油衍生而來,這些材料被製作成容器、包裝、餐具、紡織纖維等,對人類生活已經不可或缺。
為找到這些塑膠材料的替代辦法,已有許多業者相繼投入由澱粉、玉米、葡萄糖等生物材料製作而成的替代材料,且具有可分解等環保特性,在高油價及環保意識高張的新時代,未來成長性不容小覷。
生物可分解醫材攸關人體安全漸受重視
常見的塑膠與保麗龍盒等容器,在環境中分解不易者將遭全面禁用,改以生物可分解材料取代,因此生物可分解材料的應用,近年來在醫材方面已開始受到重視,頗值國內廠商關注。
生物可分解材料在生醫領域受到重視,主要是部份醫材必須長期植入人體,生物可分解材料植入人體後一段時間後,即會在體內分解,較不會引起長時間植入,所造成的身體排斥現象。
當然,生物可分解材料若欲成為生醫材料,除了應該具有生醫材料的功能性需求外,其生物相容性、生物可代謝性及代謝產物是否有毒性,也將成為評估的指標,較工業環保用生物可分解材料,有更多安全上的限制。
生物可分解材料應用可分成四大類,第一類為手術用途,包含縫合與結著等用途,此類產品應用已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早期羊腸製成膠原蛋白纖維手術縫 合線,減緩水解而經鉻化處理的羊腸線,以及一九七○年代,利用合成共聚物製成的手術縫線,至今仍是主流的產品,根據frost & sullivan在二○○二年估計,美國縫線市場將近六億美元。除了手術縫合線外,其它手術相關產品還包括組織黏合的黏著劑,與手術後抗沾黏產品,其市場 規模也在近幾年日益增加。
第二類用途為生醫材料的應用,如人造骨、血管支架、心律調整器和尿導管等,是否可利用生物可分解材料,來克服抗排斥是最重要的研究課題;另外, 生物可分解植入物在手術後即不再取出,可減少手術感染的機會,kalorama information估計在二○○二年時,生物可分解材料在骨關節滑液的全球市場,就已達到四.二五億美元。
第三類用途為藥物傳輸載體,當前研究方向包括控制釋放、標的強化、新的傳輸方式等。生物可分解材料的角色,是扮演載體完成了控制釋放、標的性及 傳輸方式後,能夠被人體吸收,而不期待留於人體循環中。目前利用聚乳酸(pla)為藥物載體的藥物,包含應用於牙周病的atridox、治療前列腺癌的 trelstar depot及末端肥大症用藥sandostatin lar,已相繼獲准上市。
第四類用途為組織工程的應用,很多人工器官及捐贈器官的移植,目前仍有不完備的地方。以生物可分解材料開發組織工程,將比現在的人造器官更貼近 人體。目前組織工程皮膚產品可算是當前最成熟產品,medmarket diligence report估計組織工程皮膚市場規模為三千七百萬美元,預其未來複合成長率將達到二○%以上。
宜採高品質、低價策略 爭取商機
生物可分解性材料有:
(1) 生物可分解醫藥用聚乳酸 (pla) 粒,可用於製造骨釘、骨板、手術用縫線、長效型藥物釋放材料。
(2) 生物可分解粒,可用於製造生物可分解膜、袋、杯、瓶、盤、用具 …… 等。
(3) 生物可分解膜,應用於農業用膜、商業包裝用膜、工業用膜、醫療用膜。
(4) 生物可分解袋,用途為購物袋、包裝袋、垃圾袋 …… 等。
(5) 生物可分解器材,用途為叉子、刀子、盤子、湯匙和盒子、罐、瓶子、杯子。
- Jul 22 Sun 2007 22:48
我很害羞,我能領導嗎?
對許多自認「性格內向」、「不善交際」的專業工作者來說,一旦從「做事」走向「帶人」的管理職,有時意味的未必是好運,反倒可能是一種災難。但是也有許多害羞內斂的"shy professional",仍然能成為非常好的領導者。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台灣愛普生科技董事兼副總經理李隆安,高興時有張圓圓的笑臉。在愛普生17年,他不僅是公司決策核心,大小員工都暱稱他一聲「李桑」的李隆安,更是部屬喜歡吐露心事求教的大家長。
如果不是出自李隆安自己口中,任誰都不會把「悶騷」、「內向」、「害羞」這些形容詞跟他聯想在一起。
然而從小被教育「小孩子有耳無嘴」,台灣工業技術學院畢業的李隆安,年輕時確實很為不擅溝通的個性所苦。1985年,他進入愛普生,公司上下不過30個員工,每個人都被他罵過,個個對他感冒至極。更糟的是,當他好不容易升上小主管,帶領手下5名幹部,正要有所做為時,竟然4個人先後離職,整個團隊瀕臨瓦解。
事實上,李隆安對工作求好心切,忙起來經常睡在辦公室。他的專業深受上司賞識,但是得不到部屬支持,挫折感一樣揮之不去。
他不能理解,明明自己沒有惡意,旁人眼中,他卻既嚴肅又不近人情,「不用扮就是黑臉」。
直到有一回,李隆安獨自赴日本受訓,碰巧坐骨神經痛發作,異地生病格外淒涼,才觸動他認真思考:「我在幹什麼?為什麼自己累,別人也不開心?」
當年李隆安心中的困惑,如今你是否也似曾相識?
對許多自認「性格內向」、「不善交際」的專業工作者來說,一旦由專業職被擢昇為管理職,從「做事」走向「帶人」,有時意味的未必是好運,反倒可能是個人的一種災難。
四分之一的害羞人口
這種生涯轉換的瓶頸,在技術導向的科技界又更明顯。
「我很害羞,我能領導嗎?」許多30歲上下,面對專業與管理兩條不同升遷管道的工程師,在抉擇時,都因此倍感猶豫與困擾。
其實,當初選擇專業職投入,而非與人廣泛接觸的業務或行銷,某種程度已經反映出個性的傾向。「就是喜歡機械、數字、工程;喜歡專注,」華邦電子人力資源處處長范祥雲觀察。
獨立作業的工作型態,當然更強化這種特質。凌陽科技技術資料室課長林建榮,先前當過5年工程師,他描述生活經常是:「兩、三天都在一個技術問題上打轉,跟著吃飯吃不好,睡覺睡不好,」自然沒有心力投注在其他事情上。
這樣幾年累積下來,一下子要扮演管理的角色,處理各種與人相關的問題,當然難免措手不及。
根據美國非正式的研究,大概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屬於「內斂型」人格。這些害羞的專業人士(shy professional),喜歡思考更甚於社交;善於獨力完成工作,更甚於與人建立關係。也因為在工作上表現優異,他們經常是老闆得力的助手,很容易進入行政體系。
然而,撇開升遷帶來的成就感,從專業走向管理,既要適應角色轉變,又要克服性格框架,確實是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難題。
1.從與人互動開始改變
首先要面對的壓力,從最簡單的跟人互動開始。
一家電子公司,剛升上法務室主任的女性主管就說,以前她進辦公室,總是筆直朝自己的座位走去,不喜歡東張西望。現在她不但會刻意環顧四週,還會跟每個同仁找話題寒喧,好拉近距離。
短短一段路,走得戰戰兢兢,她誠實地說,實在很不習慣。但她也不希望同事對她繼續停留在「獨來獨往」的印象。只是,「自己難免變得很敏感,更羨慕起別人能那麼輕鬆自在」。
而念茲在茲,隨時提醒自己改變習以為常的溝通模式,幾乎是免不了的日常功課。
凌陽科技技術資料室課長林建榮,今年2月才離開工程部門,改接內部技術文件管理。這不但是林建榮第一次當主管,而且一口氣就要帶領部門中4位女將。
即使大學在舊金山攻讀資訊科學,比起一般工程師,林建榮已經多出豐富的國外生活經驗,但對這個新職務,他還是絲毫不敢大意。
以往跟工程師談產品規格、開發,不管用的語言、定義,彼此都很清楚。現在業務牽涉到跨部門協調,「用字遣詞都要很小心,」他笑著說。有時候擔心對方誤解,回頭還要「趕快用e-mail再溝通一次」。跟女性相處,太太更成為當然的諮商專家。
畢竟,「做事是科學,帶人是藝術,」李隆安說。當年他就深刻嘗到箇中痛苦。工作能力再強,若是少了與夥伴良好互動,「無法分享,知識變得很有限」、「成果也不會被重視,」他一語道破。
所以他從日本回來,下定決心改頭換面。李隆安不但自掏腰包,花了3萬多元參加卡內基的溝通課程,又開始接觸佛法,還在家裡浴室的鏡箱貼上一張微笑的臉,每天學著對鏡子微笑。
如此「內外兼修」,才練就他今天的親和力。
乍看之下,要順利由專業職轉換到管理職,似乎並不容易。終究人的個性不是橡皮筋,很難有無限拉扯的彈性。
但是換個角度看,透過改變的過程,很多人也因此發掘出連自己都意外的潛力。
2.相信自己的潛力
套句成語,就是「不經一事,不 長一智,」巨有科技總經理賴志賢笑著比方。
雖然站在浪頭上,投入的是台灣下一波最有競爭力的產業--IC設計服務,但是賴志賢看起來就像路上最普通的工程師,說話說到興起,還會不自覺地搖搖手,跟著露出靦腆的笑容,完全沒有當了十幾年老闆的架勢。
儘管小時候想過要當企業家,但真正從工程師到CEO,對賴志賢卻完全是偶然。他本來在合德半導體(合泰半導體前身)工作,但後來公司要遷去新竹,不願跟著南下的賴志賢,就起了創業的念頭。
比起中階經理人因拔擢而轉換職務,賴志賢面臨的衝擊更大--不但對內要當火車頭,還要承擔成敗,對外打天下。
他回憶自己起初拜訪客戶,經常語塞。「不知道該講什麼,」賴志賢描述。
1998年,巨有本來打算上櫃,第一次面對滿堂的法人、股東,「腦袋一片空白,」尷尬的場面,更令賴志賢印象清晰。
即使對同仁,他都有不知從何開場的時候,「總是先從檢討案子開始,」賴志賢不好意思地笑笑說。
但他對這些不以為意,反倒很坦然:「不多試試,臉皮怎麼會厚?幾次就習慣了。」後來,賴志賢又到企經學會上了一年多MBA課程,慢慢在公司裡談到願景、策略。「每次都感覺可以再改善,就會愈來愈好,」他歸納心得指出。
其實,不管再內向、再害羞的人,專家都不建議還在沒嘗試前,就畫地自限,打退堂鼓。
「沒有人是真正排斥人的,」華邦人資處處長范祥雲認為,大多數人對別人都有善意,癥結在「沒有適當的方法表達。」
這時候,企業扮演的角色,不應該只是「趕鴨子上架」,更要積極地助員工一臂之力,幫他們跨出自我的藩籬。
范祥雲自己就是個好例子。
3.企業也可以助一臂之力
中正大學數學系畢業後,范祥雲繼續攻讀MBA,後來才跨入人資領域。不同於許多人選念數學,只是聯招分發的結果,范祥雲的答案很出人意表:「我真的覺得數學有趣,而且我不喜歡跟人打交道。」
他剛進華邦,起初負責薪資。一開始,范祥雲照舊不愛跟人說話,還動輒把部隊裡的管教方式帶進公司。典型數學人的思考模式是:部屬寫文件,沒有清楚的前提,不收;他們有不會的問題,還會發張考卷下去,3天後來考試。
只是華邦沒讓范祥雲我行我素太久。在華邦內部行之有年,對主管有套系統性的培育體系。通常幹部在晉升前,必須由上司先觀察他的管理弱項,受訓後3個月,再彼此討論進步的狀況。
而訓練內容,就是先告訴幹部幾個簡明的原則,讓他覺得有用,然後慢慢改變思考窠臼。
比如,先學會尊重部屬。范祥雲舉例,從前習慣脫口而出:「你這是什麼問題?!」得修正成:「你這個問題很好。」才能繼續對話。
「只要成功一兩次,就會發現管理原來沒有那麼難,」范祥雲笑著說,他不但做事方式跟著有了調整,連觀念上,都成了「訓練的忠實信徒」。
4.善用個性強項
事實上,對專業工作者而言,溝通與人際關係固然常是管理的門檻,但與其把所有心思都花在彌補缺點上,不如善用個性的長處,反而更能建立個人的領導風格。
深思、樂於傾聽、有同理心,甚至是行動力,都是內斂型的經理人可以好好發揮的優點。
華義國際技術長張家齊,也是平常話不多,「惦惦型」的工程師。連他自己都知道:「我不笑的時候,看起來很兇」。
8個月前,他以空降部隊的姿態進入華義,帶領70人的遊戲研發團隊,他不諱言,不管是處境或團隊規模,都是個人生涯空前的挑戰。
與其在表情上下工夫,張家齊的做法是:「真的滿足部屬想要的工作環境與成長」。他發現研發環境長期不佳,地板很髒,就立即要求清掃,同時禁止抽煙。
他也調整部屬的職級,幫他們爭取加薪,做生涯規劃。甚至有需要,就一對一深談。
透過具體行動建立信任,「跨過這條線,感官上的障礙就不存在了,」張家齊笑著說。
而靠誠意打動人心,張家齊反倒能凝聚出肝膽相照的夥伴。過去幾次工作經驗中,最後許多同事都願意跟他共去留。
當領導的典範與時俱進,天生活躍外向、睥睨群倫的領袖魅力,未必永遠是主流。內斂、堅毅的特質,反而在這個時代中,透過《從A到A+》、《默默領導》等暢銷的管理論述,廣為強調與流傳。
新的領導模式
很多檯面上的企業家,譬如宏達國際總經理卓火土、凌陽科技董事長黃洲杰,都是沉默少言的類型,卻絲毫不影響他們的領導魅力。
一路從迪吉多電腦跟著卓火土創業,宏達OEM事業部營運副總經理劉慶東,跟著卓火土打拼十餘年,就深為他的的遠見、追求卓越的精神所折服。即使,「對大眾講話,實在不是他的長處。」
從部屬的角度,林建榮觀察,黃洲杰所以能帶動凌陽,也在於他「承諾員工的事情都能做到」,大家「相信實在的東西更勝於言語」。
你也是羞怯不擅社交的典型嗎?不管是過來人的經驗,或者潮流的走向,應該都讓你更有信心,嘗試不同的階段,走出更開闊的舞台。
- Jul 20 Fri 2007 21:59
搜尋漲速最快的明日之星~陳進郎操盤心法
本文是股市高手陳進郎的操盤心法,他提醒投資人不要在這個指數一路逼近萬點行情時,模糊了自己的投資焦點,並從總數五十幾個的次類股中,針對線形較好的,逐一從其中成員的走勢圖中,鎖定漲速最快的三種股票,值得投資人參考學習。
隨著指數逼近萬點,別人問我的問題,也從之前的「指數會不會上萬點」,變成了「指數會不會突破一二六八二點」。我總是回答:「你與其關注指數會不會創歷史新高,不如關注哪些股票會創歷史新高;你與其等待手上的股票創新高,不如轉進那些即將創新高的股票。」一二六八二點只是個歷史刻度,能不能突破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賺到錢。
◎多頭操作心態
~捨牛皮股 買進漲速快個股
投機客碰到多頭行情,就像職業球員進入季後賽,如果缺乏飢餓感,那可能是入錯行了。打例行賽講求穩定性和節奏感,打季後賽除了這二項,更需要爆發力,投機客的爆發力就是搶錢的功力。我在股市的季後賽經驗告訴我,此時我必須牢記台灣話所說的「敢的人拿去吃」,用「漲久不如漲快」作為選股的原則,而不是抱著牛皮股等待風水輪流轉,因為該大賺時,少賺就是賠。
在近期指數急漲一千點的前後,除了少數受惠於政策作多的類股,股市的內涵大致上沒有太大改變,差別在於整個市場的心態改變了。在每一次的多頭行情中,我們總是發現,題材和籌碼的因素比本益比的高低重要,各路資金競相追逐最具題材的股票,最會上漲的股票很多都是高本益比但未來有想像空間的公司,就像這一波太陽能產業的「三晶」。
因此,除了基本分析,我們還需要技術分析,加上一些想像力,訓練自己也敢追進別人認為股價不合理但裡頭大有文章的股票。
沒有人可以確定一家公司的股票值多少錢,但股價雖沒有「絕對的」價格,卻有「相對的」價格,「相對的」價格來自於以下二種比較的基準。第一種是,人們常把過去一段時間看到的價格或自己的買進成本(賣出價位)視為正常,一旦目前的價位偏離了正常的水準,就會有「貴」或「便宜」的感覺;第二種是,和別的股票相比,某支股票就顯得「貴」或「便宜」。
當明顯的漲勢形成,如果我們用過去的基準而認為目前的價位偏高,那一定不敢追高,而且會輕易結束部位,此時,「有沒有比價空間」才是正確的選股之道。就像農林拉大了資產股的比價空間,伍豐拉大了博弈股的比價空間。我們可能沒買到農林或伍豐這些領頭羊,但可以退而求其次,買進比價上漲的股票。
◎多頭選股原則
~挑三類股票具「漲」相個股
我每天盤後做功課時,除了看最新資訊和手上每支股票的走勢,還看大盤走勢圖、類股走勢圖和次類股走勢圖。我從總數五十幾個的次類股中,針對線形較好的,逐一從其中成員的走勢圖中選股。我鎖定以下三種股票,尋找漲速最快的明日之星。
一、創新高的股票:「創歷史新高」意味上檔沒有套牢籌碼,走勢當然海闊天空。但是,這種股票為數不多,我們還可以從創近期新高的股票中找機會。同樣是剛突破前一波高點的個股,如果其他條件類似,那麼個股目前價位距上檔重量級反壓越遠,和上檔反壓間的累計成交量相對於日均量越小,則漲速可能越快。
對一家面臨前波高點反壓、盤中走勢相對強勁的股票,我習慣在逼近反壓時酌量介入,等突破後的第一時間積極加碼。原則上,越早領先創同期新高,量能沒有擴增太快的個股,漲勢越值得期待。萬一該股該強不強,站不穩前波高點,我也會考慮要不要減碼。
二、盤中最強的股票:我認為投機客最重要的事,就是利用市場的缺乏效率,來提升自己賺錢的效率。市場最缺乏效率的一點就是存在漲跌停板的限制。股價漲停板叫進常表示買盤尚未宣洩完畢,漲勢欲罷不能。我看盤時會例行性地巡視個股漲跌幅排名,尤其關注那些即將漲停的股票。
原則上,我寧可等股價即將突破新高才積極介入,但如果該股挾著漲停的氣勢,逼近前波高點,我會迫不及待地進場,因為往往隔天一開盤,股價就創新高,而且賣盤惜售。萬一該檔股票漲停無法叫進,我會考慮要不要軋平一些,但我通常不會做這麼短。
三、出現即時利多的股票:市場之所以缺乏效率,不只是因為漲跌停板等限制,還包括掌握內幕消息的人士,不能正確預測該消息對股價的影響。他們或許對個別公司的基本面很靈通,卻不知道整個市場的多空態勢,不知道市場將如何看待他們所掌控的題材。因此,剛宣佈的消息可能利多出盡,但也可能還具有剩餘價值,這需要經驗來加以判斷。
對於即時利多很吸引人的股票,如果它的線形強勢,而且大盤的重心移向該類股,我常搶著追高。如果它之前已經漲了一段,我會自我安慰「我換掉的股票也已經漲了不少」;如果我要用更高價追進一支不久前才賣掉的股票,我會把它視為不同的股票。這樣才不會因為猶豫,而錯過了上漲列車。
◎多頭操盤心法
~買基本、技術和盤面強股票
我覺得每位投資人,尤其是散戶,都應該依照開盤前做功課的結論,在開盤前把該掛的股票先掛一部分,等開盤後再修正。因為法人進出量大,即使是利多尚未完全反映的個股,他們剛開盤不容易一下子買太多,特別是對那些流動性較低的股票,所以股價經常開平高後走高,在開盤前買進還可以賺差價,這也是利用市場的缺乏效率來賺錢的方式;而且,對於利多強烈的個股,如果開盤前用漲停價敲進,通常都還買得到。
綜合以上三點,投資人最理想的選擇,就是買進出乎預期的利多股、將創新高的股票、即將漲停的股票,也就是買進基本面、技術面和盤面最強的股票。至少,買進的對象也要具備其中一兩項條件。但如果個股走勢強勁,卻沒有基本面做靠山,我們大概也不敢買太多。
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全程看盤,否則等盤後找到符合設定條件的目標,隔天可能買不到或買不下去了;而且,對於持股比率愈高的人,看盤可以讓我們貼著行情走,愈能增加我們的安全感和警覺性,這樣即使手上的飆股漲停打開了,也可以及時應對。
我依資金流向和技術分析決定大盤多空和個股進出時機,除了依大盤的多空決定持股比率,也依整體獲利的升降而增減持股的水位。多頭行情時,我把本金和融資額度用滿後,借由換股操作,讓實現的獲利可以做更大額度的融資。我還習慣在開盤前大量掛進看好的股票,在接近尾盤時減碼弱勢股,搶點差價,順利調整持股。
◎多頭末期操作建議
~頭部確立後反彈 大幅減碼
對於不斷創新高的股票,我不預設立場,抱著「我要看看它們會漲到哪裡」的好奇心,除非能找到更會漲的目標,通常我不會賣掉上漲中的股票;或者直到它們露出疲態時,比如持續出大量,上升角度趨緩、留下長上影線、融資使用率太高等,或進一步跌破短線底部時,我會更積極地換股。我也知道多頭市場終有結束的一天,但不會急著想去抓住指數的頭部,我等頭部確立後的反彈波才大幅減碼。
常有人問我:「漲這麼多了,還能追嗎?」我回答:「遲到總比不到好,但在還沒進入情況前,不要買太多;而且,不能抱著一買就要賺的心態,這樣的人不適合做股票。」對剛進場的人,只要保留住來日的購買力,即使碰到大盤全面回檔,可以在回檔中決定是否先買進一些相對抗跌股,然後伺機買進率先突破前波高點的股票。萬一大盤在這裡作頭,賠的錢就當作是繳學費。
投機客的神聖使命,就是借由換股操作,替市場創造流動性,而市場也會給予回饋。尤其是資金不多的投資人,更可以靈活換股,創造驚人的報酬率。剛學習換股操作,我們難免會計較這樣做反而少賺了多少錢,等到越磨越利,隨著很多種股票的來來去去,我們也無從計算換股操作是不是賺得比較多,只知道資金正快速累積中。
在政府作多的今天,應該不至於像中國政府提高證交稅壓抑股市。面對如此波瀾壯闊的大行情,我們應該掌握這樣的機會來訓練身手,邊賺錢,邊學會換股操作,這樣即使有一天市場低迷,我們仍然抓得住某些股票的大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