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必須牢記的快速鍵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在一旁看著公司的工程師快速敲打著鍵盤,得心應手地操縱電腦桌面上每一個程式,卻連滑鼠都沒動過。

其實,不管是你電腦菜鳥或玩了好幾年的老鳥,隱藏在Windows系統裡的許多快速鍵你可能連聽都沒聽過,別以為這些快速鍵沒有什麼功用,使用這些便利快速鍵所節省下來的時間,可是會幫助你加快工作效率,還可以讓你在LKK的主管前面秀一手呢。

下面就介紹十個你必須牢記的快速鍵:

Ctrl+C/Ctrl+V/Ctrl+X
這兩個快速鍵是必須共同使用的,Ctrl+C指的是將選取的檔案(Windows)、文字段落(Word)、數據(Excel)、文字方塊(Powerpoint)等進行「複製」的功能。在進行複製之後,再透過Ctrl+V進行「貼上」。而Ctrl+X的功能則是「剪下」,當然,在剪下任何物件之後,之後只需要再按下Ctrl+V就可以再貼上囉。

Ctrl+S:
使用各種軟體的時候,最擔心的就是突然當機之後才發現打好的報告忘了存檔。只要記住Ctrl+S這個快速鍵,就可以在任何時間快速儲存,也不需要用滑鼠在那裡點來點去囉。

Alt+Tab
電腦上滿滿都是執行中的程式讓你眼花撩亂嗎?用滑鼠一個一個點又不曉得要點到什麼時候,這時候你就需要Alt+Tab這個快速鍵,按下Alt+Tab之後就會出現執行程序選單,只要持續按住Alt,再連續按Tab就可以跳到自己想要的程式去了。

Alt+F4:
Alt+F4這個快速鍵的功能在於「關閉正在執行中的程式」,因此不管你正在IE瀏覽器瀏覽網頁、WORD裡編輯報告,只要按下Alt+F4就會自動關閉程式,省去再移動滑鼠去關閉程式的手續。

Backspace:
Backspace這個按鍵在Windows與IE瀏覽器裡所代表的指令是上一層或上一頁,當你在檔案總管裡太「深入」某一個資料夾之後,只要按下Backspace就可以回到上一層,而瀏覽網頁時也可以使用這個按鍵來幫助回到上一頁。不過在Word等文書處理軟體裡面,Backspace的功能可是「往回刪除」,可別一口氣按著Backspace把自己的心血結晶全部清掉囉。

Shift+Delete:
討厭每次刪除檔案之後,還得到資源回收桶去刪除一次才能真正刪除嗎?只要在你選取要刪除的檔案之後,按下Shift+Delete,就能一勞永逸地刪除檔案,不過要用這個快速鍵之前可是要三思,免得挽救不回重要的檔案資料。

F3:
F3這個通用於Windows系統和IE瀏覽器的快速鍵,是你務必要學會的一個快速鍵。在Windows系統裡,按下F3就可以呼叫出「搜尋」功能,可以輸入關鍵字後搜尋電腦裡的檔案。在IE瀏覽器裡,按下F3則是可以切換到自訂的搜尋引擎網站,不需要再輸入搜尋引擎的網址或點選我的最愛囉。

F5:
在IE瀏覽器上瀏覽網頁時,最常使用到的就是「重新整理」的功能,其實只要按下鍵盤上的F5按鍵,IE就會自動重新整理網頁,不需要在透過滑鼠點選功能選單囉。

Ctrl+Enter:
在IE瀏覽器裡,Ctrl+Enter算是一個針對懶人所開發出來的快速鍵,只要你在網址的欄位裡輸入google六個英文字母之後,再按下Ctrl+Enter,IE瀏覽器就會自動幫你加上www.和.com,然後連到這個網站,不過對於台灣地區的網站就比較不適用,因為它並沒有自動加上.tw的功能。

空白鍵:
別以為空白鍵只能在Word裡輸入空格,其實在IE瀏覽器裡,按下空白鍵的功能等同於「捲動網頁」,對於長到不像話的網頁來說,空白鍵就會你最好的朋友。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初看到這份原文時,我也是茫然的無法認同!只是笑笑的略過罷了,終於有人將這問題的癥結說了出來了,不知道是否可以改變一些人的觀念,其實雙方大家都有「理」,凡事不該僅是站在自己的觀點上思考,身為幹部所要的考量要遠大於做下屬的,您可以體會「幹部難為」嗎?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如果您是第一次看到這份文章,建議您先跳過註解先耐心看完全文(黑色 字的部份)!再看一下註解的人怎麼說!體會一下吧!有趣ㄛ..............不一樣的觀點 FYI...

PS. 註解為紅色字體,是另外有人加上去的解析..滿有意思的...

「好用」的人正當紅--------------商業周刊-- 740 期-----何飛鵬

一位從國外留學回來的主管,拒絕了我交付的一項臨時性工作,理由是這件事與她的職位及工作無關。
我不能勉強她,也不能說她錯,因為確實與她的分內工作無關,但從此我對她的印象大打折扣。

理由很簡單,她在公司內是個不「好用」的人。雖然她在本分的工作內稱職負責,可是當公司有變動、有急用時,她僵硬的態度,畫地自限的自外於公司的需要,自然無法與公司同舟共濟。

基本上這是公司經營者的問題,他在工作上安排一個專業人員, 卻要求她執行一些與她的專業及工作內容完全不同的工作. 試問若要總經理同時兼任接線生的角色, 他願意嗎?
當這位主管合理的拒絕該項工作時, 事實上是希望經營者回去思考工作派任的適切性,及反醒公司組織的潛在性問題, 卻無端換來經營者對其印象大打折扣,可能在將來工作機會的安排上也會有所影響, 這不但違背了當初這位經營者請這位主管來上班的主要用意,也充分顯示出這位經營者不懂得用人之道.


最近日本知名財經雜誌《Presit》,就提出這個「好用」的觀念:在二十一世紀的新經濟時代,企業內當紅的專業經理人的一項特質就是「好用」,「好用」的人態度開放、不自我設限、專長多樣、學習力強、可塑性高、願意挑戰新事物,也願意以公司的需要為己任,而不是只自滿於自我的期待。

這裡所提到的「好用」應該是員工的自我期許,每個人都應該努力的增加自己的能力, 包括專業知識的增進,多樣化的專長等等..但別忘記所學除了滿足自己外, 能在適當的職位上有所表現才有價值.
* 當一個專業的工程師需要的是對專業技術的瞭解
* 當一個部門主管除了瞭解專業技術外, 還需要知道如何規劃整合相關技術及人力, 有時還得面對客戶及廠商
* 當一個經營者除了需具備上述才能外, 還需要對財務規劃, 業務規劃, 公司未來規劃有一定的能力, 同時他在人力資源的任何安排都將對公司造成決定性的影響
所以不管員工努力學會再多的專長, 若沒有適當的工作機會, 他一定會另謀生路的, 所以努力成為一個「好用」的人, 真正有壓力的應當是公司經營者, 若他只是想偶爾用用你就好, 並不需要給你適當的職位及發展空間, 那你還是趕快換工作吧!


「好用」的人在企業內的團隊作業尤其重要。當企業不斷追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並進行大規模的委外服務時,企業內的團隊成員減少,每一個人都是核心工作人力,因而多職能、多專長的人,就會是企業內受歡迎的當紅人才。
相較於只有一項專長的工作者,如果你不是該項專長的最佳人選,很容易就會在組織重整中被犧牲、裁員。

其實在企業中第一個會被裁員的就是「好用」的人, 當一個人有多樣專長時,就表示其實每一樣專長你並不專精, 就算你很行也沒有時間讓你把每一件事情都處理的很好, 所以一但當你的主管發現你「好用」而且開始用時, 你就會漸漸掉入事情做不完的陷阱理, 所以你開始需要熬夜加班,當事情多到加班已經無法解 決時, 你開始無法在主管交待的時間內完成事情,這時你的主管開始不喜歡你, 因為你擔誤他的工作, 而且由於你長期加班卻成效不章,你開始被懷疑有虛報加 班費的嫌疑....試問此時你的主管還會喜歡你,給你更多的機會嗎?

所以在自己份內的工作中努力成為一個「好用」的人才是重要的, 並要適時的檢討工作的質與量, 別把自己累壞了還惹人嫌, 同時因為你在你的工作崗位有顯著 的表現, 所以裁員一定與你無關, 也許還會高昇呢!
在運動場上,「好用」的觀念十分常見」能鋒能衛的籃球員,能守一壘也能守外野的棒球選手,絕對是教練在組隊時的重要考量。因為,這種好用的人選,在調度上是具有高度彈性的活棋,讓教練能有更大的空間補強核心的特殊專才。

你有看過棒球投手去守外野嗎?
你有看過美式橄欖球的四分衛去當擋人嗎? 你有看過籃球的3分神射手卻只能空守籃下嗎?「好用」是要與工作內容相關的專長, 對於解決工作上既定的問題有幫助的才是.


專長的多樣,只是「好用」的條件之一,更重要的是態度。前面所說的例子,並不是這位主管的能力不足,而是她的態度不對。
勇於說"不", 對於不合理的要求應該要勇於拒絕, 且不接受不屬於自己的工作本來就是應當的, 並沒有什麼不對.與其要求員工完全的配合, 這位主管為何在分配工作時不能冷靜的思考一下該如何分配工作, 問題不就迎刃而解. 所以做主管的人不要把自己的責任轉嫁給員工, 還大言不慚的批評員工的不是

「團隊優先」的態度,是新經濟考驗下的工作者必備的條件。九十年代,講究「人性管理」、尊重個人的結果,產生了許多的後遺症,工作者的自我意識高漲,凡事 講求「我喜不喜歡」、「我願不願意」,至於組織及團隊的需要是你家的事,這絕 對與「好用」的原則違背,也是在企業不斷的組織重整中優先會被淘汰的人。想在 不景氣中存活,請讓自己成為「好用」的人。

拿不景氣來威脅員工, 真不知公司無法獲利的最大責任在經營者, 一個無知的經營者 會毀的不只是自己的公司, 還會拖累所有員工的家庭.而往往最沒事的卻是資本家, 反正投資的風險原本就在預期之中, 他總是會在公司還有殘餘價值時退出, 搞不好還小賺一筆. 所以在諸位準備努力成為一個「好用」的員工前, 仔細想想吧!

要在不景氣中存活, 請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而不是「好用」的人。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元電機董事長黃茂雄深受父親影響,例如從小培養他多方面的興趣,因為他父親覺得要給小孩豐富的人生、創造美麗的回憶。在他父親心目中,只懂得自己專業領域的人,視野很狹窄,是最可憐的人。

黃茂雄在陽明山上的家,陳設簡單,但環境很舒適,有大庭院、游泳池。可惜,黃茂雄在家的時間很少,難得享受寧靜的居家生活。黃茂雄很羨慕矽統科技董事長杜俊元,事業交給別人管,自己放心去做慈濟的慈善事業。如果黃茂雄找到交棒的人,他覺得自己同樣可以過著充實的生活。

從小家庭環境不錯,父親讓黃茂雄學音樂、帶他到處吃美食,他的父親還畫得一筆好油畫。現在黃茂雄心情不好時,自己彈鋼琴,或請太太彈給他聽。黃茂雄的太太林和惠目前在師大音樂系、國立藝術學院教鋼琴,也開過演奏會。

至於美食,黃茂雄「口藝」不錯,也有些手藝。他常「動口」建議法樂琪餐廳總監張振民,可以找什麼廚師、賣什麼樣的餐點。

黃茂雄吃東西喜歡直接到廚房看,參觀過無數國內外高級餐廳的廚房,一看廚房的規畫和設備,就知道問題在哪裡。他很稱許法國餐廳的廚房,地是乾的、沒有油煙味,切菜、熬湯、炒菜、點心,各有不同的區域。所以,餐點和點心不會摻雜不該有的味道。這是中餐廳廚房值得學習之處。

張振民當年在來來飯店安東廳當行政主廚,就是因為黃茂雄主動走進廚房,張振民才得以認識他。黃茂雄很肯定張振民的手藝,為了讓張振民可以觀摩國外名廚手藝,他還曾專程邀張振民到東京去吃世界名廚的菜。

從小接觸西方文化的黃茂雄,從小學鋼琴直到高二才停下來,他一直聽西方音樂,但最近他到大陸,發現中國戲曲之美,也開始試著了解中國音樂。黃茂雄研究蘇東坡也十足展現他的感性,有一次他在雜誌上看到一篇介紹蘇東坡的短文,他覺得這位宋代文學家很有意思,因而興起研究蘇東坡的念頭。蘇東坡一生坎坷,數度被貶官,但不管被貶到何處,皆能在逆境中隨遇而安。例如他在黃州期間,因當地豬隻產出太多,豬肉太便宜,因此發明可延長豬肉保存期限的料理方式,這就是著名的「東坡肉」。

黃茂雄「瘋狂」研究蘇東坡那一段時間,有一次讀到蘇東坡悼念亡妻的文章,大受感動,半夜把太太從睡夢中叫起來,「分享」這篇文章。黃茂雄喜歡蘇東坡還有一個原因,因為蘇東坡也是美食家。

黃茂雄說,有一天自己退休了,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不會無聊。他是基督徒,所以無事一身輕之後,可以更專心和教友一起從事慈善事業,他在企業界的管理經驗,也可以分享出來。對於有點子,有潛力的年輕一輩,黃茂雄覺得自己也可以投資他們。當年大陸工程前董事長殷之浩及時支援施振榮,才有今日的宏碁,就是黃茂雄想要學習的典型。

黃茂雄深受父親影響,例如從小培養他多方面的興趣,因為他父親覺得要給小孩豐富的人生、創造美麗的回憶。在他父親心目中,只懂得自己專業領域的人,視野很狹窄,是最可憐的人。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光纖的問題,可以提供一點經驗。
1.價格:光纖(FTTB)的價格不分連線費與線路費的,就是單一個價格,第一年880,第二年1099,第三年看當時價$而定
2.目前fttb主要提供範圍是以住宅大樓為主,因為fttb需要一部光化器放在大樓的電信機房中,再以vdsl連接至住戶的電話線進入室內,如果是一般住家,中華不太可能只為一戶而裝光化器,所以可能無法申辦,要知道你家能不能辦,請撥123,問客服你家是不是能辦fttb,不過如果你家旁邊有大樓有光化箱,有"聽說"可能可以拉線,不過"未經証實"。
3.fttb目前主力速率是10m/2m,可以申請一個固定ip+7個浮動ip,也就是可以8個人上網,固定ip不會自動斷線,浮動ip每3天會自動斷線一次。
4.fttb能不能裝,和你家到機房的距離是沒有關係的(與adsl不同),關鍵是有沒有光化箱…

以上所述如與實際情形不同,請以中華電信之說法為準。

 

光纖只到building,到家的還是電話線,只不過ADSL modem換成VDSL modem,拉出網路線後一樣可以接無線AP

就如同前述的,其不是真正的FTTB到府,而是FTTB至大樓,再用VDSL至你家,(VDSL的距離較ADSL短很多)

與之前ADSL一樣,電話,網路都是使用同一條電話線,電話端前接濾波器,電腦端前接VDSL Modem

該VDSL Modem有四個還五個LAN孔,可以再接HUB或是IP 分享器、AP....

申裝前我就有問中華電信人員,是否有保障頻寬,他說正常應該都有6~7m以上

提供HINET的優惠網頁中華電信MOD

 

中華電信為了改善ADSL連線速度受到距離機房遠近的影響,推出光纖網路(FTTB)直接將機房拉到社區大樓,上網速率最快可到1G,目前針對已鋪設光纖用戶推出下載10M、上傳2M,每月990的優惠價(到8月底止)

現在已經月底了.............


然後去中華電信找資料 完全找不到個人用光纖的速率與費用 可能的資料在此
FTTB簡介

只有企業用戶的價格
個人用戶可能要用電話連絡才有辦法辦........

網頁上的申請方式

(1) 若以個人名義提出申請,請準備個人印章及身分證(或影本)及健保卡
  或駕照,若以公司名義提出申請,請準備公司大小章及營利事業登記
  證(或影本)就近向中華電信各服務中心申請或電洽服務專線 :0800-
  080-365。
(2) 線上網路申請http://www.0800080412.com.tw
(3)或洽詢各地營運處123服務電話(市話直撥電話號碼123或0800-080-
  123)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液晶電視 VS 電漿電視

液晶電視      VS      電漿電視
      液晶電視        電漿電視                  

發光原理  背燈管發光       自發光
      (缺1.無法達到全黑)
      (缺2.反應速度上遠遠不及放電發光的電漿電視)
                                                            
發展方向  15~40吋(*1)       32吋~63吋
                                                               
耗電量   48~170W         350W
      (相近尺寸的機種相比,液 
                          晶電視大約只有電漿電視 
                          的40%的耗電量,同時也讓 
                          液晶電視比電漿電視散發 
                           出較低的熱量)
使用壽命  約6萬小時(20年)    約3萬小時(10年)
      (有壞點問題)      (約2~3萬小時亮度就會降到原來的
                                                                        一半左右)

                                                                        
維修及體積 液晶電視比電漿電視的厚度大約是縮減了40%,重量則是大約縮減
                        了25%

輻射劑量  零輻射       低輻射


(*1)
  目前數位電視市場在三○吋以下是液晶電視的天下,而在四○吋以上則是電漿電視稱霸。
  不過,隨著面板技術的日新月異,在第五代廠產能陸續開出之後,液晶電視將有能力造出三○吋以上的大尺寸的數位電視。郭振隆強調,在技術上,即便是四○吋以上的大尺寸面板,液晶電視都有足夠的技術可以達到。

    電漿電視的訊號,會因為使用年限而產生衰退的現象,使色彩的飽和度逐年流失,而且在修復上所費不貲;不過液晶電視在這方面相對地佔了不少優勢,因為液晶電視若產生訊號衰退的現象,可以藉由更換螢幕燈管的方式延長面板壽命,而更換燈管後的液晶電視,其成色表現與新品差異不大,而且在費用上也便宜許多,據推算,以三十吋的LCD TV為例,共有十六支燈管,全部更換的費用可能不到萬元

※ 液晶電視與電腦用液晶螢幕的差異

    液晶電視要淘汰的是傳統映像管電視,在顏色飽和度、反應速度、對比、銳利度等高畫質的要求,都比電腦用液晶螢幕來得高。為了要符合消費者對畫質的要求,所以液晶電視在液晶面板的使用必須使用高標準的液晶面板,而與一般用於電腦的面板不同。面板的不同主要在亮度、視角、反應速度與對比度上。

    在高畫質影像的取得上,在迴路設計上,液晶電視運用傳統利用於映像管電視上的Y/C分離迴路,以增加影像景深的銳利度。所以液晶電視絕對不同於電腦用液晶螢幕。

      液晶電視   電腦用液晶螢幕
亮度    500cd/m2  250cd/m2
視角    160度    120度
反應速度  16ms     25ms
對比度   500:1    250:1
Y/C分離迴路 有      無
色彩飽和度 高      低

顯像方式完全不同

    液晶電視的顯像原理是透過背面的背光模組進行發光,再由電晶體控制每個像素液晶分子的透光程度.

    電漿電視的平均使用年限較液晶電視短,約20000至30000小時,之後亮度就會降到原來的一半左右,如果以每天觀看電視8個小時計算,約是7-10年

二者的優缺點比較:

耗電量液晶電視勝出

    電漿電視的耗電量要比液晶電視還大,一般來說相近尺寸的機種相比,液晶電視大約只有電漿電視的40%的耗電量,同時也讓液晶電視比電漿電視散發出較低的熱量體積與重量液晶電視勝出.

耗電量:液晶電視<電漿電視 40%
重  量:  液晶電視<電漿電視 25%
厚  度:  液晶電視<電漿電視 40%
壽  命:  液晶電視>電漿電視 2倍


    液晶電視可以做得比同尺寸的電漿電視更輕,更薄,而且差距還蠻大的,液晶電視比電漿電視的厚度大約是縮減了40%,重量則是大約縮減了25%,更適合於裝潢空間的掛壁使用.

使用壽命為液晶電視勝出

    目前電漿電視受限於螢光體的材料,使用壽命大約是20000-30000小時[屆時畫面亮度會衰減約剩一半],而液晶面板本身壽命大約是50000-60000小時因此挑剔的用家只要每20000小時左右更換一次液晶電視的背光模組,又可以繼續使用,電漿電視則是使用約20000-30000小時[每天平均觀看8個小時,大約是7-10年之後],就必須舊換新了.

畫質表現為電漿電視勝出

    就畫質而言,設計製作品質良好的液晶電視與液晶電視不見得有很大的差別,但先天性能上液晶電視有兩項缺陷.其一是液晶電視畫面很難做到全黑[因為液晶面板不能完全遮蔽背光],其二是必須靠旋轉液晶分子角度來改變畫面明暗度的液晶電視,在反應速度上遠遠不及放電發光的電漿電視,因此在呈現快速移動影像時,液晶多少有殘影現象出現.

如何選購液晶電視或電漿電視?

    當您已經決定好要買液晶或電漿電視機之後,那您又該如何去選擇讓自己能夠滿意的品牌?

    當然最好是能夠尋找到有很多機種同時擺在一起比較的展示店,但是因為目前這些高科技產品的成本仍然非常的高昂,一般的商店並無法提供很多機種讓各位買家同時做比較,因此提供一些簡單的方法給您作參考,不管是電漿電視或是液晶電視機,只要注意看人物皮膚上的膚色是否很接近自然的原色,還有在黑色上的表現如何,比如人的頭髮是一叢或是絲絲分明,有些產品甚至在色彩方面表現飽得過火,也就是太濃了,想調淡一點卻又太淡,

    還有目前市面上有部份液晶電視機已經能支援到1080i[HDTV數位節目]以30-37吋來講,價格約在80000台幣左右[台製],或300000台幣左右[日製],有的僅支援到480P,此款機種以30左右的機種來講,價格約在70000台幣左右[台製],或220000台幣左右[日本製].

    電漿電視的選擇跟液晶電視大同小異,電漿電視通常都能支援到1080i,其中分別有兩種規格,XGA[1024x768以上]及VGA[480x768]兩種,以42-43的機種來講,其價格分別為XGA的機種大約是20-30萬台幣左右,而VGA機種大約是10萬台幣左右,這兩種規格在畫質上來作比較的話,光是看規格相信您的心裡已經很清楚了,當然您本身都有一定的一筆預算來購置電視機,而不一定是要買最昂貴的,但是都有同樣的一個想法,那就是想用這筆預算買到最好的!!!
二者的優缺點比較:

耗電量液晶電視勝出
電漿電視的耗電量要比液晶電視還大,一般來說相近尺寸的機種相比,液晶電視大約只有電漿電視的40%的耗電量,同時也讓液晶電視比電漿電視散發出較低的

熱量體積與重量液晶電視勝出.
液晶電視可以做得比同尺寸的電漿電視更輕,更薄,而且差距還蠻大的,液晶電視比電漿電視的厚度大約是縮減了40%,重量則是大約縮減了25%,更適合於裝潢空間的掛壁使用.

使用壽命為液晶電視勝出
目前電漿電視受限於螢光體的材料,使用壽命大約是20000-30000小時,[屆時畫面亮度會衰減約剩一半],而液晶面板本身壽命大約是50000-60000小時,因此挑剔的用家只要每20000小時左右更換一次液晶電視的背光模組,又可以繼續使用,電漿電視則是使用約20000-30000小時[每天平均觀看8個小時,大約是7-10年之後],就必須汰舊換新了.

畫質表現為電漿電視勝出
就畫質而言,設計製作品質良好的液晶電視與液晶電視不見得有很大的差別,但先天性能上液晶電視有兩項缺陷.其一是液晶電視畫面很難做到全黑[因為液晶面板不能完全遮蔽背光],其二是必須靠旋轉液晶分子角度來改變畫面明暗度的液晶電視,在反應速度上遠遠不及放電發光的電漿電視,因此在呈現快速移動影像時,液晶多少有殘影現象出現.

如何選購液晶電視或電漿電視?
當您已經決定好要買液晶或電漿電視機之後,那您又該如何去選擇讓自己能夠滿意的品牌?

當然最好是能夠尋找到有很多機種同時擺在一起比較的展示店,但是因為目前這些高科技產品的成本仍然非常的高昂,一般的商店並無法提供很多機種讓各位買家同時做比較,因此提供一些簡單的方法給您作參考,不管是電漿電視或是液晶電視機,只要注意看人物皮膚上的膚色是否很接近自然的原色,還有在黑色上的表現如何,比如人的頭髮是一叢或是絲絲分明,有些產品甚至在色彩方面表現飽得過火,也就是太濃了,想調淡一點卻又太淡、

還有目前市面上有部份液晶電視機已經能支援到1080i[HDTV數位節目]以30-37吋來講,價格約在80000台幣左右[台製],或300000台幣左右[日製],有的僅支援到480P,此款機種以30左右的機種來講,價格約在70000台幣左右[台製],或220000台幣左右[日本製].

電漿電視的選擇跟液晶電視大同小異,電漿電視通常都能支援到1080i,其中分別有兩種規格,XGA[1024x768以上]及VGA[480x768]兩種,以42-43的機種來講,其價格分別為XGA的機種大約是20-30萬台幣左右,而VGA機種大約是10萬台幣左右,這兩種規格在畫質上來作比較的話,光是看規格相信您的心裡已經很清楚了,當然您本身都有一定的一筆預算來購置電視機,而不一定是要買最昂貴的,但是都有同樣的一個想法,那就是想用這筆預算買到最好的!!!

電漿電視原文為 Plasma Display Panel,簡稱為PDP。

電漿電視的原理,它是細微螢光燈的集合體,是由各種電極的前.後二片玻璃基板,被僅有0.1mm左右間隙夾住而重疊而成。玻璃基板的間隙內則填充了氣體,若在電極上施加一百數十伏特的電壓後,就會放電與發生紫外線,接下來則讓螢光體發光。螢光體是由RGB(紅/綠/藍)三種顏色,藉由隔牆構成出被區隔的發光細胞。每一畫素均由三原色(R/G/B)細胞構成,那麼50吋型就是將1280畫素×768畫素;43吋型則是將1024畫素×768畫素配置於面板上,而得以重現出高精細影像。
電漿電視特性:
完美的線性(perfect linearity)
電漿電視不會有幾何失真(geometric distortion)的情形發生,因為他們是由許多放射的光點(emissive pixels)所組成的直線。

寬廣的視覺角度(wide viewing angle)
可以水平或垂直擺設,上下左右都有160度超廣角的觀賞角度,給予觀看者滿足的視覺享受。

評論: 這點是 LCD 所比不上的。

厚度薄及重量輕(shot depth and light weight)
電漿電視的厚度只有 9 ~ 15cm,所以使用時,不需要太大的空間,重量只有41吋CRT顯示器的1/4,且不到40吋背投影電視顯示器重量的一半。

評論:電漿或液晶電視機身皆以薄型來做設計,同樣尺寸的畫面,但是空間卻足足節省了將近20~30公分,不僅便於擺設,甚至還可用來搭配整體空間造型的設計,這是相當大的不同點與很大的誘因。

不受磁性干擾(free from magnetic interference)
電漿電視不使用磁偏向(magnetic deflection)或聚焦方式顯影,所以即使在強烈磁性干擾的環境下,仍能不受其影響,在兩邊放置喇叭絕無問題。
評論: 除非你家是在電車站、發電廠、高壓輸電線路旁邊,或是家裡放一塊大磁鐵,不然這個特點不算什麼太大的優點。

可正確顯示影像的全平面畫面 (stable flat panel display)

近年來,螢幕形狀都以平面型為主流。雖然有許多映像管機種也開始採用這種方式,但這種方式是從畫面中央到四角處,都是用一根電子槍控制螢光體,因此焦點不定,容易擴大四角畫面失真的情況。另一方面,採用逐步顯示方式的電漿電視,是直接讓每一個畫素發光,因此在全平面畫面上可隨時發揮正確顯示的功能。

不傷眼,不閃爍的影像

傳統的映像管,是從畫面左上方依序掃瞄電子光束,再讓RGB螢光體發光,因此這種時間性的偏差會造成發生閃爍的原因。大畫面映像管,則會呈現出不精細的影像與顯著的閃爍問題。然而電漿電視屬於一起釋放構成畫面的每一個發光細胞,而讓螢光體發光。藉由循序掃瞄的方式,消除閃爍.展現細緻的文字,讓眼睛在長時間的觀賞下也不感到疲倦。

評論:因為傳統電視皆是以電子槍一行又一行的由上往下,由左至右地打在映像管上面,而利用人眼之視覺暫留來交錯組合成成像的畫面,但卻也同時造成畫面會有閃爍現象發生,這在大部分電漿電視及液晶電視上都不會有此現象發生。 但是有些電漿電視仍會產生閃爍現象,尤其是以Fujitsu 電漿電視發光技術(ALIS)所製成的電漿面板,仍會發生閃爍現象。

電漿電視的壽命

電漿平均壽命約為2.5萬小時~5萬小時,當然,壽命的長短端視各廠家成品的品質,以及機器本身技術的完成度而有所差別,不過如果以平均值3hr來算的話,每天如果看8hr,那還要看上10年左右的時間,而且,並不是說當你看到10年後這台電漿就沒辦法看了,而是電漿它本身的亮度及色彩飽和度才退化成原來的七成左右。其實這現象就跟一般傳統電視一樣,它也是每天都在衰減,但是因為我們每天都在看,所以感覺不出它有在衰退,而且電漿比傳統電視衰退的更慢,所以在壽命時限上並不需要擔心。

電漿電視的畫質

欣賞日本數位衛星電視或電腦畫面時還不錯,但是有部份電漿電視看 DVD 時畫質會變差,這是因為有些電漿電視的倍頻處理電路設計不良之故。電漿電視的解析度要比 DVD 的訊號高,因此在顯示前必須經過倍頻調整以符合其高解析度,如果倍頻電路處理不理想的話就會出現畫面模糊、色彩灰暗、高雜訊等問題。

評論: 這點可能會讓很多人意外,花大錢買了PDP看DVD,畫質竟然比不上好一點的平面電視?一語道破就是解析度不同與處理不良之故。
 
液晶電視優點:
‧ 電視顆粒小,層次感較好,畫質也比較細膩
‧ 不會有變形感覺
‧ 電視看久,眼睛不會疲勞
‧ 零輻射
‧ 約6萬小時(20年)
‧ 省電(液晶電視大約只有電漿電視的40%的耗電量)
‧ 液晶比電漿電視厚度大約是縮減了40%,重量大約縮減了25%

液晶電視缺點:
‧ 有壞點的問題
‧ 有可視角度的問題
‧ 有反應時間的問題(速度慢就會有馬賽克)
‧ 液晶電視畫面很難做到全黑(液晶面板不能完全遮演)

電漿電視優點:
‧沒有壞點的問題
‧不會有變形感覺
‧電視看久,眼睛不會疲勞
‧約3萬小時(10年)
‧低輻射
‧同尺寸的話電漿電視比較便宜

電漿電視缺點:
‧價格較液晶電視貴
‧電視顆粒較大,層次感較不好,畫質比液晶電視粗
‧電漿電視會有烙印的問題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議題:喇叭線


一、概述

  在音響器材中,相互連接的線材,對整個音響系統中的音質影響究竟有多大,在音響界中已爭論了很久,但都沒有結果。最主要的原因是,音響效果的好壞是很主觀的,所以很難有一個客觀的定論。但大家都有一個共識,線材對音響效果會產生一決定性的影響。

  當您把大筆的錢投資在發燒喇叭線上,其最終目標是要讓音樂信號在傳輸過程中沒有改變,也就是零失真;但在實際使用中,它們內部是存在著電阻、電容、電感等,會對通過的音樂信號產生影響,使得信號在傳輸中形成欠阻尼,漏失音樂信息和細節模糊等現象。設計精良的線材,能傳送最清晰和無損的音樂信號,並具有平衡和易控制的特性,任何喇叭線都可等效為由電阻、電容和電感所組成的分布系統,由於內存電容和電感,所以喇叭線就具有其特殊的頻率特性,也就是說對不同頻率的信號,會產生不同的時間延長,它會造成傳輸速率不一樣,和呈現不同的阻抗,這就是造成信號失真的最主要原因。

二、器材與線材之間關係是相輔相成

  音響系統中的線材,其基本任務是將不同的相關的器材連接起來,最終令揚聲器發聲。高檔的線材,能保持較低的自身失真,和具備抗外來干擾的能力。但由於線材並不具備主動放大或修正功能,所以也無法將器材的本質轉劣為佳。許多時候我們察覺到,系統用上某名線後,效果突飛猛進,這是由於線材扭曲音樂信號的程度比較小,或者是能量感方面,剛好與系統的表現相反。例如,低音薄者配上低音厚的線材,便產生了互補作用;但是,如果系統本身沒有良好的低頻響應,再好的線材也幫不了忙。喇叭線是音響器材中,專門用於擴大機與喇叭間連接的線材,由於喇叭線傳送的是功率信號,因此不會有太大的信號損失,優質的喇叭線具有良好的導電性,良好的導電性,使得線材擁有極佳的傳送能力。專業喇叭線內部的直流電阻,與一般的導線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但在交流阻抗、分佈電容量和抗干擾方面就會有一定的差別。

三、喇叭線的長度會影響音響系統整體的聲音

  喇叭線應以控制力強、聲音清晰者為首選。理論上,線材應以短的能獲得較好的效果。有人說:喇叭線在一個指定的長度裏,表現得特別好,並指出這與聲波的長度有關係,但反對此論調的人指出:不同的頻率會有不同的波長,而且彼此相差甚遠,那麼一條固定長度的喇叭線,如何去迎合不同波長而決定其應有的長度?再說,波長和喇叭線的傳遞品質沒任何關係。其實喇叭單體的活塞運動,明顯的受制於擴大機的阻尼係數值。假若因喇叭線太長,導致存在較大的阻力,它便會大幅度降低擴大機的阻尼係數,令聲音肥腫不易受控制。所以信號線與喇叭線越短越好,因為它自身的失真會減少。總之長短適中的優質喇叭線,可以將擴大機與揚聲器之間的距離拉近,低頻緊湊受控制,音樂旋律分明。而某些長喇叭線,聽感上雖不會對系統造成太大的影響,但卻控制不了揚聲器喇叭單體的線性活塞動作。至於長度多少最合適呢?以”VT-3S + ND-100”這一套系統而言,喇叭線長度以1.5M ~ 2.0M 為宜,這與實用的長度較為接近,如超過  4M ,會使音域變窄,音樂的餘韻和力度有所下降。不過喇叭線也不宜過短,喇叭線太短,會導致兩個喇叭距離太近,因而造成無法調出音場、左右聲道混濁等問題,因此建議長度也不要短於 1.0M。

四、喇叭線的粗細

  過細的喇叭線因它的電阻大,會導致擴大機更多的輸出功率,耗損在導線的電阻上,低音的損失尤其嚴重。過粗的導線雖然電阻小,但相對成本亦高,當然此花費或許是值得投資的。就電阻而言,乃是線材將電流轉換為熱能,其內部導體的多寡決定其電阻值。通常導體的平方數【截面積】愈大,其單位電阻值愈小,但是僅從外觀尺寸來判斷常常產生誤導,因為有些線材將披覆層做得極厚,而導體卻不成比例,所以應從截斷面來確認。以何種規格合適呢?以”VT-3S + ND-100”這一套系統而言,4N 無氧電解銅(OFC)200 ~ 300 芯即可,或是截面積在  2.5 ~ 4 平方毫米左右的多股無氧銅發燒線亦可。

五、喇叭線的電氣規格

  以最常使用的銅線來說,包括以下幾種:(1) 材料就包括便宜的電解銅 TPC ( Tough Pitch Copper )。(2) 進一步除去 TPC 內所含的氧化雜質等不純物的高純度無氧銅 OFC。(3) 讓銅形成大的結晶,使其結晶粒子的界面空隙減少,而成的 LCOFC ( 線形結晶無氧銅 )。(4) 訊號傳送方向的結晶粒子界面理論上為零的 OCC ( 單結晶狀高純度無氧銅 )。

   市面上有太多號稱 6N 甚至 8N 的線材,最離譜的還有所謂 9N 銀線。N是金屬材料純度的表示,與材料的種類無關,例如:99.99% 即有 4 個 9,稱為 4N 材質。高純度無氧銅 OFC  以上的銅大都為  4N,這也是音響導線使用最多最普遍的材料,稍具規模的煉銅廠都可以生產  4N 銅;進一步以化學方式,除去含氧量與其它微量金屬,是可以讓純度再提昇,但儀器不一定測得出來。萬隆的高董事長就說,他們與工研院合作進行量測,但國家級的工研院也只能測量到  5N ,再來的誤差就太大了。那麼  6N  或 8N 怎麼來的?高董事長含蓄的表示,他個人對這些數據持保留態度。一般在科學量測時,有所謂的加法與減法,假設同樣的材質以加法量測,將氫分子等微量元素按比例計算,得到其純度為  5N 。以減法量測,這些微量元素含量極低,幾乎無法計算,就當成零,於是最後其純度變成 8N。一個 5N,一個8N,但它們其實是同樣的東西哪!

六、發燒線的迷思

  有些發燒友將線材視為音響的萬靈丹,認為什麼問題,都可以通過更換線材來解決,其實這個觀點是十分錯誤的。不同的線材有不一樣的效果,這種效果很難用文字來描述,一定要經過試聽、比較,才會建立正確的認識。線材的作用和效果是不能用價格來衡量的,簡單的說:不是越貴就越好,最重要的關鍵是要適用。就發燒線而言,價格有的高達幾十萬元一對的,價格低的,有十多元一對的。不一定是價格高的線材就一定效果好。在一套音響器材中,線材的比例是多少,是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字的,需要依不同的組合,經反有覆試聽、比較才能確定的。

七、煲線

  各位經常聽到的是煲機,譬如說:”VT-3S + ND-100”這組超值的音響系統,大概要煲機半小時後,管味才會源源的跑出來。針對發燒線,我們也需要”煲線”,沒有煲過的線,是很難得到好的聲音的。線材一般因材質的不同,而所需要煲的時間長短也不同。一般煲 5 到 6 個小時,就開始有明顯的變化,而有些線材為了得到更好的聲音,要煲 400 到 500 小時。不但是新線要煲,如果音響器材擱置較長時間而不使用,在下次使用之前,都需要進行一段時間的煲線,這樣才能讓你的線材發揮其威力。

八、玩線的要訣

  為了把線材玩好,我們一定要對線材有一定了解才行。首先,我們要肯定檔次不同的線材,其存在的作用也不同。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把目前手中所擁有的線材的最大潛能發揮出來。為了把線材的最大潛能發揮出來,線材走線要直來直往,不要讓音響線材有變彎曲曲(或卷成圈)以減少應力,如果音響線材在長度上要多留餘地,也應讓其懸吊起來;在線材的旁邊不要有發生震動的物體存在,盡可能減少線材產生震動的可能性。

九、總結

  我們都知道線材的材質、純度、編織,對音質有很大的影響。越是高檔的音響器材,對線材的要求就越高。而且我們要有一個心態,就是在高檔的音響器材中,換線材就等於換器材,影響的確是非常的大。另外再高檔的線材,對普通音響器材也是無濟於事,因此,不要盲目地去升級你的線材;而且線材與音響器材的整體搭配,也有很大的關係,搭配不當,也不能充分發揮線材的威力。如果你不是一個發燒族,或是你的整體音響系統不是太高檔,千萬別花冤枉錢去買些天價的發燒線,因為這些發燒線會如此的天價,很多是人為炒作出來的,即使它具有超規格的電氣特性,那也是屬於物理特性,一般人類的耳朵是不易分辨出來的,就以”VT-3S + ND-100”這套音響系統而言,使用者只要多花個 200 元,我們會提供一組 1.5M  / 4N 無氧電解銅(OFC)300 芯的喇叭線,只要該系統其他週周邊搭配得宜,此組喇叭線已經足夠讓它發出美聲。假如您的擴大機,對音樂表現力本身就先天不足,使用一般的線材和高價的線材效果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您的音響系統本身音質就不怎麼樣,即使選用了天價的線材,也無法改善整體的音質。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議題:改善音質的初步  -  避震


音響系統講究沉穩和厚重

  音響系統的各個環節上,都講究沉穩和厚重,譬如說:要買擴大機和喇叭前,先看它們重不重。其實這論點是有理論根據的,針對擴大機而言,此論點是有較爭議的,持此論點的發燒友認為,擴大機內部較重的材料應屬變壓器、散熱片、機殼等,這些東西的重與輕,或多或少都會影響到擴大機的品質。變壓器重,表示內部的銅線繞比較多圈,電流就會比較大,相對的輸出功率相對也會大一點;散熱片重,表示散熱片大一點,散熱能力會好一點,擴大機也比較能承受長時間開機;機殼重,表示整個機子會比較穩,避震能力也會比較好。以上是針對傳統式的擴大機來說,但是,現在由於科技進步,新式的擴大機整體的設計理念,很多都已經跳脫出這些老式的設計觀念,像 VT-3S 的重量只有 3.3 公斤,可是不管推力、散熱及音質都很好,真是所謂”短小精悍”的最佳範例。(不好意思!臭屁一下喔!)

  有關喇叭越重越好的說法,買喇叭有句俗話:”論斤買”,喇叭箱體越重,代表使用的板材越厚,控制諧振的能力也就越強,抗干擾性也好,音染越小,聲音會更厚實。選購音箱的第一步,可以用手捧起音箱掂一下重量,一般來說同等級的喇叭,重量越重品質越好。另外喇叭重,表示中、低音喇叭單體的磁鐵比較大,低音會比較沉。所以有關”喇叭越重越好 ”這個觀點,就比較沒有爭議性。就以我們的桌上型喇叭 ND-100 ,它的木箱是採用進口的六分密集板製作,中、低音單体後面的磁鐵也蠻大顆的,所以 ND-100 的單顆喇叭實重就達 6 公斤。

震動對音響設備的影響:

1.  對擴大機的影響

  在擴大機中,有些元件如電解電容器,受到機械振動時,會產生噪聲。鑒於擴大機內部的電源變壓器等,都會產生機械振動,外部聲波也會引起設備的機械振動。儘管這些振動是不容易覺察的,但對處理放大微弱聲頻信號的放大器而言,那些機器內部和外部的機械振動,都將對音質產生影響,使得分析力下降失去聲音細節、透明度變差、 噪聲增大。

2.  對音源的影響

  在  CD  player ( 雷射唱機 )、 DVD ( 影碟機 ) 以及 Tape ( 錄音卡座 ) 等設備內,都有機械驅動系統的旋轉部分,由於這個旋轉系統,是產生機械振動的根源,所以把旋轉系統設置於機器的中心部位,並用若干只避震腳支撐,這是一種理想的克服振動影響的方法。此外,對電唱盤或數位類比轉換線路( DAC ),在受到設備內部和外來機械振動影響時,由於機芯或整機受到的振動,都將傳遞到唱片或磁帶上,從而對聲頻信號產生調製作用,使聲音變混,並增大了失真及噪聲。可見這些聲源設備受機械振動的影響更大。還有,當聲源配備運轉時,不僅會有噪聲,還有震動,而 CD 片中的音樂信號軌跡又是那麼微小纖細,因此,任何輕微的震動,都會對音質都有不良的影響,輕者出現音樂信號失真畸變,重者“跳槽”、“死機”。

  為了防止機械振動對音響設備的影響,就設備本身來說,主要通過增大整機重量,以及採用對稱佈局結構,保持重量平衡,取得高的穩定性。在使用上就須採取避震措施﹐如避免將音響設備重疊堆放,這是一種極其普遍的錯誤放置形式,因為各設備間的振動將交互影響。正確的音響設備放置方法,應將各設備分開放置於堅固穩定的器材架上,各層間的擱板,對機械振動應具有足夠的阻尼,並設置必要的避震腳釘和壓板,務求將設備自發及外來的機械振動及共振減至最低。  

3.  對喇叭的影響

  對於喇叭系統更是如此。喇叭箱體振動時,會造成共振,而且箱壁輻射的聲波,將直接干擾喇叭的直接輻射聲波,這些都會導致音質的劣化。喇叭單體本身就是一個震動體,製成喇叭箱後,應使其整體穩重厚實,任音箱高歌勁舞,任音樂在箱體內蕩氣迴腸,而箱體應不為所動 ( 就以我們的桌上型喇叭 - ND-100  而言,為了防震,喇叭箱體採用馬來西亞進口的六分密集板,單顆喇叭的實重達 6公斤。)。另外,音響的音量太大時,也會使器材受震動,即使是輕微的震動,對音響的音質都有損害,因此應該對以上的器材,以及擴大機、喇叭等都有必要進行避震措施,以求得最佳的靚聲。

喇叭如何避震

  擴大機、唱盤等本身不產生振動的器材,避震方式應與喇叭不同,擴大機的變壓器與CD  唱盤馬達,都會產生振動,此振動對整個機子而言,它會造成整個機子的輕微抖動,但擴大機是將微弱的信號放大,而  CD 唱盤的數位類比取樣電壓,是幾  mV,所以任何輕微的抖動,都可能造成巨大的影響。但是它與喇叭震動的方式不一樣,喇叭振膜向前運動時,同時也產生一個後座力,將箱體向後推動;反之,振膜向後時,又將箱體向前推。就好像國中物理課,在火車上發射砲彈,火車會往反方向移動。因此,喇叭播放時,箱體其實也跟著做同頻率的振動,只是箱體質量大,相對的位移較振膜小很多而已。

  有人將箱體與沉重的腳架,以螺絲鎖緊結合,其用意在於增大箱體的質量,使箱體位移減小,這是一種解決的方式,但前題是腳架的剛性要夠。您也可以在箱體與腳架間放置角錐,其實這也是一種結合箱體與腳架的方式,但箱體與角錐間的摩擦力應夠大,才有結合的效果,將力量有效的傳導下來。這兩種方式的目標,都是使箱體不產生位移振動 ( 共振是另一回事 )。

  有人在箱體與腳架間,放置橡皮墊或類似具有彈性的物質。因為當箱體向後震動時,底下的橡皮墊接觸面會跟著先向後,然後有一個反彈力再推向前,然後再向後,向前,向後 ....... ,就像壓一下彈簧再放手,它會來回彈一陣子一樣。墊彈性的物質 ( 且只墊彈性物質 ) 會使高頻變乾澀,很可能與這來回彈動抵銷了某一頻段的高頻有關。我試過後火車站買的,黑色表面有圓形突起的橡膠墊,及紅色較軟的橡皮墊等,效果都類似。

  有發燒友建議我墊厚毛巾,效果會很不錯。我想可能是因為毛巾這樣的阻尼物,將動能直接以摩擦方式轉為熱能,沒有來回振動。但我推測應與喇叭的質量、高度與底面積等等都有關,墊的厚度也會不同。目前我很想試試類似黏土的物質。

  其實角錐的真正作用,主要是減少櫃架接觸面產生的共振,使較少振動傳回喇叭,對於喇叭本身所產生的振動,並沒有抑制或吸收的效果。所以如果要消除大部份喇叭因震動所產生不良的影響,大概就要併用各種避震材料,它們可以各司其職,達到最佳的避震效果。我推想這種喇叭墊材的組合由下而上應該是:

抑制振動:最下面用三個角錐,抑制檯面的振動。

傳遞重量:角錐上面放一塊硬板,尺寸約與喇叭底板相等,用以承接上面的墊材及喇叭,但須注意這硬板的剛度要夠,才可有效降低共振。硬板與角錐間應可黏合,如此一般的地震都不怕。

隔絕振動:硬板上先鋪一層橡皮等彈性物質,使經由角錐上傳的振動能量被阻絕。橡皮層的作用,就像汽車的避震系統,輪胎(腳架或櫥櫃)動得厲害,車體(喇叭)相對動得少。

吸收振動:上面再鋪一層類似厚毛巾的毛氈阻尼物,用以將喇叭本身振動的動能,經毛氈內部的摩擦轉為熱能,減少喇叭自身產生的振動。喇叭就擺在這層毛氈上。

  這幾層東西的順序應不能互調,1 與 3 負責壓制由腳架 ( 或櫥櫃 ) 上傳的振動,4 負責消耗喇叭自身的振動。我想,其中最可省略的是 3 的那層彈性物質,因為毛氈可能足以吸收上下傳來的能量。

  至於為什麼角錐上需要一層硬板,鋪上與硬板等面積的橡皮與毛氈,而不在每個角錐上直接放上與其頂面積等大的橡皮與毛氈?我推想你若抱著一團棉被,由拳王阿里對著棉被揮一拳,你可能可以承受得住,因為棉被將衝擊平均分散到大面積中;若你只是抱著一小團棉花,那後果可能就很難想像了。故前者應較佳。

避震材料

  由上述可知音響器材怕振動,振動會影響音質,對音響器材產生影響的振動源,有驅動電動機、變壓器磁感應、揚聲器重放聲波等。為了避免振動對播放中的音樂產生影響,除器材本身所採取的避震、吸震措施外,各種外加的避震器材也就應運而生,而且種類繁多,但大體上有硬質角錐、腳釘和軟性吸震墊兩大類,它們都能進一步消除振動對音響器材的影響。各種不同形狀、不同材料製作的避震器材,通過傳導、隔離及吸收音響器材本身、承載體 ( 地面或臺面 ) 及聲波中某些頻率的振動,從而消除振動對聲音產生的影響。

  在自然界中,每種物體都有其固有的共振頻率,每種材料由於自身密度的不同,它們的固有共振頻率也不相同,對各種振動頻率的傳導性能也就不同。所以對避震器材而言,選用製作材料的物理特性是l非常重要的。目前製作避震器材的材料大致可分五種﹕

高彈性係數低阻尼材料,如鋁合金、不鏽鋼及陶瓷等,這種材料的峰形尖銳,在40Hz 附近振動傳遞能力,隨頻率變化而有大幅度變化, 在高頻時傳遞能力較軟性材料為高。

中彈性係數中阻尼材料,如木材等,振動傳遞能力介於金屬和橡膠之間。

低彈性係數高阻尼材料,如橡膠等,在 200Hz 附近振動的傳遞能力,隨頻率而起伏不定。

超低彈性係數材料,如海綿等,振動的傳遞能力,隨頻率增高而穩定下降,對頻率的變化影響不大,但對高頻振動不易傳遞。

復合材料,如不鏽鋼和橡膠等,對振動的傳遞能力兼有兩者之長。

避震設備

  音響器材的避震,通常可以歸結為兩種,一種是使用質地堅實的木櫃或金屬櫃,放置器材作承架,另一種是利用腳釘、吸震墊或其它東西,將器材與承架以及承架與地面作隔離。但音響器材的聲音特點是設計者所賦予,所以,並不是每種器材都能適合使用各種避震器材,應視實際情況而定採用何種避震方法。不管採取何種避震的方式,這些也只能算是調校的步驟,它只能改變效果,但不可能改變本質,所以各項投資都要適可而止,不能本末倒置。

   避震的常用器材有釘腳、腳架、防震架、吸震墊、角錐 ...... 等,以下我就針對這些器材防震的原理作個簡單的說明。

1.  腳釘、腳架

  釘腳又稱腳釘,是一個像釘子似的圓錐體,它有各種類形和各種材質,它可以單獨放在器材或音箱下,也可以放在防震板、防震架下使用,它的尖頭著地,能把有害的震動減至最小,很多音響都配帶釘腳出售。

  腳釘、腳架等都是利用適當的介質和幾何形狀,將音響器材外殼與承載體的接觸面減少到最小,造就一個聲學高阻抗區,使產生隔離作用,或者說是將音響系統的振動“機械接地”。硬質角錐、腳釘除可將器材本身的振動導出,還能把器材與外界的振動阻隔,使音響器材內部及外部振動,對音質的影響得以減小。一個有效的避震腳釘,必須在傳導振動的同時,將振動的機械能,轉換成熱能散發掉。不同材料製作的角錐、腳釘都有其固定的諧振頻率,各具優缺點,這在使用時是應該加以考慮的。

2.  吸震墊

  防震墊有大理石板、厚玻璃板、各種金屬板及特殊工藝製成的硬木板,它的作用一是把器材壓穩,二是配合釘腳支撐器材,或把疊起來的器材間隔開來以減震。

  吸震墊用以吸收器材的振動,因材料不同可分發泡墊、橡膠墊、塑料墊、絨毛墊等,為取得好的吸震效果,應選擇能吸收造成主要干擾頻率段的吸震墊,同時要對  10Hz 以下的超低頻予以吸收,用以改善聲音的清晰度。吸震墊特別適用於 LP 電唱盤、CD雷射唱機使用,效果可謂立竿見影,如雷射唱機下放置吸震墊後,音樂的音質會有明顯提高,低音更緊、聲像聚焦更好,人聲更清晰。不同材料製作的吸震墊,對振動傳導的頻率及傳導速率均不同,這是選用的關鍵。如以厚重的石料作底,再在其上放以軟質吸震膠墊,就能有更好效果。

3.  角錐和吸震墊聯合使用

  角錐和吸震墊群組合使用,可兼收兩者之長,硬質的角錐使振動得到有效傳導,當振動傳導至吸震墊時,由於高阻尼夾層材料分子間的相互碰撞,而將振動的機械能轉化為熱能,振動的能量便不會積聚在錐體附近,而且,利用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共振頻率,對不同頻率有不同阻尼的特性,使這種群組合,能具有一個較寬頻帶的吸收和阻尼,從而收到更佳效果。

4.  角錐腳釘

  關於角錐、腳釘的使用,根據多方經驗,因為材料上每一點的振動幅度都不一樣,角錐、腳釘放置在音響器材底部的位置,當器材前後振動時,得到的效果就不一樣。通常角錐、腳釘使用三枚, 以三角形放置,由實驗方法取得最佳位,角錐、腳釘的效果以 CD 雷射唱機、喇叭最明顯。

5.  防震架

  防震架也是用特殊方法及上等硬木製成,不僅美觀,而且沉穩、堅固,它也可以配合釘腳使用,並分為放器材的架子,和放書架型喇叭的架子,放喇叭的架子最好用鋼鐵製作的,也最好配上腳釘。

6.  另類的避震

 音響愛好者,常使用倒扣的高腳玻璃酒杯、鼓形大象棋子、老人茶杯、樂高積木或數枚硬幣以膠帶黏在一起 ...... 等,置於音響器材之下,作為避震之用,也可收到異曲同工的效果。

  CD  還可以 用放兩張唱片的方法來避震,也就是說在欣賞用的  CD 上,再壓上一張其它  CD ,將兩張對齊放進機內,這種方法也能使音樂的廣度、樂器的擺位和細節,都有更好的表現,不妨一試;但一定注意唱片要對齊,放在唱片倉時一定要放平,以免卡死。現在也有專門壓 CD 唱片的壓片出售,效果會更好。

  實際應用時,應根據自己音響器材的多少,來選購或製作以上的用品。音響器材比較多的,以及有影音器材的朋友,應該採用防震架,架上還可以放置電視機。假如音響器材少的,可用防震板或腳釘即可。當您不得不把器材疊放起來時,它們之間最好用防震板及釘腳隔開,這時釘腳的尖頭根據實際的情況,可朝上或朝下,最後在器材的頂部還可以壓上一塊重板,避震效果更好。喇叭下面最好都以釘腳來當支撐,不過應注意,不同材質的釘腳,會有不同的音質,一般來說,鐵、鋼質結象力強;木、銅質柔潤;瓦、鋼木結合等各有其特點,你的喇叭適合哪一種,自己可在實踐中多摸索。很好的避震不僅會使你的音響低音結實、控制力強,層次、分析力提高,而且音場更寬廣、定位更準、音樂味更濃。以上可以說是讓你的音響既快捷又方便改善音質的經濟方法,不可不試。如果以上物品買不到時,自己可動手製作,這樣不僅更經濟,還會樂在其中。

結論

  如果您組合了一套高檔器材,卻難以聆聽到 Hi-End應有的高貴、脫俗的傳神音色,更難以達到“點滴不漏的細膩還原,金石為開的動人氣魄”,那種令人震撼的至高境界,而是音場混濁、音質粗糙有毛刺,並且拖泥帶水,歸咎其原因,最大的“嫌疑”可能就是避震不良。在頹喪之餘,不妨從器材的避震措施方面著手,進行“磨機”。您肯定會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Hi-End 終會放射出奪目的光彩,即便是麻雀也會變鳳凰,音質肯定更上一層樓!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喇叭的位置放正確了嗎!!享受真正的立體音!!

很多人都會忽略了這一點
其實正確的喇叭擺設是在音響裡很重要的一點
有好的音響,沒有正確的去擺設喇叭的位置,那就糟蹋了好的喇叭
當然聆聽的空間也很重要(在此不討論)

首先
兩顆喇叭之間要有一定的距離
很多人都把床頭音響的喇叭緊貼著主機放,這是錯誤的,電腦喇叭也是如此
如果可以,""儘可能""把喇叭跟人,放在三角形的三個頂點
也就是說一般來說,她們之間的距離比率是那樣的
有一些出入沒關係,但是不要差太多


喇叭                                         喇叭
    \                                              /
        \                                      /
            \                              /
                \                      /
                    \              /
                         \    /
                          人


然後喇叭正面先朝向正前方(不是完全對著人喔)
然後慢慢一點一點的將喇叭往內側轉動
此時,請將注意力集中在你的正前方,也就是兩顆喇叭的中間
當你聽到 """有人在兩顆喇叭的中間對著你唱歌的時候"""
停止轉動喇叭
恭喜你,你以經找到了"sweet spot"

左右喇叭因為聲音重疊的關係,使你覺得"好像"真的是有人在那裡對著你唱歌
原先你只有左右聲道而已,現在變成了左中右聲道  
左中右是最基本的,所有的喇叭都辦的到
好的家庭音響必須要能調成前方一整遍都可以聽到聲音
是不同的聲音,聲音跟聲音之間是要分離的,不能都黏在一起
也就是說,樂器是樂器,人聲是人聲,伴奏是伴奏,從各個不同的方向對著你發聲
這才是好的音響

我曾經幫朋友主裝一台家庭音響(劇院)
在試音樂時,當然是只用兩顆主喇叭來調音(用貝多芬交響樂發燒CD)
礙於室內的空間格局限制,不過結果也還算可以
當你坐在"sweet spot"上時,你不僅是可以很精確的指出是誰在演奏,哪個方向
相信我,你連誰在前排演奏,誰在後排演奏都可以指出來,聲音很明確的聽的出來是有"深度的"
可怕吧 (配備:當時最高檔的 ONKYO機, JBL S-series 12", .........)

P.S.
1. 喇叭"盡量"跟耳朵在同一個水平上
2. 電腦喇叭如果有重低音的話,不要放在桌上.  重低音是沒有"指向性"的.  把他放在地上就可以了
    重點是要讓他能將重低音整個散開在空間之中, 否則重音聽起來會很硬很死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何省錢DIY製做一些音響周邊輔助用具(含擺放技巧等)

提供一些,省錢音響週邊輔助用具製做方法:

1.仰震[角錐]:
您可a:自己如懂車床加工---自己車製(規格可參考市售角錐樣式車製(錐體約15--45度皆可試試,個人試過無差)). b:找您的朋友,同學,小學弟等,懂車床加工車製之.
***用途:將角錐成等腰三角形放於您音響擴大機,cd,等下方(靠外側邊緣放置).

2.音響墊材(市售如---什麼雲木石--花剛石--等等墊放於[喇叭,擴大機上下,達到仰震,避震](石材下加角錐):建議在售[建築石材]店家直購較便宜---有相當多漂亮且便宜石材(大理石宜可).

3.音響喇叭[兩側邊牆及牆角之吸音材料]:如我已轉貼之"音響專家對音響擺放.避震等說明",a.喇叭如靠邊牆或靠玻璃窗----可加裝窗簾. b.一般邊牆最好請購吸音棉(貼牆高度約為您座在沙發上之耳朵高度即可,可購配合裝潢之顏色,購買方法前頁已敘述,如購得白色則可自行用顏料油漆改色),或您sp兩側已有書櫃(擺了很多書則佳,此種可不必貼吸音棉(因書本會吸音))(吸音棉可至工業五金行,詢問購得(有多種[波浪形]及[規則凸出塊狀形式])).
***上述目的:使喇叭發出聲音,不會有因牆壁,玻璃窗玻璃等產生過多的反射音,而造成樂音不純淨(混濁).

4.擴大機上如要仰震,可用較重物壓上(如您不用之銅鎖,不繡鋼鐵塊哪......請自行發揮創意(請參考已發表之[音響音質改善之仰震一篇]).

5.擴大機及喇叭下除墊角錐外,宜可墊[檀木塊(最好為圓柱狀)]----可於"自產自售類家具行",問問可購得,他們製家具剩下檀木棒改製之(將木棒切成約圓柱狀高3--4公分(宜可在其中央挖一原洞放入鋼珠(效果同角錐))(個人是在桃園家具展購得檀木[桿麵棍改製]).

6.喇叭箱兩側及後方箱體:可用一圓硬幣,於某一面貼上"雙面膠帶"---再用手敲擊您的喇叭,於發出較清脆聲處,將一圓硬幣平均貼約一至兩枚於該處-----[目的仰制喇叭箱體播放樂音時箱體共振聲]
7. 喇叭箱體放置:
喇叭                                         喇叭
                                                  /
                                              /
                                          /
                                      /
                                  /
                             /
                          人
1.標準放法應距背牆20—30公分(目的:使低音不致過於混濁(過於沈悶)).
2.如同其他同好介紹,[喇叭放置與寧聽者成等腰三角形放置],”但非一成不變”---因每個使用者其寧聽居家環境不同,應該依您個人環境房間擺放位置,做彈性調整,-----舉例:
1.聽如”交響樂”,現場大型演唱樂等---其播放出來音樂等聽起來,應該[動態場面非常開闊](意旨各種樂器發出聲音,感覺像是大型音樂會場般的聲音播放,音場非常關廣,像似聲音已寬出喇叭擺放之寬度範圍發聲)---要能得到如此音效那您必須[將兩個喇叭間距拉開(距離依房間狀況各有不同,可自己試試)---如果房間過小,那您可試試將您的左右喇叭[“面對寧聽者這個面稍向外移動些”],應該可改善場面因向不夠開闊之問題.
2.聲音覺得沈悶----請將喇叭離背牆遠些(離背牆越近低音會有加強之”物理聲頻現象”)
3.高音太強(尖銳感)----請將喇叭靠檣近放些.
(結語:喇叭放置正確,並非只會得到”好的立體聲音”而已,應該的結果是****播放各種樂音[各種樂器聲音分明,音場開闊,各種音頻(高,中,低音)平衡度佳,聲音透明緹透,歌唱之主唱者感覺就在您的正前方歌唱, 歌唱者於高音詮釋發聲時高音域上揚----像是衝上雲霄(天花板之上)一般……]).
8. 高中低音喇叭內部線材(接線):建議—購換焊接[高音,用鍍銀或純銀線焊接(原因:高音喇叭傳輸高頻音域,用銀質線材導電傳輸”高音音頻訊號”較佳)],[中低音喇叭---用銅質線材(原因:銅質線對中低音頻訊號傳輸佳)](此為物理特性,導電傳輸音域訊號跟金屬導電及音頻訊號傳輸有關(一般而言,導電係數佳常用之金屬,分別排列順序為---金--銀—銅(銅又分純度常用的音響專用線材質為[ofc無氧銅,pcocc無氧結晶銅])通常純度以製造實驗測得知純度區分其”N”值來表示(n數越高越純)銀線也一樣).而因價格關係,音響常用線材為”銅及銅鍍銀與銀線”(換線且視音響等級及自己經濟能力拿捏之(正常一般床頭音響為例,您大可不必,換一大堆高貴線材,因擴大機,cd等, 一般床頭音響等中低價位音響,他的電路及用料,因製造販售價格層面效益關係,其用料普通,電器放大等處理音頻回路簡單(級數低)---所以處理聲音播放不會好到哪裡去,請不要花冤妄錢)
9.喇叭箱體內適當加鋪設[吸音棉],因您所購得的廠製喇叭多數外觀美觀值感高,但內部處理草率(含線材)(除非是高價且出名廠牌否則皆是如此,請參考), [吸音棉]通常區分材質為[玻璃纖維,人造絲,真絲質(貴)等等],可到相關音響論壇參考詢問選擇
參考上述一些累積多數人 diy的經驗,花少錢您的音響一定會得到脫胎換骨之效.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何獲取聆聽室的最佳聲音[喇叭與聆聽室]

龍格音響科技有限公司

Robert Harley 著 楊金洲 譯   

房間對音樂再生音質,有很深遠的影響。事實上,聆聽室的聲音角色,該被視為播音鏈的另一組件。因為每一間聆聽室,都擔負起它自己聲音的符號,只有聲音環境好時,你的系統才能產生最好的聲音。一間優異的聆聽室,有助於讓你的中等系統,得到最好的聲音,但是不良的房間,能讓很好系統的聲音變得糟糕。
幸好,你可用幾種簡單的技巧與器具,大大地改善聆聽室。可能的範圍,從僅移動你的喇叭或聆聽位置——幾吋,從起跑線來建立良好的聆聽室,在兩極之間,有許多選擇,包括加上不貴、引人注意的聲音處理產品。
在許多聆聽室中,最根本的問題是,不良的喇叭擺位。為你的喇叭找到正確的位置,是在聆聽室得到好聲最重要的因素。喇叭擺位影響高中低音的協調性,低音的量與質,聲音舞台的寬與深度,中音的清晰度,發音以及音像。當你將喇叭位置做大幅度改變,然後,逐步逐步微調擺位,你會聽到新發現的正確性音樂、無縫的泛音融入聲音裡。達到此狀況時,你的音響會變活潑起來,最值得的是,它只耗費你幾個鐘頭的時間。
在特別推薦前,讓我們總括六種因喇叭擺位、而影響聲音的基本原因。
1. 喇叭與聆聽者之間的關係最為重要。聽者與喇叭之間,應成三角形。沒有此基本配置,你無法聽到好的聲音舞台與音像。
2. 喇叭靠近牆壁影響低音的量。喇叭越接近牆壁或角落,低音量越多。
3. 喇叭與聆聽者在房間之位置,影響房間共振樣式的能聽度。房間共振樣式,是幾個頻率的加強,創造了頻率響應的峰值。在聲音中加上了轟隆聲,當房間共振較小聲時,低音的詮釋會更完整,中音清晰度增加。(房間共振樣式稍後細談。)
4. 喇叭越往房間移,聲音舞台越好——特別是深度。
5. 聆聽高度影響。
6. 角度內調(喇叭面調向聽者),影響高中低音協調度(特別是高音的量),聲音舞台寬度,音像聚焦。

讓我們檢視這些因素的細節:
1. 喇叭與聆聽者之間的關係
得到好聲音最重要的因素,為喇叭與聽者間成幾何關係(我們尚不煩惱房間問題),聆聽者應該坐在兩隻喇叭正中間位置,與喇叭距離應比兩隻喇叭間距稍大些。雖然此非僵硬快速的法則,你該確實地坐在喇叭的中間位置,如果你沒有此基本關係,就不可能從系統得到良好的聲音舞台。                  
                       圖一
                                          
   喇叭                                         喇叭
                                                  /
                                              /
                                          /
                                      /
                                  /
                             /
                          人

                 
圖1表示,你跟喇叭位置該如何安排,聆聽位置 - 與喇叭等距,稍遠於兩隻喇叭之間的距離,俗稱『皇帝位』。這是大致的位置,可得到最佳聚焦與聲音。如果你的坐位偏離皇帝位,聲音舞台會繞著一隻喇叭、縮成一團,此一凝縮效應,因喇叭而異;有些喇叭的皇帝位會比較寬。

設定兩隻喇叭間的距離,要在寬廣的聲音舞台、與清楚的中心音像之間,以交換方式敲定。喇叭分的越開(假設同樣聆聽位置),聲音舞台越寬。如果喇叭分的更開,則中間音像會減弱,甚至消失。如果喇叭間距太窄,聲音舞台寬度會收縮。
最佳聆聽角度,會產生清晰的中央音像、及寬廣聲音舞台,你可以實驗角度,把試聽椅前後移動,可能會有一個位置,中央音像凝聚,在喇叭的正中央,呈現穩固、準確的定位。選擇單一歌手與簡單伴奏音樂,來設定喇叭間距,確定清晰中央音像。
考量設定角度的一個因素,是與房間的關係。喇叭與聆聽者,同樣可以有幾何關係,喇叭間距縮小,聆聽距離也縮小。或喇叭間距極為分開,聆聽位置也變遠。聆聽室的音響角色,對聲音的影響程度,為遠距離的聆聽位置,比近距離的大。那是因為,你聽較多從喇叭直接來的聲音,從房間牆壁來的反射音較少。所以,坐的越遠,聲音的空間感越大,坐的越近,更多直接音,音樂表現也更立即感。有些喇叭須要大距離,讓個別單體聲音能融合在一起。如果離喇叭近,高中低聲音協調性有大差異時,你該坐在離喇叭較遠的地點。
2.靠近牆壁影響低音的量
房間環境,對喇叭高中低聲音整體協調性,有很大的效應,把喇叭擺在接近牆壁的地方,會顯現低音的加強(叫房間增益),增加音樂表現的重量。有些喇叭設計是要接近後牆(喇叭後面的牆壁),用此增強來達到高中低音的自然協調性。
這些喇叭如果遠離後牆、接近房間中央,聲音會變薄。其他的,距離後面及邊牆至少要3呎,否則聲音會變厚而重。如果喇叭擺位選擇受限,你要確定買那一款才適當。
當喇叭靠近牆壁時。低音能量反射回房間,基本上與喇叭輸出同相位,這意謂著,低頻直接與反射波相互增強,產生較多低音。圖2表示,在無響室(無反射音房)與一般房間測到的不同喇叭頻響,頻率響應圖畫出響度對照頻響圖。

                            圖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背牆
                                                                    
          喇叭                                         喇叭
                                                  /
                                              /
                                          /
                                      /
                                  /
                             /
                          人
        
如圖所示,不只低音增強,也增添喇叭的低頻延伸。接近喇叭的每個面,都會增強喇叭低音的輸出。喇叭擺置接近角落,會聽到更多低音。
喇叭位置與後面、旁邊牆壁的關係,也影響那些頻率會增強,正確的擺放,不只能延伸喇叭低頻的響應,補足自然衰減,還能避免頻率的峰值與凹陷。不適當的放置,會導致頻率響應的不平坦,渲染低音。即有些頻率增強、相應到其他頻率上,使低音的再生不大正確。
圖3a是喇叭的室內響應圖(喇叭的響應被聆聽室改變),當其被擺在與後面、旁邊牆壁等距位置時。記住在大約200Hz時的V形10dB缺口(能量減低),尖峰集中在60Hz。
這結果將是低音增強,中低偏瘦。移動喇叭,使離後牆及邊牆距離不同,能讓響應平順許多(圖3b)。同樣喇叭的響應,在不同房間位置顯示在圖4。

這些圖說明,喇叭的房間位置,會影響低頻的響應。喇叭該定位於離後邊牆距離不同的地方。一個經驗法則:兩者相差不該在彼此33%範圍之內,舉例說,如果喇叭離邊牆3呎,離後牆最少要4呎。
許多喇叭工廠,會標示離後牆及邊牆的正確距離。測試標示指的是,低音錐盆到牆壁的距離,依喇叭工廠的建議,開始擺位,然後著手實驗。
最後,喇叭離邊牆多遠,會影響邊牆的反射幅度,離邊牆越近,到達聆聽者的邊牆反射音即越多——這不是好事。若你有依本章稍後的敘述去處理,把喇叭靠近邊牆,就不會有像牆壁無處理般的重大影響。

3.喇叭與聆聽者的位置,影響房間樣式可聽度
除了加深低音延伸,使低音頻響平順,正確的喇叭擺位,降低房間共振樣式聽得到的程度。房間共振樣式,本章稍後會談及,是幾個頻率的增強、產生頻率響應的峰值,房間模式也會產生駐波,它是停滯在房間的高低音壓,會讓聲音染色。房間駐波的型態,由房間尺寸及其聲源位置所決定,將喇叭及聆聽者,安排在最佳位置,能獲得較平順的低頻響應。
一個熟知的經驗法則謂,為了最佳低音頻響,喇叭與後牆距離,該為房間長度的三分之一。如果沒有辦法,試用其五分之一。這兩個位置,減緩激起駐波,有助喇叭與房間的融合。聆聽者在房間的理想位置,為三分之二的地方。
以這種基本配置開始,然後微步移動喇叭與聆聽椅,播放低音多的音樂。
聽低音的平順與延伸,以及低音與其他頻率調合的程度。當你找到喇叭低音最平坦的位置時,也該聽到中音清晰與解析的改善。
一種極佳、用來評估室內低音與中音聲音的訊號,由音響科學公司(ASC)所開發,叫音樂試驗音(MATT)。此特別的音高逐步上昇猝發音,中間隔著肅靜,理想的情況是,你該聽到猝發聲與間隔性肅靜。如以耳機或以耳朵靠近喇叭聽,每個猝發音都清清楚楚地聽得出來,但是當聲音被聆聽室改變時,某些上昇猝發音頻段,會被污染或竄改,顯示在聆聽室中這些頻率有問題。移動喇叭、聽聽MATT,你能很容易找到,在房間中最佳的工作位置。(MATT訊號在Stereophile 測試片CD2中有,也有更詳細說明,如何使用此一獨特測試訊號。)
最佳發現喇叭與聆聽椅位置,來減低駐波方法,是一種電腦程式稱為"The Listening Room"由Sitting Duck Software代理,可洽Audio Advisor(800-942-0220)有關詳情。此程式問你房間大小,喇叭及聆聽位置。會顯示該聆聽點配置時,房間共鳴模式的頻率及幅度。當你在程式裡面,移動喇叭及聆聽位置,銀幕會顯示真實播放時的效果,因此,最適當的喇叭及聆聽者位置就能被找到。"The Listening Room"在喇叭擺位狀況上深受推薦。
4.與後牆的距離影響聲音舞台
通常,喇叭離後牆越遠,聲音舞台越深。深而廣闊的聲音舞台,很少會產生在靠近後牆的喇叭上,把喇叭往後拉幾呎,會造成不良與壯觀的差異。不巧的,許多起居室,無法容許喇叭深入房間,如果喇叭必須靠近後牆,後牆要能吸音。
5.聆聽高度與高中低音的協調性
大部份喇叭,當聆聽高度改變,頻率響應也呈現改變。這些改變會影響中高音,而非低音的平衡。典型的說,當你的耳朵與高音單體同高,或在高音單體軸心線上時,喇叭聲音最亮(換言之,有最多高音)。大部份的高音單體,定位於從地板算起32吋到40吋之間,來符合典型的聆聽高度。如果你有可調的辦公椅,很容易聽到聆聽軸心,對高中低音協調性的效應。
因高度聲音改變程度,不同的喇叭差異極大。有些機種具有較大的寬容度,只聽得到些許差別,另外的,則在聆聽時僅伸直背部,就能呈現高中低音平衡的大變化。選擇一張聆聽椅,讓你的耳朵成最佳軸心,有助你獲得好的高音平衡。
響應上的差異容易量得,典型的一套喇叭測試,包括在各種軸心,量到的一組響應曲線,軸心線上響應(通常是高音軸心),被標準化而成一直線,另外的曲線,表示軸心及不同高度的差別。第七章『揚聲器』,包含完整敘述,如何解說這些測試。
6.內調角度
內調角度,是將喇叭定位往內指向聆聽者,而不是正面朝前(看圖5)。內調角度沒有規則,最適當的量,隨喇叭與聆聽室變化很大。有些喇叭須要內調角度,有些正面朝前最佳。內調角度,影響音樂表現許多狀況,包括中、高音的平衡,聲音舞台的聚焦,空間感與直接性。
大部份喇叭,直接在軸心上時聲音最亮(直接在喇叭前)。在聆聽位置聽得到,角度內調高音增加的量。過度明亮的喇叭,經常可用喇叭朝前、來馴服。有些型號設計不需內調,如果軸心朝聽者,聲音會太亮。
角度內調會讓直接、對反射聲音的比率增加。那是因為角度內調的喇叭,釋出較多直接能量到聽者,投射到房中的能量較少。其聲音到達房間表面、反射後才會抵達聽者。聆聽室有反射性邊牆,喇叭角度內調,有明確的益處。況且邊牆反射的幅度,因角度內調而大大減少。相反地,減少角度內調,增加反射能量,加上空間與空氣感,減少角度內調能開展聲音舞台,創造圍繞感。
同樣地,角度內調往往提高聲音舞台聚焦,以及音像清晰度。當角度內調時,許多喇叭提供更凝聚、銳利線的聲音舞台。音像更清楚地界定、緊密、結實,而非擴散、缺乏特定空間定位,最好角度內調,常常是在高音太多,與強烈中央音像間、交換調整。太多的角度內調,聲音舞台聚焦良好,然而,聲音表現常常會太亮,沒有角度內調,高音平衡較平順,但是音像較模糊。
角度內調,也影響整體表現規模的寬度。沒有角度內調,會產生較大、澎湃、但較不精確的聲音舞台。樂器輪廓較不清楚,但是,表現規模較大、更寬廣。喇叭角度內調,縮小了聲音舞台的顯示尺寸,卻會帶來較精確音像的配置。接著,角度內調的量,依喇叭、房間、個人喜好而定。沒有東西可以代替試聽、調整角度,然後再聽。
每隻喇叭角度內調都相同,非常重要。這最容易達成,可由測量後牆到喇叭後緣來得到,這個距離,隨角度內調程度而有不同。另外一隻喇叭重複同樣程序,調整內調角度,使距離與第一隻喇叭相配。另一個確定同樣角度內調的方法,是坐在聆聽位置,觀察喇叭的內緣,你看到每隻喇叭箱邊板的量應相同,同樣的角度內調,對聲音舞台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喇叭的頻率,隨內調角度而改變,從兩隻喇叭發出同樣的頻率響應,對聲音舞台裡、精確音像的擺位,可說是重要的促成者。

喇叭在不對稱房間的擺位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談的喇叭擺位,都是在勻稱、四周有牆面的理想房間裡。對那些聆聽房間,一邊是開放式,或正常擺放有困難的情況,要怎麼辦?幸運的是,你還是可以在這樣的畸形房間中,得到好的聲音。
讓我們首先考量房間,本質上一邊無牆,其一邊通到房子的其他地方(圖6)。左邊喇叭由於接近角落,會比右邊產生更多房間增益,記得,喇叭越接近牆壁,低音越多。右邊喇叭低音增益少很多,會造成低音的不均衡。
解決的方法,要雙管齊下。首先,讓喇叭遠離後牆,降低左喇叭的房室增益,使響應與右喇叭的配對性更接近。第二步,在左喇叭後角落裝置低音吸音器(ASC圓形聲音捕捉器)。此捕捉器會吸取低音能量,而不是讓它反射回房中,這樣能夠類似右喇叭減低房室增益,你很難得到準確的匹配。然而,這兩個技巧,勢必能讓兩隻喇叭的低音輸出相接近。我有一間像圖6的聆聽室,使用16吋ASC全圓形捕捉器放在左後角落,約兩年,得到良好效果。
如果房間牆壁不平行,試著把喇叭安置在狹窄面,圖7a與b,表示如此房間內,正確及錯誤的喇叭擺位法。圖7a(左)擺位的問題,出在不利的邊牆反射,指向聆聽位置,圖7 b(右)邊牆反射自然的離開聆聽者。許多錄音控制室的喇叭放置面較窄,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短牆對長牆的擺位
所有表示的例子,都假設,喇叭被放在房間的短牆面,這種傳統方法,提供最大的空間,把喇叭往外拉深入房中、離開後牆。然而,把喇叭放在長牆面(圖8),也有一些優點。
長牆擺位,結果是,對著聆聽位置擁有較多直接音,邊牆的反射能量則較少。這樣對聲音清晰度、聲音舞台,有很大好處,什麼原因?本章稍後會敘述。你聽到較多的喇叭聲音、較少房間繞射的聲音。
可以長牆擺位,喇叭與後牆、喇叭與聆聽位置間,及聆聽者與聆聽後牆間,必須有相當空間,如果你坐著、頭部靠近後牆,聲音可能會隆隆響。因此,你以長牆面擺喇叭,只能在很大房間、很靠近喇叭聽。
喇叭分音,以第一階方式設計,聆聽者與喇叭間須要很好的空間,好讓各別單體的聲音,正常的融合成一體。如果你離第一階分音式喇叭太近,則高中低音的平衡會不正確。當決定長牆擺位時,要先考量房間的寬度與分音器的設計方式。長牆擺位聆聽位置,反射音的減少,是一種優點。
最後,你可考慮,將喇叭與房間擺成奇特角度,如圖9。我曾看過喇叭設計者,在音響展時,使用這樣技巧,嘗試在飯店小房間中,得到好的聲音。
這種擺法,對小喇叭最有功效,優點是,能夠減少聆聽位置的邊牆反射。不利的地方是,這樣會浪費很多地板空間,將喇叭靠近牆壁,會增強低音。那就是為什麼,具有限低音延伸的小喇叭,運用此技巧較成功的原因。

雙相及兩極喇叭的擺位
雙相喇叭產生前後兩種聲音,靜電喇叭屬於雙相喇叭,因其振膜置於開放空間,而不是在喇叭箱裡,前後發出同樣的聲音。雙相喇叭的後面聲波,與前面的聲波是反相的。就是,當振膜往前,在振膜前方產生正音壓時,同時在振膜後方產生負音壓。
典型兩極喇叭,在喇叭箱前後,使用一系列傳統喇叭單體,兩極喇叭的聲波,彼此同相。雙相與兩極喇叭之間的差別,在於雙相喇叭的前後聲波、是反相的,而兩極喇叭的前後聲波、是同時相的。
當確定雙相喇叭擺位時,最重要的考量因素,是此時喇叭後牆,對聲音的影響,比傳統點音源喇叭(直接能量只有一個方向)為大。相反地,邊牆如何處理,對雙相喇叭比較不重要,因其對邊牆發出極少的能量。
通常,雙向喇叭喜歡會反射的後牆,喇叭後帶有一些擴散器物,以便打散反射能量。高度吸音性後牆,會破壞雙相喇叭的設計目的——你想聽到有用的反射能量。假使牆是平的,表面無法分散聲音,則反射的聲音,會結合直接音,導致聲音舞台深度的減少。
直接放在雙向喇叭後面的書櫃,有助擴散(分散)後面的聲波,岩石壁爐、傢俱及其他不規則器物都有用。ASC管狀吸音器,可直接放在雙向喇叭後面,把反射面朝外。你也可以試試各種RPG擴散板,RPG Skyline擴散器(圖10),是雙相喇叭,擴散後面聲波的理想器材。這些2呎方塊,對分散聲音極為有效,可貼在牆上,也可黏在台架上。每隻落地型喇叭,約須兩三塊Skyline垂直疊起來、直接擺在後面。
你還是須要處理邊牆,以便能吸收雙相喇叭的反射。但是其狹窄的放射型態,受影響程度,就沒點音源喇叭那麼重大了。尤其是,當雙相喇叭角度往內、調向聆聽位置,聲音最好聽時。同樣的,雙相喇叭具有很少的垂直擴散,意即很少指向天花板、地板。
雙相喇叭,也須要比傳統點音源喇叭,更往房間中央擺,你把喇叭靠近後牆,無法期待能夠得到大而深的聲音舞台。要有心理準備,把廣大聆聽空間,讓給雙相喇叭。

喇叭擺位摘要
喇叭擺位,是唯一你能做且最重要,以用來改善系統聲音的事情。它是免費的,有助於鍛鍊聆聽技巧,以同樣的電子器材及喇叭,區別不良與優秀的聲音。在花錢升級器材、處理音場前,先做好喇叭擺位,瞭解你的系統潛能。
找到喇叭最好擺位後,接著,裝上廠商提供的地毯腳釘(有的話),調好腳釘的水平,讓喇叭不會搖晃,喇叭重量該被全部四隻(或三隻)腳釘承載,如果你的地板是木造的,為了不受腳釘損傷,在腳釘下放上、經常隨喇叭供應的金屬圓墊片。
閣下已見識到喇叭的擺位,提供精確、獨立調控,有關音樂表現的不同狀況。你可改變喇叭與後牆、邊牆的距離,來控制低音的質與量。聽得到的房間共振狀況,可尋找喇叭與聆聽椅子的最佳位置來降低。高音的平衡,可以聆聽的高度以及喇叭的角度內調來調整。聲音舞台的聚焦與寬度,很容易以內調喇叭角度來改變。把喇叭往房間中央移,聲音舞台深度會增加。
想在聆聽室,獲得最好的聲音,喇叭的定位,是強而有力的手段。不須花費一分錢,好好的利用它。

常見的房間難題與處理方法
處理聆聽室的範圍,從簡單的、在牆上懸掛一張壁毯,到加上特殊設計的音響改善器物。大幅度音質效果的達成,只要加上或移開一般家庭器物,如地毯、裝飾壁毯、簾幕。這個方法簡單、不貴,有時候,聲音甚至比裝置不熟悉的音響改善器物更美。你可利用現成的屋內器物,改善房間效果,或採取下一步,裝置精巧的音響調控器具。下面為一些非常普通的房間難題與解決方法︰
1.未處理的平行表面
或許最普通及有害的房間難題,是未處理的平行表面,如果,兩個反射的牆面彼此面對,會產生擺盪回音。擺盪回音是一種「乒」般短暫高音,是在直接音停止後殘留的聲音。你如果曾在未貼地毯的空屋中拍手,就會聽到擺盪的回音。其聲像掌聲消退後、懸浮在空中的聲響,擺盪回音是一種週期的反覆,由於兩表面間,來回失控的反射所引起。設想兩面鏡子彼此相對,在兩反映面間來回反映,產生無法計量、距離後退的幻象。擺盪回音,會傷害暫態起音及消退,在上階中頻及高音上,加了生硬的金屬聲特色。
在房子的不同房間裡拍手——特別是浴室或玄關,如果你的聆聽室,有類似在浴室裡聽到的懸浮音,你須要修正這個問題。
擺盪回音容易避免,只要確認平行反射面,在其中一面加上吸音或擴散材料,這樣就能打破兩個表面間重複反射。材料可以使用壁毯、地毯(如果擺盪回音是出於硬的地板和天花板)、窗戶的簾幕、或牆壁上的吸音材料。即使如Sonex(後述)小片高效能吸音泡綿,都可以消除擺盪回音。
一種有效控制擺盪回音,而不會讓房間變得太呆滯的材料,是一種很薄、像地毯般,用在機場的材料。雖然當音響處理材料賣得很貴,這種地毯般的材料,地毯工廠的價格,只要音響供應商的幾分之一。這料子不突出、好使用,有各種顏色,相當便宜、非常有效。再者,它的吸音特性,剛剛好避免擺盪回音,不會吸掉太多能量,使房間變得太呆滯。壁毯可以用黏、或以大頭釘固定,也可以貼上Masonite背襯,讓你能夠在週遭移動,找尋最有效的位置。
ASC公司,最近介紹了一種消除擺盪回音的產品,叫Flutter Stix,大小為1.5吋x 3.5吋x 24吋,可以在幾分鐘內、黏貼在牆上。較大規格尺寸為1.5吋 x 4吋x 36吋。
不管那一個解決方法,消除擺盪回音,是最重要的事情。
2.未受調控的地板與邊牆反射
喇叭被擺在鄰近邊牆、接近地板,是無可避免的。聲音從喇叭直接到達聽者,另外還有邊牆、地板、天花板的反射。邊牆的反射,是時間延遲的音樂信號;音色遭到渲染,是由於直接聲音夾雜不同地點的聲波。所有這些因素,都會降低聲音品質。還有,地板與邊牆的反射,會和直接聲音相互作用,進一步渲染、音樂高中低音的平衡性。圖11表示聆聽位置的聲音,是直接與反射聲音的組合。
邊牆反射在三方面,渲染音樂聲音的平衡性。首先,所有喇叭的偏軸心響應(在喇叭旁量到的頻率響應),比起軸心響應來說,可謂非常地不平坦。從喇叭旁發出來的聲音(從邊牆折射的訊號),頻響可能會有大的峰值或凹陷。當此受渲染的訊號,從邊牆反射到聽者時,我們聽到渲染的聲音,會強加在音樂上。
接著,邊牆的音響特性,會再次渲染反射音,如果牆壁只吸高音頻率、而沒吸中音能量,反射音會較缺高音。
最後,當直接與反射音混在一起,聆聽者聽到從喇叭來,直接及稍微延遲、由邊牆反射來的綜合聲音。延遲是因為聲源(喇叭)與聽者間,額外路徑長度的差別。因為聲音每秒行進速度為1130呎,我們很容易計算延遲的時間。如圖11路徑長度差異是4呎,與直接音比,邊牆反射會延遲35毫秒(千分之35秒)。
這種結果叫做,梳狀濾器現象(看圖12),頻響尖峰與V形缺口的結果(像一把梳子),乃由直接與反射間、建設性與有害性彼此干擾所形成。兩種訊息間相位的差異,造成某個頻率的相互抵消與增強,其狀況由路徑長度決定,一切加總,成為聆聽位置的聲音渲染。
此結構的結果是,聲音帶著很不同的高、中、低聲音協調性,跟喇叭的直接信息不同。邊牆的反射,是同一喇叭在不同房間、聲音不同的一個原因。
邊牆反射,不只影響看得見的頻譜平衡性,也會破壞聲音舞台裡,精確音像的定位。反射表達喇叭在邊牆訊號的虛像,雖然某種程度的邊牆反射,增加空間和大小,強烈的反射,加大喇叭間的明顯距離。這個會傷害個別音像間的空間差異,使聲音舞台不精確、凝聚降低。當我們聽到位在中央的音像,好如從左右喇叭邊界外發聲,我們所追求的緊密音像聚焦,於此被破壞了。
聲音也會從地板和天花板反射,地板反射,傾向於造成中低音能量的減少,使表現稍微偏瘦。天花板反射,對聲音的影響,由於較大的路徑長度差距,沒邊牆那麼厲害。記得,雙相喇叭的聲音,導向天花板的能量很少,所以受天花板影響的程度,也不像傳統喇叭那麼大。最後,帶坡度的天花板,對傳統喇叭擺在房間短邊,是有益的。天花板坡度,會把天花板反射,導離聆聽位置。
幸運地,處理邊牆反射倒是非常簡單:只要把吸音或擴散材料,放在喇叭與聆聽位置之間即可。地板反射甚至更容易處置:地毯或厚的裝飾毯擺在地板上,可以吸掉大部份的反射,減低其有害的影響。然而,低頻不會被地毯或飾毯所吸,由於直接與反射音間的干擾,導致中階低音的抵消。這就是所謂葉立遜(Allison)效應,因喇叭設計師Roy Allison而得名,他首次公開發表此一現象。
有趣的是,你跟喇叭之間,地毯的型別,會影響聲音的性質。特別是,羊毛地毯比人造纖維地毯,產生更自然的聲音平衡性。那是因為羊毛地毯裡,所有纖維的長度、粗細稍有不同,使其能吸收不同頻率。相反地,人造纖維地毯,則由相同大小、形狀的纖維組成,只吸收很窄波段的頻率。你可以在地毯店,實驗演示該現象。對著羊毛與人造纖維樣品說話,聽聽你自己的聲音,羊毛地毯會產生更自然的音色。
邊牆的聲音應該被擴散或吸收,擴散會把單一不連貫的反射,化成許多較小幅度的反射,傳向不同的方向(看圖13)。
擴散可用如RPG音響擴散器(圖14a及本章稍後敘述),或不規則的表面來達成。後面放滿書的書篋,擴散性非常好,特別是大小不同,或以書脊突出不同距離。圖14b表示RPG擴散器,裝置在喇叭之後。留意,地板上的裝飾地毯,位於喇叭與聆聽位置之間。
第二個選擇,是以音響吸音材料,來吸取邊牆反射。本章稍後敘述的音響泡綿會有效,但是以活性泡綿,吸掉所有邊牆反射,會讓房間變得無生氣,限制表現的規模與空間。
在Hi-End社團間,關於邊牆反射該吸音或擴散有些爭論。擴散的支持者主張,如果轉換成許多較小量的反射,超越時間與空間,反射的能量是有益的。
擴散的反射,增進了音樂的空間與空氣感。吸音的支持者建議,任何直接聲音的首20微秒內的反射,會降低從喇叭來的聲音。大部份錄音室的控制間,都叫人設計提供「無反射區」,工程師坐在那裡,只聽到從錄音室監聽喇叭出來的直接聲音。我的經驗建議,吸收邊牆的反射、比擴散好。然而座位後面的擴散材料,比吸音材料好。無論如何,未受調控的邊牆反射,會還是不會劣化房間的聲音表現,沒有爭論,答案是會的。

1.如,第2項[靠近牆壁影響低音的量]所述,一般喇叭離背牆標準距離約20---公分,但此非僵硬不變的(例1:如果喇叭離邊牆3呎,離後牆最少要4呎)(例2:喇叭與後牆距離,該為房間長度的三分之一。如果沒有辦法,試用其五分之一。這兩個位置,減緩激起駐波,有助喇叭與房間的融合。聆聽者在房間的理想位置,為三分之二的地方),可試著調整距離,找出[音質高低音平衡且聲音舞台寬廣(播放交響樂及演唱音樂,如同是在大型歌劇院或現場寧聽一般,那就對了)].
2.上述重點:在花錢升級器材、處理音場前,先做好喇叭擺位,才能瞭解你您原來的系統潛能-----在去購置線材及其他升級器材。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