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唱盤是TEAC TN-300,
入門的朋友,可以先用內建的唱放,想升級,再把訊號Bypass出來外接高階唱放。
請問唱放要怎麼外接呢?

==========================================
把PHONO EQ關掉

17884253_1539531036065367_6079990871089745456_n
==========================================
連接順續
mc > mc放大器 > 唱頭Riaa等化器 > 十倍放大 > 後級

外接唱放, 卻沒把內建的唱放關掉
訊號過兩次唱放, 接錯過荷, 聲音會破聲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黑膠唱機的構造圖解

ulgn42locmtkmys1pv38rh5auhgpz8

驅動方式:目前黑膠較主流的驅動方式為直接驅動與皮帶驅動兩種。

1. 直接驅動是將驅動馬達直接置入唱盤座下方,通過軸心直接帶動唱盤座,令啟動較敏捷及穩定。(許多DJ型號的唱機還加入了磁力驅動,使手動操縱或停止唱片時不會損壞驅動馬達)
2. 皮帶驅動則是以馬達驅動轉輪,轉輪帶動橡皮帶使唱盤座轉動的驅動方式,可以部分抵銷馬達帶來的晃動,進而穩定音源來達到更好的聲音品質,這類驅動方式相當受到發燒友的歡迎,缺點是皮帶會老化。

唱頭:唱機的播放原理是由唱針摩擦唱片刻紋的兩側來讀取播放。唱頭指的是整個唱頭座加唱針,唱針可隨意更換。

1. MM唱頭(動磁式,Moving Magnet):簡單的說就是唱針帶動磁鐵發電(動的是磁鐵),優點是輸出較大,但因為是帶動磁鐵發電,有些人認為屬間接發聲,所以音質較不如MC唱頭。
2. MC唱頭(動圈式,Moving-Coil):唱針帶動線圈(動的是線圈),而磁鐵因受感應而發電,不同於MM唱頭,MC唱頭的信號相對較小。由於線圈連結在唱針尾,所以唱針損壞後必須整組維修或更換,這也是MC唱頭的最大缺點。

一般來說會建議入門玩家選擇MM唱頭,造價昂貴又易損壞的MC唱頭則較適合進階級玩家。

常見的播放系統搭配可分成下列幾種方式

wsi354nha915c2tpkp6b17xuo7onql

或許喜歡黑膠的人們會這麼形容:黑膠的聲音比較沒有那麼生硬、也比數位音訊豐厚溫潤一點。
但你知道,在完善的音響系統建立下,大部分的人們其實無法分辨兩者之間的差異嗎?
1993年時就有兩位心理學家Klaus-Ernst Behne和Johannes Barkowsky針對了160位重度音響迷進行實驗,請他們同時聆聽這兩種技術所播出來的音樂,雖然許多人都可說出黑膠唱片的溫暖及人性,但卻僅僅只有4個人能分辨出他們聽的是哪種系統播出來的音樂。
數位還是有數位音訊的好處,音場如果聽起來比較有空間感,這倒不是跟黑膠有關。

歸納出黑膠唱片的「優勢」如下:
1. 能真實還原80年代以前的歌曲原貌
2. 保存期限較CD長
3. 封面很大張
4. 播放起來有一種聽歌的儀式感
5. 聽完A面一定要自己去翻B面
6. 唱針落下時會發出浪漫的讀取雜聲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1) 首先是光盤品質的測試
目視測試的項目
首先比對光碟厚度 德國片一定依照橘皮書標準 厚度是1.2 mm
品質差的壓片偷工減料是1.1-1.0mm
兩張片一合 肉眼都可以看得出來

其次比對光碟盤面光亮度 光盤反射層是鋁質 是用真空蒸鍍法製作
德國廠是用德國生產的鋁錠 雜質少 品質佳
品質差用的是便宜鋁錠 雜質多 品質差
價差幾十倍 所以德國的片子有近似銀的反射光 碟面光亮 反射影像清楚

品質差的片由於鋁質不佳 碟面比較模糊 反射光有時會有點微黃 反射影像相對較模糊
更差的反射影像有毛邊 鋸齒狀 更嚴重得還會歪曲
最後以手摸光碟外緣 德國片較平滑 品質差的片粗糙 有時不平滑

品質差的光盤 反射模糊 表示使用的鋁質反射層材料不佳
反射影像雖然沒有歪曲或鋸齒產生 但仔細看有毛邊
光盤厚度與歐美片明顯變薄 絕大部分品質差的片子都是如此

(2) 其次測試光盤內容錯誤率
測試項目有四項 錯誤率越高 聲音越不自然雜訊越多
CD的原理是當發生C1錯誤時 會自動以最接近錯誤觸的資訊來補足 最接近並不表示就是原來的資訊 補的越多 聲音越差
這也是CD製作 最難以克服的問題

測試結果平均 錯誤率還在容忍範圍內 但已經低於高音質的標準
凡是低於高音質標準的CD在開大聲時基本上會有聲音往前衝的現象 因為頻寬與動態流失

品質能夠在高音質範圍內 而且接近母盤品質的 有美國DTS原廠廠的DTS-CD SACD
還有以專業軟體使用太陽誘電audio專用CD-R燒錄的光盤

歐美日本大廠出品的產品 很穩定 都在高音質邊緣
台灣的片子次之 大陸的片子最差

(3) 再來試聽
品質差的片子聲音飄移 中頻部往前衝 高頻部嘶聲雜訊 低頻部過多或不協調等問題外 而且特別容易刮花
人聲與樂器黏在一起 低頻轟聲嚴重 中頻聲像過大 平衡度不佳 空氣感與深度高度都消失了很多

並不是每張片子都有聲音飄移現象 但有的稍微開大聲聲音就往前衝 以及高頻嘶聲與雜訊 算是很嚴重的品質不良

這些問題有的是光盤品質造成 有的是在抓軌時 用了一般軟體 光碟機速度不穩定 抓軌速度過快 訊號流失
再者在組合燒錄時也沒有採用專業音樂工作站製作 燒錄的軟體選擇不當
壓碟時 刻錄金屬母盤速度過快 (品質差的壓碟廠一般都是8倍速 要1比1價格翻倍)

==========================================
德國只有一家在壓
日本好幾家

個人喜好
德國>日本>美國>法國

個人比較偏好美版的CD, 聲音會比較溫暖點; 日本版的會偏清晰, 乾淨. 而德國版的取其中庸.
市面上有很多強調發燒級的錄音, 其中加入人工調味過重實在不適合個人口味,
一般版本反而耐人尋味, 可以細細品嘗樂器原有自然音色.

如果是日本音樂, 買日本版絕對是首選, 音質通常比台壓版好上許多,
如果是西洋音樂,首推美版, 其次是加拿大版

日版通常聲音水準以上,但會有較薄的感覺,
美版聲音粗獷但比較有魄力,不少人喜歡美國壓片,
德版不用說了,一向是買片子的首選

==========================================
如果拿到母版片.
那之後把類比聲音錄製出來的技術和設備就會影響到音質

如果幸運點拿到 24bit 96Khz數位錄音室檔案(或者已經把母片錄製成24bit 96Khz數位檔)
那之後的後製軟體也是佔很重要的部分

國外知名錄音師曾指出. 降頻比升頻更為重要
因為要壓成cd必須降為 16bit 44.1khz
然而能保持多少音質就看軟體及使用者功力
好的軟體降頻出來的 16bit 44.1khz再還原成 24bit 96Khz
至少還有24bit 96Khz原檔的60~70%音質
比較差的軟體. 可能連60%都不到

==========================================
Downsampling,其實很少用軟體做,主要還是用硬體來做,當然不是軟體不夠好,而是心理就是覺得硬體比較好。

HDCD,K2,XRCD等等,這些技術統稱Digital ReMastering,不是把舊的東西拿來從Ma,而是因為,這些技術都有專利,
平常的Studio不會有這些器材,得送到他們這些公司去做Mastering,
當然出來的成品加分還是大於減分,而且每片的售價提高將近2倍,所以很多人會送去做。

不過,CD就是16/44.1,不管用怎樣的技術,最後還是16/44.1,
上述的HDCD,K2或是各種的“提升”聲音品質,都是把Master好的原始wave(Aiff,SD2,PMX),upsampling到至少24/88.2來進行工作,
但是最後還是得回到16/44.1,但是整個工作過程的解析度高,還是會加分不少。

==========================================
不同版本的壓片,聲音真的不一樣喔,這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 CD 上面記錄的數位資料本身就不一樣,通常這是有 re-mastering 重製的版本就會有這種現象,這種情況聲音的差異當然是最大的,原始的資料都不一樣了

第二種是因為壓片本身的品質所產生的差異,這個差異,必須用 CD Player 直接播放才能感受到。
AES 曾做過實驗,如果用分離式的播放設備,也就是 CD 轉盤跟 DAC 分開,從實驗中看不出不同 CD 碟片對聲音產生的影響。
不過如果是轉盤直接數位輸出給 DAC,覺得多少還是有影響,要做到真正杜絕碟片的影響,最好還是
1. 使用外部精密的 word clock 以 BNC 連線來同步帶動轉盤和 DAC
2. 使用非同步播放的方式,把資料從 CD 中先讀出來,轉存到其他設備上,然後就可以不用去管 CD 了
3. 使用 ADAT, TDIF 或其它更為優秀的數位傳輸介面,捨棄 SPDIF, AES/EBU
理論上做到這樣,CD 碟片的材質就沒有影響了

==========================================
CD光碟片的製程

1.基板材料

不論是DVD或CD其基板材料皆為PC聚碳酸酯 (polycarbonate, 簡稱 PC), 是在分子主鏈中含有碳酸酯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總稱,
對於二羥基化合物的線性結構聚碳酸醋的一般通[OROC=O]n,式中 R 代表二羥基化合物 HO-R-OH 的母核,隨著R基團的不同,
可以分成脂肪族聚碳酸酯、脂肪-芳香族 聚碳酸酯或芳香族聚碳酸酯。

脂肪族聚碳酸酯熔點低、溶解度高、親水性及熱穩定性差 、機械強度低,不能作為工程塑膠使用。
脂肪酯或芳香族聚碳酸酪熔融溫度雖然比脂肪族 聚碳酸酯高,但由於結晶趨勢大、質脆、機械強度差 , 故實用價值不大。
真正有實用價值的是芳香族聚碳酸酯,而雙酚-A型芳香族聚碳酸酯這是最早工業化生產的聚碳酸酯,產量最大用途最廣,也是熱塑性工程塑膠中重要的種類之一。

要製作成CD-R產業所能使用高透光度之材料,在能源的使用上是相當的可觀,各式機台有許多排風抽風設備和烘烤設施及PC形成機等,
PC料的能源消耗是相當可觀的,約每公斤耗掉118.7百萬焦耳。
此程序的環境化設計,應首重在通風系統設計,以減少阻抗與能源消耗,其次則應、重視良率的提升,減少不良品的產生。

2 碟片製程

(1) 玻璃基板處理
玻璃基板處理是將已用過的玻璃基板先清洗後塗布光阻劑(photo resist)。

(2) 刻板處理
刻板處理則包括顯像作業和金屬化作業,顯像作業是使用短波長雷射光源對塗布上光阻劑 的玻璃基板進行曝光及顯影,改變化學性質得到所需要凹槽及軌道,
在此蝕刻玻璃基板的作業中,唯讀型光碟片與寫錄一次型、可複寫型光碟片兩者稍有不同,唯讀型光碟片是將訊號直接刻在玻璃基板上形成凹孔,
寫錄一次型、可複寫型光碟片只是形成基板上的溝軌 (groove),此溝軌則在引導雷射光作循軌定位,金屬化作業是將已完成槽及軌道的玻璃基板濺鍍一層很薄的銀或鋁,
形成金屬化玻璃基板(metalized glass master)。

3. 後處理製程

碟片製程後,最後是後處理製程,這主要就是印刷、品管及包裝,印刷方面有平版印刷及網版印刷,唯讀型光碟片在影音碟片上需要較多色彩圖面,
故碟片製程後 , 最後是後處理製程 , 這主要就是印刷、品管及包裝 , 印刷方面有平版印刷及網版印刷 ,

唯讀型光碟丹在影音碟片上需要較多色彩圖面 , 故採平版印刷 , 寫錄一次型、可複寫型光 碟片選用色彩較簡單 , 故採網版印刷 , 在印刷上有不同的採用方式。

2.2.3 製程技術

在光儲存媒體的製程技術上,唯讀型光碟片的複製處理較簡單,關鍵技術在刻板處理的影像作業,凹孔的深度大小會直接關係、光碟片的訊號品質 ,
若顯像不足的玻璃母板,其後的壓片 ( 複製處理 ) 品質也不好,所以國內有部分廠商僅做壓片,
而也有大廠可提供 Stamper 寫錄一次型光碟片 CD-R 的寫錄功能就在一層射光相當敏成的有機染料記錄層,所以關鍵技術就在染料的選擇與開發,
以及記錄膜厚度與均勻性控制,現有三種系列的 染料其配方有數十種,不同的配方與溶劑選用、基板的使用,均與塗布製程關係密切,
而這與產品性相關,是各家廠商的商業機密,雖然國內廠商染料多自進口,但現已有多家廠商能調配染料。

另外薄膜的厚度與均勻性控制會影響良率,不過目前國內廠商在 CD-R的生產良率都很高。

可複寫型光碟片CD-RW 反覆讀寫後是否會劣化最為重要 , 因此記錄層材料的選擇與薄膜結構設計是關鍵技術 ' 這相關結晶化與非結晶化速率及轉換情形,影響 CD-RW的使用壽命。

至於DVD系列產品技術源自CD,故製程與CD接近,所不同者在DVD採用2層厚 0.6mm 的基板貼合而成,構造上比較接近 LD,而CD是單板構造

1. 射出成型技術

CD用12mm模具,DVD用0.6mm模具 , 模具腔容積減半,填充時間要更快,由於最先進入模具的樹脂與最後進入模具的樹脂有不同的冷卻過程,
事關內外圓周的轉寫率差異,所以必 須高速且高精密度的控制熔融樹脂的速度,CD之PC塑料自射出至填充完畢約需0.142秒 ,DVD則須將填充時間縮短至0.1秒以下,
另外冷卻過程在使碟片機械性質的翹曲安定化 ,DVD 基板較薄更需注意。

2. 黏合技術
DVD是雙層碟片需黏合製程,製程是先固定一方基板的反射層為上層,從隔板上以橡膠滾 輪將黏著片貼至基板上,接著將隔板剝間,重疊至另一方基板上,
最後將疊合的基板在壓力釜中加壓按著,去除貼合作業產生的氣泡,即可完成。

3.染料成膜技術
以有機記憶染料當作CD-R記錄材料,主要是因為其可利用較簡便的旋轉塗布法將記錄材料塗布於基板上,相較於過去以真空蒸鍍塗布法,除縮短製程步驟外,並可降低生產成本,
因此,有機染料對有機溶劑的溶解特性便相當重要,
再者,基材選用的材質是PC塑膠,因此,溶劑的選用必須兼顧有效溶解染料及不會對基材表面產生破壞其主要製程首先是配製染料配方 ,
決定好各添加比率後 , 便是選擇溶劑 o

溶劑選擇的基本要點是在一定溶劑添加量下 , 能夠充分溶解染料配方及不會對空白基板表面有任何溶解性破壞。
在染料配方完全溶解於溶劑後 , 將溶液以過濾器(Filter)過濾,過濾後的濾液即 是所要的塗布液。自己好塗布液後,將塗布液裝入旋轉塗布機的專屬溶液槽中,
塗布的用量與方法完全由電腦控制。在決定空白 PC 基板的選用後,即進行塗布工程,

塗布的過程包括:塗布液的注入、塗布、甩開、乾燥以及洗邊等程序,每一步驟都關係著記錄層品質的良莠。
在完成塗布工程後,利用簡易的光密度試驗儀(optical density tester, 簡 稱 OD tester) 來檢測塗布後染料層相關的光學吸收值、OD值。
在不同的表面檢測點,OD 值可用來判斷塗布的均勻度,且利用OD值亦可初步判斷不同批次所做出碟片之操作條件與 品質的穩定。

4.濺鍍技術
濺鍍 (Sputtedng Deposition) 濺鍍是利用氫離子轟擊靶材 , 擊出靶材原子變成氣相並析鍍於基材上。
濺鍍具有廣泛應用的特性,幾乎任何材料均可析鍍上

(1)濺鍍系統 :
A. 分類 :
(a) 平面兩極式:靶材為負極,基材為正極。
(b) 三極式:由陽極,陰極,外加電子源等三種電極所組成的系統。外加電子源產生電場加速正極離子化的氣體分子。
三極式系統不能使用於反應性濺鍍,因為電子會影響反應氣 體與污染燈絲。
(c) 磁控濺鍍:利用磁場作用提高濺鍍速率
(d) 反應減鍍:將反應性氣體導入真空腔中,並與金屬原子產生化合物以鍍著

B. 電流的分類 :
(a) 直流電滅鍍一庭、用於導電基材與鍍層。
(b) 交流(或射頻)電滅鍍一應用於導電或非導電基材與鍍層

靶材 (Target)
是應用範圍極廣的高科技產業鍍膜材料,靶材的目的在於形成薄膜,也就 是將靶材以濺射鍍膜方式,在目標物上形成薄膜,
材料可包括高純度金屬、合金、氧化物 非金屬化合物等。從靶材應用的產業來看,台灣目前光碟業使用的靶材,
主要廠牌有日商 Japan Energy(J、E)、三菱綜合材料 (MMC) 、Kobelco;歐美廠商有 Tosoh、 BPS(Unaxis)。
目前台灣靶材市場主要掌控在國際大廠手中,純本土化的靶材製造廠僅有 設在台南的光洋化工 (Solar)及麗山,
而甫由中鋼集團及和立聯台科技共同成立的鑫科材料,則是第三家,且都是以生產純度較低的銀靶或鋁靶。

光碟製程中影響光碟品質最大的就是各膜層濺鍍技術優劣,在濺鍍的程序中,主要是利用靶材將金屬濺鍍物濺鍍 (sputtering) 在光碟片上,
隨著不同光碟片的生產以及機台的不同,需要採用不同的靶材。
由於靶材的品質在光碟片生產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 其好壞不僅影響;賤鍍薄膜的性能。

而且還關係著 所能賤鍍碟片的數量 ,所以靶材的品質與減鍍薄膜的優劣息息相闕,而靶材除了純度外,晶粒大小、析出相表面狀態、密度等,
皆會影響薄膜形成之品質。 DVD在構造上有四種 , 包括單層單面 (DVD-5) 、單層雙面 (DVD10) 、雙層 單面 (DVD-9) 、雙層雙面 (DVD-17),
其中單層的是由一片已濺鍍反射層碟片黏著一片鍍 上或未鍍的基板,製程較容易,反射層的濺鍍可由CD的濺鍍機完成;
而雙層的技術較困難 ,且在規格上也與單層不同,單層是反射雷射光40-80% 的全反射層,雙層是反射雷射光 18~30%的半反射層,
這樣將足夠讓取第一層的資料,也能讓足夠的雷射光穿過第一層,而讀取第二層的資料訊號,且這兩層間還有一層厚的40~70μm的黏著層,
因此雙層結構在濺鍍半反射層之製程技術及材料要求更為嚴苛,例如較高的鍍膜率,以及薄膜均勻度要求更高。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頻率響應(Frequency Response)指的是喇叭的發聲頻率範圍,以「理論」而言,喇叭的頻率響應範圍當然是越寬越好,也就是說低音可以低到很低的頻率,在高音部分則可發出頻率很高的極高頻,發聲範圍越寬廣,所能重現的音樂範圍也就越廣。

R250KS_FREQ
上圖就是一個典型的喇叭頻率響應圖,可以看出這喇叭在40Hz以下、20kHz以上的「音量」就大幅衰減。不過你也可以注意到在40Hz-20kHz這段區間的頻率響應曲線並不是平直的,而是高高低低、上上下下變化。所以完整的喇叭頻率響應標示,應該在頻率範圍之後,再加上音壓變動的範圍,像是40Hz-20kHz±3dB或是40Hz-20kHz±1dB,前者表示40Hz-20kHz之間音壓變動範圍±3dB,後者則表示40Hz-20kHz之間音壓變動範圍±1dB,所以後面這個規格表示喇叭的頻率響應曲線平直很多。不過,是否喇叭頻率響應越平直,聲音就越好呢?這倒不見得,因為影響喇叭聽感表現的因素有很多,也有頻率響應相當平直卻並不好聽的實例。

impedance
上圖是一款喇叭的典型阻抗(Impedance)變化曲線。什麼?我們一般不都說這對喇叭是8歐姆或4歐姆阻抗嗎?怎麼會是這樣高高低低的變化曲線?沒錯,所謂8歐姆喇叭或4歐姆喇叭,所指的是「一般阻抗」(Normal Impedance),事實上只有「參考」價值,所有喇叭實際的阻抗特性都如同上圖一般是高高低低的,這是由於喇叭分音器裡面除了電阻之外還有電感與電容,喇叭的音圈動作也是造成喇叭整體阻抗隨頻率不同而變化的原因之一。這世上有頻率響應曲線相當平直的喇叭,但有沒有阻抗曲線很平直的喇叭呢?答案是沒有。至於阻抗曲線對喇叭的特性有什麼影響?阻抗變化較少的喇叭,「一般來說」對擴大機的負擔比較輕,可能會比較容易推動;但實際上,有些喇叭的阻抗曲線雖然變化較平緩,但可能單體尺寸較大或阻抗曲線低至兩歐姆或更低,對擴大機而言也不見得是「易與之輩」。

==========================================

17424740_1752978491385580_1833720414336496600_n

下黑色這條 (單體軸線,也就是單體正前方),高頻可以到8K 左右,接上擴大機,聲音不像是低音,像是沒高音的全音域單體,但是廠方是定義這顆為低音?

60~800Hz 這一段,約是86dB 效率,也就是說用分音器把 800Hz 以上衰減到 86dB,然後再補一個高音單體,就可以聽到低音了。

這也是小喇叭可以發出低音,但是效率都不會高的原因。

==========================================
其實一般的音頻頻段分類,20Hz到40Hz屬於極低頻
40Hz其實比一般人所想像的頻段更低

大多數中低音單體在8吋以下的書架型喇叭,在80Hz甚至100Hz以下就已經大幅衰減了
絕大多數的書架式喇叭根本發不出40Hz以下的低頻

==========================================
喇叭的規格該如何看好不好?

Type:PACO sonata Two-way reflex

兩音路反射式設計,一般是指音箱,相對於密閉式(氣墊式)設計。較小的音箱容積就能發出量較大、延伸〈可能〉較低的低頻,不必靠大功率去擠去低頻來,但低頻的聲音多半沒有密閉式的有彈性。多半也只跟低音有關,對高音影響不大。

Sensitivity:靈敏度 88dB/Wm

這個有標準的解釋,代表「在特定的頻率時聲音能有多大」
毛病在於:那特定的頻率大聲,不代表全頻段都大聲。再加有的搭配好推,有的不好推,不見得與這個數字有正向的關係。

Recommended Maximum:承受功率 120 watts continuous

這是建議使用功率,應該是建議使用功率大一點的擴大機

Power Handing:450 watts peak

這個才是最大承受功率

Nominal Impendance:6.8 ohms

標稱6.8應該是實測值,也可能是要表示這對喇叭「不容易」出現瞬間有害擴大機的那種「接近短路」的狀況

Crossover Frequency:分頻點 1.2KHz

人比較敏感的頻率在幾百赫茲到五千赫茲中間,或許切在最敏感的頻帶,是因為高音跟低音在經過分音器的安排之後,音色跟效率都能達到很平衡的地步,不怕被金耳朵聽出來。
但平心而論,金耳朵不太會對一萬元附近的喇叭有太高的興趣。依我個人的經驗,分頻點切到這麼低,代表那只高音很強,強到令人懷疑它真的可以承受非常高的功率。

Drive Units: 1×25mm Ts dome tweeter
              1×130mm bass-mid driver

一只25mm凸盆高音單體(Ts不知是什麼),一只130mm中低音單體。

Frequency Response: 頻率響應 40-20KHz

頻率響應40Hz?20KHz,前一個數字是低音可能不見的點,後一個是高音可能不見的點,但兩個都是參考值,正常會再加上一個「比特定頻率」低「odB」的標示,表示它的聲音小了多少,「-3dB」是小了一半,「-6dB」是只有四分之一。40Hz幾乎已經包括了大部份的「非電子樂器」的音域,好像只有幾項樂器能發出更低的音,像管風琴,低音鼓之類的,20KHz則是高音那部份,理論上是數字分得越開越好,實際上,還是用聽的實在。

Dimensions(H×W×D ) 360×200×260mm
Weight: 20.5 lbs(9.3kg)/EA

尺寸及重量。

==========================================
一、低音反射式是晚於密閉式的喇叭箱設計,密閉式則是晚於號角式的設計。
古時候喇叭都很大一只,直到AR做出了密閉式的箱子,大幅縮小了體積,一般人家裡比較適用(其實還是挺大的),但它效率相對不高,後來的人又設計了低音反射式的音箱,在喇叭箱上開了個孔,用來調諧低頻,箱子上挖了個洞的,大多是低音反射式設計,另有變形叫傳輸線式或背載號角式,但暫時在這個討論裡還用不到。

二、箱音不知有沒有嚴謹的定義,或許大家說的是非由單體發出來的聲音,而是由箱子的材質(板子,電路板,裡面的紙筒、風管甚至電線)發出來的聲音,或是因為單體的振動(不論那一類)透過箱子傳導;它跟密閉或是反射式的關係不大,兩種設計都會出這類的聲音,可能影響不同吧?有一類欲去之而後快,大凡以「大、重、堅固」為號召的,都是很努力去箱音的喇叭,顯然目前的Hi-End聲音美學,都傾向這一類。但也有以輕薄為主的喇叭箱,設計之初就把箱子發出的聲音納入考量。像有個牌子用12吋的同軸單體,箱子做法像樂器一樣,薄薄的,沒有底板,背上還一個大洞。有些則是樣子正常的喇叭箱,但強調設計就考慮到箱音,像某些承繼了英國BBC錄音室規格的喇叭。

三、「聽說」高音會燒多半是因為接受了過多低於高音截止頻率的訊號,所以容易燒,敢把截止頻率設計得那麼低,必是跟分音器合作以後,有很完善的保護,不然瞬間一大聲,高音單體可能就掛了。

前一對喇叭是四音路喇叭,高音跟超高音負責到6KHz為止,中音負責1.5KHz到6KHz。
如今用的喇叭分頻約在4KHz左右;高音分頻點在6KHz以下的,都很強。

==========================================
耳膜所接收到的聲音

先來看一下不同身體部位對聲音的影響。
不同身體部分對聲音的影響,導致耳膜最終接收到的聲音,並非如同喇叭單體所發出的原始聲音,不同身體部分對聲音的影響不同,顏色區塊對應相對的顏色曲線,朵耳的形狀、頭部和軀幹讓接收到的聲音產生變化,黑色實線是所有曲線的總和。

662d3a7e7d2d318752ca625502d7b852
上面這張圖顯示不同身體部位對聲音的影響,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由藍色逗點組成的曲線,這個曲線代表著頭部對聲音的影響,在非常低的頻率下,由於聲波的波長比一般人的頭來得長,所以聲音在這個情況下不會受到太多影響。但是隨著頻率的上升,當聲波的半波長小於頭的寬度時,就會產生一個由頭部造成的邊界增益效應,使得聲音響度上升的跡象,由圖中可以看到在 300Hz 下頭部對聲音沒有太多影響,但當頻率到 1200Hz 時則出現大約 3dB 的增益。

除此之外,軀幹也會產生邊界增益,由於軀幹比頭部來更寬大,所以增益會較早出現在較低的頻率。
圖表中的虛線可以看到,增益發生的比頭部影響的頻率來得更低,但是由於耳朵並非直接連結在軀幹上,並且軀幹離耳朵有一小段距離,所以當半波長等於軀幹和耳朵的距離時,會產生一個干擾性的反射。由虛線可以看到在 1kHz 到 2kHz 的中間音壓反到些微下降,而超過 2kHz 的聲波則會被軀幹反射,所以對耳膜接收到的聲音較無影響。

其他具有顏色曲線則代表著耳朵不同部位對聲音的影響,
藍色的曲線代表著外耳碗的集音效果,主要的影響區段是在中高頻區段(大約 5kHz 處);
綠色曲線主要是呈現耳廓對聲音的影響,由於較開放的結構和離耳道較遠,所以影響的頻率稍微比外耳碗來得低一些;
紅色曲線主要代表耳道對聲音的影響,這部分的影響大多是由耳道和聲音共振所產生,影響頻率為大約耳道長度 1/4 波長的 3kHz,和耳道長度 3/4 波長的 9kHz 聲音。

藉由將上面所有的影響加總起來,就可以獲得一個近似在無響場所、離 1 支平直響應曲線喇叭聲音軸線 1 公尺時耳膜所接收的聲音,
這個加總的曲線在圖表中以黑色實線表示,
由於耳膜真正接收到的聲音是這樣,所以大腦會把這個曲線認為是平直的響應頻率,當在測量耳機響應頻率時,期望的並不是完全平直的曲線,而是如同上面圖表黑色實線這樣的響應曲線。

==========================================
看懂頻率響應

dd2bce1d67bd3751727c295ee7853678

當第一眼看到耳機響應頻率圖時,必須注意的是兩個軸所代表的意義,
X軸大多代表著頻率,使用赫茲(Hz)來表示,其中低音的範圍為 20Hz~160Hz,而中頻則包含 160Hz~2560Hz,2560Hz 以上到 20kHz 的範圍都屬於高音部分。
有一些要解說的是,大部分的樂器和人聲的基音都坐落在 160Hz~1280Hz 這個範圍,多數人認為音高很高的女高音也只在這範圍中,標準 88 鍵的鋼琴最高音鍵的頻率為 3950Hz,已經非常少樂譜寫到這個範圍,而高頻區段則比較少基音的存在,大多是以樂器和人聲的泛音組成。

Y 軸則代表耳機在該頻率下的響度,大多使用分貝(dB)來當作單位,這邊要注意的是,有時候這個 dB 是代表絕對音量,但有時候是相對音量,端看製作圖表的人想要如何表達,所以在觀看頻率響應圖之前必須先弄清楚這個概念。

Sennheiser HD 650

37bdadb14b1a4379f03b3e4e6bbc2971
這是一支使用擴散場均衡曲線當做設計標準的耳機,圖中的曲線為原始接收到的響應頻率,只單純介紹觀看未補償的響應曲線。

由圖中的曲線可以看到在中低頻處以 120Hz 為中心附近有些微的突起,這讓 HD 650 有著較好的形體感,中低頻量感也相對足夠。而由 2kHz 開始到 5kHz 處有一個高峰,位置約略接近上述三種等化曲線進行補償的頻率,但由於 2kHz~5kHz 的高峰並未達到等同於耳朵和耳道帶來的集音效果(約 17dB),顯示出 HD 650 的聲音會些許朦朧。5kHz 之後的高頻音壓漸漸下降並且低於整體音壓水平,10kHz 之後的音壓下降也對較為暗的音色有所貢獻,這使得 HD 650 整體的聲音較為偏暗,這也和多數人認識蒙著一層紗的表現相符。

如果有特別注意到,可以看到極低頻部分似乎有一個滾降的現象,這是由於 70Hz 以下的聲音大多是由共振所達成,耳機單體沒辦法直接發出如此低的頻率。這種情況在開放式耳機中非常常見,但大部分的人不會去抱怨這個問題,你很少聽到有人說 HD 650 低頻不足,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多數耳機玩家已經習慣這樣的聲音表現。

Philips Fidelio X1

83b192c9dc475054befdbec6332f255f
從圖表中曲線我們可以看到 Philips Fidelio X1 的中頻在響應曲線上也沒有出現劇烈的變化,這讓 Philips Fidelio X1 的中頻聽起來聲音會格外滑順。70Hz 以下的聲音快速的衰退,這和大多數開放式耳機相似,整體下降幅度較大也讓 Philips Fidelio X1 的低頻呈現出一個較鬆軟、不凝聚的型態。

由 70Hz 到 1kHz 的區段顯示出一個漸漸下降的曲線,這顯示出一個篇下盤的中頻,男聲聽起來渾厚飽滿,後續從 2kHz 到 7kHz (以 4kHz 為中心) 的波峰並沒有達到足夠的響度,這顯示出 Philips Fidelio X1 會是一支偏暖的耳機,3kHz 的凹陷可能是由於耳罩的共振問題所致,和配戴的密合程度有很高的關聯。

Philips Fidelio X1 在 7kHz 之後維持著較高的音壓,並且一路延伸到 10kHz 附近,10kHz 又出現另一個小高峰,這讓 Philips Fidelio X1 出現顆粒感較重的聲音,不過也讓聲音不會如同 HD650 那般朦朧,但這也讓 Philips Fidelio X1 的高頻質感偏生硬,在表現一些極高頻的樂器可能會有些刺耳、不自然。

Stax SR-404

768ad4bdcc1679049eacd9986805ad50

SR-404 使用的是靜電單體,這也使得它和傳統的動圈耳機聲音有很大的不同,靜電耳機在一般的認知下是缺乏低頻,這在新式的靜電耳機中有些許改善,但由於 SR-404 是早在 1999 年被設計的產品,也剛好符合大眾對靜電耳機缺乏低頻的印象。

從圖表上來看,我們可以發現 SR-404 的低頻真的非常少,整個單體從 70Hz 後就急遽下降,使得 SR-404 無法表達出低頻該有的震動感。在中頻的區段,SR-404 有一個以大約 100Hz 為中心突起的波峰,這部分會造成人聲相對的突出,使得音樂都以人聲為主在打轉,另外由圖表中可以發現在 2kHz 處有一個小小的抬升,會讓人聲的唇齒音較為明顯。

高頻部分可以發現 SR-404 在 3kHz 後如同其他耳機一樣漸漸升高,並且維持著不錯的形狀和沒有過多的變化直到 8kHz 出現一個急遽下降,然後在 10kHz 處的音壓有些許回升,使得聲音不至於因為 8kHz 的凹陷受太大影響,10kHz 後的能量相較於其他耳機也略高,並且擁有非常好的延伸能力,讓聲音變得較清脆亮麗。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3ab23b86b68563237e186d

先用乾淨的布,把傷口輕輕的擦拭乾淨,再用隔絕膠布,將傷口隔絕露出來,然後再用乾淨的布去沾粗蠟,抹在傷口上,輕輕的擦傷口,
不建議用粗暴的手法去擦傷口,這樣會把傷口外的金油層及面漆擦傷。雖然粗蠟也會磨掉傷口附近的金油層,但輕擦能少磨一點。

粗蠟主要是做抛光用,若這樣都沒辦法,那就只能靠補漆筆,原廠補漆筆會有色差,最好有心裡準備。

別傷心,早晚車子都會有刮痕的。
如果用粗蠟都救不了,只能重烤漆,花錢倒沒什麼,只是考量是原漆,重烤就不是原漆了。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錯誤示範 1:What’s your problem?
(你有什麼問題毛病?)

開完視訊會議,你想問客戶是否有任何問題想問,
這時候可不能說 What's your problem,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你有什麼毛病」,
是帶有挑釁意味的話喔!

所以正確版應該是:
(O) What’s your question?(你有什麼問題嗎?)
(X) What’s your problem?(你有什麼毛病嗎?)

例如:
A: What’s your question, Mary?
(Mary 你有什麼問題嗎?)
B: I’m wondering when the due date is for this project.
(我在想這項專案的截止日期是什麼時候。)

錯誤示範 2:Do you understand?
(你!到!底!懂!不!懂!)
看到這句話的中文翻譯,
先來跟著驚嘆號的口氣念一遍。
是的沒錯,這句英文在外國朋友的耳裡
聽起來就是這麼的
不耐煩以及不禮貌喔!
想要問對方你的提議聽起來怎麼樣,
而不是強迫別人接受你的提議,

應該要說:
(O) How does that sound to you?(你覺得如何呢?)
(X) Do you understand?(你!到!底!懂!不!懂!)

例如:
A: We could reschedule our meeting to another day.
How does that sound to you?
(我們可以把會議調到另一天再開。你覺得如何呢?)
B: Sure. Sounds great!
(好啊。太棒了!)

錯誤示範 3:I know.
(我災啦!<台>)
一樣的,跟著這句話的台語口氣來念一遍。
當你在聽別人講話的時候,
想要表示「我懂、我知道」這個意思時,
如果直接講 I know,
對方會覺得你想表達的是
「啊我都知道了你還跟我講」。

這時候我們可以換成:
(O) I see.(我懂了。)
(X) I know.(我災啦!)

例如:
A: Watch carefully. You open the box like this.
(仔細看好囉。箱子可以這樣開。)
B: Oh, I see. Thanks.
(喔,我懂了。謝謝。)

錯誤示範 4:I don’t know.
(你問我我是知道喔?)
想到「我不知道」就一定會說出 I don’t know.。
這句話其實不一定每個場合都不能用,
但面對客戶、剛認識的同事、朋友這些角色時,
說出這句話會讓人感覺你很不耐煩,
而且還有點不負責任的感覺喔!

更禮貌的說法,應該是:
(O) I’m not sure.(我不確定。)
(X) I don’t know.(你問我我是知道喔?)

例如:
A: When are you going to present your project to the class?
(你什麼時候要跟全班展示你的作業呀?)
B: I’m not sure. How about next Friday?
(我不太確定。下禮拜五可以嗎?)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間的圓弧只是防塵蓋,凹下去並不會影響音質.只會影響美觀.
如果不是凹的很嚴重可以用膠帶黏黏看也許有用.

單體中間那個突出的圓弧叫防塵罩,顧名思義就是在防塵,因為裡面有個線圈,
若線圈內跑進灰塵,當紙盆在震動時就會不順暢,所以聲音就會變差。

==========================================
被按凹的是防塵蓋
製作單體如果防塵蓋要更換
會用乙脂在該部品上膠處上面抹一圈
等膠被稀釋後就可以用夾子把防塵蓋和鼓紙分開

==========================================
直徑約2cm
如果不是很在意外觀的話, 只能用針刺(不要刺太大孔)
再挑起來, 然後用白膠點(封)住被刺破的孔
不要懷疑, 不會影響
除非你刺太大孔

==========================================
堆論單體防塵蓋, 應凹陷的已很難再黏或吸回來,
可以試試使用[針]或[小一字起子]或[美工刀], 等小工具
於防塵蓋黏合處小心的慢慢將防塵蓋扳開分離後, 將凹陷推按回復, 再將防塵蓋黏回去

使用小工具時要很小心, 勿插太進去, 以防傷到裡頭音圈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這個是簡單便宜的方法,對比帶加熱的國產吸錫器還實用。幾十個腳的直插IC也輕鬆拔出
使用設備,普通吸錫器一個,烙鐵一支。
在吸錫器上面的嘴剪一個斜口剛好可以套住烙鐵頭的

10081721381db4bd40372e57a3

烙鐵放下去熔錫

100817214058204e40ac001e21
吸錫器插入

10081721416c2e0df6deb0e0f9
如果還有一點錫黏住請用小鉗子搖一下器件的腳

1008172144fb6d0249aff9bac7
==========================================
找一段遮罩線抽出遮罩銅網蘸上松香吸錫,蜈蚣腳也吸過

==========================================
用的是刀頭,所以吸錫器上不用開個口。
刀頭經常用,特別是焊一排腳那些IC,焦點松香一拉就OK。

==========================================
這方法對普通的電阻電容腳還行,但是遇到雙面或多層電路板的地線上面的腳就不行了,還是要動用熱風槍

==========================================
看烙鐵的溫度,多層板試過可以做到的。不過吸錫器的彈簧要比較有力。烙鐵溫度還需要比較高。
先熔一點低溫錫進去電路板然後再吸,當然不是所有場合都用得上,熱風槍設計有它的用處所在

==========================================
吸嘴上的那個半圓缺口是用什麼工具加工的?是銼刀嗎?
用小剪鉗(斜口剪)剪出來的,當然用三角銼也行。

==========================================
雙面板的元件拆卸,最好不要用吸錫器,用50W的烙鐵,把元件腳位的錫高溫融化了後,用手或者夾子迅速取出,
焊接回去也一樣,先把焊錫融化再用夾子將元件對準孔後繼續加熱,也很容易的。
拆大型集成塊只要不是貼片的,堆錫拆下來後用牙籤!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方波是由無窮多次正弦波組合而成的,用方波測試功放的頻率響應,比正弦波測試更代表實際音頻信號,更能反應功放器材的動態性能。方波拐角越陡,需要的諧波越多,因此要實現方波回應的陡直的拐點反映的是放大器的高頻回應。

如果再現過程中基波被衰減,則再現方波的頂部便會出現凹陷,基波是測試信號中的最低的正弦波,因此方波頂部反映的是放大器的低頻回應。換句話說,如再現的方波低頻分量超前於高頻分量,顯示的波形頂部斜率向右傾斜;再現的方波低頻分量滯後於高頻分量,顯示的波形頂部斜率向右上升。

能上100KHZ的方波,都是不錯的
這樣能保證20KHZ音頻的失真是低的

頻響能達到200KHZ就可以了,關鍵是阻尼係數的取值,
功放失真越小,聲音要獲得更低的失真,就越不容易,尤其是接近於0失真的功放

如果器材性能不良,就會丟失音源波形資訊,特別是高頻泛音資訊,所以聽感細節缺乏、韻味乏陳、質感缺失、這是市場上大部分器材的情況。

方波是由無窮多次正弦波組合而成的,用方波測試功放的頻率回應,比正弦波測試更代表實際音頻信號,更能反應功放器材的動態性能。只採用正弦波的測試方法是不完善的,正弦波基本上只能反應功放的靜態素質,所以造成許多器材指標好、聽感不好的現象。

170629wquai7bty1tuugxx
方波的一些知識

 

094116qfp8d88d7xsfvtpe

094402dsoaaljeyncksbaj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播放出美妙的黑膠聲音,是離不開唱盤、唱臂、唱頭、唱放四者緊密配合的。
而唱頭又是整個系統的靈魂,是影響黑膠唱片音色的最大關鍵。

唱盤的播放原理是依靠唱針讀取——即磨擦唱盤的溝痕兩側,通過磨擦所產生的震動藉由針杆傳回唱頭,繼而產生磁電轉換輸出電流;
再將這些電流轉換成電壓形式,輸入到前級,再經過等化線路還原,繼續進入信號放大部分,最後經由喇叭播放出音樂的。

顯微鏡下的唱針讀取

e900004c616dd142ecd
黑膠的溝槽,刻片機在黑膠片上刻下V型溝槽,V型的兩面各為左右聲道,唱針呈現一個 X 型振動,
左上--右下 = 右聲道
右上--左下 = 左聲道,

兩組線圈分別送出 L/R 訊號到輸出端子,而這兩組線圈是異相位接線

下圖是圓形針尖跟橢圓形針尖的示意圖,
圓形針尖接觸面大,所以一些微小的振動(高音)是收不到的,
這也是圓形針比較沒有超高音的原因,聽起來沒有細針的那個細膩感,
橢圓形針藉著側邊比較小的半徑,可以拾取到微小的變化,聽感上泛音會多一些,
橢圓形針大多會標示一個數字 , r/R 8/18um
小r  就是負責拾取接觸面的水平斷面半徑,
大 R  就是負責拾取接觸面的垂直斷面半徑,

1429731152-3717127900_n

看一下圖會比較清楚,通常愈是高價的唱頭,小r會做到很小,8~4 um 都有,愈細的就是愈高價,
有的標是 mil,0.3mil = 0.3 * 2.5 =  7.5um

簡單說,就是唱針借針杆將震動傳回唱頭,產生磁電轉換,變成電能,再輸出回放,最後喇叭放出聲音。
而『磁電轉換』的方法有很多種,以MM、MI、MC三種方式最具代表性。

MM唱頭

全名Moving Maganetic ,動磁式唱頭,示意圖如下

e8e0004c799334f65fd

其工作原理,將唱頭裡的線圈固定,針杆的後方帶有一塊小磁鐵,通過前方唱針接收訊號振動小磁鐵的方式,產生磁力線切割的作用,從而獲得輸出電流。

很像法拉利電磁感應: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裡做切割磁感線的運動時,導體中就會產生電流。
舉個例子,很早之前手搖發電機,就是線圈在磁場中旋轉,產生電流,有了電,只不過功率很小。

MC唱頭

全名Moving Coil,動圈式唱頭,示意圖如下

e920004c3277708a539

其工作原理,是在針杆的後方繞上又小又薄的線圈,通過針杆的振動帶動線圈振動,並由此產生輸出。

MI唱頭

全名Moving Iron ,動鐵式唱頭,示意圖如下

MI

其工作原理示意圖,則是由固定磁鐵與線圈組成,以針杆帶動鐵芯從而改變磁力線的分布量,藉此輸出電平信號。

MI、MM唱頭輸出較高,大概為1mv到5mv之間,不需要升壓器或前前級、製造成本低,唱針通常可以自行更換;
而MC唱頭,輸出電平較低,大概為0.1mv到0.5mv,要升壓器或前前級,製造成本高,又因針杆後面纏上線圈,使得針杆的負荷較大,以至於影響針杆的循軌能力,而且唱針不能自行更換,維修花費大。

1429734735-1717477198_n

故總體而言,MM輸出電平是MC唱頭的10倍,使用MC唱頭的代價頗高,初入門者以MM或MI唱頭為宜。

MM、MC唱頭在實際聆聽感上,也略有差異。
MC唱頭的優點在於其線圈足夠小,而且線圈是纏繞在針杆上的,其能夠非常迅速地感應到唱針傳來的振動,能夠分解更細微的唱片溝槽里的訊號。
MC唱頭能接收到的聲音細節比較豐富,更適合表現古典音樂里的細節,在小品獨唱,人聲定位,高頻空氣感上取勝 。
MM唱頭,動作大,輸出高的特點,更適合搖滾、流行、甚至爵士,像專業的DJ,一定會用MM唱頭,因為成本低、耐久性更好。

但有一個常常被提及的MC唱頭優點,是高頻的延伸以及解析度。
以技術規格來看,即使是一般的MM唱頭,頻率響應通常上到25K Hz是沒有問題的,高級的MM/MI設計, 突破40K Hz也是完全可以。

但話又說回來,聽黑膠的唱頭真的需要超過25K/30KHz的頻率響應來對應?
回到刻片源頭的cutting head來看, Neumann SX68/74,一個到16KHz, 一個到20KHz正負1dB....所以真的需要那麼高規格的唱頭?
另一個常常聽到對MC/MM的說法是, MM的中低音比較好聽, 相對高音沒有MC那麼漂亮。

需要了解一個RIAA等化曲線。

147453226366566700_a580xH

當初為了刻片, 無可避免的將低頻訊號先行衰減,所以黑膠重播必須再經過一個等化的線路將被衰減的低頻訊號修正回來。
從RIAA等化曲線來看,30Hz在刻片時被衰減了約19dB,50Hz約17.5dB,100Hz約7.5dB。

所以使用低輸出的MC唱頭,正確重播低頻的訊號的難度很大,才會有一個認知MM的中低音比MC唱頭好聽。
需要強調一下,唱頭的比較是非常困難的,因為你很難切開其它因素的干擾。
像是正規的MC,通常都先要有一級的MC放大,除此之外,對更小訊號的傳導與干擾隔離,又是一個很客觀的問題。

Aust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