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是光盤品質的測試
目視測試的項目
首先比對光碟厚度 德國片一定依照橘皮書標準 厚度是1.2 mm
品質差的壓片偷工減料是1.1-1.0mm
兩張片一合 肉眼都可以看得出來
其次比對光碟盤面光亮度 光盤反射層是鋁質 是用真空蒸鍍法製作
德國廠是用德國生產的鋁錠 雜質少 品質佳
品質差用的是便宜鋁錠 雜質多 品質差
價差幾十倍 所以德國的片子有近似銀的反射光 碟面光亮 反射影像清楚
品質差的片由於鋁質不佳 碟面比較模糊 反射光有時會有點微黃 反射影像相對較模糊
更差的反射影像有毛邊 鋸齒狀 更嚴重得還會歪曲
最後以手摸光碟外緣 德國片較平滑 品質差的片粗糙 有時不平滑
品質差的光盤 反射模糊 表示使用的鋁質反射層材料不佳
反射影像雖然沒有歪曲或鋸齒產生 但仔細看有毛邊
光盤厚度與歐美片明顯變薄 絕大部分品質差的片子都是如此
(2) 其次測試光盤內容錯誤率
測試項目有四項 錯誤率越高 聲音越不自然雜訊越多
CD的原理是當發生C1錯誤時 會自動以最接近錯誤觸的資訊來補足 最接近並不表示就是原來的資訊 補的越多 聲音越差
這也是CD製作 最難以克服的問題
測試結果平均 錯誤率還在容忍範圍內 但已經低於高音質的標準
凡是低於高音質標準的CD在開大聲時基本上會有聲音往前衝的現象 因為頻寬與動態流失
品質能夠在高音質範圍內 而且接近母盤品質的 有美國DTS原廠廠的DTS-CD SACD
還有以專業軟體使用太陽誘電audio專用CD-R燒錄的光盤
歐美日本大廠出品的產品 很穩定 都在高音質邊緣
台灣的片子次之 大陸的片子最差
(3) 再來試聽
品質差的片子聲音飄移 中頻部往前衝 高頻部嘶聲雜訊 低頻部過多或不協調等問題外 而且特別容易刮花
人聲與樂器黏在一起 低頻轟聲嚴重 中頻聲像過大 平衡度不佳 空氣感與深度高度都消失了很多
並不是每張片子都有聲音飄移現象 但有的稍微開大聲聲音就往前衝 以及高頻嘶聲與雜訊 算是很嚴重的品質不良
這些問題有的是光盤品質造成 有的是在抓軌時 用了一般軟體 光碟機速度不穩定 抓軌速度過快 訊號流失
再者在組合燒錄時也沒有採用專業音樂工作站製作 燒錄的軟體選擇不當
壓碟時 刻錄金屬母盤速度過快 (品質差的壓碟廠一般都是8倍速 要1比1價格翻倍)
==========================================
德國只有一家在壓
日本好幾家
個人喜好
德國>日本>美國>法國
個人比較偏好美版的CD, 聲音會比較溫暖點; 日本版的會偏清晰, 乾淨. 而德國版的取其中庸.
市面上有很多強調發燒級的錄音, 其中加入人工調味過重實在不適合個人口味,
一般版本反而耐人尋味, 可以細細品嘗樂器原有自然音色.
如果是日本音樂, 買日本版絕對是首選, 音質通常比台壓版好上許多,
如果是西洋音樂,首推美版, 其次是加拿大版
日版通常聲音水準以上,但會有較薄的感覺,
美版聲音粗獷但比較有魄力,不少人喜歡美國壓片,
德版不用說了,一向是買片子的首選
==========================================
如果拿到母版片.
那之後把類比聲音錄製出來的技術和設備就會影響到音質
如果幸運點拿到 24bit 96Khz數位錄音室檔案(或者已經把母片錄製成24bit 96Khz數位檔)
那之後的後製軟體也是佔很重要的部分
國外知名錄音師曾指出. 降頻比升頻更為重要
因為要壓成cd必須降為 16bit 44.1khz
然而能保持多少音質就看軟體及使用者功力
好的軟體降頻出來的 16bit 44.1khz再還原成 24bit 96Khz
至少還有24bit 96Khz原檔的60~70%音質
比較差的軟體. 可能連60%都不到
==========================================
Downsampling,其實很少用軟體做,主要還是用硬體來做,當然不是軟體不夠好,而是心理就是覺得硬體比較好。
HDCD,K2,XRCD等等,這些技術統稱Digital ReMastering,不是把舊的東西拿來從Ma,而是因為,這些技術都有專利,
平常的Studio不會有這些器材,得送到他們這些公司去做Mastering,
當然出來的成品加分還是大於減分,而且每片的售價提高將近2倍,所以很多人會送去做。
不過,CD就是16/44.1,不管用怎樣的技術,最後還是16/44.1,
上述的HDCD,K2或是各種的“提升”聲音品質,都是把Master好的原始wave(Aiff,SD2,PMX),upsampling到至少24/88.2來進行工作,
但是最後還是得回到16/44.1,但是整個工作過程的解析度高,還是會加分不少。
==========================================
不同版本的壓片,聲音真的不一樣喔,這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 CD 上面記錄的數位資料本身就不一樣,通常這是有 re-mastering 重製的版本就會有這種現象,這種情況聲音的差異當然是最大的,原始的資料都不一樣了
第二種是因為壓片本身的品質所產生的差異,這個差異,必須用 CD Player 直接播放才能感受到。
AES 曾做過實驗,如果用分離式的播放設備,也就是 CD 轉盤跟 DAC 分開,從實驗中看不出不同 CD 碟片對聲音產生的影響。
不過如果是轉盤直接數位輸出給 DAC,覺得多少還是有影響,要做到真正杜絕碟片的影響,最好還是
1. 使用外部精密的 word clock 以 BNC 連線來同步帶動轉盤和 DAC
2. 使用非同步播放的方式,把資料從 CD 中先讀出來,轉存到其他設備上,然後就可以不用去管 CD 了
3. 使用 ADAT, TDIF 或其它更為優秀的數位傳輸介面,捨棄 SPDIF, AES/EBU
理論上做到這樣,CD 碟片的材質就沒有影響了
==========================================
CD光碟片的製程
1.基板材料
不論是DVD或CD其基板材料皆為PC聚碳酸酯 (polycarbonate, 簡稱 PC), 是在分子主鏈中含有碳酸酯的高分子化合物的總稱,
對於二羥基化合物的線性結構聚碳酸醋的一般通[OROC=O]n,式中 R 代表二羥基化合物 HO-R-OH 的母核,隨著R基團的不同,
可以分成脂肪族聚碳酸酯、脂肪-芳香族 聚碳酸酯或芳香族聚碳酸酯。
脂肪族聚碳酸酯熔點低、溶解度高、親水性及熱穩定性差 、機械強度低,不能作為工程塑膠使用。
脂肪酯或芳香族聚碳酸酪熔融溫度雖然比脂肪族 聚碳酸酯高,但由於結晶趨勢大、質脆、機械強度差 , 故實用價值不大。
真正有實用價值的是芳香族聚碳酸酯,而雙酚-A型芳香族聚碳酸酯這是最早工業化生產的聚碳酸酯,產量最大用途最廣,也是熱塑性工程塑膠中重要的種類之一。
要製作成CD-R產業所能使用高透光度之材料,在能源的使用上是相當的可觀,各式機台有許多排風抽風設備和烘烤設施及PC形成機等,
PC料的能源消耗是相當可觀的,約每公斤耗掉118.7百萬焦耳。
此程序的環境化設計,應首重在通風系統設計,以減少阻抗與能源消耗,其次則應、重視良率的提升,減少不良品的產生。
2 碟片製程
(1) 玻璃基板處理
玻璃基板處理是將已用過的玻璃基板先清洗後塗布光阻劑(photo resist)。
(2) 刻板處理
刻板處理則包括顯像作業和金屬化作業,顯像作業是使用短波長雷射光源對塗布上光阻劑 的玻璃基板進行曝光及顯影,改變化學性質得到所需要凹槽及軌道,
在此蝕刻玻璃基板的作業中,唯讀型光碟片與寫錄一次型、可複寫型光碟片兩者稍有不同,唯讀型光碟片是將訊號直接刻在玻璃基板上形成凹孔,
寫錄一次型、可複寫型光碟片只是形成基板上的溝軌 (groove),此溝軌則在引導雷射光作循軌定位,金屬化作業是將已完成槽及軌道的玻璃基板濺鍍一層很薄的銀或鋁,
形成金屬化玻璃基板(metalized glass master)。
3. 後處理製程
碟片製程後,最後是後處理製程,這主要就是印刷、品管及包裝,印刷方面有平版印刷及網版印刷,唯讀型光碟片在影音碟片上需要較多色彩圖面,
故碟片製程後 , 最後是後處理製程 , 這主要就是印刷、品管及包裝 , 印刷方面有平版印刷及網版印刷 ,
唯讀型光碟丹在影音碟片上需要較多色彩圖面 , 故採平版印刷 , 寫錄一次型、可複寫型光 碟片選用色彩較簡單 , 故採網版印刷 , 在印刷上有不同的採用方式。
2.2.3 製程技術
在光儲存媒體的製程技術上,唯讀型光碟片的複製處理較簡單,關鍵技術在刻板處理的影像作業,凹孔的深度大小會直接關係、光碟片的訊號品質 ,
若顯像不足的玻璃母板,其後的壓片 ( 複製處理 ) 品質也不好,所以國內有部分廠商僅做壓片,
而也有大廠可提供 Stamper 寫錄一次型光碟片 CD-R 的寫錄功能就在一層射光相當敏成的有機染料記錄層,所以關鍵技術就在染料的選擇與開發,
以及記錄膜厚度與均勻性控制,現有三種系列的 染料其配方有數十種,不同的配方與溶劑選用、基板的使用,均與塗布製程關係密切,
而這與產品性相關,是各家廠商的商業機密,雖然國內廠商染料多自進口,但現已有多家廠商能調配染料。
另外薄膜的厚度與均勻性控制會影響良率,不過目前國內廠商在 CD-R的生產良率都很高。
可複寫型光碟片CD-RW 反覆讀寫後是否會劣化最為重要 , 因此記錄層材料的選擇與薄膜結構設計是關鍵技術 ' 這相關結晶化與非結晶化速率及轉換情形,影響 CD-RW的使用壽命。
至於DVD系列產品技術源自CD,故製程與CD接近,所不同者在DVD採用2層厚 0.6mm 的基板貼合而成,構造上比較接近 LD,而CD是單板構造
1. 射出成型技術
CD用12mm模具,DVD用0.6mm模具 , 模具腔容積減半,填充時間要更快,由於最先進入模具的樹脂與最後進入模具的樹脂有不同的冷卻過程,
事關內外圓周的轉寫率差異,所以必 須高速且高精密度的控制熔融樹脂的速度,CD之PC塑料自射出至填充完畢約需0.142秒 ,DVD則須將填充時間縮短至0.1秒以下,
另外冷卻過程在使碟片機械性質的翹曲安定化 ,DVD 基板較薄更需注意。
2. 黏合技術
DVD是雙層碟片需黏合製程,製程是先固定一方基板的反射層為上層,從隔板上以橡膠滾 輪將黏著片貼至基板上,接著將隔板剝間,重疊至另一方基板上,
最後將疊合的基板在壓力釜中加壓按著,去除貼合作業產生的氣泡,即可完成。
3.染料成膜技術
以有機記憶染料當作CD-R記錄材料,主要是因為其可利用較簡便的旋轉塗布法將記錄材料塗布於基板上,相較於過去以真空蒸鍍塗布法,除縮短製程步驟外,並可降低生產成本,
因此,有機染料對有機溶劑的溶解特性便相當重要,
再者,基材選用的材質是PC塑膠,因此,溶劑的選用必須兼顧有效溶解染料及不會對基材表面產生破壞其主要製程首先是配製染料配方 ,
決定好各添加比率後 , 便是選擇溶劑 o
溶劑選擇的基本要點是在一定溶劑添加量下 , 能夠充分溶解染料配方及不會對空白基板表面有任何溶解性破壞。
在染料配方完全溶解於溶劑後 , 將溶液以過濾器(Filter)過濾,過濾後的濾液即 是所要的塗布液。自己好塗布液後,將塗布液裝入旋轉塗布機的專屬溶液槽中,
塗布的用量與方法完全由電腦控制。在決定空白 PC 基板的選用後,即進行塗布工程,
塗布的過程包括:塗布液的注入、塗布、甩開、乾燥以及洗邊等程序,每一步驟都關係著記錄層品質的良莠。
在完成塗布工程後,利用簡易的光密度試驗儀(optical density tester, 簡 稱 OD tester) 來檢測塗布後染料層相關的光學吸收值、OD值。
在不同的表面檢測點,OD 值可用來判斷塗布的均勻度,且利用OD值亦可初步判斷不同批次所做出碟片之操作條件與 品質的穩定。
4.濺鍍技術
濺鍍 (Sputtedng Deposition) 濺鍍是利用氫離子轟擊靶材 , 擊出靶材原子變成氣相並析鍍於基材上。
濺鍍具有廣泛應用的特性,幾乎任何材料均可析鍍上
(1)濺鍍系統 :
A. 分類 :
(a) 平面兩極式:靶材為負極,基材為正極。
(b) 三極式:由陽極,陰極,外加電子源等三種電極所組成的系統。外加電子源產生電場加速正極離子化的氣體分子。
三極式系統不能使用於反應性濺鍍,因為電子會影響反應氣 體與污染燈絲。
(c) 磁控濺鍍:利用磁場作用提高濺鍍速率
(d) 反應減鍍:將反應性氣體導入真空腔中,並與金屬原子產生化合物以鍍著
B. 電流的分類 :
(a) 直流電滅鍍一庭、用於導電基材與鍍層。
(b) 交流(或射頻)電滅鍍一應用於導電或非導電基材與鍍層
靶材 (Target)
是應用範圍極廣的高科技產業鍍膜材料,靶材的目的在於形成薄膜,也就 是將靶材以濺射鍍膜方式,在目標物上形成薄膜,
材料可包括高純度金屬、合金、氧化物 非金屬化合物等。從靶材應用的產業來看,台灣目前光碟業使用的靶材,
主要廠牌有日商 Japan Energy(J、E)、三菱綜合材料 (MMC) 、Kobelco;歐美廠商有 Tosoh、 BPS(Unaxis)。
目前台灣靶材市場主要掌控在國際大廠手中,純本土化的靶材製造廠僅有 設在台南的光洋化工 (Solar)及麗山,
而甫由中鋼集團及和立聯台科技共同成立的鑫科材料,則是第三家,且都是以生產純度較低的銀靶或鋁靶。
光碟製程中影響光碟品質最大的就是各膜層濺鍍技術優劣,在濺鍍的程序中,主要是利用靶材將金屬濺鍍物濺鍍 (sputtering) 在光碟片上,
隨著不同光碟片的生產以及機台的不同,需要採用不同的靶材。
由於靶材的品質在光碟片生產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 其好壞不僅影響;賤鍍薄膜的性能。
而且還關係著 所能賤鍍碟片的數量 ,所以靶材的品質與減鍍薄膜的優劣息息相闕,而靶材除了純度外,晶粒大小、析出相表面狀態、密度等,
皆會影響薄膜形成之品質。 DVD在構造上有四種 , 包括單層單面 (DVD-5) 、單層雙面 (DVD10) 、雙層 單面 (DVD-9) 、雙層雙面 (DVD-17),
其中單層的是由一片已濺鍍反射層碟片黏著一片鍍 上或未鍍的基板,製程較容易,反射層的濺鍍可由CD的濺鍍機完成;
而雙層的技術較困難 ,且在規格上也與單層不同,單層是反射雷射光40-80% 的全反射層,雙層是反射雷射光 18~30%的半反射層,
這樣將足夠讓取第一層的資料,也能讓足夠的雷射光穿過第一層,而讀取第二層的資料訊號,且這兩層間還有一層厚的40~70μm的黏著層,
因此雙層結構在濺鍍半反射層之製程技術及材料要求更為嚴苛,例如較高的鍍膜率,以及薄膜均勻度要求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