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聲音的音場與舞台是靠兩個喇叭的聲音一起來營造,在我們把喇叭擺位擺到極致後,發現換了一張唱片後,聲音效果會不一樣,相信各位也有這方面的經驗,隨著唱片的不同,人聲不一定在中間,有時換張唱片聲音又會變的不好聽,或是喳喳的。尋問錄音師,他們說錄好以後的試聽,都不會有這些現象,那到底我們的重播,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經多方探究後我們發現,有一部分是與音量發生關係,也就是說我們的兩個喇叭各自的音量大小,與錄音時兩個音量大小不太一樣,這裡面的原因很多,一方面是器材(包含cd、擴大機、喇叭)本身的兩個音量不一致,雖然使用的線路、材料、作法一樣,測值也相當,但我們的耳朵就是這麼靈,聽的出來差異;還有器材使用一段時間後,會因內部零件損耗,造成音量的變化;另外也有擴大機本身放大線性的不平均,以致大小聲時兩個聲道的音量大小會起變化,而不太一樣。
一般市面上的音量控制,為求方便調整,大都做成一個旋鈕,讓兩個聲道的音量一起控制,雖使用配對的零件,但零件沒有完全的一致,兩邊音量也會有少許差異。
音量不一樣的狀態下,我們發現音場與舞台是變形的,有的時候還會影響音色,像人聲有時會分成兩半邊,左右不一樣;而有些樂器會變的衝、粗、厲、喳,甚至音色會變的不像原來應該有的聲音。
為了證實此點,我們做了兩個音量控制器,讓兩個聲道音量調整分開,用連續式音控。先把喇叭擺到定位,調整音量至最適聽的大小,然後微調其中一個聲道的音量,到最好聽的位置;接著換唱片聽,發覺聲音品質是有差異,於是再微調整其中之一的音量,太好了,又可以找到較好聽的位置了;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兩個聲道的音量平衡,在重播時實在太重要了。
接著我們再做兩個級進式音量調整器來試,發現當喇叭擺好了,聲音確實比連續式音控要來的好一些,但是聲量大小很難調到適當聆聽需求位置,隨者音量大小,聲音品質會變化,比用連續式音控調了好的時候,有時還來的差,換了一張唱片後,若是不好,就沒辦法微調了。
從聽音樂的角度,每個人都希望,放任何唱片都好聽,採用這個辦法,可以解決某部分的問題,尤其是把喇叭擺位到共鳴的階段,更是需要,因為可調整兩個喇叭的諧和度,不會因換軟體而跑掉,隨時可以保持到好聽的狀況;而這個狀況,級進式音控是沒辦法的。
當然有人說這要用耳聽來調,我可能沒辦法,其實自家的音響,熟悉了,稍為練習一下,很快的會找到好的位置。另外有人會說,只是聽聽音樂,這不嫌太麻煩了嗎?大家不是說”hi-end”?!動動音量控制就可讓每張唱片都可調到好聽一點,至少比換器材、換線、擺位,要省事多了。
現在這樣的產品在市面上很少,其實我是建議講求hi-end的廠商,不妨可從這方面嘗試,另外有這方面的設備的玩家,也可試試看,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很好玩地。。
- Sep 14 Fri 2012 23:01
音量與調整
- Sep 14 Fri 2012 22:55
練練耳朵的口味~高音(超高音)
有人問音響哪個部份比較重要,就HI END的角度,每一個環節都重要;大至擴大機、喇叭,小至焊錫、配件。原因是我們的耳朵太靈敏了,比起眼睛來不知超過多少。而這裡面,環境影響又佔相當大的因素,當週邊有一點更動時,聲音馬上會改變,而這些我們都聽的出來。各位不妨試試,用手指(指甲尖)輕彈音響接頭(連接線)端只,或是喇叭、擴大機上部,聲音都會改變;也是一樣,先聽一段,然後彈,看聲音會有甚麼變化。當然室內的擺設也可以彈,像門、音響架等,尤其在發聲區內,仔細聽會發覺它的差異。
在人耳可聽到的20~20KHZ,一樣,也是每個頻段也都重要,高音指向性好,低音擴散性好,中音親和性好,聲音整體就是這些的結合,只是低音的能量比高音來的大,要控制的好比較費工,所以一般的說法是低音(超低音)比高音來的重要些;加上聲音的衰減會以倍頻的方式減弱,當我們把低音(超低音)搞好後,會發現高音(超高音)也會跟著延伸上去。
在我們觀察聲音現象時,感覺高音是在我們的上部,低音(超低音)是往下擴散,多年前我們做了個實驗,想了解的是,音頻在聽感之下,與我們的高低前後的對應關係如何。於是我們用了些軟體及儀器,以單頻發聲的方式來聽,在不動音量下,聽聽它是怎麼回事,經過多人、多次的實驗,我們把它繪出了圖,這點可參看音響好好玩的家,相簿內,聲音與聽感照片。(抱歉!小弟是電腦北吃,學了半天還不會PO)。
由這我們發現中頻是讓我們感受較強的,感覺上的距離也較貼近,高頻(超高頻)往上跑,到了7.9KHZ有好像在頭頂往下灌的感覺,這與哈斯教授理論8KHZ音頻,人類聽感有在頭頂正上方的感覺相契合,低音往下,每個頻段有它在的位置(高度),30HZ部份好像到了腳踝;不管是高音(超高音)、低音(超低音)聽起來都有散開的感覺,這也解釋音場是如何營造出來,而中音(中高音)的較強感,使得舞臺有好的定位感覺。
1.音場的高度由超高音來營造,音場的底度由超低音來表現,音場的大小關乎頻率響應,舞臺定位,中音(中高音、中低音)佔重要腳色,喇叭tou in多,舞台會比較深,相對音場會比較小。音響調整或是喇叭擺位,方向是讓器材發出的聲音,在聆聽空間中,頻率響應讓它越寬越好,不單指高音,同時也要包含低音,當頻響延伸平均時,音場與舞台的比例自然會佳。
2.聲音的衰減會往上下兩頭跑,中音感覺強,但同樣也會以倍頻(上下)方式衰減,是故要好聽,中音是關鍵腳色。這也解釋為何有許多人認為LP好聽的原因,因LP上下較少,感覺上中音就較多;當然LP為類比訊號,未經數位處理也有一點關係,這對聲音的連續是好的,但細節及音場,CD會有較佳的效果。
3.低音(超低音)是支撐整體的底盤,聲音的穩定及耐聽,有賴好的低音(超低音)延伸。要低音(超低音)好,除了器材外,還要有空間來裝,否則消化不掉,隆隆的聲感更糟,現今有許多人有專屬的音響室,空間並不是很大,為隔音關係,常常關起門來聽,可不妨試試開點門或窗來,低音延伸會好一點。而小房間放大喇叭,會是很麻煩的事。
4.就圖,我們看曲線,好像與人耳型有點相似,是不是有關,有賴四方先進們的再深入探討,但中音這段確實聽的位置是在耳的高度(或是高一點點),反照音響人聲(中音),若是在這個位置,聽起來會比較好聽一點,若是高了,聽起來就有吊起來的感覺,腹腔共鳴也會少些,比較不自然,這點可作為喇叭擺位的参考。
5.錄音的現場經空間的營造(有的是電子效果),產生的頻寬,一般的喇叭單體,無法完整的表現,是故多支單體是必要的作法,然而現今有許多揚聲器,把低音單體放在高音單體上,說是點音原的設計,有其道理,定位感(舞台)確實有比較好些,但頻響部份,聽起來高音(超高音)延伸就有被干擾的感覺,哪個好?那就各取所需吧!
- Sep 14 Fri 2012 22:44
喇叭平衡式擺位法
一.一般在家若是沒有獨立的空間,或是沒有太大的空間可以動喇叭,這時就要利用to in,to in是增加喇叭後部的空間,讓聲音可以有較大的空間來延伸,且聚焦會比較好些。作法是先將喇叭四周在不影響生活動線下,盡可能的淨空,劃定一個喇叭可以動的區域,就在此空間內來動。若是兩邊空間不一樣,那盡量吧。
二.先找喇叭周圍空間小的或是近聽(一公尺處)下比較不清楚的來,因為這個喇叭的聲音,通常下會比另一個來得”悶”些,也可說不清楚些,當然也有例外。先關掉另一個喇叭的聲音,用比較簡單的音樂,如樂器獨奏或是獨唱的唱片,聽熟它,不需全曲,大概1~2分鐘的片段就好,最好用市面上所謂的發燒片,因為它的錄音會好些,也比較清楚。放音樂,聲音大一點點沒關係;蹲在喇叭前,手把著喇叭下部,頭稍微向上眼睛好像看著喇叭中(高)音單體,若能閉上眼睛最好,一邊微微移動喇叭,一邊聽,前後左右轉角度聽;在範圍內聽到最清楚時,就定在那個位置。聽的時候注意要聽,喇叭的畫面最上端及最下端的盡頭,若是畫面最大時就對了,一般人對中高音比較容易注意,沒關係,先聽中高音,覺得清楚後,再把注意力放在低音(超低音)上,稍微動一下聽低音的變化,然後感覺畫面的大小。
三.一個喇叭擺定後,用尺量一下它與周圍牆的對應關係,訂定中軸線,然後在對應端把另一喇叭擺對稱,包含與周邊距離及角度。中軸線是以皇帝位或是聆聽位置為基點。
四.同時開兩個喇叭的聲音,把聲音調到左右音量一致,然後做前面的動作,蹲著,手把喇叭,聽,這時就比較難一點了,要聽此喇叭最清楚的位置,同時要感覺另一支喇叭的聲音;先把注意力擺在此喇叭,清楚的位置到了,再微調契合與先前已定位喇叭的聲音畫面,等到調到感覺聲音畫面最大時(干擾最少),就定下來;接下來再在聆聽位置聽,看聲音(樂器、人聲)是不是在中間,然後微調喇叭的位置,再回來動,聽聲音變化,這時喇叭最佳位置大概會在2~5平方公分之內,這樣的動作要來回幾次,多做幾次會越來越精準,也會越來越有心得,完成後不管怎麼微動,聲音都會變差,這就是在你可動範圍內,最佳的聲音了。我這樣講各位好像會有點摸不著頭緒,不過沒關係,做做看,剛開始確實不容易,多做自然宰樣了。(耳功訓練,可參照前面練耳朵口味的方式,這部分在音響好好玩的家,也有整理)。
五.以上的方式,是先整合單一喇叭直接音與牆反射後間接音的時間相位,然後再整合兩個喇叭聲音畫面的時間相位,若是時間相位契合,干擾少了,自然整體聲音會清楚。雖然這一切用的是耳朵,但請相信自己,而這部份用儀器,恐怕也很難。現今有很多玩家在發聲區做吸音柵板,主要的也是讓喇叭側(及後)發出的聲音,做第一次反射的吸收,使得主向音(直接音)比較不容易受到干擾,方便調音。但這樣也不能完全吸收第一次的反射音,還是有部分的聲音會反射(間接音)回來,可是在喇叭四週做了太多的吸音(不是完全不做),殘响會差些,空間聲音比較不活,而且牆面凹凹凸凸,聲音舞台內容會比較亂;所以我說要特別注意,總之不管怎麼做,最後還是要靠喇叭擺位。另外有的人在空間(牆)擺上許多所謂的調音道具,如x鐘、珠珠……等,這不是整合畫面,是調整空間聲音,而小弟的經驗是,大部分加強的是在中高音的頻段,這是人耳比較敏感的部份,乍聽之下好像比較清楚,此時不妨注意一下低音(超低音)的狀況,及舞台的支撐和底部的細節,看有沒有變差。
六.若是家裡空間允許或是有獨立的空間,那就比較容易了。先把喇叭對稱擺到房間內,若是三分之一可以的話,先擺擺看。室內擺設盡量依中軸對稱,發聲區也盡量淨空,喇叭先正擺,面對聽者,先聽低音(超低音),看低音的量多還是少,一般越靠近背牆低音會越多,離背牆遠一點低音會少一點,找中高音量的平均,然後調整喇叭之間的距離,看兩個喇叭中間聲音太擠還是太鬆,同時聽音場與舞台的比例,若是差不多,就可照前面的調法來操作。
七.空間聲音較活的,要調出一根針的敏感度比較容易,較悶的就比較難。若是空間可以稍微處理,調音可以到第三層,而一般客廳的空間要達到第三層,不太容易。
- Sep 14 Fri 2012 22:33
如何使音場有一定的水準
一般我們在現場聽到的音場,通常是反射音的現象,在我們的經驗中,超高音及超低音影響的因素較大。所以在音響室我們若要把音場表現的好,就要讓超高音及超低音盡量延伸,因此室內吸音就變的特別重要。
音響室吸音不足,聽起來比較亮,不耐聽;吸音太多聽起來比較悶,細節會少;比例之間就是手法及個人喜好問題。
這裡再簡略說一下:
發聲區,東西盡量少,牆面簡單一點,凹凹凸凸的東西多,聲音就亂,適量的吸音,聲音可讓它亮一點點,這樣會比較清楚、活潑,其他靠喇叭擺位就可竟功。
聽聲區,聲音可以溫暖些,比較耐聽。聽聲區中音蠻好,您知道為甚麼?是沙發!低音部分可在地上放個地毯(天然材質的較好),移動來調整聲音,畢竟每個音響室都不一樣,針對不同的環境,只有自己動手試才有辦法。
腳架
選一組外觀看來喜歡,穩固的既可
免得一個不小心,喇叭就玩自由落體.
腳架的選購最好是依照喇叭高音單體的高度來選擇...
喇叭本身高音單體的高度+腳架的高度=聆聽時的耳朵高度
擺位時..喇叭稍微對著本身聆聽的位置打個角度..
可聽得較多的細節..
擺位
小弟自身的經驗,正三角形擺法...相當不錯
兩個喇叭間的距離=喇叭到聆聽位置的距離
依照空間的大小劃一個正三角形.
稍作調整.
入門的朋友們可以試試
尋求音場的平衡點
背對喇叭,
左右慢慢移動身子,
尋找一個點,
當找到這個點時,
會發現聲音是貼著後腦杓,
好像有人貼在你的背後跟你說話,
當系統靈敏度或解析度越好,
這感覺會越強烈,
然後蹲下身子,
看這個點是否有移位,
若仍是聲音貼著後腦杓的感覺,
並且這個點也是兩主喇叭中心點的垂直線上,
通常音場的表現就還不錯,
大家參考看看
- Sep 14 Fri 2012 22:29
調整喇叭擺位的方法
HI-END是種態度;要好聲,不需花錢的,影響大的,不先弄清楚,一心想花錢來升級,好像………?!
這裡提出一簡單了解喇叭的方法。
1.把一個喇叭聲音先關掉,站在發聲的喇叭正前方一公尺處(約),耳朵正對喇叭,放人聲,最好清唱的,聽發聲處在喇叭的那個範圍(高低),男女聲都聽,做比較,狀況、位置如何?接下來用鋼琴聲,最好也是獨奏的,聽它的狀況及發聲處。再來放小提琴,也是一樣,最好也是獨奏;最後放鼓的音樂,一樣聽狀況及發聲處。
接下來,在1.5公尺(約)處重複上面的動作,再慢慢移位到平常聽音樂的位置,把聽的感覺記下來。然後換一個喇叭,作上述的動作。聽的時候,除了位置外,也可聽”頻寬”及”音色”,剛開始時可能會有些抓不著,多做幾次,會聽的出來,了解喇叭的差異後,想辦法把它弄的差不多,怎麼弄?上網問!網上有許多的專家,會給建議。不必要一定要弄的一模一樣,其實也不可能,至少聽起來高度(位置)、音色、頻寬(高低音)差不多就好。
2.再來也是一個喇叭一個喇叭來,在平常聽音樂的位置聽,耳朵高一點,低一點,聽哪個位置聲音最好;如此就知道,喇叭要高一點或是低一點,亦或是聆聽最佳位置的高低了。如果能調整喇叭擺的高度來試,那就太好了,此時可注意喇叭的整體頻寬,也可注意低音(超低音)是不是通暢或是有梗,這就是我講的”高度擺位法”。有的時候高度擺位會因環境不同,擺出來兩個喇叭高度不一樣,會差一點沒關係,畢竟那是您家的現況,通常也不會差的太多,像小弟家的就相差約0.5cm,仔細的聽聲音高低度當然有點不一樣,只有靠別的方法來補救,畢竟家裡嘛。對於沒辦法調整高度的喇叭,那就將就吧!不過這裡提一個想法:同樣的喇叭,室內的高度不同,擺的高度會是一樣嗎?
接下來兩個喇叭發聲,在平常聽音處聽,看看往前或是往後哪個較好,就知道喇叭該怎麼動。也可調整喇叭的俯仰角,看聲音如何。
3.想辦法把空間及擺設調到對稱(相對喇叭),也是盡量;發聲區優先,若是聽聲區也可做到,那就更好了。看看自己的器材,是不是很穩定的放在承座(音響架、喇叭架)上,有些人把器材一個個疊在一落,這對聲音影響很大,不妨試試,分開來擺好聽,還是擺在其他器材上好聽,試一試,就知道怎麼回事了;有人把器材直接擺在地上,不妨也試試撐起來聽聽。發聲區有沒有比較鬆動的東西,像是CD、小飾品,書架等,若可能盡量不要,因為會隨著聲能而震動,把聲音攪的亂些,若是因為生活而必須,那就擺整齊一點,如書架就把書擺滿,夾緊一點。很多人音響擺在客廳,中間有矮櫃放電視,沒關係;一樣盡量擺中間,可加強矮櫃的重量,便宜又簡單的方法是上面加一個玻璃墊,約5~10 mm即可,量好尺寸到玻璃店做不會貴(可上小弟的BLOG音響小道具相簿看看http://www.wretch.cc/blog/yehs337308),玻璃上放塊小布(桌布、毛巾),可調整位置來調音;附加的是電視會變的比較清楚些。也要檢查一下,矮櫃是不是穩?電視是不是穩?總之,發聲區東西盡量少、穩、對稱,但吸音要恰當。
4.相信每個人都有這種經驗,聽人聲(獨唱)時,把人調到中央位置,換一張唱片,位置就不在中央了;好像不同唱片,左右聲道多少都會有音量上的差。其實何止人聲?這對聲音平衡是很大的挑戰,總不能每換一張唱片,就動一次喇叭吧!
配合唱片,適當調整左右聲道音量是必需的。
由這裡出發,有許多的東西就值得探討了。很多人講”皇帝位”,各位不妨試試,拿一個獨唱的人聲來聽,先把人聲調到中間,坐皇帝位,聽的時候把人分兩半,聽左右的聲音(音色、厚度、亮度、音場高寬深)是否一樣?換一張唱片呢?若是達到”共鳴”,想想皇帝位聲音會如何?會兩邊一樣嗎?會比旁邊的位置好嗎?其他獨奏或是樂團不妨也可試試。
再說音量調整的問題,大部分器材由一個音量控制器來控制兩個聲道的音量,其實裡面是兩個配對的單聲道音量控制器,當然使用是很方便,但若因唱片不同,左右音量不同時,怎麼辦?任由偏一邊?!還是聽音樂,隨便啦!
有人說進階式的音量控制器聲音好,一般比較的方式是在同一張唱片上,是對的;但是如何可以調到不同的唱片,人聲都在中間;人聲(其它聲音一樣)在中間的共鳴度好,還是不在中間也一樣?當然你可以說在中間不一定對或是好聽,也不妨可試試看,音場、舞台的差異,給各位一個玩的課題。
- Sep 14 Fri 2012 22:10
喇叭擺位要點
多年來我們玩音響,都在”不知而行”下進行,許多我們觀察到的聲音現象,一直沒有辦法以科學數據來解釋,有些稱以科學數據做出來的東西,常常聽起來又並不是那麼回事。因此我們只好提出:聽不到的不算、聲音收貨的看法。
其實我們聽的都是<複製音樂>,前人留下的譜,今人演繹,錄製,重播,每一樣都有個人的詮釋在內,要說正確,可能要作曲者來判別,可是有時作曲者也並不滿意自己的演譯。
拜聲學發展賜,對聲音有了些數據上解釋。因此我們提出了”平衡”的概念;平衡在聽感上有兩個涵意,一是當我們聽到20~20khz範圍內的聲音,頻率響應較平的時後,我們會覺得舒服、好聽;另一是響應頻率較平的時後,較不會有某些頻段遮蓋到其它頻段,我們聽到的訊息量會比較多,也就是細節會多。
音響的調整,我們就是以此出發,而擺喇叭是最直接的,經過長期的實驗,我們提出了”平衡式”擺位法,由於不是每個用家都有能力請專家來家裡操作。於是我們提出了,練耳朵及了解自家聲音現象。希望的是,每個人可以自力,把自家的聲音品質弄得好一點。前面的文章是基本的溝通及分享,接下來我們要進入實質的操作,小弟希望有心的朋友,不妨利用假期,把前面的文複習一下,並持續的練耳朵,因為後面所有的操作,都是要以~~耳聽~~為基準。
所謂”中性”的說法,有時是蠻弔詭的,到底是標準在哪?,有人說沒有味道!那沒有味道是不是也是一種味道。所以我提出”感動的聲音”,音樂會感動人,聲音也會。我想有人有這種經驗,到寺廟聽它的鐘聲,幾個敲響,餘音嫋嫋,會讓人感動。而我現場聽到的鬼太古座,那份澎湃、魄力,好像沒甚麼音符,也讓我久久不已。
說到感動,音樂讓我們感動,聲音讓我們感動,演奏讓我們感動,這些都是別人讓我們得到的感動;世上有一種感動,比音樂、聲音來得更感人,那就是”付出”。
在檢測邊界反射會對聲音造成何種影響時,測試和分析是最好的鑒定。
當喇叭發出聲音時,聲波打到邊界會得到第一次的反射效果,由於喇叭有擴散角度,因此它與二邊側牆、天花板、地板就形成了三個相對的關係,擺位元時考慮的需是一種三維的現象。假如聲波打在很堅固的邊界,他們的反射會為生一個聲源的形象,這也就是發燒友所說的音場結像,理想的擺位可以讓結像更為清晰明確。
當音箱被放置在靠近牆的位置時,有一些多層次的音波會從音箱向後牆的方向發射,再反射回到音箱本身。
音箱放置的位置由於受到反射的影響,音箱靠近邊界線距離的不同,會得到不同層次的反射效果。
同時聲波有一定的距離和波長,所以反射程度也會不同。
當聲音發射時,其距離邊界線越遠,反射層次的數就越少;距離邊界線越近,反射層次的數就越多。
當音箱發射音波時,音波會到達邊界線(牆、地板、天花板),並向著音箱的方向反射回去。當兩個為生一樣長度的波長,或者方向不同的音波相遇時,並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直立音波(Standing Wave)和為生了交叉點(nodes)和混合點(Antinodes)。如下面二圖
在無限的空間中(Free Space),被放在兩側平行排列的音箱,同時相等的發射音波時,音箱與音箱之間為生了它們之間的交叉點和混合點。它們之間的音波會形成了音場和音像。和下圖的原理相同。
(A) 向前發射的音波。
(B) 反射的音波。
(C) 為生交叉點和混合點的音波。
- Sep 14 Fri 2012 21:56
玩玩音場~與空間對話
順著前篇的話題,我們就來聊聊玩音場的重點。
1.一般到音樂廳聽音樂,會同時聽到直接音(舞台部分)及反射音(音場)群;舞台在音場裡,台上樂器(人聲)所發出來的直接音,從傳統樂器(人)可發出音頻範圍來看,最高約只在6500Hz(電子樂器除外),而我們可聽到的範圍是20Hz到20000Hz,那其它的聲音就是間接音了。錄音的時候,會把這些聲音一起收錄,所以唱片內,我們會聽到模擬現場的所有聲音。
2.以前我們在做器材評論時,發現不同的器材,在同一張軟體上,音場有不一樣的情形,甚至連形狀也不同,為了更精確(相對性)來描述,我們把它再細分為:音場高度、音場深度、音場寬度、音場規模感,音場比例,後場透視度、堂音、底度等;如我們有時聽到的低音(超低音),感覺往下鑽,鑽到了地底下,這就是底度的情形。
3.另外我們又發現,音場與舞台有比例大小的問題,像是我們去聽現場,坐在較前面位置,感覺上舞台比較大;坐在後面一點,感覺舞台比較小,相對音場會比較大;而隨著器材不同,同一張唱片也有此現像,因此我們再將它細分為音場與舞台比例,像是音場大,舞台小或是舞台大音場小等。這些如果用空間感來形容,不能說不對,但好像就沒有那麼到位了。
4.早先我們(幾個玩家朋友)到音樂廳聽時,常常感覺到位置不同,聽到的聲音也不太一樣,而各個音樂廳的聲底也不同,於是我們就去找位置,看哪裡可以聽出好的音場,也可以清楚聽到舞台的地方;後來發現當直接音與間接音達到了一個”平衡”點時,聲音最好聽,也最耐聽。事實上音樂廳並不是每個位置都好聽,每個人對所謂的’平衡感覺”也會有些差異;於是我們又找了很多的玩家或是不玩音響的朋友去音樂廳找,事前不告訴他我們的感覺,以國家音樂廳為地點,請他們找自己認為比較好的位置在哪裡;結果統計下來,不是在最中間,也不是在最前面,大概是在二樓20排到24排,9、11、13、15、17的位置,也就是以22排13號的位置為中心,向外放射25個位置左右的區域,與小弟的感覺,最好22排13、15號位置的範圍很接近,當然這是指聽一般有編制的交響樂而言,聽獨奏或是演唱,為了更接近奏者,觀察聲音表情,還是以近聽較好;因此我們認為,一般人耳對好聽聲音的感覺,不會差很多,於是就把這”情景”稱之為~~~平衡~~~。
要如何判斷自己空間底下的聲音是否達到平衡?
在空間方面該怎麼做處理?
基本功~~~~駐波。(有人說東西越亂越好聽)
中階功~~~~殘響
高階功~~~~空間音色
判斷平衡,高中低音平均,感覺舒服,用根針(先可用大一點的)擺在發聲區中間地上或是中間牆上約樂器發聲的高度(比較容易些),可以感覺到它聲音變化。其實要再更準,擺在發聲區地上四處擺,會發現都會不一樣,就有譜了。
如何有效消除駐波?
若是駐波處理的不好,擺喇叭時,在某個頻段會有包,這會影響其它頻段的頻率延伸,頻率響應會比較不平,不會有舒服的感覺,而且用針聽不出變化。
我所謂的平衡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人耳有相當大的容欲度。曾經碰過許多空間處理專家,理論似乎還算完整,做完後也用儀器來測,結果喇叭一擺,似乎不儘然。其實耳朶能分辨的比儀器還要多,所以我只好練耳朵,最後來”聲音收貨”。
所謂擺越亂越好聽,用括號表示,是指某些狀況下,有時東西亂,會碰巧消除到一些駐波,駐波沒那麼強烈,有可能會好聽一點。但空間處理不是這樣的。
5.有了這些初步後,我們就想如何的把它帶回家,就像坐到好位置一樣。音響廳我們找位置,家中我們位置固定,那就用發聲的喇叭來找我們,這牽涉到喇叭與空間的互動,經多次實驗後,小弟為自己訂的說法稱之”與空間的對話”,是說用喇叭聲音與空間(自己的)做契合的動作。
6.隨著不斷的試驗,也有進展,小弟就粗略的把它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達到平衡”,這屬基本功的階段,也就是空間接納了喇叭的聲音;當達到平衡時,我們在發聲區放根針,聲音會改變,隨著位置不同,聲音也不同(證實這現像不只我一人,還有不少);這時人聲的嘴型也對了,甚至肚腔的共鳴也聽的到,與嘴型的相互呼應也自然了。小提琴不會再喳了,連箱體與弦的共鳴也合諧了,鋼琴敲打的細節及氾音延伸也多了。此時若有發現覺得不太好的東西,像是聲音乾,硬,結像力不夠好,場面不夠大等,就是有必要調整空間軟、硬、吸音的時候,若是還要更好,那就要走換器材及周邊的路。
7.通常錄音師錄音,最後的階段會再做試聽及微調的動作,也要經過頻率響應測試,出來唱片的聲音應該不會有喳、包,或是散不盡的情形,可算是平衡;雖然製作時有的低音加強,有的高音加強,但是聲音的延伸性還是平順的,若不如此,唱片聲音有個包,讓大家聽的到,誰買!一般器材設計生產時,也會做試聽,大部份的器材(包含喇叭),有點等級的,都有經過測試後才上市,所以也算平衡;若是家裡有喳、包,那就是調教與空間的問題了。
8.平衡階段(基本功)還有分等級,像是只用一對喇叭來玩的話,算是初等;因為有些喇叭不是很大,低頻所能發出的聲頻,只有到4、50Hz,有時我們希望聽到唱片裡低於此頻段的東西時,就有加超低音需要。大喇叭,低音單體有的12吋以上,是可以發出低於20Hz以下的低音,但是大喇叭難伺候,相對要大的空間,若不,所發出的能量,房間小散不盡,會轟轟的,尤其在大場面大音量的時候,重低音不等於超低音,低音股成一團,延伸不順,不但不好聽,反而更難聽,這也是我說的”選擇適合自己空間的喇叭,千萬不要貪心,尤其是要在小房間放大喇叭”。當然大喇叭有它的優勢,光規模感一點就讓小喇叭望塵莫及。
9.加了超低音以後,超低音可以控制音量,其它還有分頻、相位。有的超低只有音量,分頻可調,那相位就只有靠擺位來調整,但即使有相位調整,也要做與空間契合的工作;這時的發聲器不再是兩個,變成有三或四個了(小弟用兩個超低音,一個聲道一個,比較符合聲道分離,但超難搞),這裡面超低音與空間的對話、與主喇叭的呼應,音量、分頻、相位的契合,都是要細細的去Turing,也就是我說的高於初等的玩法。超低音調的好,不感覺超低音的存在,但是關掉超低音,會發覺聲音缺的一大半,而且是最重要的一半。在好的狀況下,低音平順散的盡,高音也更延伸更細緻,舞台有支撐,樂器型體更明確,人聲更潤、更接近真實,也更好聽、耐聽;而鼓的聲音,咚咚的發生順序都可聽到,更別提鼓皮QQ的震動聲了。超低音調整,音量、分頻、相位三樣,會互相連動,要達到契合,要耳朵細細的聽,多方面配,慢慢的調,必須先有調到只用一個超低音成功的經驗,才有辦法調兩個(因為參數更多),所以我說超難搞,但是調好了,比一個不之差了多少…!而這些都只能靠耳朵,儀器也沒辦法。
9.基本功的後面還有中階功、高階功,每個階段功又有分等級。由於篇幅的關係,等到大家經歷基本功之後(也許有人已經到頂,那就不用看了),再來講其它的。
本來音響就是聽音樂用的。
用科技的方法把現場收的音作成唱片,裡面的暗部細節(音符的連續,音色,演奏者微動)有時錄音師也不會太在意,拜科技賜,這些會在唱片裡面(小弟的觀察);可是我們在家裡重播的聲音,就是沒有現場的more life及more music,這也是一直困擾的地方。長期比較現場與重播,小弟的感想是,能模擬多少算多少,原音重現只能當目標。
在文中所及中階功部分,會涉及到空間的回話,談到共鳴現象,聲音如何與空間結合為一體,這時人如在音箱裡,空間中每個角落聲音都差不多,聲音沒有壓力,又不會少了細節,我們可以在任何位置隨躺聽音樂。
高階功就會回到音樂,這裡面會到比如說,兩根鋼琴弦共振產生共鳴的聲音(音色)以及音的連續性(音樂表情及微動的動態),甚至在家裡造出感動(自己)的聲音來。
玩音響從某個方面來講也算是創造者,用器材、方法創造出自己喜歡的聲音來,原則上是應以”聽音樂”為目的,當然裡面還包含”音樂聆聽”修為訓練。至於嘴形、磨擦聲等,有人玩的爽,小弟也覺得蠻好;是說:若把音樂比作魚,音響是釣竿,玩音響有如釣魚,有人愛好魚的美味,我則喜歡釣的樂趣。
- Sep 14 Fri 2012 21:29
音響到手如何RUN
經過精挑細選後,總算買了中意的音響,興奮之情當不在話下,不過不要以為就此大功告成,後面的功課還多著呢!讓我們一步一步來,動動腦動動手。為求簡明以條列分述於后:
ㄧ.器材到手之後,先要檢查的是型號對不對、配件有沒有少、保證書齊不齊,外觀有沒有受損,是不是新品,有的廠家會以用過的東西重新包裝當新品交貨,這點要特別的注意。通常賣家會幫你裝接上讓聲音出來,以證明器材沒問題,這時要注意學怎麼接,最好做記錄,以免日後拆裝不會;有的賣家也會幫忙擺擺位(喇叭,千萬不要以為那麼擺就是最佳,不敢亂動,新的東西沒RUN IN算不得準。
二.接下來要檢查的是所有外部接頭(如電源、輸出入頭),有沒有鬆動,螺絲有沒有上緊;因為運送的過程中螺絲有可能會鬆,也有時在原廠本來就沒有上緊,螺絲沒有鎖緊的情形在進口的器材常常發生;筆者就曾遇到用了好幾年的揚聲器,說聲音不好打算換掉,檢查後發現竟有螺絲沒鎖緊,經上緊聲音大幅改善後,用者就不想換了。螺絲上緊不是一昧的轉緊,至於要栓多緊,最好的辦法是用聽的;另外新的器材在RUN IN過ㄧ段時間後還必需再調一次。我們發現在螺絲上加一不鏽鋼彈性墊片,聲音會比較好,這可到螺絲店去配。
三.準備一枝檢電筆(水電材料行或是五金行有的賣),做插座正負級之確認。音響電路在設計時就有火線及回線之別,雖然插頭插反也可工作,但實際聆聽時,正插對與插反聲音差距很大,務必要插對。現在器材大部份的插頭是三個腳的,家裡的插座也是三個洞的,沒得選只有往上合,但別以為這樣就對,因為蓋房子時,水電施工未必接的對,是故仍要作測試,若是不對,那就要把插座拆下來改正了。
四.音響器材聲音的表現,新品和用過一段時日的差距很大,有的更是天地之差,所以不可用新品的表現來斷定好壞,必須經過一段時間的使用才公允,這過程我們稱之為RUN IN,中文叫”煲機”。 RUN IN在電子學裡有它的理論根據,不予綴述,總之就是讓電跑的順暢一些,這有點像新車的磨合期;器材調整前RUN INㄧ定要夠,各器材RUN IN的時間不一定,一般長短大概是喇叭>後級(功率擴大機)>前級>CD>線材,不過這也不一定,有的器材使用了所謂超級零件,據說要RUN 300個小時以上,想想一天開6個小時,要連續50天,另外有人說某某喇叭至少要RUN一年以上哇!,不過一般來講1~2個月是要的;新器材會隨著RUN IN時間拉長,越來越順,也越來越好聽,有的器材在RUN IN一段時間後,某天聲音明顯清楚了或是突然大聲起來(擴大機或CD),那就是我們所稱RUN 開了,用家不彷可注意此種現象。雖說開了,但是繼續使用後,聲音還是會慢慢的再進步,這時可以想想與新品時聲音差異有多少,就可體會何為RUN IN了。除了新機外,另ㄧ個情形也需RUN IN,就是當我們把器材連接拆裝後,像接線(訊號線,喇叭線,電源線等)拆下再裝上,雖然在同樣的地方,這時也要RUN IN,也就是讓接點電子跑順,只是時間不需那麼長,總之器材不管換任何部份,只要有動到拆裝都要RUN IN,而這些都聽的出來。
五.器材除了要RUN IN外,另ㄧ個就是WARM UP,WARM UP中文叫暖機,就是開機器之初,聲音會比較生冷,解析也比較差,需要讓機器上熱;這就有點像溫車,機器溫了以後,聲音會比較溫潤,也比較正常,WARM UP時間不會太長,有的需幾分鐘,有的可能需要幾小時,管機比晶體機要長一些,而每個廠牌每個機種都不一樣,可問問廠商。有些器材的設計就是一直開著保持暖機待機狀態,而有些用家根本不關機,讓器材隨時保持最佳狀態,只要機器用久了,聽聲音大概會知道要多久,這點都有賴自己去體察。
- Sep 11 Tue 2012 10:33
螺絲規格定義與認識
一. 螺紋種類: A: 三角螺紋 ( 60 度 ) : 結合/ 鎖緊 B: 管用三角螺紋 ( 55 度 ): 結合/ 鎖緊 C: 梯形螺紋 ( 30 or 29 度) : 動力傳動 D: 方螺紋 ( 90 度) : 動力傳動
二. 常用螺絲種類: A: Machine Screw: 機械螺絲 B: Tapping Screw: 自攻螺絲 (分使用於金屬與使用於塑膠二種) B-1: Sheet Metal Tapping Screw. (鐵板牙自攻螺絲) B-2: Plastic Tapping Screw. ( 塑膠用, 自攻螺絲) C: Wooden Screw : 木工螺絲 D: Drywall Screw : 水泥墻螺絲
三. 常見螺絲材質: a.Low Carbon Steel :低碳鋼 b. SS-304 : Stainless Steel 304 c. SS-302: Stainless Steel 302 :結構韌性較好 d. Aluminum 5052 :鋁合金 5052 d. Brass: 黃銅 e. Bronze: 青銅 f. UNS C11000 Copper: 銻銅
四. 常見螺絲規格與標示:
A: 公制螺絲 B: 美規螺絲 C: 英制螺絲
A: 公制機械螺絲:
Metric Ex: M3 x 6 – P P B : M3 機械螺絲, 6mm 長, 十字, 圓扁頭, 鍍黑. Finish Code: 外觀處理規格 Head Code: 頭部外型 Thread Code 螺絲型號 Drive Code: 頭部剖溝,特徵型號 Length Code: 螺絲長度 (mm)
A-1: Thread Code: 螺絲型號公制螺絲直接以螺絲外徑標示螺絲型號, 如M3 即螺絲外徑為3.00mm.; M4 即螺絲外徑為4.00mm. Metric Thread Size x Pitch: Note: 公制螺絲於螺絲型號後方,有時會註明螺絲牙距. 如M3x0.5 , M4x0.70, M5x0.8 , M6x1. 但因為標準規範, 通常不提.
A-2: Length Code: 螺絲長度: 公制螺絲, 直接標示螺絲長度, 單位為mm. 螺絲之總長度標示, 只計算頭部以下之長度, 不含頭部高度. 但平頭螺絲例外, 其螺絲之總長度標示含頭部高度.
A-3: Drive Code/ 頭部剖溝,特徵. 一般常用規格如下: a. Slotted: 一字 ( Minus ) b. Phillips: 十字 ( Plus ) c. Phil-Slot: 一字/十字 d. Hex Scoket: 內六角 e. One Way: 單向 (只可鎖入,不可退出)
A-4: Head Code/ 頭部外型. 一般常用規格如下: a. Flat: 平頭 (鎖入後,頂部與工作件齊平) b. Oval: 色拉頭 c. Round: 圓頭 d. Pan: 圓扁頭 e. Truss: 大圓扁頭 f. Hex : 六角頭.
A-5: Finish Code/ 外觀處理. 一般常用規格如下: a. Z: Zine-Plated: 鍍鋅 b. Ni: Ni-Plated: 鍍鎳 c. Tin-Plated: 鍍錫 d. Zine Plated / Green Iridite: 鍍鋅綠膜處理. e. Radiant Plated: 鍍五彩 f. Passivate: 抗氧化處理. g. Alodial Finish: 無外觀處理公制自攻螺絲 :於品名後方直接標示 Tapping Type. Ex: M3 x 6 –PPB, Tapping Type: M3 自攻螺絲, 6mm 長, 十字, 圓扁頭, 鍍黑. 一般以產品別或標示, 再判斷為Sheet Metal 或塑膠部品使用.
B: 美規螺絲.
a.一般以番號標示, 如 #2-56, #4-40, #6-32, #8-32, #10-24…etc.
b.或以英制外徑表示, 如0.086-56, 0.112-40 , 0.138-32 , 0.164-32 , 0.190-24…etc.
Ex: 632 – 8 – P P B: Finish Code: 外觀處理規格 Head Code: 頭部外型 Drive Code: 頭部剖溝,特徵型號 Length Code: 螺絲長度 Thread Code: 螺絲型號
B-1: Thread Code:
螺絲型號一般常用規格如下:
a. #2-56 (0.086-56): 2 番 56 牙
b #4-40 (0.112-40) : 4 番40 牙
c. #6-32 (0.138-32) : 6 番32 牙
d. #8-32 (0.164-32) : 8 番 32 牙
e. #10-24 (0.190-24): 10 番 24 牙
***牙為每吋之牙數.***
B-2: Length Code: 螺絲長度美規螺絲長度須經換算, 才是公制mm 尺寸. 換算公式: (Length Code / 32) x 25.40 = 公制長度mm B-3, B-4,B-5 : 標示方式與公制相同.
C: 英制螺絲:
C-1: Thread Code: 標示皆將分母為8, 再直接稱分子之番號. Ex: 1/8 x 0.50 –PPB: 1 分牙螺絲 x 0.50” 長, PPB Ex: 5/16 x 0.50 –PPB = 2.5/8 x 0.50-PPB : 2 分半牙螺絲 x 0.50” 長, PPB Ex: 5/32 x 0.50 –PPB =1.25/8 x 0.50-PPB: 1 分2 厘半螺絲x 0.50” 長, PPB Ex: 1/4 x 0.50-PPB= 2/8 x 0.50-PPB: 2 分牙螺絲 x 0.50” 長, PPB 注: 有時會標示粗牙或細牙. UNF: 細牙 :電子業較常用. UNC:粗牙 : 重機械結構較常用. Ex: 3/8 x 0.50 ,UNF –PPB: 3 分細牙螺絲 x 0.50” 長, PPB. C-2: Length Code: 為英吋標示, 須乘以25.40 換算為mm
英制螺紋& 公制螺紋
公制(mm) = 英制(inch) X 25.4
英制螺紋俗稱 " 惠式螺紋 " 標示以 W__*N__.
W就是惠式螺紋(英制). W後面那個數字就是我們俗稱幾分. 幾分就是 8 分之幾英吋, 所指為螺紋外徑大小.
N就是螺紋牙距( 螺紋牙與牙間隔 ). 以每一英吋有多少數量螺紋.
公制螺紋標示以 M__*P__.
M後面那個數字也是指螺紋外徑大小. 表示螺紋外徑 " mm "
P也是指螺紋牙距, 但所表示為每一牙距距離為多少" mm "
( 英制螺紋牙距表示每一英吋有多少數量螺紋
公制螺紋牙距表示每一牙距距離為多少 )
英制螺紋與公制螺紋在市場上多有固定規格尺寸之螺絲
在標準規格中有分粗牙與細牙(牙距不同 ), 不論粗牙或細牙皆有各外徑所配對之牙距.
在市場上大多使用為粗牙螺絲, 所以稱呼上會直稱幾分(英制)或幾mm(公制). 將牙距稱呼簡略. 要細牙也是一樣只說細牙幾分或細牙幾mm. 因為你要平常人們是記各外徑所配對之牙距, 很難.
因市場上成為規格, 所以所有螺絲配套東西皆固定規格.
如果你須要不同規格螺絲(牙紋), 必須另行加工(車床), 無法使用規格配套東西
英制螺紋與公制螺紋是不同牙系規格, 各成一套系統, 二者是沒有互換性, 所以也沒有你所說之 " 對照表 ".
不只英制螺紋與公制螺紋外徑與牙距不同, 連螺絲頭六角帽螺帽規格尺寸多有一點差異, 所以連六角扳手多有分英制與公制
公制就是公制,就是使用在公制螺絲上
英制就是英制,就是使用在英制螺絲上
兩者使用的六角板手是不能共用的
否則將會損傷螺絲或板手
六角板手的號碼就是他的尺寸大小
公制 #3 代表六角面兩個平行面之間的尺寸是 3 mm
英制 #1/2 代表六角面兩個平行面之間的尺寸是 1/2" = 12.7mm
鑽孔尺寸 = 螺絲外徑 - 螺距
例如:
公制螺絲
M3 X 0.5 (外徑 = 3mm ,牙距 = 0.5mm)
鑽孔尺寸 = 3mm - 0.5 = 2.5mm
M5 X 0.8
鑽孔尺寸 = 5mm - 0.8 = 4.2mm
英制螺絲
1/8"-40T (外徑 = 1/8" = 3.175mm ,每英寸40牙)
鑽孔尺寸 = 3.175mm - 0.635mm = 2.54mm
螺絲攻上面的標示,就可算出應該鑽多大的孔徑
3/8"-16UNC (外徑 = 3/8" ,16UNC = 美國粗牙每英寸16牙)
3/8" = 25.4 * 3 / 8 = 9.525mm
16UNC牙距 = 25.4 / 16 = 1.5875mm
鑽孔尺寸 = 9.525mm - 1.5875mm = 7.9375mm
所以3分螺絲,鑽孔8mm就可以
NOTES :
1. M3XP0.5, M4XP0.7, M5XP0.8,M6XP1.0,M7XP1.0,M8XP1.25,M10XP1.5, M12XP1.75,M14XP2, M16XP2
2. 1"X8,7/8X9,6/8X10,5/8,11,1/2" (4/8")12 OR 13 ( RECONFIRM),
- Sep 08 Sat 2012 14:13
辨別耳機插頭與插座的左右聲道
辨別耳機插頭與插座的左右聲道
1、身歷聲耳機插頭
2、耳機插座
將耳機插座頭背向自己,焊接端朝下,一般右側的金屬焊接端子為右聲道,左側(或者後側)為左聲道。
(1) 插入前
(2) 插入後